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课外阅读训练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84404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课外阅读训练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课外阅读训练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课外阅读训练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课外阅读训练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课外阅读训练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课外阅读训练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docx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课外阅读训练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课外阅读训练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课外阅读训练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docx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课外阅读训练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课外阅读训练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课外阅读。

野鸭

   ①一天,我在小山上漫步,忽然看见一堆枯草旁边躺着一只野鸭。

   ②起初,我以为这只野鸭是害怕被人发觉,藏在这儿的,就用手拨了它一下,想叫它站起来,可是它一动不动。

   ③我觉得很奇怪,便俯下身细看。

这时我才发现它已经死了。

它身体的一侧微微向上翘起,脖子向前伸出去,张着嘴,里面塞满了雪。

它的翅膀稍稍张开来,一条腿略微伸向后面,在它的腿旁有两个蛋。

看见这两个蛋,我便把这只野鸭提了起来。

果然在它身子底下有一个巢,里面盛着十一个蛋,连同外面两个,一共是十三个。

   ④我将它仔仔细细地审视了一番,没有发现一处伤痕或遭受暴力的迹象。

从它身上的各种情形看,它是被冻死的。

虽然看的只是表面现象,但是我还是毫不迟疑地下了这个结论:

它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同那场暴风雪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斗争以后死去的。

   ⑤我望着这只野鸭,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⑥可怕的风雪席卷了这个孤寂而荒凉的小山,凛冽刺骨的寒风令人窒息。

而这只可怜的野鸭却不顾这一切,竟然敢向它的敌人挑战,执意保卫着自己的家和孩子,直到精疲力尽,再也无力这样做的时候,毅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从文中找出关于野鸭的外形描写,用“________”画出来。

(2)短文的第⑤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A.点明中心

B.总结全文

C.承上启下

(3)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4)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一切”指的是孤寂而荒凉的小山。

B.“敌人”指的是暴风雪。

C.“毅然”一词写出野鸭为保护孩子奋不顾身。

D.画线句子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野鸭的赞美之情。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1)它身体的一侧微微向上翘起,脖子向前伸出去,张着嘴,里面塞满了雪。

它的翅膀稍稍张开来,一条腿略微伸向后面。

(2)C

(3)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山上漫步时发现了一只死去的野鸭,经过仔细检查,作者发现野鸭的身子底下有十几个鸭蛋,作者推测野鸭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被冻死的。

(4)A

(5)表达了作者对野鸭深沉的、伟大的母爱的赞扬之情。

【解析】【分析】

(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再结合选项判断。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A:

“这一切”指的是野鸭为保护孩子在暴风雪中奋不顾身。

(5)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它身体的一侧微微向上翘起,脖子向前伸出去,张着嘴,里面塞满了雪。

它的翅膀稍稍张开来,一条腿略微伸向后面。

(2)C;

(3)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山上漫步时发现了一只死去的野鸭,经过仔细检查,作者发现野鸭的身子底下有十几个鸭蛋,作者推测野鸭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被冻死的。

(4)A;

(5)表达了作者对野鸭深沉的、伟大的母爱的赞扬之情。

【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乡间荷塘

   ①家乡的村口,有一口很大而水不深的荷塘。

打从记事起,我们这些光着屁股的村童,每逢夏天常在荷塘边玩耍。

   ②我们在这里玩耍的内容可多着呢,除了折纸船以外,还脱下头上戴的小草帽用来捉荷塘里的小鱼小虾。

有时我们还在荷塘边抓起一_______泥巴,捏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小泥人,然后用来互相投掷取乐;有时,冒着火辣辣的太阳,大家一起跳进荷塘,利用荷叶做掩护,玩起水中的捉迷藏!

   ③盛夏之际,天气较为炎热,夏雨常光顾。

在雨帘中,漫步在荷塘的周边,那雨打荷叶发出一阵阵“扑扑”的响声,倒像是鼓掌欢迎我呢。

A.最引人注目的是雨打荷叶时,荷叶那摇头晃脑的姿势,真像荷叶在风雨中开心得意地尽情舞蹈!

