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苏省建陵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25324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苏省建陵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建陵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建陵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建陵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江苏省建陵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苏省建陵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届江苏省建陵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苏省建陵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苏省建陵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届江苏省建陵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建陵中学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摩擦力供认不诲对称(chèn)穷源溯(shuò)流

B.谐奏曲咄咄逼人怆(chuàng)然怙恶不悛(qūn)

C.一拉罐转弯抹角隽(jùn)永间不容发(fà)

D.纪传体多难兴邦叨(tāo)扰返璞(pú)归真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2008年初,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

中央军委临危授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全力以赴,投入抗灾救灾战斗,谱写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新篇章。

B.这两家公司的地位和实力不相上下,在商界形成鼎足而立之势。

C.这场球赛竞争激烈,双方久战不下,终场握手言和,缔结城下之盟。

D.当年他独创深圳,身无长物,是凭借过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创下这份家业。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富二代”更不例外。

,。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见。

,,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

“富二代”其实没那么脆弱,也不该如此敏感。

①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

②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

③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

④对于“富二代”多是批评与鞭策

⑤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

A.②③①⑤④B.③④②①⑤C.③④①②⑤D.③①②④⑤

4.下列诗句中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B.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C.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D.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5.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3分)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芋老人传

周 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

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

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

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

“他日不忘老人芋。

”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

“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

“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

“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老人前曰:

“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老人老矣,所闻实多:

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

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

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

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

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

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

“老人知道者!

”厚资而遣之。

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

“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

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

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

或传闻之过实耶?

嗟夫!

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

周容,明清之际文学家,有民族气节,明亡后,一度为僧,康熙时拒应博学鸿词科。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书生用甲第为相国      用:

任用

B.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移:

改变 

C.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

       廉干:

廉洁而有才能

D.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        谢:

谢罪、道歉。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衣湿袖单,影乃益瘦。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C.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

遂自投汨罗以死。

D.然就其不忘一芋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书生在饥饿时饱食芋老人之芋,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是入情入理的致谢语,也为第二段写他为相国后再次食芋埋下了伏笔。

B.书生成为相国后先后说“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和“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首句是相国认为厨者所进之芋,味道不及芋老人的;后一句,是相国感觉现在所食之芋不及过去的。

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C.芋老人列举了富而弃妻、贵而绝交、为吏而背学、为官而失节等四个“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例子,作者着力鞭挞最后一种情况,充分表现出亡国遗民对卖国士大夫的愤怒和鄙夷。

D.芋老人身处微贱,而出言发语惊世骇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有这样的形象。

作者常常用以表现下层人民的智慧、道德和精神力量,并与达官贵人形成对比。

本文中芋老人就和忘本的相国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对平步青云的相国的批判是尖锐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5分)

(2)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

(5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曲二首(其一)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

①飐风:

在风中颤动②搔头:

指簪子

③罗裙:

丝绸制作的裙子。

④芙蓉:

即荷花

(1)白居易与▲(人名)世称“元白”,发起“▲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分)

(2)两首《采莲曲》都塑造了可爱的采莲少女形象,试分析两诗采莲女形象的差别。

(4分)

(3)结合诗句简析两首诗塑造形象艺术手法的有何不同。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2)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3)扈江离与辟芷兮,▲。

(屈原《离骚》)

(4)▲,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

(6)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7)▲,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8)▲,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陌生人

(法)普鲁斯特

多米尼克坐在熄灭的炉火旁边等待他宴请的宾客。

每天晚上,他都要邀请几位爵爷和一些风趣的人跟他共进晚餐。

由于出身高贵,富裕而且好客,他从不会孤单。

火把尚未点燃,屋子里的日光已经颓然消逝。

突然间,他听到一个声音,一个遥远而又贴近的声音对他说:

“多米尼克。

”——他分明听到那声音在呼唤,在很远又很近的地方呼唤:

“多米尼克。

”他吓得浑身冰凉。

他从未听见过这种声音,可这声音多么熟悉,他清楚地分辨出那是一个受害者,一个已经死去、出身高贵的受害者的声音。

他寻思自己究竟犯下了哪条旧时罪孽却又想不起来。

然而这声音的语调分明在谴责一种罪恶,一种无疑是他在不知不觉中犯下而又负有责任的罪恶——他的悲哀和恐惧便是明证。

他抬起眼睛,看见他面前站着一个严肃而又亲切,模样混沌不清而又动人心魄的陌生人。

多米尼克用几句充满敬意的话向他的那个忧郁而又自信的权威致意。

“多米尼克,难道我是你唯一没有邀请参加晚宴的人吗?

