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8256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0届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质量普查调研考试

历史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第I卷

一、选择题

1.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这一记载表明

A.禹禅让于启使华夏族分扇离析B.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C.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D.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指的是禹的儿子启破坏禅让制,凭借实力继承父亲的首领位置,即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故C正确;禹不是通过禅让制让启继位的,故A错误;启也不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王位的,故B不符合史实;夏朝建立后,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成为主要的王位继承方法,故D错误。

2.据统计,整个隋代“秀异之贡,不过十数”,唐代289年间,进士及第者平均每年只有22名,90%的官员还是因为门第和军功入仕.说明隋唐之际

A.用功读书受到仕人的普遍冷落B.门阀依旧掌握着对选官的垄断

C.儒家思想遭到社会的广泛排斥D.科举制只起着装饰政治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隋唐时期通过科举做官的读书人比重很小,大部分官员还是通过门第和军功入仕。

这说明隋唐之际科举制不是选官的主流,只起着装饰政治的作用,贵族政治仍占主体,故D正确;A项错在“普遍冷落”,故错误;此时门阀已经失去了对选官的垄断,故B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儒家思想仍是隋唐的主流思想,故错误。

3.在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的赵宋王朝,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

宋王朝采取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根除地方腐败C.提高行政效率D.解决唐末弊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了解决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问题,派文官任知州,控制了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

因此,宋王朝采取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藩镇割据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故A正确;B项错在“根除”,说法绝对,故错误;材料和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故C错误;解决唐末弊政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D错误。

4.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他身边的亲兵卫队中有一支纯粹的黑人军团和一支葡萄牙人火枪队。

在赤嵌城和台湾城围困荷军主力的作战中,手下的黑人士兵同荷军中的“乌番兵”(黑人士兵)进行联络,最终策动他们投降。

据此可知

A.葡萄牙参与支持反清复明的斗争

B.黑人士兵是收复台湾战争的主力

C.殖民活动扩大了人们生活的范围

D.荷兰武器装备的水平不及葡萄牙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亲兵卫队中的黑人军团和葡萄牙人火枪队,是因早期殖民扩张来到中国,并被郑成功收编。

由此可知,早期殖民扩张扩大了人们生活的范围,故C正确;一支葡萄牙人火枪队不能说明葡萄牙参与支持反清复明的斗争,故A错误;收复台湾战争的主力是中国人,故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荷兰武器装备的水平如何,故D错误。

5.一位西方史学家说:

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造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这一历史解释

A.指出了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B.揭露了殖民扩张的侵略本质

C.反映了强权政治和强盗逻辑D.体现了学术观点中立和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这位西方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的原因是北京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解释忽略了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市场的根本目的,这反映了强权政治和强盗逻辑,故C正确;由此可知,材料没有指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未揭露殖民扩张的侵略本质,故A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学术观点的中立和统一,故D错误。

6.北洋政府时期借鉴日本、美国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先后颁布了《大学规程》《学校系统改革案》等教育法规。

南开、厦门、东南、北京师范等80多所公立私立高等学校及教会大学,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

这表明当时的高等教育

A.发展水平与西方相当B.办学规模受到法律限制

C.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D.管理机构日趋正规完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北洋政府“先后颁布了《大学规程》《学校系统改革案》等教育法规。

南开、厦门、东南、北京师范等80多所公立私立高等学校及教会大学,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由此信息可知,北洋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制度体系,故C正确;此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西方相差很远,故A错误;材料中的法律并未限制办学规模,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管理机构,故D错误。

7.1939年1月2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提出:

“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

”毛泽东旨在说明

A.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始终密切合作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C.百团大战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

D.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场的重要贡献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国民政府抗战作用的认识。

由材料关键信息“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等,材料主旨,即“肯定国民政府的作用”。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

A项“始终密切合作”,不符合史实;BC两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

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作用

【名师点睛】关于近代中国的抗日战争,首先要把握住两个战场与两条抗战路线的相互配合。

具体,即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以及全民抗战路线;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战场与片面抗战路线。

其次,要把中国的抗日战争纳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里面,要肯定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和民族牺牲。

再次,关于国民政府的抗战,要本着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受传统革命史观的影响,要做到正确认识和评价。

8.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

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的基础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体现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D.得到了联合国授权收回殖民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公开否定了香港、澳门的殖民地性质,防范了香港、澳门的“独立”危险,也排除了联合国及其他国家干预香港、澳门问题的可能性,从而使中国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故B正确;新中国成立之时就已经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的基础,故A错误;一国两制的提出是在80年代,故C错误;香港、澳门不是殖民地,故D错误。

9.《十二铜表法)第8表第11条规定:

