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地理上册课时作业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2888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地理上册课时作业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地理上册课时作业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地理上册课时作业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地理上册课时作业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地理上册课时作业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地理上册课时作业1.docx

《学年高二地理上册课时作业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地理上册课时作业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地理上册课时作业1.docx

学年高二地理上册课时作业1

第二章检测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

读图,完成第1~3题。

1该流域(  )

A.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B.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

C.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2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B.水土流失

C.土壤次生盐渍化D.地面沉降

3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的径流量与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说明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该地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并不是同步增减,在春季尤为明显;枯水期输沙量较小。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在夏季径流量大时输沙量很大,说明该流域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第3题,流域内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会导致下游河道、水库的淤积,增加洪涝灾害的威胁。

答案:

1.A 2.B 3.C

读下图,完成第4~5题。

4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  )

A.拦沙蓄水B.发电灌溉

C.防洪抗旱D.调节气候

5在区域整治的过程中,下列各地形部位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甲——平整土地,建立基本农田

B.乙——封坡育林育草,涵蓄径流

C.丙——修建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D.丁——疏浚河道,排沙泄洪

解析:

由经纬度及等高线可知,图示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图中堤坝位于沟谷,应为拦沙坝,起拦沙蓄水的作用。

丁地为沟谷地区,故应打坝淤地,拦截径流和泥沙。

答案:

4.A 5.D

下表为我国可开发水能资源的地区(按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划分)分布,根据表格完成第6~7题。

分布地区

东北

华东

所占比例(%)

1.2

2.0

3.6

9.9

15.5

67.8

6与地区③相比,地区④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丰富B.河流落差大

C.河流众多D.河流流量大

7长江流域中游容易发生洪水,与之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①气候 ②多支流 ③围湖造田 ④破坏植被 ⑤多曲流

A.①②③④B.②④⑤

C.①②⑤D.②③④⑤

解析:

第6题,表中地区④水能资源丰富,应为西南地区,地区③水能也较丰富,为中南地区。

西南地区位于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较中南地区大。

第7题,长江中游多发洪水,自然因素是气候湿润,降水多,多支流,河道弯曲;人为因素是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

答案:

6.B 7.C

下图示意世界著名的两条大河水系组成和流域状况,其中甲河位于南美洲,乙河位于非洲。

读图,完成第8~9题。

8结合水系形状分析乙河流域主要位于(  )

A.盆地地区B.平原地区

C.温带草原区D.热带季风气候区

9下列关于甲河、乙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河的流量比甲河丰富

B.甲河的流域面积比乙河小

C.甲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乙河的汛期出现在春季

D.乙河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甲河水流平缓,航运便利

解析:

第8题,由图可知,乙河从四周向中间汇集,应位于盆地地区。

由经纬度确认,该河为刚果河,位于刚果盆地中。

第9题,甲河为亚马孙河,位于广阔的平原地区,流域面积比刚果河大。

两河均位于热带雨林地区,降水丰富,流域面积更大的亚马孙河水量更丰富。

两河均没有明显的汛期。

刚果河在盆地边缘,落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

亚马孙河水流平稳,利于航运。

答案:

8.A 9.D

读“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比较表”,完成第10~12题。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面积

(hm2)

0.31

0.21

0.10

0.02

0.07

0.05

0.10

单位面积谷物

产量(kg/hm2)

4916

5872

5870

7044

6207

6175

885

10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均谷物产量最高的是(  )

             

A.上海B.黑龙江

C.吉林D.浙江

11表中六个行政区中,农业科技投入最多的是(  )

A.上海B.黑龙江

C.江苏D.浙江

12东北地区粮食单产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原因有(  )

①纬度较高,水热条件较差 ②机械化水平低 ③农业科技投入较低 ④复种指数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第10题,分析表中数字含义可知:

人均谷物产量=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谷物产量,比较可知,人均谷物产量最高的是黑龙江。

第11题,表中上海市单位面积谷物产量最高,农业科技投入最多。

第12题,东北地区机械化水平高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

10.B 11.A 12.D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完成第13~14题。

13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

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14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

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解析:

第13题,A项是东北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草原地区不适合大规模发展种植业。

C项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推动退耕、退牧工作的顺利实施。

D项是东北山区的发展方向。

第14题,此耦合发展模式可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密切协作的关系;牲畜易地育肥,减轻了对西部草场的压力,有利于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答案:

13.B 14.A

读“某国示意图”,完成第15~16题。

15下列不属于该国传统工业区发展条件的是(  )

A.煤炭资源丰富B.水陆交通便利

C.靠近消费市场D.铁矿石储量丰富

16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国传统工业区迅速衰落,其原因是(  )

A.煤炭资源耗尽

B.军事订单减少

C.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新兴工业部门涌现

D.国家对国土的开发和整治

解析:

第15题,鲁尔区铁矿不丰富,依赖区外运入。

第16题,采用排除法解答:

该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预计可开采400多年;军事订货主要是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个重要区位因素;一个国家对国土的开发和整治往往会使国家或地区趋向良性发展。

答案:

15.D 16.C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读图,完成第17~18题。

17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18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解析:

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说明该省区的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判断为我国的经济发达省区。

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该省区的工农业发达,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

答案:

17.D 18.A

江苏省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较快的省区之一。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第19~20题。

19江苏作为全国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最近提出了由“江苏制造”转为“江苏创造”的经济发展战略。