你想用我来弥补旧日的过失,那是错误的。

当你衰老的时候,我要给你介绍从未来过这里的其他人。

“我邀请你参加晚宴。

”多米尼克带着他也不明白的诚挚回答道。

“谢谢。

”陌生人说。

他的戒指底座没有印刻任何徽饰,他通过言语传递的思想不曾结出锋利闪光的寒霜。

然而多米尼克对他那亲如手足而又强劲有力的目光一见如故,陶醉在一种不可言喻的幸福之中。

“不过,如果你想把我留在你的身边,你就必须打发走其他客人。

多米尼克听见客人在敲门。

火把尚未点燃,屋里一片漆黑。

“我不能把他们打发走,”多米尼克回答,“我害怕单独一人。

“其实,跟我在一起你还是单独一人,”陌生人悲哀地说,“可是你必须挽留我,你从前错怪了我,你必须弥补。

比起他们来我更喜欢你,让我教你怎样谢绝他们。

当你衰老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来的。

“我不能。

”多米尼克说。

他明白自己刚才牺牲的是一种高高的幸福,遵奉的是一种不可推脱而又庸俗不堪的习俗,他为服从这种习俗所付出的代价根本没有乐趣可言。

“赶快选择吧。

”陌生人傲慢地恳求道。

多米尼克去为客人开门,与此同时他头也不敢回地问陌生人:

“你究竟是谁?

已经消失的陌生人对他说:

“你今天晚上牺牲我去服从这种习俗,到了明天你给我造成的伤口流出的鲜血将会更多。

你遵奉的习俗一次比一次专横,它每天都使你离我更远,迫使你给我带来更大的痛苦。

你很快就会杀死我,你再也见不到我了。

然而比起其他人来,你欠我更多,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会抛弃你。

我与你融为一体而又始终离你很远,我已经几乎不存在了。

我是你的灵魂,我就是你本人。

客人们进来了,他们走进餐厅,多米尼克想把他与失踪的来访者的谈话讲出来,然而,看到晚宴主人的一脸烦恼和显而易见的疲惫,吉罗拉莫(注:

客人)不想让大家和多米尼克本人扫兴,他用这样的结论打断多米尼克的话题:

“永远不要单独一个人待着,忧郁是孤独的产物。

接着,大家重又开始饮酒;多米尼克毫无喜悦地与人交谈,然而他却得到了所有到场的显赫贵客的一致恭维。

12.分析第一段两处画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4分)

13.小说中的陌生人实为多米尼克本人,文章却以陌生人和多米尼克之间的对话来展开情节,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4分)

14.小说以“陌生人”为题,有哪些深刻意蕴?

(6分)

15.多米尼克会改变自己以后的生活吗?

请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加以探究。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一代醇儒张元济

熊月之

张元济一生最主要的事业是出版与古籍整理,两者又是与他在商务印书馆的经历联系在一起的。

在张元济的领导下,商务印书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

新式出版业是到近代才出现的行业,从写稿、组稿、翻译、编辑、印刷、出版、发行到企业管理,从印刷机器、纸张、油墨、装订、开本到印数,从联系作者、译者到与官府打交道,所有这些,对于张元济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工作,他能够由外行变成内行,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考其诀窍,就是两个字:

敬业。

他坚持,不赚钱的书一般不出,有政治风险的书一般不出,包括拒绝印刷康有为、孙中山的书,都是为了对公司负责,也都是敬业的表现。

张元济无论当官还是经商,都真诚对人,不虚伪,不欺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他与总经理高凤池在经营理念、用人标准、对违纪人员处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

对于这些分歧,他不掩饰,不回避,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

1919年,因为许多分歧难以消除与妥协,张元济决定辞去经理之职。

经人调解,他与高凤池达成和解,并坚持一定要向高凤池道歉。

与高凤池相比,论社会地位,张要高出许多,张是翰林,高是小学程度。

论在商务的影响力,张也要大许多。

细论张、高二人的分歧,张的意见,均为企业前途着想,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如注重企业制度建设,引进、起用新人,对于违纪违法员工严肃处理,高则立于相反方面。

