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秘籍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及清末民初救国道路的探索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85982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4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秘籍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及清末民初救国道路的探索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秘籍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及清末民初救国道路的探索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秘籍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及清末民初救国道路的探索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秘籍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及清末民初救国道路的探索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秘籍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及清末民初救国道路的探索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秘籍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及清末民初救国道路的探索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秘籍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及清末民初救国道路的探索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秘籍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及清末民初救国道路的探索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秘籍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及清末民初救国道路的探索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秘籍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及清末民初救国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秘籍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及清末民初救国道路的探索

(1)结合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创设学习情境和简单情境,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联系太平天国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政治主张,理解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它无法完成历史提出的新任务,重点考查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

(3)创设学术情境和综合情境,结合晚清前期(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特点和影响,突出考查唯物史观、历史理解。

(4)联系晚清前期(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认识清朝政府试图解决国弱民穷的主要举措,着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理解。

(5)创设学习情境和简单情境,结合晚清前期(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知识界应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主要史事,考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的特点及作用,突出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6)联系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创设学术情境和综合情境,认识社会生活领域变化的表现及特点,着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理解。

(7)结合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史实,创设学术情境和复杂情境,认识民族危机加剧的表现及影响,突出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

(8)联系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重要史实,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重点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

(9)结合清末民初社会经济领域的重要变化,创设学术情境和复杂情境,认识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突出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10)联系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及影响,重点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

(11)结合清末民初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创设学术情境和复杂情境,认识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突出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

(12)联系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阶段性、急迫性、探索性和进步性,重点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

(2021年浙江省等级考)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

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

咳!

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

此画反映

A.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

B.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C.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

D.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

近代妇女地位提高的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妇女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妇女经济地位提升;

政治运动及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女子教育的发展,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女权运动的推动

注意:

近代妇女经济地位的提升推动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但这种变化主要局限于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广大的内陆地区基本没有改变。

【答案】C

【详解】

根据“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可知当时西方的电线电灯已经传入中国,即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故选C;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中男子的服饰还是中国传统服饰,排除A;“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

(2021年湖北省适应考)有学者评价近代某革命纲领:

“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

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

”这一革命纲领

A.体现了农民反封建愿望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对《天朝田亩制度》的深入理解

核心内容: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

特点:

革命性: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极大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空想性:

绝对平均分配土地方案,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未能真正实施(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圣库制度,也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

落后性:

固守小农经济(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实际上未超越封建经济的范畴)

【答案】A

【详解】

根据“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

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

”可得出这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天朝田亩制度》,根据所学,其反映出农民要求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美好愿望,故A项正确,排除D;《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真正实施,不能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也没有好的效果,排除BC。

(2021湖南省适应考)1875~1894年,清廷共计派出76位常设驻外使领。

此前清廷只有前往藩属册封的“天使”,和偶尔派出的负有特殊使命或观光考察性质的临时性使节。

这种变化反映

A.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终结

B.清廷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中外关系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D.清朝对外交往发生制度性变化

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

传统的中国外交体制为宗藩体制,也称华夷体制,伴随着天朝上国的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制定过程中能够鲜明的体现这种天朝上国、华夷之辨的思想

在列强的压迫下中国外交理念向近代条约体制逐步转型,中外平等的思想在外交中不断的发展,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制定过程中能够体现这种变化。

伴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公使进京,清政府设置了总理衙门。

专门管理外交、通商事务。

自总理衙门设立开始,中国开始了外交制度上的近代化。

【答案】D

【详解】

根据“清廷共计派出76位常设驻外使领”可以看出清政府已经走向了近代外交,较之前“清廷只有前往藩属册封的“天使””的传统外交来看,已经发生了制度性的变化,故D项正确;终结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摒弃太绝对,排除B;C项也表述太绝对,不能反映根本性变化,排除C。

(2021重庆市适应考)1911年,清政府出台“铁路国有”政策,宣布“从前批准干路各案,一律取消”,由此剥夺了各省商办铁路的权利。

时人指出:

“以路抵款,是政府全力夺自百姓而送外人。

”由此可见,这一政策的实质是

A.以路权抵押换取外债

B.集中全国力量建造铁路

C.削弱商办铁路的实力

D.强化对地方经济的控制

铁路国有与保路运动

1910年(宣统二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

保路运动使清政府的腐朽和卖国本质更加暴露,革命一触即发。

【答案】A

【详解】

根据题干“以路抵款,是政府全力夺自百姓而送外人”可知,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实质上是出卖国家铁路利权,掠夺人民财富以偿还对外赔款,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反映清政府收回路权为建造铁路作准备,排除B项;削弱商人实力、强化地方经济控制均不是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的主要目的,排除CD两项。

故选A。

(2021年湖北省适应考)1918年初,山西太原人刘大鹏的日记写道:

“吾邑实行剪发一月有奇,警佐下乡,警兵到村,莫不剪人之一阳曲县知事亦亲自下乡剪发。

”这反映出

A.北洋政府统治黑暗

B.移风易俗行之不易

C.复辟基础依然深厚

D.卫生观念有待普及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政治上,先进中国人及政府推动;

经济上,近代工商业发展影响下物质和科技发展的进步;

思想上,民主平等思想的带动;