“非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25阿司的罚金。

”所以,当有人的葡萄藤被砍了,他告到法官那里,一定要说是树木被砍,如果说葡萄藤被砍了,那么他肯定要败诉。

这一现象说明了当时

A.人们注重法的形式胜于其实质内容

B.平民和贵族在法律解释上并不平等

C.成文法更加重视对人们财产的保护

D.法律条文中仍保留着较原始的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十二铜表法)规定,非法砍伐他人树木,要处以罚金,因此,如果葡萄藤被砍了,必须要说是树木被砍,否则肯定要败诉。

因为葡萄藤不属于树木的范畴,这一现象典型的说明了当时罗马法注重形式的特征。

故A正确;该法律解释不是因人而异的,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故C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较原始的制度,故D错误。

10.1608年,英王詹姆斯一世准备到法院问案,法官柯克当面劝阻说:

“陛下没有学习过英国法律……法律是一门技艺,只有经过长时间学习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行使司法审判权。

”他还强调:

“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

”这表明柯克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B.重视理论结合实践

C.反对干预司法审判D.认为教权高于王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法官阻止詹姆斯一世到法院问案,并强调国王在上帝和法律之下。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了法官柯克反对王权干预司法审判,说明英国具有限制王权的传统,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立宪限制君权,故A错误;材料信息主旨不是强调理论结合实践,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教权,故D错误。

11.1963年8月,赫鲁晓夫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谴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之际,赴南访问并发表演说,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表明赫鲁晓夫

A.决心摒弃斯大林体制发展资本主义

B.试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

D.希望学习新的经验应对国内危机

【答案】C

【解析】

根据“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谴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赫鲁晓夫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赫鲁晓夫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不必统一社会主义建设模式,C正确;赫鲁晓夫并没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和赫鲁晓夫试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无关,排除B;20世纪60年代,苏联并不存在国内危机,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D。

12.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开放当天,有数十万东德人涌进西德,此后两天,又有100多万人跑到西德,许多人在西德滞留不归。

有人说,德国的统一不是用手来表决,而是用脚来表决的。

这反映了德国统一

A.符合当时德国历史发展趋势B.肇始于两德之间的人员往来

C.由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决定D.得益于美国的和平演变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柏林墙开放后,有100多万人跑到西德,并且滞留不归。

这说明德国统一是人民的意愿,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A正确;两德之间的人员往来有利于统一,但材料不能说明德国统一肇始于人员往来,故B错误;材料没有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信息,故C错误;美国的和平演变是东欧剧变的原因之一,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

13.《国语·齐语》载:

“工之子恒为工。

”《荀子·儒效》载: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唐六典》载: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

”这些记载

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被官府垄断B.阐释了古代手工技术的传承方式

C.说明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D.反映了国家立法扶持工商业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可知,这些记载说明了古代手工技术是父子相传的,工匠世代相袭,故B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传承方式,不是说明手工业的属性,故A错误;材料信息未说明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故C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国家重视工商业,且战国以后,封建政府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错误。

14.汉代司马迁说“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宋时则有“(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聚集)”的说法。

这说明

A汉朝长江流域人民财税负担沉重

B.南宋北方移民给江浙带来大量财富

C.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中心南移

D.长江流域

农业生态优于中原地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到南宋“(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聚集)”,可以看出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一变化说明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而且文化中心也实现了转移,故C正确;“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无法说明汉朝长江流域人民财税负担沉重,故A错误;“(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聚集)也不能说明江浙财富是北方移民带来的,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农业生态,故D错误。

15.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诗云: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

天工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早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说明“水车”,即翻车的使用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故B正确;唐代的筒车就属于农具自动化,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故AC错误;“水车”的使用离不开水源,故D错误。

16.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明代还没有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排除C项;反正统思想在有明一代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排除D项。

17.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手工业中的农家棉纺织业、制针、制烛、木版印刷等行业走向没落,另一批手工业行业如制茶业、丝织业、缫丝、轧花、制裘、毛笔、中药加工、木器却意外得到了发展的空间。

这表明

A.自然经济有较强的独立性B.近代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

C.中国已陷入资本主义市场D.技术水平决定行业竞争力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农家棉纺织业、制针、制烛、木版印刷等行业走向没落”“另一批手工业行业如制茶业、丝织业、缫丝、轧花、制裘、毛笔、中药加工、木器却意外得到了发展的空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故C项正确。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解答

关键是从“农家棉纺织业、制针、制烛、木版印刷等行业走向没落”“另一批手工业行业如制茶业、丝织业、缫丝、轧花、制裘、毛笔、中药加工、木器却意外得到了发展的空间”切入,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思考。

18.1882年9月《申报》载:

“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

”这一现象说明

A.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B.清政府经济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C.洋务企业的近代化水平提高D.新型商业模式逐渐为人们接受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说明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的开办,推动了民间创办近代企业的风气,“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说明新型商业模式逐渐为人们接受,故D正确;顽固势力仍然反对创办近代企业,故A项错误;清政府经济政策出现重大变化指的是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洋务企业的近代化水平,故C错误。

19.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

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

这反映了

A.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在1912-1936年间,我国轻工业产品进口量下降,重工业产品尤其是机器进口上升;说明了我国轻工业产品生产规模逐渐扩大,重工业生产也快速发展;这些都标志着我国近代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C项正确。

题干信息无法体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排除A。

题干没有出现顺差与逆差之间的比较,故排除B。

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0.如图是创作于1953年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

A.反映了现代主义美术倡导的创作风格

B.描绘了工人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宣传了“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政策

D.体现了国家加快工业建设的愿望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宣传画中的文字信息“苏联是我们的榜样”和“1953年”的时间信息可知,该作品创作于一五计划之初,这体现了国家借鉴苏联经验,加快工业建设的愿望,故D正确;现代主义美术主张反传统,A项显然不符合信息,故错误;此时的中国还未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故B错误;“两个拳头打人”是60年代的外交方针,故C错误。

21.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雅典至少有150个到170个村社。

村社的职能之一为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外来自由民也取得了公民权。

村社职能的扩大

A.使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妨碍

B.完善了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

C.意在保护雅典平民阶层利益

D.推动了雅典城邦国家

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主要内容为克里斯提尼改革,其削弱了氏族贵族势力,使更多人得到公民权,扩大了民主范围,雅典国家由此最终形成,故选择D选项;进行村社机构的登记扩大了民主范围,扩大了民主的权利,故排除A选项;雅典的权力运行是通过公民大会,公民直接参与,扩大民主范围会使公民大会的举行更加繁琐,不利于完善权力运行机制,故排除B选项;克里斯提尼改革削弱了贵族的权力但并没有保护到平民阶层的利益,故排除C选项。

22.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

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

点睛:

“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

“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

23.1953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

1956年,他在阐述执政方针时又说,联邦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在对我们巨大经济机器的生产力进行安排时,要做到没有一个人无辜地遭受灾难和贫困。

这一变化反映出艾森豪威尔

A.致力于实现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公平

B.转而实行有限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面临外部日本欧洲崛起的严峻挑战

D.着力解决美国经济滞胀的困难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认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而1956年则主张“联邦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在对我们巨大经济机器的生产力进行安排时,要做到没有一个人无辜地遭受灾难和贫困”。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由基本反对国家干预转变为有限度的国家干预,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公平,故A错误;日本、欧洲崛起的严峻挑战是在70年代,故C错误;美国经济滞胀的困难局面也是出现在70年代,故D错误。

24.欧盟成立后,就开始着手对欧洲教科书重新编订,以一种欧洲视角取代传统的民族主义立场。

这反映出

A.欧洲已联合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

B.欧盟努力构建统一文化认同

C.欧洲联合的重心转向了文化领域

D.欧盟存在着严重的“冷战”思维

【答案】B

【解析】

“教科书”重新编订意味着想让欧盟从“文化”上能够认同,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欧洲尚未联合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联合的重心仍然是经济领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冷战思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教科书属于文化领域的认同,所以选B。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始皇时代,中央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建立全国的交通道路网。

凭借统一国家强大的组织力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

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这一体系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

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規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战争的大肆掠夺,使罗马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

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迺及社会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交通事业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间的关系。

【答案】

(1)不同点:

秦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与对外侵略相联系:

秦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

秦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2)关系:

交通事业发展为社会文明的的进步提供必要的基础:

文明的进步是交通事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解析】

【详解】

(1)“不同点”,根据材料信息“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概括得出:

秦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由材料信息“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这一体系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罗马帝国……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得出:

秦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由材料信息“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規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概括得出:

秦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与对外侵略相联系。

(2)“关系”,依据所学知识从交通事业发展为社会文明的进步提供必要的基础、文明的进步是交通事业发展的积极因素等角度分析。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二战期间,针对混乱的国际货币体系,英国和美国分别提出一个解决方案,称之为凯恩斯方案和怀特方案,具体内容如图所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美方案的主要分歧及其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怀特计划”后来成功启动的原因。

【答案】

(1)主要分歧:

围绕使用美元还是世界货币为中心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实质:

反映了美英两国对战后世界霸权的争夺。

(2)原因:

英国丧失金融霸权,战争中经济损失严重,无力构建新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工业生产、对外留易、黄金储备),为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创造了必要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