九年级科学阶段检测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30414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3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科学阶段检测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阶段检测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阶段检测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阶段检测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九年级科学阶段检测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科学阶段检测汇总.docx

《九年级科学阶段检测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科学阶段检测汇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科学阶段检测汇总.docx

九年级科学阶段检测汇总

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评价适应性考试

说明:

1.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Na:

23C:

12H:

1Cl:

35.5O:

16K:

39Mn:

55Fe:

56S:

32常量g取10N/kg

2.本卷满分2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否则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A.克隆羊B.杂交水稻C.优良苹果树的嫁接D.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

2.可一次性区分稀硫酸、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试剂是(  )

A.氯化钡B.碳酸钠C.紫色石蕊试液D.二氧化碳

3.指出分类图中甲、乙、丙依次代表哪类植物(  )

A.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B.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

C.蕨类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

D.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

4.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已知月球上无大气、无磁场、弱重力。

在学校举行的“我想象中的月球车”科技活动,爱动脑的小强提出了以下有关设想,你认为合理的是()

A.配备降落伞,确保安全落月B.在月球车上安装重垂线,观察倾斜程度

C.配备指南针,确定方向D.为月球车安装汽油机,以便应急使用

5.2016年9月4日~5日(农历八月初四~初五)将在杭州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

G20峰会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动、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关于会议期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会议第一天的月相是满月

B.北半球白天长,晚上短

C.地球正在从①向④运动

D.太阳直射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

6.四位同学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棉布在空气中燃烧,能闻到烧焦羽毛的气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了有刺激性的二氧化硫气体

C.对五水硫酸铜加热,白色粉末变成了蓝色晶体

D.铁丝在氧气中引燃后,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7.汽油中添加的MTBE(抗暴剂)化学式为CH3OC(CH3)3。

关于MTBE的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

A.“MTBE”是一种有机物 

B.一个“MTBE”分子由18个原子构成  

C.“MTBE”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5:

12:

D.“MTBE”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44:

18 

8.如图所示的现象或应用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9.下图是手压电筒。

按压手柄,塑料齿轮带动线圈内磁性飞轮高速旋转,使灯泡发光.下图中与这一过程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10.如图所示,运动员利用跳板起跳过程中涉及到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运动员能被弹起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跳板被压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和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始终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运动员受到的重力和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11.下列对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②

甲乙丙丁

A.甲图中视野①变为视野②,应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B.乙图实验可以验证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C.丙图若b处受损,其他部分正常,则有感觉,但不能缩手

D.丁图表示温度对人体淀粉催化效率的影响

12.“次坞打面”是诸暨传统面点美食,如图甲,在制作面团的过程中,让一段毛竹的一端固定在绳扣中,人坐在另一端可以上下跳动,面团在毛竹不断挤压下变得更有韧性。

图乙是它的原理图,毛竹可视为一根杠杆,关于此杠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B是支点B.杠杆在B点受到向下的力

C.杠杆在B点受到的力大于F1D.A点移动的距离小于B点移动的距离

13.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是杂质),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操作方法

A

Fe(Fe2O3)

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B

CaO粉末(CaCO3粉末)

加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

C

NaOH溶液[Ca(OH)2溶液]

通入过量Na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D

CuSO4溶液(硫酸)

加入过量CuO粉末,加热,充分反应后过滤

 

14.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如图所示,鸡蛋沉入水底,鸡蛋重为G,然后逐渐向水

中加入食盐并使其溶解,在鸡蛋渐渐浮起到静止的过程中,鸡蛋所受的浮力随时间变化正确的

是()

 

15.图甲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

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将滑片P从最右端移到最左端,两电压表的示数随电流变化的图线如图乙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B反映电压表V1示数随电流的变化

B.改变R1的值,其他条件不变,A和B一定

有交点

C.改变R1的值,图中B一定与横轴相交,图中A的延长线不一定过坐标原点

D.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等于R1的阻值

二、填空题(本题共9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随着农药的产量和品种逐年增加,害虫的抗药性也不断增强,对农作物危害仍然很严重。

如近年来,棉铃虫在我国大面积爆发成灾,给农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科学家开展科技研究,成功地将某种生物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中,得到了具有抗虫基因的棉花新品种——“转基因抗虫棉”,它对棉铃虫的毒杀效果高达80%以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____▲_____这一环境因素对害虫群体进行了_____▲_____,结果抗药性强的害虫适应环境而生存,无抗药性或抗药性弱的害虫不适应环境而遭淘汰,最终形成了抗药性强的害虫种群。

(2)“转基因抗虫棉”具有普通棉花所没有的抗虫特性,这一性状是由其细胞中DNA分子上的______▲_____所决定的。

17.如图是某食物经消化后的最终产物a进入血液,再进入组织细胞参与代谢,以及其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示意图。

图中a~f分别代表不同的物质。

请据图回答:

 

