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批评语案例精选6篇批评与惩罚的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97103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过程中批评语案例精选6篇批评与惩罚的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学过程中批评语案例精选6篇批评与惩罚的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学过程中批评语案例精选6篇批评与惩罚的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学过程中批评语案例精选6篇批评与惩罚的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学过程中批评语案例精选6篇批评与惩罚的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过程中批评语案例精选6篇批评与惩罚的教学案例.docx

《教学过程中批评语案例精选6篇批评与惩罚的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过程中批评语案例精选6篇批评与惩罚的教学案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过程中批评语案例精选6篇批评与惩罚的教学案例.docx

教学过程中批评语案例精选6篇批评与惩罚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中批评语案例(精选6篇)_批评与惩罚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中批评语案例(精选6篇)由作者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第1篇:

论教学过程中表扬和批评的艺术论教学过程中表扬和批评的艺术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

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不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好习惯。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表扬与批评贯穿其中。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巧妙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

表扬是指对学生有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优良的学习成绩或其它方面有较突出表现的肯定评价,是激励学生继贯奋发进取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方法。

所带来的教育效果是良好的,具有激励性激因。

批评则是对学生的不良言行给予还定的评价,是帮助学生分晴是非,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明确方向的一种教育方法。

它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消极的,但带来的教育效果只要能正确地对待,也可以过到预期的目的。

如果一位演员从来听不到观众的喝彩;如果一位工作出色、进步明显的下级从来听不到上级对自己的表扬;如果一位为家庭和孩子所付出辛劳的妻子从来得不到先生的称赞;如果一个好学上进、知错就改的孩子从来听不到老师、父母对自己的夸奖„„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兰说:

“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

”表扬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口头表扬、书面表扬和用点头、微笑、眼神、拍肩膀、做手势的无声表扬。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表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1、表扬的先导性。

榜样是班集体中同学们学习、赶超的对象,这就决定了表扬所必须具有的先导性。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要做善于从多角度透视的有心人,务必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表扬的先导性作用,同学们才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2、表扬的含蓄性。

表扬在很多场合应该大张旗鼓,才可以发挥出表扬的功效;但有些时候,注重表扬的含蓄性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策略。

比如,教师要求的某种事,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很好,只有少部分做得较差时,我的选择是请做得好的人站立一下。

这样做,对受表扬的人来说,一切尽在不言中;让做的差的人“心有所动”而又不过分难堪。

3、表扬的层面性。

表扬的“多层性”是从一个角度反映表扬对象从较好走向更好、很好的成长历程;表扬的“多面性”是从多个角度反映表扬对象的闪光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起教育技巧时说“教育者与自己对象的每次接触,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励对方的内心活动。

”基于表扬具有的以上特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的差异,事情的类别而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表扬这个武器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一、要善于表扬。

老师应深入了解待优生内心深处犯错误的动机和目的,不要老是盯在其犯的错误上,要注意批评的应是学生错误的行为,而不是针对人,否则,一味的批评、指责、训斥,学生容易自我否定,自卑,甚至学会撒谎、出现逆反的敌对与反抗行为。

作为老师应注意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审视学生,要善于发现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巧妙地在表扬中少加批评,可能效果更好。

二、要及时表扬。

对待优生应该表扬的行为,老师应及时的表扬奖励,以强化刺激,因为学生心目中,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的。

例如,我班一位自制力弱,平时上课说话较多,影响同学学习的学生,但是经过我的仔细观察,他在几次班级活动中,如打扫卫生、为广播操比赛借衣服等积极认真,我就及时表扬其讲卫生、关心班集体的优秀品质,从而引导学生对整个班级学习气氛的维护上,使其自制力得以加强。

所以,对学生的表扬,要及时,不能时过境迁才表扬,否则,表扬会使学生莫名其妙,这样的表扬不会有好的印象,更谈不上优化优秀品质和行为的作用了。

三、要乐于表扬。

对学生的表扬应是老师发自内心爱护学生的体现,要注意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不能老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认为“待优生”一点的好的表现是微不足道的,不轻易表扬学生。

须知良好的品质与大的成绩是由许多细小的行为与环节组成的,要求学生一下子由“差”变优是不现实的,只要有助于学生改正缺点,祢补不足,顺利转优,老师就应乐于表扬学生。

如我班有住校生李学林,平时周末的作业经常不做或者不做完,有一次,她很高兴的把作业交给我,我发现全部完成,当时就在全班进行表扬,并给奖励,此后,她的作业完成情况好了很多。