中国社会自身变革的影响,社会习俗自我更新

特点: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影响:

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自由民主平等的传播;

有利于中国社会反封建的斗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答案】B

【详解】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民国建立后,有的人已经剪发一个多月了,有的地方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还要县知事、警兵等人到村里督促剪发,说明当时移风易俗行之不易,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黑暗,排除A;留发并不代表有复辟的根基,排除C;材料与卫生无关,排除D。

 

(2020·全国Ⅲ卷高考)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

“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

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

民用工业创办的目的:

为满足军事工业在资金、原料上的不足

民用工业的性质:

带有浓厚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民用工业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不同:

民用工业的产品先满足军事工业的需要再投放市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品直接投放市场。

民用工业的影响:

起到了分洋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李鸿章强调,必须建立自己的航运公司,由中国自己的商业组织,筹备保险等业务,对抗外商侵夺,表明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A项错误;李鸿章的个人主张不能说明“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B项错误;李鸿章主张“华商自立公司”,并没有改革洋务派“求富以自强”方针,C项错误。

(2020·全国Ⅰ卷高考)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

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派系纷争: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割据局面,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皖系的段祺瑞、奉系的张作霖等各派军阀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2.“府院之争”:

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3.张勋复辟:

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很快失败。

4.护法运动:

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但他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展开护法运动。

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护法运动很快失败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的度量衡种类繁多,十分复杂,这种混乱的现象使得商品交易需要进行相互间的换算,不利于商品交易的进行,提高了各个领域交易的成本,故A项正确;度量衡的不统一与军阀混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会加剧混战的局面,故排除B项;材料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无关,排除C项;“阻断了”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

(2019·天津高考)《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

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

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旧三民主义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旧三民主义中的创立民国为民权主义,民权主义是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但其民主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旧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为民生主义,民生主义为了解决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但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没有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

对责任内阁制的规定尚不完备,既规定了总统的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权利,使得行政权力的划分极其混乱;

现实需要,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

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仅凭一纸空约就能限制袁世凯的想法过于理想化;

在辛亥革命中未能提出反帝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反封建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妇女参政的任何规定。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B。

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此的态度,排除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D。

(2020.7·浙江高考)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

“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

”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中国关税主权在鸦片战争后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南京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清政府对关税、司法等主权认识不清,甚至认为司法主权不过是让夷人管理夷人,可以减少争端】

收回关税主权的过程:

国民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提出过收回关税主权的主张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宣布关税自主,公布《进口税暂行条例》

1928年,改订新约运动:

《中美关税条约》,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签订新的关税条约;1930年《中日关税协定》。

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答案】D

【解析】晚清不平等条约中的治外法权条款严重破坏力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却认为这一条款是权宜之策,一方面能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同时还能减轻官员管辖外国人的负担,一举两得,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的危害,说明晚清统治者对于列强通过治外法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行径懵懂无知,D正确;治外法权属于司法领域,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排除A;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说明其在观念上依然坚持了闭关锁国,排除B;清政府将签署治外法权作为一种对外国人的恩赐看待,充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C。

(2020·全国Ⅰ卷高考)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

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近代中国翻译书籍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东渐也不断深入,由学习西方的科技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文化,再到学习马克思主义。

近代中国翻译书籍的种类与近代西学东渐紧密相关。

鸦片战争后,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魏源等人著书立说,翻译西方书籍,主要集中在介绍世界国家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

洋务运动期间,为适应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的需要,翻译书籍主要集中在应用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占据少数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期间,翻译书籍种类发生转变,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占据主要地位

十月革命后,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比例逐渐增多。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应用科学和技术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应用科学与技术与近代企业的兴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才会有很多人提问相关的问题,故C项正确;从材料来看西学得到了传播,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被抑制,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有维新的主张,且此时只是早期维新出现,并没有往深入发展,排除B项;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项。

 

1.(2020·天津卷)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

A.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B.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D.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2.(2020.1·浙江高考·8)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

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

”这一认识反映了

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

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3.(2019·海南高考·7)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

“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

”据此可知,该官员(  )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4.(2019.4·浙江高考·8)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

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

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番客篇》D.《华事夷言》

5.(2019·上海高考·12)清政府曾试图以全免关税来替换条约中公使驻京等条款,此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2020·江苏高考·7)《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

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2019·江苏高考·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

“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

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

”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全面复兴旧学B.排斥西方新学C.新学消解旧学D.崇尚中体西用

8.(2019.4·浙江高考·9)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

甲午战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  )

①邱逢甲②徐骧③刘永福④丁日昌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9.(2018·海南高考·7)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

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

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10.(2020·江苏高考·8)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

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现象。

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

据此可以得出

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

11.(2019·全国Ⅱ卷高考·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

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12.(2019·天津高考·6)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

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13.(2020.7·浙江高考·11)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其指导发展实业的机构是

A.实业部B.参议院C.钱业公会D.工业建设会

14.(2019·全国Ⅰ卷高考·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

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15.(2019·全国Ⅲ卷高考·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

“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

16.(2019.4·浙江高考·10)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

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

这种因素是(  )

A.“自强求富”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D.“文学革命”

17.(2020·全国Ⅲ卷高考·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

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

“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

”他们分歧的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