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资料的运用.docx
《论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资料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资料的运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资料的运用
论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资料的运用
扬中市兴隆中学钱春玲
邮政编码212215
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
“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
”文献资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历史资料,反映了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色,历史学的研究主要就是依据历史资料进行的,就如自然科学必须进行实验一样。
新编中学历史教科书除了正文以外,还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这些材料不仅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历史观念的主要凭据。
而且合理使用历史资料,既节省了教师一定的时间,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更是培养学科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历史教学应高度重视这些材料的应用,充分发挥新教材历史资料丰富的优势,灵活、科学、有效地选用图文资料,发掘其潜在的功能。
一
教学中正确使用历史资料,能产生以下积极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历史感。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
学生如果对学习活动感兴趣,学习就主动,学习效果就好:
反之,学习就被动,而且效果也差。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互为促进,进入良性循环。
如高一历史第一章第一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课,课本提供了马克思关于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的论断:
“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中国四大发明是学生感兴趣又充满自豪感的中国古代先进抖学技术。
如果教师不失时机地从复习旧知识入手:
“中国有哪四大发明?
它们是怎样传入欧洲的?
”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自豪感;接着提问:
“你怎样理解‘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这句话?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新式火药武器的使用大大增了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的力量。
为启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马克思这段话:
从总体上论证了什么?
”经过分析思考,并上升到理性认识:
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促进作用。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用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中的一段话: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让学生思考:
中国四大发明对近代中国有没有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这揭露了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这样补充—段新颖有趣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通过上述的中外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欧洲社会所起的不同作用的原因,从而激发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另外,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除文字材料外,还以运用课本的图画、表格、数据等。
由于历史知识本身具有既往性的特点,不同于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历史小故事和趣闻轶事;同时在语言上也具有纪实和逻辑性强的特点,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
大量图文资料间插其中,直观、形象、生动,与文字互相补充,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由于许多图文资料是从某一角度对历史的再现,如出土文物、人物画像、文献资料等,是历史真实性的依据和实证,故能产生增强历史感的效果。
如漫画《美帝国主义的野心》、课本插图《博帕尔惨案中的死难者》等。
2、展拓和深化历史知识。
中学的历史教材对于历史的叙述基本上是纲领式的,限于授课时间,不可能就某些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比较展开的叙述。
但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丰富的感性印象,也为了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也应该有选择地展开某些历史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历史思维的目的。
对于特定历史现象在教学中的展开,运用材料应该是首选的手段。
运用材料展开历史现象比起传统的和常见的单纯依靠教师陈述的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也更有助于学生丰富的感性印象的形成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深化。
第一,利用历史材料展拓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就展拓功能而言,一是使学生对给定的历史现象的场景有更加鲜活和更加丰富的认识;二是使学生对与给定的历史现象相关的历史现象或背景有更加广泛的认识。
例如关于前者,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中叙述了北宋时期东京汴梁商业的兴盛,但在教材中只作了如下的叙述:
东京的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能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并且出现了通晓不绝的夜市。
这远不足以使学生真的对我国宋朝商品经济的飞跃性的进步形成真正的印象。
如果教师通过材料使学生看到: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角里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以东街北,赵十万宅,街南中山正店。
……又接东则旧曹门,街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又李生菜小儿药铺、仇防御药铺,……以东牛行街,下马刘家药铺,看牛楼酒店,……自土市子南去铁屑楼酒店,皇建院街得胜桥郑家油饼店,动二十余炉。
直南抵太庙街高阳正店。
……近北街曰杨楼,街东曰庄楼,今改作和乐楼,楼下乃卖马市也。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东京城的盛况跃然纸上,教材中的“打破‘坊’‘市’界限”“通晓不绝的夜市”等要点也都得到了阐释。
第二,利用历史材料系统化和深化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对于教材限于篇幅或限于教学目的没有深入阐释的问题,可以利用历史材料作进一步的阐释,达到启迪学生的理论思维和认识历史发展的深层问题的目的。
例如,中学教材中都会叙述20世纪20年代后期国民党政权统治的建立并简要的分析其性质,如果教师让学生阅读这一段材料:
[蒋介石]获胜的深层原因却在于其对手们的软弱和分裂,同时也是由于经济和政治力量的自然作用对中国命运的支配。
……蒋介石一举获得了设在上海的外国大公司的可贵中立和中国商业大资产阶级的同情,因为商业大资产阶级对军阀间冲突感到厌倦并对国民党内出现的革命倾向表示惶惶不安,在南京建立的新政权不失时机的联合了大部分有产者。