四、表扬要有针对性。

表扬要有依据和具体,也就是不能盲目和随意。

例如,是学生学习上取得进步,就应就其学习上大力表扬;是纪律上改正了迟到、上课说话的缺点,就应对其自律性上进行表扬,如此就能起到强化优秀的作用。

否则,该表扬的不表扬,不该表扬的说好话,或表扬起来笼统概括,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反而会冲淡转化的效果。

五、表扬要注意方式和选择合适的强化物。

这一点要求老师表扬有严格的分别。

即是口头表扬还是以光荣榜的形式写出来;是当众表扬还是单独谈话时称赞;是精神表扬还是物质奖励。

不同的学生对表扬与奖励的反应不同,故应因人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表扬与奖励方式。

对经常调皮捣乱、破坏纪律、人缘不好的学生,当众表扬可以帮其恢复声誉,创造利于学生树立优秀品质和行为的环境;对性格内向、成绩落后的学生,可单独谈心,表扬其遵守纪律的优点,鼓励其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活动,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对考试进步大的学生,可以发笔记本或钢笔以示奖励。

等等。

六、表扬要持续。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孩子的进步也有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只有积聚了一定的量变才会发生质变。

因此,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的优点、长处,要不断鼓励、表扬,使孩子有成功、喜悦感,并且自信心逐步增强,不断挑战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我班的一位同学起初不但做事的速度极慢,不按时完成作业,而且常常因受到同学的欺凌而淌眼泪,后来在我的不断鼓励、表扬声中奋发图强,终于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给老师的信中曾写下了“老师,其实我已经在心中默默在喊过你很多次姐姐,但我真想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大声喊你一声‘哥哥’,因为你比我哥哥对我还好。

”的句子。

七、表扬要真诚。

虚伪的表扬,不但起不到树立孩子自信心的作用,有时孩子还以为这是老师、家长对他的嘲弄,讥讽。

因此,表扬孩子应持真诚的态度,使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劳动是尊重、赏视的,愿意欣赏他的劳动成果。

这样可以激励孩子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八、目标不宜太远。

许多老师、家长设立了非常优厚的大奖,等待孩子去拿,但目标太过遥远,孩子不宜得到,使这种奖励成为孩子不能实现的梦想,久而久之,孩子的进取心在无望的情况下也会减弱。

因此,这种设奖的方式也不足取。

我在班级内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设立的各类奖项目标从来不高,都是使孩子伸伸手就能得到。

(如我在期末发放的各种奖状中,总得到率达到了全班学生80%)这样,孩子的进取心自然会越来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

“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

爱学生,就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

对于有碍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不良习惯、错误言行、甚或有悖于社会公德乃至触及刑律的恶劣行为,学校和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惩戒。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批评教育学生更是教育者的责任。

当然批评也得讲究艺术。

一、鼓励——巧妙的批评小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自尊心强,爱面子,因此可以不从正面提出批评,而是从侧面绕一绕,巧妙地给予鼓励和提醒,即在批评中寓于鼓励和鞭策,在鼓励中饱含信任和期望,在信任中维护其自信和勇气,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又不丧失自尊,从而起到预期的批评效果。

二、商讨——热情的批评面对认识及判断能力较强的学生,切忌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训斥和指责,因为这是他们最反感的。

应该以诚恳、平和的态度,热情的关怀去帮助和引导他们,适时地并用适当的语言指出其不足之处,言语要饱含深情,态度要蕴藏期望,表情要充满关心,心平气和地同他商讨不良行为的不良后果以及纠正的办法,使他感到教师的诚恳批评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接受批评进而改正错误。

三、沉默——无声的批评一般来说,批评都要诉诸声音、语调和动作。

然而,在一定场合,教育者有意识地沉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批评方法。

实施这种无声的批评,首先要创造一种紧张、严肃的气氛,批评者表情要严肃,态度要冷漠,眼神要专注,使学生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感觉到教师的不满和责备,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并在自我反省及检查中领悟到自己的不足或过错,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当然,这种无声的批评方式要注意把握时间的长短,要适可而止。

四、谴责——严厉的批评无庸讳言,在中学生中也有个别平时表现极差而又屡教不改的,或者所犯错误性质较严重、影响较坏的。

对这些人则不能采取轻松、委婉的批评方法,更不能姑息迁就,而是要进行公开的严厉的批评。

批评的态度要愤慨有力,表情要严肃认真,语言要激烈尖锐,批评时切忌含糊其辞、目标不明,也不宜威胁鄙夷、讽刺挖苦,更不能嬉皮笑脸、漫不经心,要让犯错误的学生及旁人都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理解和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

