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节日不应该引进中国.docx
《西方节日不应该引进中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节日不应该引进中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节日不应该引进中国
西方节日不应该引进中国
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原因
1.政治、经济的原因近现代西方发达的经济一直是中国人追赶和学习的目标,而西方文化必然会伴随着经济的影响进入中国。
与此同时,政治的原因也会导致中西文化的冲突。
由于长期的封闭与禁锢,中国人对西方节日乃至整个西方文化都知之甚少,一旦国门打开,西方文化蜂拥而至,中国人的好奇、宽容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向认为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模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在与中国、前苏联等进行政治、军事竞争的同时,也在极力地吹嘘、推进他们的文化,节日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部分,必然会成为西方文化冲击的首要目标。
2.商业炒作的原因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火爆与商业的炒作是密不可分的。
每年一到圣诞节、情人节,商家的各种广告、宣传活动就会铺天盖地,与西方节日有关的商品、服务都摆到了街面上。
在香港,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一些洋节日当天,西餐厅大多会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而内地人对西方节日的商业炒作也并不逊于香港人。
教育、媒体的推波助澜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突出表现在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身上,在这方面,以青年人作为主要培养、宣传对象的教育和媒体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教育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两点上:
一是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大众化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在中国相当普及,一般的青年人。
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对西方的主要节日有所了解;二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对缺乏对受教育者无意中起了误导的作用。
很多年轻人只知道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却不知道中国的七夕节、清明节是哪一天;只知道圣诞树、圣诞晚会、玫瑰花和巧克力,却不知道春节、中秋节究竟有什么文化蕴涵。
这些与当前中国的教育思路不能说没有关系。
在媒体方面,许多报刊杂志往往大量登载有关西方节日的报道,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介绍甚少。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向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春节的时候,就有舞狮子、划彩船、闹元宵等等娱乐形式。
从排练节目的团结,表演节目的自豪,到观看节目的热闹,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洽。
中秋节的时候,大家聚集在一起赏月拜月,看大戏等,都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过西方节日给中国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首先它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节日。
人们过度地倾向于西方节日,西方节日成为潮流和时尚,人们更加淡忘自己的节日。
更严重的是,很多孩子只道圣诞节而不道中秋节。
一个国家的节日代表着它的文化底蕴和底蕴,必须把它发扬光大。
其次,中国人追逐国外节日会减少外国友人对中国节日的兴趣。
有些外国友人被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所吸引千里迢迢来到中国。
如果中国人过西方节日的热情远远超过中国传统节日,外国友人就失去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体会不到节日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他们会很失望,这就会阻碍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做到自己尊重本国文化,发扬本国文化,才能让外国友人尊重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西方节日是西方的,我们去完善传统文化的丰富文化底蕴,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节日,赋予与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自身魅力并且使之能够与时代的进步相结,使之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宝藏。
节日作为人类文化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其文化心理构成既包含社会心理学层面的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氛围、社会促进及衬会抑制等,也包括作为社会学或文化学层面内在生活周期中反复出现的集中展现、承袭某种文化内涵的特殊的精神、理念、记忆与符号。
节日的文化心理存在于个人心理过程中,同时又与普遍存在于一个民族的语言、风俗、神话、艺术、法律等文化现象中的共有现象同质。
群体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共同体味、分享集体神圣感、集体欢乐、集体激情、集体悲伤、集体追思等。
这种社会情感、情绪可以通过节日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情感、情绪的变化与发展。
上升到民族情感层面,就集中的体现为民族意识的反映。
一个民族对自身归属的一种认同。
我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是全民性的特点。
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在夏商周时期就有节日的形成,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被现代人遗忘的“寒食节”“重阳节”等。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的特点。
其实只是追求个性而已,其实西方节日骨子里真正的内涵,比如宗教,我们是无法做更深层次了理解和接受的,西方节日吸引我们的只是它的表面形式,而当这种形式被过分炒作时,我们便更容易厌烦。
如果是情人节的浪漫,万圣节的狂欢,感恩节的热闹在几年前会带给我们新鲜感,那么,现在,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已经对这些节日感到无奈何厌烦了。
1.我们是中国人!
西方人的节日队我们而言没有实际意义,多数是“凑热闹”。
2.宗教理念不同!
我们的宗教以佛/道等为主,与西方宗教存在极大差别,而西方的节日大多与宗教有关;不像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宗教色彩并不浓烈!
3.大国的自信!
我们之所以现在有很多人都愿意过西方人的节日,表明上看是“崇洋媚外”,而分析其实质,是一种没有民族自信力的表现。
我们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应该有足够的自信,而且是“大国的自信”!
4.警惕“西方文化”的工具!
宗教/饮食/娱乐等等,都是西方强国用来向不发达国家实行新的“殖民主义”和“侵略”的强大工具!
要想不被西方的文化所征服,我们必须要有所作为,保持和发扬我们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爱中华,爱我们自己的节日!
我们只有自身的“免疫力”提高了,才能减少被“病毒”侵蚀的危险系数!
5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即先进性!
中华民族有着无比光辉和骄傲的历史文化,创造的奇迹和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但别忘记了,西方列强对我们民族曾经犯下的罪行:
8国联军,拿走了我们多少财宝,但现在他们还厚颜无耻地说什么“替我们保管”在西方国家的大学或博物馆里面,静静向普通百姓述说着曾经的无法抹去的“耻辱”和“侵略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
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
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内涵
(一)有利于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养成:
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对家庭伦理非常重视。
传统节日里很多都是增强家庭伦理的习俗,比如春节时要送礼物,一般是晚辈给长辈送上礼物,祝福新年。
过节时都要家里年纪最长的长者先动筷子,接下来才到晚辈们动筷子。
还有就是清明节,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节日里不仅是家人之间的交流,也是跟亡故祖先对话的机会。
在传
节日信仰与传说、节日艺术等能够集中向世人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和精华。
我们在节日中纪念自己的先人,触摸着我们的民族灵魂。
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不断地给我们创造回归文化传统的机会,我们通过回归传统辨识、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3.传统节日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
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有着适应社会需要的更新变化的文化创造力。
任何民族新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既有的历史文化基础。
时代在不断前进和发展,旧时传统节日的一些仪式活动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是其中的文化内核始终不会改变。
4.传统节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
传统节日适应人们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通过祭祀娱乐的节俗进行精神调剂与休闲,以蓄积对未来生产生活心理的正能量。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在生存和生活中确实承受了太多的压力,背负着太多的重担。
所以人们需要定期进行放松,传统节日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闲暇空间,紧绷的神经得到暂时的放松,心灵在与祖先对话的过程中得到净化和洗礼,获得一份难得的宁静,传统节日在这里就起到不可替代的过渡和承接作用。
在放松过后,对未来的生活重新规划、整装待发。
传统节日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社会的和谐是必不可少的,春节、中秋等节日期间的亲戚之间、邻里之间相互走往和祝福,这样的礼尚往来可以达到人际关系融洽的目的。
这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是一致的。
在全球化的当下,传统节日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比如春节,不仅国内民众过,海外华人都在过,而且隆重的程度不亚于国内。
传统节日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为炎黄子孙创造归属感。
所以,保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促进各民族的感情、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国家的发展是必然需要。
5.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然落后;而失去了民族文化固有的血脉,国家和民族就没有了根基。
实际上,只有加强民族文化,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会走得更远。
我们要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安全,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至于在经济全球化中被冷落和漠视。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独立性,通过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来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