(1)如果图中的食物是蛋白质,那么物质a是▲

(2)物质a随着血液循环最先到达心脏的部位是▲

(3)医生在检查某人的f时,若发现有红细胞和蛋白质,则此人肾脏的▲部分可能发生了病变。

18.化学课上老师表演了一个小魔术——“无中生有”:

相同条件下,向A、B两个体积相

同的集气瓶中分别充满无色的硫化氢(H2S)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

如图所示,抽开毛玻璃片,

瓶口对紧,颠倒几次,使两种气体充分混合。

一会儿,观察到两瓶内壁附着淡黄色固体颗粒。

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用“”表示硫原子,

上述反应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1)如果这两个瓶子是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我们将会观察到塑料瓶变瘪了,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

相同条件下,相等体积的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目相等。

反应完毕,

瓶中的气体为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19.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桌面上,A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

F1=5N,B受水平向左的拉力F2=3N,且AB以相同的速度向右作匀速

直线运动,地面对B的摩擦力大小  ▲ N,方向是 ▲ .

20.2014年2月左右,嘉兴市海宁市、海盐县两地部分学校暴发诺如病毒,总计有400多名学生感染就医。

目前,两地教育部门相继宣布当地所有学校暂时停课。

为了防止疾病流行,杭州市疾控中心提出以下预防措施(选摘):

①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②展开了对学校教室、寝室、厕所全面消毒工作并开窗通风等一

系列防治措施;

③提倡健康的饮食、饮水和个人卫生习惯,要重点教育群众尽量不吃或半生吃海水产品等食物,进食海水产品前应彻底煮熟;

(1)从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来看,上述▲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用编号回答);

(2)如图表示将抗原注射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

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

曲线A。

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

21.一女孩用下图的装置拉陷在泥里的汽车,汽车以0.3m/s的速度匀速运动了2m,此时测力计的示数为400N,则汽车受到的阻力是▲N,人拉车的功率为▲W(不计滑轮摩擦)。

22.小敏对眼球成像原理进行模拟实验。

如图,将蜡烛放在A

处时,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把此时的凸透镜和光屏模拟成

正常人眼球模型,光屏相当于眼球的__▲__。

在原位置上,换

一个凸透镜后,发现要将蜡烛移动到B处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

晰的像,此时凸透镜和光屏相当于模拟___▲__(填“近”或“远”)

视眼眼球。

23.初中科学学习了O2、CO2、H2这三种气体的性质。

某小组同学用右

图所示装置成功干燥并收集了某纯净气体,甲、乙、丙三位同学对该

气体的组成有不同的认识,甲认为可能是O2,乙认为可能是CO2,丙

认为可能是H2。

你认为他们中▲的推测是正确的(选填“甲”、

“乙”或“丙”),理由是▲。

24.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钠、硫酸钠、碳酸钙和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某

同学想确定其组成成分,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了如下实验(各步骤中加入的试剂均为足量)

请回答:

 

(1)固体粉末中肯定存在的物质是▲;

(2)如何判断固体粉末中是否有“可能存在的物质”,简述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

_▲。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5小题,每空3分,共45分)

25.阅读后回答有关问题。

沸点随气压改变:

许多物理现象跟气压的大小(通常说气压的高低)有关系,气压还对人类的生活,健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几千米高的山上,如果没有高压锅,连一顿熟饭都吃不上,就是由于水的沸点随气压改变的缘故。

实验:

烧瓶中的水沸腾(如图甲所示)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待水温降低一些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如图乙所示),向外拉注射器活塞,看到了什么现象?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1)实验表明:

▲。

(2)小明同学把图乙的装置改装成图丙的装置,注射器改为加热待水沸腾后才与胶管连接,并继续加热,目的是想通过实验验证“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你猜想小明的操作是

▲和观察▲。

26.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植物生长素觉得好奇,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单侧光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了,还是单侧光将向光侧的生长素分解了。

 

(1)为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时,其中一成员进行了如图一所示的实验,从中获得的结论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从向光侧更多地移向背光侧,试分析获得这一结论的理由是:

▲。

(2)另一成员进行了如图二所示的实验,将经过甲图处理后的琼指块,分别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上(如图乙所示),一段时间后,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①若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说明单侧光使生长素转移了;

②若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说明单侧光将生长素分解了。

27.王明和小强以“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制定计划】王明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的药品如图A所示.小强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的药品如图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收集证据】王明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B中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__▲__。

交流评价:

王明认为:

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

小强认为:

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请评价王明和小强的实验,并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

28.实验探究题:

某化学活动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忽发奇想:

产物中除了CO2和Cu以处还有没有其他物质?

通过查资料获知:

Ⅰ:

反应物的比例不同,产物也会不同;Ⅱ:

氧化亚铜(Cu2O)为红色固体;Ⅲ:

Cu2O能和常见的酸(HNO3除外)反应生成Cu2+和Cu。

(1)为了探究气体中是否含有CO,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夹持装置已省略)

 

C中盛放的物质是▲

②甲同学的实验设计方案有无不足之处?

