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教育类书籍读后感10篇.docx
《专项教育类书籍读后感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项教育类书籍读后感10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项教育类书籍读后感10篇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1.
《爱的教育》读后感
今天,我和我的孩子贝贝一起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
有一首歌唱的好: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就充分体现了核心就是爱。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触是处处充满爱,整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给我们讲述日常生活中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他的日记里虽然只是朴素平淡的语言、平凡的人物。
例如,故事中安利柯妈妈的希望里讲述了如何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每天都要做得比前一天更好。
每一天早晨都要对自己说:
“今天,我要做更多的好事,要让我的父母、同学、老师、兄弟,还有其他人都更加喜欢我!
”安利柯的妈妈告诉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公共场所都要对他人以礼相待,这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自身良好素质的体现。
我们要关爱家人、老师、同学,拒绝自私。
这个世界需要爱的力量,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也要有勇于奉献的精神。
这样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这是一个多么可敬的妈妈啊!
再例如安利柯的好朋友卡隆,他不仅品学兼优,而且乐于助人。
他非常爱他的妈妈,他会花几天时间给妈妈写一封长达八页纸、四周用心画上美丽花边的信,作为生日礼物献给妈妈。
这是一个多么有孝心的孩子啊!
读着《爱的教育》,我的感动颇多,书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感染了我,教育了我。
想想自己,有那么多地方需要向他们学习。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向安利柯的妈妈、卡隆他们学习吧,多献出一些爱,懂得什么是爱,教育孩子做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
2.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以往是父母、教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可是,他们之后却成功了:
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教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厌恶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
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
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教育家夏丏尊说: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
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着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
每个人都有其不一样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
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我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我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我特有的天赋,所以,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教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3.
《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读后感
以前人们总认为:
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
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
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明白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
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
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一样的教师那里,却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表现:
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职责和义务。
好教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一样形式体此刻职业生活的不一样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
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杯具”。
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当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教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
仅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趣味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欢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
我要努力提高自我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欢乐去欢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4.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国庆假来临了,我阅读了些的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以往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我,时时反思自我,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1.读书一生,以写促思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够引起教师们共勉的。
我到此刻也依然记得我的大学班主任对我说过的这句话,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经抛却了这些意识,我又何尝不是呢。
如果这次不是校方让我们教师写一篇读教育专业书籍的读后感,我也不明白是否还会记得这句话。
写作不仅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我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
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想自我以后也还是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我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理解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理解理论的我的提升。
2.慎独养身,伸展个性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
应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
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
能够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我。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
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我成长的最大敌人。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
我想对自我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
对自我的教学,不要研究完美,要研究最有特色。
3.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
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4.海纳百川,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
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
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
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所以,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必须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
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
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我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主角──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
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
成长的路上,为自我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5.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很多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以往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我,时时反思自我,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我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
没有最好,仅有更好。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
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
自我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我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
这也许将成为自我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我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2.活力不老
这应当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
马克思说,活力是人追求自我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
只要生命在,活力就在。
教师的活力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
对教育的活力,应当从此刻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
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
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可是气来。
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我的“书”却没有读。
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
所以,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我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我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我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梦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
写作不仅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我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
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我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理解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理解理论的我的提升。
5.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
应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
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
能够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我。
6.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
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我成长的最大敌人。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
我想对自我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
对自我的教学,不要研究完美,要研究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
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
无论是此刻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教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活力,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此刻和未来完美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
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
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
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
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所以,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必须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主角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
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
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
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我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主角──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
虽然从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
成长的路上,为自我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6.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时间过得飞快,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
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
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
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
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
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
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
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
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
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
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
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
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
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
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7.
《爱的教育》读后感
这是一本催人泪下的书,这是一本有着千万呼声的书,这更是一本有着充分教育意义的书.这就是<<爱的教育>>。
本文是以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在一年中所发生的事情,用日记的形式.从与朋友们在同一屋檐下学习,到因父母工作变更,而不得不转学.安利柯,这个10岁的小男孩逐渐在生活中学会坚强,学会努力......他逐渐长大.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读了这本书的人,无一不为它的内容所震憾,震撼于作者那流畅的文笔,更震撼书中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每周一次的精神讲话,通过一个发生在意大利国土上的小故事来教育孩子们,启迪孩子们的心锁,让孩子们踏上美好的未来之路.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法.
书中的人物太多,我无法一一列举,但是总体分为三大类:
老师,同学,父母.这些人无一不体现出书的主题"爱".这些中,有朋友之间的爱,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有老师对学生的爱......很多很多.且这都是人世间最真挚的爱。
但是在如今的社会,这种爱恐怕早已成为泡影了吧,不止一次在电视上,报纸上,网上......看到有一些人嫌父母老了,不中用了,就虐待他们;有一些人,见到以前的朋友老师,理都不理.这难倒就是所谓的"爱"吗?
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了。
用最平实的语言来表达这份爱,我不会用什么华丽的词藻我只想用这人世最平实的语言来表达这份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
"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因为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
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
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班级里有几个学困生,学习习惯极差,生活习惯更差,我试图用自己的爱去感化他们。
新学期的资料费都是我帮他们交的;个别谈话,谈理想,探讨生活中的人很事;探讨为人处事,关爱他人;买学习用品如文具盒、笔等为进步的礼物给他,让他们感觉浓浓的爱包围他们,让他们有事干而不总想着做坏事。
期待爱能创造出奇迹——当他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有一位老师曾经给他们以关爱,以爱的教育,爱的感化。
读完整本书,不仅明白了如何去给予爱,更明白,原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很多人的思想,情感,所以更注意一言一行.《爱的教育》,不仅描述了安利柯所受的"爱的教育",现实生活中的我更是受益匪浅。
《育人三部曲》读书笔记
我们认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孩子的周围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造、建设的世界,因为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示得最为鲜明。
典型案例:
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
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
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获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
经“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
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尔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
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美。
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平。
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
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初秋,当清澈的大气中能清晰地听到每一种声响时,一到傍晚时刻我就和孩子们坐在碧绿的草地上,我让他们听了歌剧《苏丹王的故事》中的“雄蜂飞舞”的旋律。
音乐引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反响。
他们说:
“雄蜂一会儿近了,一会儿又远了。
还能听见小鸟在叫……”我们又听了一遍旋律,然后去正在开花的含羞草地。
孩子们听到蜜蜂的竖琴在演奏,雄蜂嗡嗡地叫个不停。
瞧,这就是那个毛茸茸的大熊蜂,时而在花上飞舞,时而落在花上。
孩子听了很高兴:
这差不多就是录在唱片上的那个旋律,但是音乐作品里有一种特殊的美,这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听来而又表现给我们听的。
孩子们还想再听一听唱片上的旋律。
过了一天,我们清早又到繁花似锦的蜜源地段去。
孩子们倾听蜜蜂的竖琴声,试图捕捉到雄蜂的嗡鸣。
在此之前他们觉得很平常的东西,现在显示出美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8.
《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读后感
读了一书。
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什么是科学?
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学教育希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
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
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
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4、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
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学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
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
作为一名新教师,读完此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你面对面地交流一样。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
”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
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
()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
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
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
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