五、用好幽默式批评幽默式批评就是在批评过程中,使用含有哲理的故事、双关语、形象的比喻等,缓解批评的紧张情绪,启发批评者思考,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使批评能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

幽默式批评在于启发、调动被批评对象积极思考。

它以幽默的方式点到批评对象的要害之处,含而不露,令人回味无穷。

但是,使用幽默式批评不要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否则,将适得其反,给人一种画蛇添足之感。

总之,表扬和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具有其艺术性,在教育过程中应适时恰当地采用表扬和批评的方法,因人而异,因事而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你的表扬和批评取得最佳的效果。

第2篇:

批评与惩罚的教学案例在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中小学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旧存在这种现象:

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多于奖励,批评多于表扬,否定多于肯定,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理应分析惩罚学生的负面影响,关注惩罚策略,讲究教学管理艺术,更要搞清惩罚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其重要地位,把惩罚转变一种动力,以便能更好的教育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在开学初的一次信息技术课我碰到了这样一种场面。

因为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最爱上的课程之一,上课铃响后,上课的学生老早就已经进入计算机房,启动计算机并各自操作着,我也步入教室,准备开始上课。

在正常教学内容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

在每节课中,我要求学生5个同学为一组,在实际的练习中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在其中抽取一名同学为组长负责与老师进行交流,把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向老师汇报说明。

我按照常规,在上完课本内容后便开始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并就各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记录,以便在总结中向全体同学进行说明。

在巡视到后排一组的同学时,我发现其中一组同学讨论特别积极,并不断用手指指点屏幕,我想他们组内或许产生了意见分歧,正在争论不休。

所以就过去查看,那组同学也没注意我的动向,仍旧我行我素。

待我走进一看,我一腔怒火。

原来他们正在讨论内容。

学生看到我站在他们旁边都一声不吭,慌忙溜回到自己的座位,让我奇怪的是,他们回到座位后还一个劲的点击鼠标,好像要关闭什么窗口,我行动也快,瞟了一眼,顿时明白了其中,原来,他们在关闭窗口。

我一声令下,“把手放好!

”,还没来的及关闭的同学,在屏幕上堂而皇之的显示着聊天窗口。

我这时也很为难,因为心中存在着矛盾,为什么呢!

昨晚碰巧在和妻子一起看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时看到关于儿童的惩罚教育相关内容,并和她还展开了一场交流会,我妻子也是教师,所以两人的交流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在交流中也得出了不少结论,但一点是明确的:

在现实的教学中,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惩罚在课堂中时刻存在,但教师对惩罚教育学生的艺术还了解甚微,并不能把握好惩罚的尺度或方式,没有更好的运用惩罚来激励学生,来引导学生。

思考片后,我果断决定,不妨让我也尝尝惩罚艺术的魅力,但是,到底怎么办呢?

我还是犹豫,其实是在思考到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怎样让惩罚变成利益。

“”,它是交流信息的工具。

我茅塞顿开,何不让它变成我和学生交流的工具呢?

我这时看了学生一眼,他们个个都像是老鼠见了猫,一声也不吭。

我叫组长站起来,问谁带头的,他不吭声,我已经明白一二了。

随后问他们,平时在课外有没有在使用,他们点了点头。

我想,他们应该是比较了解了的使用方法。

也能够独自安装软件。

我问他们,还有其他同学在使用吗?

这时,他们个个都争先恐后,点兵点将。

我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班级会使用的同学还真不少。

这时,其他同学听到后,都纷纷抬起头看我。

我看了一下时间,离下课时间还早,断然决定:

停止一切操作,坐好。

学生们以为我要发火了。

个个乖乖的把手放好,听候我的“训斥”。

我向全班同学提出怎样处置这5个同学。

同学们议论纷纷,也一时不敢提出什么建议。

这也是我预料的。

但随后,出乎我意料的事发生了。

“老师,在上课时间,我们是不能使用,但是我们何不建个群,张斌(刚才的那组组长)对最熟悉,让他负责,把您也加入其中,在课外我们也能请教请教您,或者帮我们解答不懂得问题。

”这时,整个教室炸开了。

原本一动不动的坐着,现在交头接耳,议论声响彻一片。

稍过片后,“好!