其转变的原因并不是(  )

A.制造加工在整个设计、生产、销售环节中所获得的利润最低

B.制造业的发展要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大量污染

C.科学技术创新可带来更大的效益,能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D.江苏土地、住房租金低,劳动力资源丰富

20近年来,外商的投资逐步从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到江苏省。

对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省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较高的科技水平

C.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D.海外华侨的大规模投资

解析:

第19题,江苏省南部靠近上海等大城市,在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下,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但一直处于产业链末端,利润较低。

为加快发展,应转变产业模式,创立自主品牌。

土地、资金、劳动力价格低是制造业方面的优势。

第20题,江苏省能源和矿产资源短缺,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和海外投资是珠江三角洲的优势条件。

江苏省由于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

答案:

19.D 20.B

二、综合题(共50分)

21(13分)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地区以及北方土石山区。

材料二:

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

(1)分析黄土高原为什么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4分)

(2)江南丘陵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比黄土高原大,试分析其原因。

(3分)

(3)比较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在地理背景上的差异。

(4分)

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黄土高原

南方低山丘陵

(4)分析在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的意义。

(2分)

解析:

(1)题,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

(2)题,从单位面积生产能力、破坏后恢复的可能性及对下游地区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第(3)题,两地均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耕作方式落后,加剧了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地区煤、天然气等能源丰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常规能源缺乏,农村居民多砍伐树木作为生活能源,植被破坏严重。

第(4)题,根据图中箭头指向进行分析。

答案:

(1)自然因素:

土质疏松,易被侵蚀;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少。

人为因素:

不合理的轮荒耕作制度及工程建设破坏植被。

(2)①这里人均土地少,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量较高。

同样单位面积土地水土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都比较大。

②一旦表层较薄的土层被蚀去,石质裸露,恢复几乎为零。

③江河下游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所在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会造成重大影响。

(3)

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黄土高原

土壤抗侵蚀力差;

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地关系紧张;

开发历史悠久;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开矿后未及时复垦

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难,常规能源丰富

南方低山丘陵

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生长快,常规能源短缺

(4)对农业生产:

提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对生活:

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废弃物,净化居住环境;对生态:

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怒江是我国尚待开发的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之一。

下图为“规划中的梯级电站示意图”,怒江规划开发河段长742千米,天然落差约1578米。

材料二:

近年来,怒江流域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据统计,目前怒江海拔1500米以下的森林已荡然无存,1500~2000米之间的植被也破坏严重。

有人说:

“怒江人不是在种粮食,而是在种灾难!

(1)怒江地区是我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其丰富的资源主要有     、     、 等。

 

(2分)

(2)简要评价怒江水电能源基地开发的条件。

(4分)

(3)有人说:

“怒江人不是在种粮食,而是在种灾难!

”怒江地区的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发生而且愈演愈烈,其根本原因是(  )(2分)

A.人口增长迅速B.植被破坏严重

C.水土流失严重D.陡坡耕作严重

(4)怒江人种出的“灾难”主要有哪些?

(4分)

解析:

怒江水量丰富,落差大,水能丰富;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热资源丰富;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少数民族分布多,旅游资源丰富。

由于地形复杂、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生态脆弱。

人口增长导致的发展需求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生态破坏。

答案:

(1)水能资源 旅游资源 地热资源 

(2)有利:

怒江自然落差大,水量大,水能丰富且集中;多峡谷,利于建坝。

不利:

地形复杂,生态脆弱;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远离能源消费市场,输电困难;经济欠发达,资金不足。

(3)A (4)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滑坡、泥石流等。

23(10分)图1是“黄河沿岸部分地区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

(1)图1中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3分)

(2)图2为“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处的工业部门。

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请说明理由。

(4分)

图2

(3)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

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

(3分)

解析:

(1)题,涉及了能源问题,考查了我国能源工业基地的区位因素,属基础知识。

(2)题,阐述了地理学科的中心观点——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考查了煤炭能源使用过程中的综合利用,以实例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3)题,以对比的形式来反思人类活动中不合理的行为。

答案:

(1)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质量好,开采条件好;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便利,邻近消费区。

(2)E:

电力工业;F:

建材工业。

理由:

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3)主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主要人为因素:

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

24(15分)下图分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读图并完成下列各题。

(1)简析两经济区发展经济共同的区位优势。

(3分)

(2)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两大城市群。

(城市填图中代码,省市填简称)(3分)

a.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以     和  

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并加强与香港、     两个特区的协调,打造一个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b.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     、     、     为核心,地跨     三省市,龙头城市上海市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该城市群目前的特大城市有     ,不久这里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

 

(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

(3分)

(4)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3分)

(5)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两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3分)

解析:

本题以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示意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了两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因素及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可从位置、地形、交通、劳动力等方面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共同或不同因素。

随着两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耕地、能源紧张以及生态破坏成为它们面临的共同问题。

答案:

(1)①两区都处在河流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

②三角洲地形平坦,水网密布,降水充沛,土壤比较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

③发展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至三熟。

(2)a.A G F b.⑤ ⑥ ⑧ 沪苏浙 ①③⑤⑥⑧

(3)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靠近东南亚,毗邻香港、澳门,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低廉;是著名侨乡之一;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有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4)基础建设大量占用耕地,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基础地位明显削弱;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工业的迅速增长,导致能源紧张。

(5)积极发展核电,建设了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加快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