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教师招聘教育综合整理ABC.docx
《1 福建教师招聘教育综合整理AB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福建教师招聘教育综合整理AB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福建教师招聘教育综合整理ABC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
优先发展。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育人为本。
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改革创新。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促进公平。
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
提高质量。
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服务大局。
坚持把服务大局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
——到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全面实现“双高普九”任务,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
——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6%;
(三)教育学模块
教育学:
教育学是指以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为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发展:
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化阶段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1.顺序性(如身体发展由中间到四肢,心理发展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不可陵节而施)
2.阶段性(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分阶段进行,儿童,少年的教育方式要不同,最近发展区)
3.不平衡性(发展速度(身高体重、生理方面)在各个时间不同。
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
4.互补性(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
5.个别差异性(男女性别、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思想品德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构成,知是品德的形成基础,情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人类知识最基本的成分)、判断、推理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情绪情感的组成:
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表情)、生理唤醒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环境的作用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身心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决定的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简称制度化教育。
2.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表现在:
(1)认识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2)认识的交往性和实践性
(3)认识的教育性和发展性
(4)有领导的认识
(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作用:
1.导向功能2.鉴定功能3.改进功能4.激励功能5.管理功能6.研究功能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的恒常性
◆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时间0.25~1秒——容量9~20bit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1min内——7
组块
(米勒提出了组块概念,认为信息是以组块来计算的);
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有效办法。
(3)长时记忆——1min~
——容量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是有意编码中的语义编码。
2、按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划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3、按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记忆、程序性知识记忆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
1、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
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3、问题解决的特征:
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二)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
1、注意的广度(范围)——同一时间内,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时间的长短
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2.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1)心境:
微弱、持续时间较长、带有弥漫性,如人逢喜事精神爽,忧者见之则优
2)激情:
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绝望、恐惧、悲痛
3)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极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如急中生智
◆情感的分类:
按社会性需要的内容划分——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求知欲、好奇心等)
胆汁质——强、不平衡——不可遏制型——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感情用事(张飞)
多血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反应迅速、活泼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燕青)
黏液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稳重不灵活、踏实而死板、沉着冷静(林冲)
抑郁质——弱——抑制型——敏锐、体验深刻、外边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林黛玉)
(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l.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
。
(4)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
。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也会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动机和学习效果并不总是一致的。
(2)一般说来,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行为的结果因素是强化,先行因素是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
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一、认知策略
(一)复述策略
1、定义: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常用的几种方法:
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②排除相互干扰; 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④多种感官参与; 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
(二)精细加工策略
1、定义: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2、常用策略:
①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决、谐音联想 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
②做笔记; ③提问; ④生成性学习; 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三)组织策略
1、定义:
使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常用策略:
①列提纲;
②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③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二、元认知策略
(一)概念:
1、元认知:
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
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2、常用策略:
①计划策略、②监视策略、③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
2、环境管理策略:
3、努力管理策略:
自我激励
4、学习求助策略
5、学习工具的利用
◆教师威信的结构:
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一、课时计划的差异:
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
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新教师的课时计划:
依赖课程目标,不会随课堂情境的变化来修改课前计划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三、课后评价的差异:
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为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学生掌握知识包括四个环节:
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保持: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吴负加速
系列位置效应:
开始和结尾的记忆好于中间部分
遗忘的原因:
干扰说:
前摄抑制(先学习对后学习的影响)、倒摄抑制
提取失败说:
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知道某件事,却不能回忆出来
同化说:
奥苏伯尔,用高级概念代替低级概念
5、思维的类型、思维品质及其培养【识记】、【理解】
(1)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间接性:
医生通过体温、尿液、心电图等可以确诊病因
概括性:
把同一类事物概括出来(枣树、梨树称为“果树”);看到“月晕”就知道“刮风”
(3)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
注意的稳定性:
如上课要听教师讲,要做笔记,又要看演示,但这些行为都服从于听课,因此,是稳定的。
注意的分配:
如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适应分:
同化和顺应。
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图式:
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本能反射行为,如吸吮反射、定向反射)
(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行为发生在刺激之前:
回答受到表扬,回答的次数就增加)
正强化:
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
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加反应频率
惩罚:
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实质:
观察学习。
他认为强化可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2、认知派学习理论
(1)格式塔学派的顿悟学习理论:
实质:
形成新的完形。
学习过程:
顿悟的过程
(2)布鲁纳:
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包括:
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按迁移程度:
自迁移(相同情境)、近迁移(相似情境,题型相同)和远迁移(知识用到不相似情境中)
1、赞科夫(前苏联)——《教育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2)古印度
婆罗门教育(家庭教育)和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教育活动:
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埃及