   ④夏雨过后,荷塘的景致更加迷人。

那一_______迎风摇曳的荷花,经过雨水的洗礼,宛如一个个刚出浴的美人儿,打着一把把翠绿色的小伞,站立在雨水_______的池塘中,显得更加妩媚,更加艳丽,更加_______动人!

更为诱人的是在那_______硕大的荷叶上面,还盛着一瓢瓢雨水。

B.当阵阵微风吹来,荷叶摇摇欲坠,雨水在绿叶的映衬之下,呈现出深蓝浅绿的色泽,真像一个个绿色的玉盘,盛放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圆的、晶莹剔透的珍珠玛瑙!

   ⑤令人最爱观赏的还数夏夜乡间的荷塘月色。

盛夏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荷塘里那挂满露珠的荷叶,在月光的照射下,泛着_______的银光。

这时的荷塘之中,月光如泻,不时还传出一阵阵“咯咯”的蛙鸣。

恰在这个时候,只要站在荷塘周边静静地欣赏,那满塘的月光,以及那琅琅的蛙鸣,令人如醉如痴……

(1)请将下列叠词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楚楚   盈盈   闪闪   朵朵   团团   枝枝

(2)小时候,“我们”在荷塘边玩耍,除了折纸船,“我们”还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三个字概括)等,体现了“我们”童年生活的________(填成语)。

(3)句子A处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在风雨中的姿态。

B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珍珠玛瑙。

(4)请依次给短文第③④⑤段各拟一个小标题(不超过五个字)。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5)第⑤段“恰在这个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令作者如痴如醉的仅仅是满塘月光与琅琅蛙鸣吗?

如果不是,你认为还有什么?

解析:

(1)团团;朵朵;盈盈;楚楚;枝枝;闪闪

(2)捉鱼虾;捏泥人;捉迷藏;无忧无虑

(3)拟人;玉盘;雨水

(4)雨打荷叶;雨后荷塘;荷塘月色

(5)盛夏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时。

示例:

不是。

令作者如痴如醉的不仅是满塘月光与琅琅蛙鸣,更是对家乡的热爱。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叠词的运用。

应在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句子A把“荷叶”当作人来写,赋予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是拟人。

B处把荷叶比作玉盘,把雨水比作珍珠玛瑙,是比喻。

(4)考查拟定小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看看每部分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概括段意,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5)①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②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团团;朵朵;盈盈;楚楚;枝枝;闪闪;

(2)捉鱼虾、捏泥人、捉迷藏、无忧无虑;

(3)拟人、玉盘、雨水;

(4)雨打荷叶、雨后荷塘、荷塘月色;

(5)盛夏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时。

示例:

不是。

令作者如痴如醉的不仅是满塘月光与琅琅蛙鸣,更是对家乡的热爱。

【点评】

(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填空。

(2)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考查学生对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段落标题的能力。

(5)①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②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让世界远离饥饿

   ①“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

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50多年。

   ②1960年,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

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得到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

他想:

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我们如果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便能提高水稻产量。

   ③在1964年、1965年水稻开花的季节,袁隆平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植株。

随后他和助手们花了整整6年时间,先后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仍没能培育成功。

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

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

“野败”。

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经过改进品种组合,反复研究,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千克,比常规水稻增产30%。

   ④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千克目标实现;2004年,800千克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亩产达到900千克;2014年实现亩产1000千克。

2019年9月,袁隆平笑着告诉记者:

“现在我们正在向(亩产)1200千克攻关。

   ⑤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

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⑥“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1)第①段中“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50多年”是指袁隆平(  )。

A.一觉睡了非常久

B.坚持研究水稻50多年

C.梦想一直没实现

D.50多年经常梦见水稻

(2)关于袁隆平获得的奖项和荣誉,列举有误的一项是(  )。

A.拯救饥饿奖

B.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

C.世界粮食奖

D.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3)第③段中列出“6年时间”“1000多个品种”“3000多个实验”三组数据的目的是说

明(  )。

A.实验条件恶劣

B.实验方法错误

C.实验过程艰辛

D.实验结果喜人

(4)“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这是袁隆平的自作诗,文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段落是(  )。

A.第②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

D.第⑤段

(5)有人认为:

袁隆平是中国的骄傲,题目“让世界远离饥饿”改为“让祖国远离饥饿”更贴切。

你同意吗?