……南京政府一方面被迫与在华有重大利益的列强合作,这是由于它对革命者的仇视和不由自主地将中国商业资产阶级与外国大公司联系起来。
……南京政府应将其势力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归于……一党制确保了对政府、官府、军队和治安的绝对控制,它使蒋介石得以牢固地掌握政权。
外国向这种长期以来就盼望的政权表示:
准备给予为确保其经济平衡所必不可缺的手段。
材料中提及的几个方面在教材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表述,通过这一段材料,学生可以把那些相对零碎的认识系统化,同时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
国民党政府是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依靠大资产阶级和买办势力而建立和巩固起来的;并且,一党独裁统治是国民党政权存在的重要基础。
此外,一位西方的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了关于国民党政权性质的认识与我们的认识基本相同,这也更加增强了说服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历史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并不应该仅仅限于为教材作注脚。
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其更加重要的功能在于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至少包括逻辑推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解决问题相关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在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在教学中引进必要的历史资料。
现代教育学理论非常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中学生的活动。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活动,或者说教师——学生的互相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一再地被提倡和推广。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智慧与认识是通过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长和发展的,因此,也特别注重在活动中的学习。
但是,对于历史学科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的问题,必须注意到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
我们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相对独立的思考和自主地解决问题,充分而自如地进行活动,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但是,如果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只是囿于统编教材所提供的史实和观点之内,学生只能在重复教材的内容,那么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实都无从体现。
在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活动最常见的方式是课堂提问,而提出的问题常见地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演绎三段论式的问题,教师给出大前提、小前提,学生说出结论;另一种是填空式的问题,老师说出一句话的大部分内容,故意略去一个关键词,让学生说出来。
正如演绎推理不能产生新的知识,重复已有的结论不是创造一样,上述这样的活动方式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如果按皮亚杰所说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话,这样的教学活动只是提供了一个贫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智慧和认识也必定是贫乏和无创造力的。
并且,课堂提问也绝不应该是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惟一方式。
在教学中使用历史材料是走出历史教学上述困境的重要途径。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学生的活动不仅仅体现于教师——学生的互动上,而应该体现在教师——学生——教学文本的互动上。
教学文本并不仅仅限于教材,而应该包括所有进入了教学活动的历史资料,学文本的内容越丰富,越具有开放性和可探索性(互动性),就越能给学生的智慧和认识的成长提供理想的环境。
历史资料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情境,解决统编教材限于篇幅和限于教材的严肃性,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和多样性的背景知识的缺憾。
其次,在具备了更多的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探索。
再次,学生使用历史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模拟历史学科(或者广而言之,社会——人文科学学科)的研究过程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学的自然科学学科可以通过实验模拟和再现近代以来的实验科学发展中的基础性的发现,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问题的认知和实验能力。
而中学的社会——人文科学学科的教学对本学科的科研过程的模拟训练一直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的只是结论,得到与现代教育所要求教会学生方法大相径庭,在教学中运用历史资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
最后,运用历史资料进行教学的过程同时也必然是一个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
在教学中使用材料的更加重要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潜质。
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表现为三项心理特质:
①思维的流畅性;②思维的变通性;③思维的新异性。
就历史学科的能力而言,这三种心理素质都可以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解读和研习得到开发。
对于思维的流畅性,可以通过比较丰富的资料阅读和对问题的独立自主的表述得到开发和改善。
至于后两项,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克服权威主义的限制,敢于充分地驰骋自己的思想,但是,这必须是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和有事实依据的前提下展开的,历史资料在此就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在教学中学生永远是重复统编教材给出的固定事实和结论,只能是强化权威主义意识,压抑探索精神。
例如,《中国古代史》教材上叙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赫赫功绩,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教师可以通过材料使学生知道史实的另一方面: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展拓疆土)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死亡)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复。
(《汉书》卷五十七)
让学生依据从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和从材料中概括出来的知识,多方位地认识汉武帝,讨论其功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全面地认识历史现象,实际上正是思维的变通性和思维的新异性所要求的。
此外,还可以对一些观点、评论进行思考、讨论,进一步的开拓视野,活跃思想、也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人文科学研究的开放性和可争议性。
总之。