”,因为对惩罚艺术的尝试,我下了决定。

既然学生们能够这样“拥护”提出的决策,我继续“演”下去。

我宣布对张斌同学的惩罚意见:

张斌负责建立自己班级的群,并负责日常的维护,整理工作,把同学们在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在群中提出来,供大家一起探讨,不管是什么学科。

并且把不会的同学教会,并把全班同学加入进来。

当我的宣布一结束,同学们“高声欢呼”,我也看到张斌同学原本一脸沉静露出一丝微笑……在后续的生活中,我的决策得到肯定,同学们在群中都非常积极,畅所欲言,有针对性地探讨一个问题,也有发表自己对某节课的看法,更让我欣慰的是以前不敢在课堂中提问的学生都能和我交流。

要求我解答问题,使我着实成了他们的课外老师。

特别说明的是,在课堂中再也没有出现刚才的一幕。

在此我借鉴自己经历及相关文摘,总结了下面的体会:

有效的惩罚,往往使学生由衷地感到高兴,并因此受益匪浅。

而粗暴的惩罚,往往使学生自尊心受损,产生逆反心理。

惩罚的艺术是在理解、信任、关心和尊重的土壤里开出来的灿烂花朵。

由于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所以惩罚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科学的惩罚可以让孩子学会珍惜,懂得规则。

同样是惩罚,甜甜的惩罚是善意的惩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惩罚中包含着惩罚者对被惩罚者的一种爱!

当学生意识到“爱”这个字眼时,他会欣然接受你的惩罚并改正错误。

试着使用甜甜的惩罚吧,它体现着惩罚者的高尚和大度,显示了惩罚者的修养与宽容、胸襟与情怀。

若能如此,惩罚对被惩罚者来说也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做—名高尚的老师吧,让我们的学生在接受惩罚时也能感觉到师爱,也能从中体味到你的宽容、你的关怀。

如果能让学生感觉到“被惩罚着,也是美丽的”,那你一定是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第3篇:

双语教学过程中师生语码转换初探论文【摘要】本文是在多年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基础上总结出了师生语码转换的特点。

通过语码转换使学生在深入探索学科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了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了学科双语教学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教学模式与国外一些国家为种族同化、文化认同、社会稳定、民族和谐共处和避免国家分裂等的需要不同,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更广泛的学科领域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大外语实践时空,培养外语思维能力,拓宽外语习得环境。

把学习者培养成既具有高水平专业技术又具有非常强的外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语码转换及其类型语码转换Hudson[1]指出,人们之所以用“语码转换”而不是“语言转换”在于“语码”更中性化,它既可以指语言也可以指各种语言变体、方言等。

RonaldWardhaugh[2]在《社会语言学入门》中关于语码的论述比较全面,他把语码解释为“一种语言或语言的变体(variety)”。

即语码既可以用来指某一种语言,又可以指某种方言、文体语言,甚至可以指洋泾浜语和人们为了保密起见私下里设置的密码语言。

Hamers&Blanc(2000)认为[3],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指同一次对话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交替使用,是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策略。

双语者为了达到交际效果的最佳化,经常会调用自己所能及的全部语言,只要形式和功能对等即可。

在双语教育开展较早的欧美国家和双语现象较突出的港台地区研究较多,国内在外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研究的也比较多,但把语码转换应用到学科教学中的研究就较少。

研究学科内容教学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规律和理想模式对于促进学生课程内容学习与语言习得两个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语码转换类型Poplack[4]总结出了语码转换的三种类型,

(1)句内转换(Intra-sententialSwitching),例如,“让我们先来Review上一次课所学过的内容”。

(2)句间转换(Inter-sententialSwitching),例如,“Howcanwedistinguishbetweencrystalandamorphous?

我们如何区别晶体与非晶体?

”。

(3)附加语转换(TagSwitching),例如,“Leverlawisjustusedintwophaseregion,是不是,同学们?

”据Cook[5]认为,双语者一般在谈话中句内转换占84%,句间转换占10%,附加语转换占6%。

由此可见,语码转换中,句内转换的频率非常高,其次是句间转换。

2教师的语码转换特点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由于文化的差异,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文化所赋予的内涵。

一种文化之中的词语和信息可能和另一种文化中的词语和信息并不完全对应,甚至缺乏任何对等成分。

此时,教师就应起到文化桥梁的作用,适当采用语码转换来弥补文化空白,有效利用目的语和学生的母语来传达文化信息[6]。

如,Theteacheralsodeliveredthepracticalknowledgeonthesidelinesofhiscla/教师在课堂期间也传授了实践知识。

在英语中动作同时发生时也常常用onthesidelinesof来表达,但由于文化上的差别直译过来汉语又很难理解,这时需要教师搭起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桥梁。

解释与翻译解释词义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同义词、反义词、语素意义,也可以采用类比法或情境法。