请结合短文说明理由。

(6)读了本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请把它写下来,并说说解决的途径。

解析:

(1)B

(2)D

(3)C

(4)C

(5)示例:

不同意。

 理由:

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已惠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②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③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6)示例:

为什么袁隆平在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奇迹?

 我的解决途径是联系上文描写袁隆平的水稻梦和艰辛执着的研究过程的语句来理解。

【解析】【分析】

(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图表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6)依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理解提出合理的问题即可。

故答案为:

(1)B

(2)D(3)C(4)C

(5)示例:

不同意。

 理由:

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已惠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②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③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6)示例:

为什么袁隆平在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奇迹?

 我的解决途径是联系上文描写袁隆平的水稻梦和艰辛执着的研究过程的语句来理解。

【点评】

(1)—(4)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分析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开放性试题符合要求即可。

4.课外阅读。

   那一天,晴空如洗,万里无云,是看鹤飞翔最好的日子。

   不久,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清晰可辨。

今天的第一个鹤群映入眼帘。

   飞机的编队,一般都是三架为一组,排成三角队形,可是我有生以来初次看到的鹤的队列,却是一字形横队。

   鹤群迅速向这边移动。

当飞临我们伫立的稻田上空时,我们引颈仰望,鹤大小如白鹭,体形已可看清。

这些鹤都是灰白色的,大约有上百只。

它们一律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地伸着,悠然翱翔天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

   我抬头仰望着,脖颈有些酸痛,此时,鹤的编队已渐渐接近雁回山。

   当鹤群最后飞临群峰上空时,位于队列最后面的大鹤长鸣着,鸣声悠扬,响彻天空。

排成一字横队的鹤群以此为信号,一齐掉头向右转,变成单列纵队。

   “怪呀!

为什么变换了方向?

   凝神望去,排头大鹤先向右旋转,而后优哉游哉地翱翔高空。

后续的鹤也都一只紧接着一只向右旋转,直冲高空。

   此情此景多么壮观呀!

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旋涡,缓缓升腾。

乍一看,鹤群排成圆形飞旋,似在游戏;仔细看去,每一只鹤都一点一点冉冉高飞。

   盘旋的圆形队伍和轻快飞舞的鹤,壮观奇丽,美不可言。

(1)结合短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晴空如洗:

________

无言可喻:

________

(2)文章开头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

________。

(3)写出第4自然段中描写优美鹤姿的语句。

(4)写出第9自然段中的使用了两次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

(5)读完文章,鹤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解析:

(1)晴朗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

;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或形容。

(2)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3)它们一律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地伸着,悠然翱翔天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

(4)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旋涡,缓缓升腾。

(5)我感受到了鹤的美,鹤群的团结精神值得人类学习。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5)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晴朗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或形容。

(2)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3)它们一律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地伸着,悠然翱翔天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

(4)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旋涡,缓缓升腾。

(5)我感受到了鹤的美,鹤群的团结精神值得人类学习。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课外阅读。

   ①我喜欢窗,它可以把我引往有花鸟林木的地方,有蓝天白云的地方,有繁星明月的地方。

   ②透过那方方的窗格,你也许看到对面人家围墙上有早起的牵牛花,那娴雅紫色的花瓣带着被露水滋润过的清新;你也许看到电线那儿有一两只麻雀在跳上跳下,也许是三四只,恰像一小串轻盈俏皮的音符;你也许看到一株芭蕉舒展着它肥大的绿叶,悠闲地在微风中轻荡,或者是一株朴实的木瓜树,那直直的树干把大片大片的叶子高高地举向天空。