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其主要的功能不是在于传授给学生什么从事具体工作的技术,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一种开放的、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
当然,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也是历史学科的任务,历史资料在完成这些教学任务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二
教科书提供的历史资料,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即文字资料、表格资料和图片资料。
这些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试谈如下:
(一)文字资料的运用。
“历史学是以历史事实为对象的,是人们对过去的史实的认识;
而这种对历史的认识,是通过对记录历史事实的各种资料的运用才能形成的。
”教材在
阐述历史事件或历史观点的同时,附有大量文字史料。
1.典籍。
典籍是中外历史上留传下来的经典著作,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故教材中选用颇多。
如教材在介绍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时,有以下资料:
自由民藏匿宫廷……所有之逃奴于其家,而不依传令者的命令将其交出者,此家家主应处死。
这段文字全面、生动地说明了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压迫。
又如教材中选用了以下史料: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无知所守门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
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n
《汉书·董仲舒传》
这段文字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政
治思想。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有助于加深学生
对“汉武帝大一统”的理解。
教材在阐述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时,提供
了以下材料: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一
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
固有的、不中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
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
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
它……一《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揭示了资产阶级革命诸如自
由、平等、人民主权等基本原则,体现了反抗压
迫的革命精神,对美国独立战争产生了巨大的
鼓舞和指导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这段文
字,能具体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独立宣言》
的主要内容、实质及影响,进而理解美国独立
战争的性质和意义。
此外还有如《戊戌政变记》关于“官民上书
言事”的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国
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
.规定的材料,印度国大党关于不合作运动决议
的材料等等,都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概念和
史实的认识与理解o
2.先贤名言。
我国古代先贤们以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智慧文章享誉当世与后人。
其至理名言影响、教化着一代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
中国古代史教材中
选用了不少先贤名言,如教材在介绍孔子的儒家学说时附有以下资料: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对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孔子将“仁”分为“恭、宽、信、敏、惠”五种道德规范。
教材对其作了补充注释,以便于学生阅读理解。
学生阅读这一材料可起到两方面的作用:
其一,能帮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孔子“仁”的思想特点,其二,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际关系”,对于当今青年一代的道德修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又如教材“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中的“诸
子散文”一目提供了以下文字: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孟子·告子》
再如教材在介绍唐代古文运动时提供的一段文字: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韩愈《原毁》
以上两段文字不仅体现了孟子散文设喻精辟,立论严肃凝重,深沉慷慨和韩愈散文力
图革新,主张文道合一的艺术风格,而且阐述了为人的哲理。
教师适时地指导阅读欣赏,对于学生完美人格以至正确的。
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应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3.诗歌、民谣:
我国古代有许多咏史佳作,可作史证。
如在唐朝“商业繁荣”一目的教学中,可利用所附唐人诗句: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
——李白《赠丰太守》
夜市千灯照碧云。
——王建《夜看扬州市》
夜桥灯火连星汉。
——李绅《宿扬州》
唐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的鼎盛时期。
教材在“城市的兴旺”一目介绍了当时著名的城市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广州、汴州等,而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扬州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美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以上唐人诗句能加深学生对唐朝经济发展和商业都市布局与商业繁荣的印象。
此外,在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带来的危害时,可让学生诵读杜甫的诗《无家别》,在分析西魏府兵制“兵农合一”的特点时,可指导学生阅读北朝民歌《木兰辞》;在分析元末农民战争爆发背景时,可让学生阅读当时社会上流传的《醉太平小令》等等。
4、小字资料。
教材中以楷体字的形式编排了大量阅读材料,这些材料虽然不要求学生
掌握,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阅读与思考的空间,对于学生加深理解史实,拓宽知识面,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作用不可低估。
如教材在阐述“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时,补充了一段小字资料,以介绍二里头文化的发掘与考古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可安排学生自学,理解并论证这一观点的真实可靠,进而启发学生历史地、科学地把握史实,形成正确观点。
又如教材在论述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时,增加了一段文字介绍《道德经》中关于“道”的阐述,还选用了老子对统治者的警告: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学这些文字材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老子思想体系的理解。
再如教材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一目,在介绍了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后补充了一段小字资料,教学中安排学生自学,有助于学生较全面地了解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认识雅尔塔会议的积极意义、所体现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及其与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内在联系。