但是,二人矛盾一经调解之后,张便主动道歉,诚恳支持高的工作,并坚持自己的薪水必须低于高凤池。

诚与恕是一体两面。

待人诚恳,必然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1927年,张元济被绑架,在南翔附近的农村被关了六天六夜。

绑匪开价先是30万元,后降至20万—15万—2万,最后以一万元赎票。

那时,上海绑票案件屡屡发生,撕票的事情也不止一例。

张元济能安然脱险,与他设身处地、以恕道对待绑匪有关。

绑匪也是人,张元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诚,终于化险为夷。

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商务印书馆屡起工潮。

对于工人的罢工斗争,张元济力主两边兼顾,同存共利,通过协商解决。

问题解决后,作为资方代表的张元济,反而得到工人的拥护,职工大会上竟然全场高呼“打倒王显华!

”“拥护张菊生!

”张元济在当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没有更细的资料,但是,从结局看,张元济至少比经理王显华更加理解和重视工人的要求,能够同情地理解工人的权益。

乐志华是张元济轿车司机的外甥,从宁波乡下来到上海,1923年到一位英国人家里当佣人,被主人诬陷偷了740英镑,关进牢房,在全无证据的情况下,被巡捕打得遍鳞伤,右腿残废。

张元济获悉此事后,为他聘请律师,到医院验伤,通过宁波同乡会呼吁社会援助,向法院提起诉讼。

官司打了五个月,冤情终于得到昭雪。

待人诚与责己严是联系在一起的。

无论在什么位置上,张元济都严格要求自己。

主持编辑《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部头古籍汇编,为公司带来了巨额收入,他自己从未收取过什么主编费及稿费。

在公司,自己的薪金一向从严,不让儿子进入商务印书馆。

正因为张元济待人真诚,责己严格,所以,从清末到民国,商务印书馆能够团结那么多文化人。

这些人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社会阅历,不同的政治态度,但与张元济的关系都很好。

胡适等评论张元济“是富于新思想的旧学家,也是能实践新道德的老绅士”。

新思想与旧学家、新道德与老绅士这看似对立的两极,在张元济那里得到了统一,而且统一得那么自然、浑然,因为这一切,都出于他的诚意、正心。

(选自2012年10月15日《文汇报》,有删改)

16,作者为何要选择张元济与高凤池之间的纠纷来详细介绍?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17,“诚与恕是一体两面”,而作者为了表现张元济的“恕”,写出了哪些典型事件?

请概括作答。

(6分)

18,张元济作为一个领导,其“敬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杂货铺老板山姆先生养了一只可爱的鹦鹉,每天都有很多人跟鹦鹉说说话,逗逗乐。

有一位姑娘对鹦鹉说:

“你好,你真漂亮!

”鹦鹉也对她说:

“你好,你真漂亮!

”姑娘高高兴兴地走了。

有一个小伙子过来说:

“嗨,你这个小混蛋,你真坏!

”鹦鹉学舌道:

“嗨,你这个小坏蛋,你真坏!

”小伙子怏怏不乐地走了。

由此,山姆得出了一个结论:

你怎样对待别人,怎样对待社会,怎样对待世界,别人、社会和世界也会怎样对待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建陵中学2017——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II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1题。

(10分)

20.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

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

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

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

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

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

(选自韩愈《读荀子》)

21.简答题。

(4分)

(1)上文中“火于秦”所指的历史事件是,扬雄是汉代大儒,他的字是。

(2分)

(2)请概述上文中作者对孟子的评价。

(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家》中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恋人,只因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被无情地拆散了。

最终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B.《哈姆莱特》中雷欧提斯曾在夜半看到一个鬼魂,长得和已故的老国王一样。

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哈姆莱特,困惑的王子立刻断定这就是父王的冤魂。

C.《风波》中,作者以张勋复辟事件为背景描述了江南农村中一场风波,围绕“辫子”的危机,揭示了这一事件的实质,即复辟终究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

D.《红楼梦》中探春倡导成立“海棠诗社”,李纨主动请缨做社长。

第一次咏白海棠,宝钗夺魁;第二次咏桃花,林黛玉才情倾倒众人。

E.《天狗》中诗人以“天狗”自比,塑造了“天狗”冲决一切罗网的强悍形象,极写自我力量的扩张和自我精神的解放,夸张地表达了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要求。