若有,请指出有何不良后果?

(2)探究红色固体中是否有Cu2O,请你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方案▲

29.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电源电压为4.5V,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

待选滑动变阻器三只:

R1(5Ω0.5A)、R2(10Ω0.5A)、R3(500Ω1A)。

(1)为顺利完成实验,应该选用的变阻器规格是▲;

(2)小向同学正确选择器材并按实验步骤正确操作,记下多组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绘制成图所示的I-U图像,根据图像,可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W。

(3)在小向同学完成实验后,小勇同学也利用这套实验器材进行同样的实验,实验中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移动变阻器滑片P,发现小灯泡始终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原因可能是▲(写出一种即可)。

 

四、解答题(其中第30题6分,第31题6分,第32题8分,第33题8分,第34题6分,第35题11分,第36题10分,共55分)

30.图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

(2)写出能量损失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变化情况

是▲。

 

31.滑板运动已成为都市一项时尚运动。

一块滑板是由板面、滑板支架(滑板桥)和四只滑板轮等部分组成,总质量约为5kg,如图所示。

其中板面是由一块质量约为4kg,体积约为5×10-3m3的复合材料组成。

求:

(1)组成板面的复合材料密度。

(2)若每个滑板轮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10-4m2,当质量为45kg的学生站在滑板上时,求滑板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32.某兴趣小组对一批铁样品(含有杂质,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进行分析,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实验,其中只有一位同学所取用的稀硫酸与铁样品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数据如下表(烧杯的质量为44.1g):

 

  请你认真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 ▲同学所取用的稀硫酸与铁样品恰好完全反应;

(2)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下同。

(3)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3.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质量为m的高锰酸钾加热,记录产生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0-t1和t4-t5时段固体质量都不变,为什么?

(2)请根据图中数据计算高锰酸钾的质量m为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3)请在图2坐标中,画出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在t0-t5时段变化示意图。

 

34.钻木取火的发明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传说在一万年前,生活在古昆仑山上一个族群中的智者看到有鸟啄燧木时产生火苗,受此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人们选用本身较为粗糙的木原料做钻板,再找到相对较硬的树枝做钻头,把钻板边缘钻出倒“V”形的小槽。

在钻板下放入一个易燃的火绒或者枯树叶,然后双手用力钻动,直到钻出火来为止。

请你用所学科学知识描述砖木能取火的原因?

 

35.高层楼房都配备电梯。

图甲是某种升降电梯的简化结构图。

若电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kw,通过载重反馈系统可以改变电动机输出功率,电动机驱动滑轮,利用钢丝绳和滑轮间的摩擦传递动力。

配重块每块质量为20kg,空轿厢的质量为1000kg,额定载重600kg。

某次运载,8名乘客(每人的质量均按60kg计算)在一楼同时乘坐电梯至各目标楼层,轿厢按照2m/s的速度匀速上升,乘客目标楼层见表格,每层楼高3米。

不计钢丝绳重力和电梯运载时能量损耗。

(g=10N/kg)

乘客

目标楼层数

A

B

5

C

7

D

7

E

7

F

7

G

7

H

7

 

(1)图中的滑轮类型为▲(选填“定滑轮”或“动滑轮”)

(2)配重块起平衡作用,按配重的总质量等于额定载重的50%加上轿厢质量的原则计算,该升降电梯需要配重块的数量为▲。

(3)若经过6秒后,乘客A到达目标楼层,表中应填的楼层数为▲。

(4)此次运载,电动机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5)因电梯日常乘坐人员较少,技术人员对电梯进行了节能改造:

把配重块调整为60块,并重新设定了各项参数。

电梯节能改造后的最大载重为▲。

36.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从2016年4月1日浙江已执行国五排放标准。

相比“国四”标准,新标准总质量不超过3500kg轻型汽油车和轻型柴油车氮氧化物排放可以降低25%,总质量超过3500kg的重型柴油车氮氧化物排放可以降低43%。

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

另外按照国五标准,标记辛烷值的汽油牌号从90、93、97号系列将会调整为89、92、95号系列。

(1)一氧化二氮(N2O)是车辆排放的氮氧化物之一,其氮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2)PM2.5是粒径小于2.5um(相当于细菌大小)的颗粒物.PM2.5进入人体后,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同时会引起细胞死亡。

吞噬细胞吞噬PM2.5,属于人体免疫类型中的▲。

(选填“特异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3)下表是某市推出的一款纯电动汽车与同型号内燃机汽车对比的测试数据(测试过程认为做匀速直线运动).(汽油的热值4.6×107J/kg).

车型

能源

测试距离

牵引力

速度

百公里总耗能

效率

纯电动汽车

电能

100km

600N

72km/h

7.2×107J

83.3%

内燃机汽车

汽油

100km

600N

3×108J

①请计算内燃机汽车每百公里消耗的汽油质量及其效率?

②根据题目信息,说出这种纯电动汽车节能与环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至少各回答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