最多的学校是文士学校;教学方法:
灌输和体罚;“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霍尔:
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
高尔顿:
优生学创始人,遗传决定论鼻祖
2.外发论(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华生
荀子:
“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洛克:
白板说
华生(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一打婴儿”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个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中长期规划》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
教师是教育者,其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1.他是按门类制定的
2.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3.提出指导性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4.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5.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本质而言)
A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B认识方式的简洁性和高效性
C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和传授型(有领导的认识)D认识的交往性和实践性E认识的教育性和发展性
3.直观性原则(荀况:
闻之、见之;夸美纽斯:
去看看…)
(2)现代教育评价的改革重点: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A、日常教育评价:
以真实性为基础,高扬人文性
B、校内学业考试:
以测量为基础,突显教育性。
C、毕业或升学考试方面:
以综合型(全面性)为基础,突显导向性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三)德育过程
满足学生的发展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1、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
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
3、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条件是:
①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 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
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
操作技能训练的方法
(一)指导练习法
(二)仿真训练法(三)实地训练法
(四)时间-动作分析法(五)程序训练法
心智技能培养的要求
(一)激发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
(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三)正确的使用语言。
(7)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识记】
5、裴斯泰洛奇(瑞士):
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化。
1·赫尔巴特的教育性原则,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概念。
2、以勒图尔诺为代表的教育起源理论是
A.生物学起源理论B.心理学起源理论 C.劳动起源理论D.需要起源理论
5、最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改造的是
A.道尔顿制 B.巴达维亚法 C.特朗普制D.协同教学
6、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 B.巴格莱C.奈勒D.多尔
9、肯普提出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是
A.目标模式B.系统分析模式C.程序模式 D.过程模式
10、为了满足生理、心理或情感上的需要而做出的失范行为可称为
A.情感型失范行为 B.传统型失范行为C.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D.目的型失范行为
5、教师形象的核心是
A.教师的道德形象B.教师的职业形象C.教师的人格形象D.教师的文化形象
9、行为目标描述的是
A.学校的行为B.教师的行为C.教师和学生的行为D.学生的行为
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A)
A.《大学》B.《中庸》C.《学记》D.《春秋》
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
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C.巩固与保持知识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7.教学的组织形式是(BDE)。
A,复式教学B.个别教学C.问题教学D.班级授课E.分组教学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C)
A.观察力B.想像力C.思维力D.判断力
D.循序渐进原则
1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B)
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资本主义D.社会主义
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
A.自觉性B.独立性C.创造性D.主动性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B)
A.延展B.必要补充C.深化D.变革
D16.义务教育的实施在( )之后。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
D、第四次工业革命
8.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素质
B、教育
C、环境
D、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8.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过的著名德育原则是(B)
A.社会化活动原则B.教学的教育性原则C.自然后果原则D.知行统一原则
10.问题的解决一般涉及()要素。
A.必要条件,目标,错误,解决办法
B.初始条件,目标,错误,解决方法
C.初始条件,目标,障碍,解决方法
D.必要条件,目标,错误,解决方法
正确答案:
C
8.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C)
A.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B.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
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2.而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劳动。
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D.布鲁纳
14、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9、 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
14.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
“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指:
(B)
A.言行一致原则
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在集中教育原则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2.学生在听教师讲解公式原理时,总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去把握所学的内容,这属于(D)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整体性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A)。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封建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13.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B)。
A.巴班斯基
B.赞可夫
C.加里宁
D.凯洛夫
15.1956年出版《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主要部分的美国教育家是(A)。
A.布鲁姆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斯金纳
21.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B)。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22.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D)。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柏拉图的《理想国》
C.斯宾塞的《教育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23.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英国哲学家(B)。
A.卢梭
B.培根
C.拉伯雷
D.洛克
24.一般认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B)。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D.斯宾塞的《教育论》
24、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
(1):
⑴基础知识,基本技能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⑷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3.普及教育始于( C)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8.教师教育观的核心是( D)
A.质量观
B.素质观
C.教学观
D.学生观
28.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以下哪一项( B)
A.知识的感知
B.知识的理解
C.知识的巩固
D.知识的运用
30.下列哪项不是测验量表应具备的条件( D)
A.信度
B.效度
C.常模
D.主试
5.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是( c)
A.学生的智力水平 B.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
C.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 D.学习的方法
12.一种学习中所习得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是( d)
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特殊成分迁移 D.非特殊成分迁移
13.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主要表现在( b)
A.需要、动机、世界观 B.理想、信念、世界观
C.兴趣、动机、世界观 D.兴趣、爱好、理想
14.“自信、坚强、勤奋”描写的是人的哪种心理特征( b)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动机
15.应遵循形象化、组织化与联想化三条原则的学习策略是一种(c )
A.复习策略 B.群集策略
C.形象联想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6.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通常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 D)
A.活动技能 B.学习技能
C.一般技能 D.认知技能
20.教师注意力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D )
A.注意集中能力 B.注意稳定能力
C.注意转移能力 D.注意分配能力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 [C]
36.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B]
37. 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9.1)
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A]
46. 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C.非智力成分 D.内化了的成份[A]
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发展阶段。
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146、考试的核心环节是:
命题。
152、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道尔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