(二)图表的运用。
教材中选用了大量图表资料,它们直观、形象、简洁、明了,是极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材料。
1.地图。
古有言,“左图右史”。
地图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自不待言。
关键问题是如何指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掘出其中的有效信息,以加深对史实的理解。
如《秦朝疆域》图。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这幅疆域图,对于学生加深和拓展对秦朝的认识,收效巨大。
从图中不仅可找到秦朝都城、疆域四至、秦长城起讫点与走向,还可.找到河套地区、越族地区及桂林、南海、象郡,此外,还可找到灵渠与它所连接的水系及骊山等。
秦朝的政治特点及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无需言表,已囊括其中矣。
如五代十国前、后期形势图。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对比,有助于学生认识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朝代更迭与南方诸国政权并立的复杂局势。
又如《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形势图和《1815年的欧洲》形势图,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拿破仑战争及其性质、维也纳体系的内容及其本质和欧洲各国疆域的变迁等。
2.平面图、示意图。
平面图、示意图的特点是直观、指意,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如《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它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都长安的整体布局及其特征,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因而可指导学生观察,感受其规模的宏大、商业的繁荣以及城市规划的技术水平。
又如《汉代关中水利工程示意图》o这幅图直观地描绘了汉代关中水利分布概貌。
教
师指导学生观察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的走向及泾水·、渭水、洛水的沟通情况,便于学生了解的汉代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平及特色,认识水利在农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元大都平面图》、《东汉庄园图》、《造纸术外传示意图》、《丝绸之路》等,均可在教学中结合使用。
3.画像与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
教材选用了大量人物画像,包括帝王、文臣、名将、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等。
这些画像不仅可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印象,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如《秦始皇像》,学生既能从中感受到秦始皇其人的非凡气度与雄才大略,又能窥见其刚愎自用、骄奢暴虐的一面,也可对秦时的官服有所了解。
教材中反映历史事件的绘画作品不少,如《昭君出塞》、《明皇幸蜀图》、《步辇图》、《竹林七贤》等,都是对某一史实(现象)的艺术再现,它们除具极高的艺术价值外,更含珍贵的史料价值,应适时指导使用。
4.统计图表。
统计图表的特点是通过原始数据或统计对比的方式,反映某一历史现象,得出或证实某一历史结论。
如《西晋官吏占田荫客表》,通过对西晋官僚依官品拥有不同的占田、奴役依附人口数的比较,说明占田法是一项保障官僚经济特权的制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该表,有助于学生理解占田法的内容与实质。
此外,还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
片领土》、《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概况简表》、《美国内战初期南北双方力量对比》等,直观、简洁,便于理解。
(三)文物图片、彩图及漫画的运用。
1.遗址与实物图片。
历史文物与遗迹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材料,而遗址与实物图片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直观的、具体的辅助材料相关图片,不仅有助于学生产生历史的真实感,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史实的认识与理解,进而形成正确的观点。
为此,新教材选用了大量遗址与实物图片,其中有不少是考古新成果,教师应指导学生使用。
2.如《太平之战遗址——永禄1号尸骨坑》图片,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阅读小字内容观察此图,使之认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之惨烈,理解秦国势力至此进一步强大,并开始了一统天下的准备。
又如《乾陵的无字碑》图片,有助于学生对武则天的功过是非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以逐步形成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他如《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图片、《马陵道遗址》图片、《丝绸之路上的高昌古城遗址》图片等,教师均应指导学生使用。
教材中展示的实物图片更为丰富,如《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饰品》,反映了I山顶洞人已具有钻孔技术和爱美观念,《春秋时期的铁镰、铁插》、《战国铁口犁》、两汉《铁铧》、唐朝《曲辕犁》等实物图片,分别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铁农具的发展改进情况。
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观察相关图片,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产生具体而真切的认识,而—a能加深学生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的理解。
此外,还有如《春秋莲鹤方壶》、《金银错四龙四凤铜案》、《长沙马王堆汉墓素纱禅衣》、《唐朝的秘瓷》、《南宋棉毯》、《元代青花瓷》等等。
这都可以帮助学生真实地感受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精湛的工艺制作技术。
2.彩图。
高中历史教材共选用彩图138幅,包括珍贵文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艺术作品等四类彩色图片尸彩色图片能产生真实、古朴、鲜亮、清晰的效果,是教材中插图所难以企及的。
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彩图却是孤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其功效并未能真正体现出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及时指导学生赏析彩图,使二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辅助功效。
如《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画面上的青铜编钟,设计精巧、古朴生辉,指导观赏,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当时青铜冶铸技艺的高超,而且能认识到当时音乐的发展水平。
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帛画画面布局对称,线条流畅,描绘精细,色彩绚丽,显示了西汉高超的艺术造诣,其色彩与层次感是黑白图片所难以体现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秦汉绘画艺术时,应指导观赏这幅彩图,必能给学生以审美感悟和艺术感染,对秦汉绘画艺术的精妙产生深刻的印象。
3.漫画作品。
漫画,是借夸张、比拟、象征等手法,以简,单的线条,达到针砭时弊目的艺术形式。
教材选用漫画作品十多幅,虽然它们对-人物、事件的描述因线条简单、变形而不像实物图片那样具有写真的效果,但对历史人物及事件本质的揭露和批判,却更加切中要害,入木三分。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