也许,你看到的只是一段淡灰色的围墙,下面是深红或浅绿油漆的门顶,而那淡蓝色匀净的天空,就轻轻地填满了剩余的空间。

   ③不论你看到的是什么,你都会觉得这是一幅生动而又宁静的画,而那均匀的窗格就是当初构图时所画的虚线。

   ④有风的时候,那拂动的枝、抖颤的叶,加上那飒飒的声音,那不只是一幅画,而是一首歌。

   ⑤下雨的时候,你可以欣赏窗外那斜斜的雨丝、淡淡的雨雾,以及那朵朵的花、片片的叶,都怎样由于雨水的湿润而加深了颜色。

   ⑥每一扇窗都有它不同的画面,每一扇不同画面的窗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天气,都有它不同的姿态。

(1)整体感知。

作者描写了不同________、不同________、不同________的窗,表达了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第②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在作者眼里,窗是“一幅生动而又宁静的画”。

下列选项中,( )不是作者描绘的事物。

A.牵牛花

B.燕子

C.芭蕉

D.木瓜树

(4)从第②自然段作者描绘的画面中,你看到的色彩有________。

(5)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选项( )。

A.当外面条件发生变化时,看到的窗外的景致也不相同。

B.无论何时,你都会发现眼前的一切永远是美好的。

C.暗含了对窗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

(1)画面;时刻;天气;喜欢窗、热爱生活

(2)排比;比喻;拟人

(3)B

(4)紫色、绿色、淡灰色、深红、浅绿、淡蓝色

(5)A,C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

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把“麻雀”比作“音符”是比喻;连用三个以上(也许……)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

把“音符、芭蕉、木瓜树”当做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考查对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的掌握。

寻找文句中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相对简单,从文中挑出来即可。

(5)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故答案为:

(1)画面;时刻;天气;喜欢窗、热爱生活

(2)排比、比喻、拟人

(3)B

(4)紫色、绿色、淡灰色、深红、浅绿、淡蓝色

(5)AC

【点评】

(1)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的掌握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6.课外阅读。

一只贝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

有一次,他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落潮去了,他们却被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项上。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

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

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默默的忍受。

   它被埋在沙里。

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它还在沙滩上,壳已经破烂,很不完全了。

   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

他们又来寻找更漂亮的贝壳。

一个小孩无意中一脚踢飞了这只贝,一颗闪光的东西——珍珠滚了出来。

大人说: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

啊,那贝壳呢?

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1)文中画线句子中的“这”具体指________。

(2)“可怜”指这只贝________。

“可敬”指这只贝________。

(3)珍珠的形成过程给这只贝带来了带来了________。

(4)从珍珠的形成过程中,你得到的哪些启示?

解析:

(1)珍珠

(2)忍受着壳内带棱角的石子的折磨;在忍受着壳内带棱角的石子的折磨的情况下,孕育出了美丽的珍珠

(3)“内在的折磨”和人们的鄙弃,也带来了人们的理解和敬佩

(4)示例:

人生会面对复杂的环境和各种的选择机会,我们不应该观望、迷茫,而应当对生活主动出击、对环境自然适应。

【解析】【分析】

(1)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2)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

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1)珍珠

(2)忍受着壳内带棱角的石子的折磨;在忍受着壳内带棱角的石子的折磨的情况下,孕育出了美丽的珍珠

(3)“内在的折磨”和人们的鄙弃,也带来了人们的理解和敬佩

(4)人生会面对复杂的环境和各种的选择机会,我们不应该观望、迷茫,而应当对生活主动出击、对环境自然适应。

【点评】

(1)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2)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7.课外阅读。

恐龙的灭绝之谜

   恐龙是生活在几亿年以前的巨大动物。

它们的体形之巨大远非今天的大象,犀牛和河马所能比拟。

   如今这个世界似乎已成了哺乳类动物占统治地位的天下,可是中生代则是爬行动物的极盛时代。

梁龙是恐龙家族中身体最长的种类,它的骨架从头至尾长达26.5米,骨胳重量将近30吨。

身长24米的雷龙骨胳重达50吨。

腕龙、梁龙和雷龙这3种身躯巨大的动物都是素食者——以植物为主食。

它们的形体都具有头小脖子长,四肢粗壮发达的特点。

   猛龙(霸王龙)是食肉恐龙中体形最大的一种,身长14米,高约5.5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