23.简答题(10分)

⑴请概述《三国演义》中“火烧连营”的主要情节。

(5分)

⑵《欧也妮·葛朗台》中说,欧也妮“这女子的手抚慰了多少家庭的隐痛,她挟着一连串善行义举向天国前进。

”请举出能体现欧也妮“善行义举”的三个事例。

(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进口的”和“国产的”中国特殊论日趋强劲。

马丁·雅克的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大约最引人注目。

但这类东方主义式的“中国特殊论”,就认知水准而言都乏善可陈,不是依据细致的考察与深刻的辨识,更多来自一知半解的“观察”与牵强附会的臆想,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中国独特的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对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了影响。

国人自产的中国特殊论也源远流长,自晚清以来从未平息,并由此衍生一个“不合适论”:

由于中国如此特殊,非中国原产的理念、价值、制度或实践,大多不适合中国国情。

但而今,从西医到麦当劳,从男女同校到自由恋爱,不仅都进入了中国,而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以“事后之明”回望,那些振振有词的“不合适论”多是不足为信的武断辩解。

当然不是说认识中国的特殊性是一个无意义的命题。

关键在于许多流行版本的特殊论,往往基于某种虚假的本质主义文明论,杜撰出某种固定不变的、同质透明的“中华性”。

实际上,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文化因素,以及多种外来的价值与理念,都“共时性地”构成了我们生活实践的地平线,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内在的构成性部分。

认识中国的特殊性,解释中国崛起的原因与后果,应当着眼于历史传统制约下的当代实践。

而历史的制约与影响从来是复杂和开放的,特别是由于中国传统具有内部的多重性,经典文本的义理、现实政治中的原则和民间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也由于中国在近代以来经历了多次巨大的变迁。

因此,每当遇到“特殊论”的时候,我们也许要抛开那些陈词滥调,认真地一问:

“当我们在谈论‘国情’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选自刘擎《中国有多特殊》,有删改)

24.请简要概括文中“进口的”和“国产的”中国特殊论的共同点。

(5分)

25.文中画线句中的“事后之明”指什么?

与之相对应可称“事前之论”的在文中是指什么?

请联系语段简要说明。

(4分)

26.作者对认识中国特殊性的看法是什么?

(6分)

 

建陵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

D(A诲—讳溯shuò—sùB谐—协悛qūn—quānC一—易隽jùn—juàn】

2.【答案:

D(A临危授命:

指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该句望文生义,将其理解成“在危亡关头下达命令”。

B鼎足而立:

比喻三方面分立对峙的局面,不符合语境。

C城下之盟:

被迫签订屈辱性条约。

D身无长物:

形容很穷)】

3.C [解析]横线处填写的句子一定要注意与横线前后的句子衔接顺畅。

根据文字最后一句可知,最后一个横线处应填入⑤,排除A项。

根据“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可推断出第四个横线处应填入②,由此可排除B、D两项。

4.C

5.示例: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鲜花绽放灿烂的笑脸,向你渲染春天的瑰丽;

蝴蝶跳出轻盈的舞步,向你展示出生命的旋律;

丝雨敞开紧闭的心扉,向你清唱万物的欣喜

6.A(“用”应该解释为“因为”)

7.B(B,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为“就、于是/才、这才”。

C项为“因为/相当于‘而’,表顺承”。

D项为“表转折/表顺承”)

8.D(文中相国并未忘本,他发迹还没有真正忘记芋老人,可见尚算重情;相国听了芋老人的说话后马上道歉,表示他还有良知。

作者在论赞中认为他好过其他易于忘本的人。

9.

(1)(5分)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评分建议:

“旧”“钧礼”“佣”各2分,“旧”译为老交情、旧交情,“钧礼”译为平等的礼节,“佣”译为做工、被人雇佣。

(2)(5分)只是奇怪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呢?

难道他真是懂得道理的人吗?

评分建议:

“特”译为“只是”“不过”“仅仅”2分,“知道”译为“懂得道理”2分,语句通顺1分。

附:

参考译文

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

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

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

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要回家去的读书人。

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人又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

笑着说:

“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恩情啊!

”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因为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

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

“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

”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

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

“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

”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说:

“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

”芋老人向前说:

“都是同样的芋头啊!

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

从前(那时候),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

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当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那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

(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于芋头而已呢!

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

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它的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