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0760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docx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docx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篇一:

论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的工作路线。

它的理论基础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原理的唯物史观和坚持实践第一观点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明确提出并科学慨括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毛泽东的重要理论贡献。

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是: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建立在群众观点基础之上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根本路线,党存在与展的每一时刻,党取得的每一成就,都离不开群众路线。

它包括两个方面:

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一方面要求在一切工作或斗争中,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组织群众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求领导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即在集中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方针、政策,交给群众讨论、执行,并在讨论、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群众意见进行修改,使之逐渐完善。

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坚持群众路线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实行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前提,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又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保证。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它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全部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任何真正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是对人民群众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根本变革。

正是基于这种唯物史观的认识,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提出和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

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

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代表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执政为民。

——李引菊,浅议群众观点和执政基础,《前沿》,2006年第1期

由此可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于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是:

第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

第二,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群众观点,是否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第三,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所以,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将群众工作作为一门艺术,不断的深入细化,不断改善工作模式,提升政府职力,进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来促使人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下的全面发展。

【篇二:

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的独创。

群众观点,是我们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邓小平曾说过: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路线,刘少奇曾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

”他的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

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

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代表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执政为民。

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在群众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它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全部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任何真正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是对人民群众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根本变革。

正是基于这种唯物史观的认识,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提出和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

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

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代表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执政为民。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

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

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代表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执政为民。

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

历史经验充分表明:

党的成长与壮大、革命的胜利与发展,都与群众路线息息相关。

当党正确地制定和实行群众路线时,革命就胜利、发展;反之,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失败。

胡锦涛同志重申:

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

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

在新时期,党的一切行动都要以符合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脱离群众的话,党就是去了活力。

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坚持党的群众现点,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

坚持群众路线,最根本的是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克服官僚主义和唯上之风,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全面掌握真实情况,充分了解社情民意,积极汲取群众智慧。

只有这样,各项决策和工作才能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们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取得新进步的法宝。

一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为群众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为民服务方式和质量。

三是,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扬民主,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依靠群众,使我们的工作符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做到科学决策,扎实落实。

四是坚持深入群众,掌握社情民意,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积极化解矛盾,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从而取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是改革的重要落脚点。

过去,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都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党的各项任务。

因此我们的改革要关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解决生产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入手,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要作为发展的政策目标。

【篇三:

简答题】

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2-9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3-176

答: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4-201

答: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2)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6-293-294

答: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从生产力方面看。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

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

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3)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

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5.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7-331

答: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答: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①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把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于一身,是因为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一致性。

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通过科学性来保证。

(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7.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

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见教材82-84页。

8.简述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

答:

(1)由于形成级差地租的具体生产条件不同,使级差地租具有两种形态,

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形成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不同的地块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

级差地租Ⅱ形成的条件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2)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就是与土地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级差地租不是来源于土地本身。

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9.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答:

(1)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2)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自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具体说来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

①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②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③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海外利润;④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10.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答:

实现共产主义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概括地说就是: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

(2)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

(3)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

(4)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5)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

(6)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

1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40

答:

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2-106

答: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4-201

答: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1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6-277

答: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的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种结合有多种形式,并且这些具体形式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其基本的、主要的形式则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1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7-326答:

(1)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16.简述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点。

1-44-45

答: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客观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17.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3-173

答:

(1)是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分歧。

(2)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是英雄史观。

(3)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群众史观。

18.简述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

5-250

答: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

(1)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

(2)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3)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19.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6-293

答:

(1)从生产力方面看。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度,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

(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

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

20.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

8-346

答: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素质都能全面自由地尽量发挥,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1)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

(2)人们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

(3)人们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束缚。

(4)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2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0-16

答: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