但当遇到专业性较强的词汇,如上方法可能都会有一种鞭长莫及的感觉。

这种涉及文化背景的词义解释翻译时,语码转换有助于清晰地传递信息。

与汉语的表达方式相反,英文的特点就是先结果、后说明产生其结果的原因或条件,翻译时必须要体现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例如,在讲到虎克定律的定义时有如下一句英文:

Theextensionofaspringisindirectproportionwiththeloadaddedtoitaslongasthisloaddoesnotexceedtheelasticlimit。

虽然英文中表示前提条件的从句aslongasthisloaddoesnotexceedtheelasticlimit在主句Theextensionofaspringisindirectproportionwiththeloadaddedtoit之后,翻译时要按汉语习惯先译出产生其结果的条件从句“只要所加载荷限制在弹性范围内”,再翻译其主句“弹簧的延伸长度与其所加的载荷成正比”。

以目的语讲述后用母语重复其内容课堂上教师进行语码转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促进其理解所学内容。

通常教师在介绍新知识时先用目的语叙述一段词组或一句话,然后再用母语进行重复,以达到讲解内容的最有效传递。

教师可以针对授课内容的难度选择全段或全句重复,也可以针对重点信息进行部分重复,由此使词义、句义和篇章意义更准确明了。

可以说一部分内容用两种语言轮换呈现,既实现了学科教学的知识目标,又实现了外语语言目标。

当然没有必要进行句句重复以免使授课效率下降,造成学科损伤,但我们在双语教学中提倡适当的重复重点,以确保知识的准确传递,并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词语转换用于转换词语的语码转换通常是双语课堂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

教师可以用母语提请学生注意新话题或新知识点的导入。

另外,教师从正式的教学语言转为较为亲切的语言时,也会采取母语进行提示。

或当教师提问某个学生时,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避免学生对问题有所误解,教师也通常会进行词语转换。

例如,“Howcanwedistinguishbetween晶体and非晶体?

这样,学生们既使不懂“晶体”与“非晶体”的英文写法,也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准确传递目的语意义的内涵与外延准确传递目的语意义的内涵与外延是教师由目的语向母语进行转换的重要功能之一。

教师对前面的目的语陈述提供一个母语的解说或提供一些补充信息来帮助学生对前面的讲解内容进行较准确的理解。

例如,我们讲“机械性能”时,对应“机械”的英文词义有engine,machine,mechanical;对应“性能”的有capability,performance,property,但准确表达“机械性能”的英文词义只有“mechanicalproperty”。

即教师需要从多种近义词中指出能够表达该学科特点的最恰当词义并传授给学生。

艺术性管理课堂教师会在有些时候有意识地使用语码转换以获得某种特殊的效果,如在对话中用另一种语码回应对方以强调观点上的分歧,或者表示幽默、讽刺。

在同一语句中突然转换语码可以获得某种戏剧性的效果。

例如,当课堂上一对学生小声唠嗑时,教师可以面带笑容地说“你们能不能大点声说话,letallofusshareyourinterestingstory”。

这种突然的语码转换不仅警示了课堂小声说话的学生,又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松弛紧张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师可以用目的语讲解较为枯燥的专业内容,而用母语举例、讲解有趣的背景知识或适当的幽默和调侃,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3学生的语码转换特点在第二语言输人的心理过程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试图采用某种方法以解决这些特定的语言困难,这种心理倾向被称为”策略”。

一些研究者将”策略”分为”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学习者在进行第二语言输出时经常会自觉采取一些辅助性策略,使学习与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语码转换是一种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这一点已经得到很多语言学家的认同[6]。

目前的课堂观察表明学生采用语码转换具有如下目的:

填补外语语言空白填补外语语言空白是学生进行语码转换的重要语用动机。

当一种语言的词汇知识和表达能力不能满足交际需求时,说话人会转而求助于自己更熟悉的语码形式,以保持会话状态并避免交际的中断,重述用目的语未能表达清楚的信息或观点,解释用目的语不能够解说清楚的真实意图,以避免误解,从而将自己从困惑、窘迫中解脱出来。

目前国内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与本民族同学进行交谈时,总是倾向于使用最不需要努力来完成交际任务的以频繁语码转换为特点的最低能量输出方式进行交谈,而且这种交谈方式可以达到内容的准确传递与沟通。

提高语言准确性双语课堂上,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经常对自己的语言能力不够自信,因而担心涉及逻辑、数理方面的精彩观点无法用目标语讲得透彻、明了,因而采取更加稳妥、安全的办法,即使用母语流畅地表达。

这有时会使学生失去用目的语进行表达观点的机会,但却使信息更准确、完善地传递,因而也不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