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煜泽100800016中学物理生活化习题教学定稿3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6253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煜泽100800016中学物理生活化习题教学定稿3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何煜泽100800016中学物理生活化习题教学定稿3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何煜泽100800016中学物理生活化习题教学定稿3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何煜泽100800016中学物理生活化习题教学定稿3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何煜泽100800016中学物理生活化习题教学定稿3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何煜泽100800016中学物理生活化习题教学定稿3份.docx

《何煜泽100800016中学物理生活化习题教学定稿3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煜泽100800016中学物理生活化习题教学定稿3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何煜泽100800016中学物理生活化习题教学定稿3份.docx

何煜泽100800016中学物理生活化习题教学定稿3份

存档编号

赣南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论中学物理习题生活化教学

 

教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届别2014

专业物理学

学号

姓名何煜泽

指导老师刘剑锋

完成日期2014-5-10

作者声明

本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道德、学术规范和其他侵权行为。

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赣南师范学院所有。

特此声明。

作者专业

物理学

作者学号

作者签名

年月日

论中学物理习题生活化教学

何煜泽

Theoryofmiddleschoolphysicsteachingintodailylifeexercises

HeYuze

 

2014年5月10日

摘要

该论文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中学物理教学生活化思考的基础上,对中学物理教学生活化另辟蹊径,并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整理出的一种习题生活化教育方式,通过习题这种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形式、以原始物理问题为媒介进行生活化教育,使物理教学成为实用的生活教学。

关键词:

物理教学;物理生活化教学;物理习题教学

Abstract

Thepaperisunderthebackgroundofnewcurriculumreform,onthebasisofthemiddleschoolphysicsteachingintodailylifethinking,tothemiddleschoolphysicsteachingintodailylifeadifferentapproach,andcombinedwiththeauthor'steachingpractice,sortoutawayofproblemsetsintodailylifeeducation,throughproblemsetsthemostcontactwithstudents,withoriginalphysicsproblemsasamediumforlifeeducation,makingthephysicsteachingbecomepracticalteachinglife.

Keywords:

Physicsteaching;physicallifeteaching;physicalexercisesteaching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第一步一定是彻底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去训练学生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但是在我实习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大多数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并不能做到概念清晰,哪怕是物理考试拔尖的学生在我对概念的穷追猛打之下也出现了反反复复、支支吾吾的现象,比如在“牛顿第二定律”这一节中对

这个公式中提出的“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其质量成正比”这个问题的判断上也不能快速地回答并且做出解释,但其中很多人能很熟练地套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

这种情况在如今中学学生的学习中比比皆是,关键在于“质量不变”这个生活中显而易见的道理无法渗透进我们的物理概念的学习中。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物理教学价值取向有误,在现行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样一条课程基本理念。

我的理解是在我们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加强以解决生活问题为目的的观念。

那么如何解决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呢?

这就涉及到在我们的中学物理教学工作中要将生活化的思想渗透进知识的传授中,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本着找一种操作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学生的体验出发提出“中学物理习题生活化教育”。

二、问题现状

生活化的教学在实际工作中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的重视,在初级物理教学中很多一线老师也提出了重视科学素养培养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概念以及付诸实践,这些都离不开对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理解,而在具体做的时候却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定势显得举步维艰,主要问题是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使得在这方面每个教学工作者都在摸索。

近年出版的国际著名期刊杂志Science,刊登了BaoLei教授及一些其他专家所做的中美两国学生物理概念的理解和一般科学思想的研究成果。

他们采用FCI(力学知识理解测验)、BEMA(电磁学知识理解测验)和LCTSR(一般科学思想测验)等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测验工具,对四所美国大学和三所国内大学科学和工程专业的大一新生进行了测验,结果如图1、图2、图3和表1所示。

图1为FCI的结果,显示美国学生的力学知识成绩在中等水平分布较多,由于国内学生在8到12年级5年时间完成了大多相同的基础物理课程,这种教育情况导致国内学生力学知识成绩的分布较狭窄,成绩在分数段的90%附近达到最高值。

图2为BEMA的结果,显示美国学生的电磁学成绩集中在略高于分数段的20%分布,而国内学生的成绩集中在分数段的70%分布。

FCI和BEMA的测验结果表明,初高中多元、严谨的物理课直接影响了国内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使得国内学生在这些测验中表现出较好的水平,而美国学生的分数远低于国内学生。

LCTSR则显示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图3)。

中美学生一般科学思想测验的成绩分布相差不大。

表1为测验结果的分析,分析显示,中美学生在FCI和BEMA测验上的差异较为明显,而在LCTSR测验上差异不大。

对测验结果的解释是:

美国与国内的中小学知识教育之间的差别并没有影响到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可见我们国内的物理教学并不是完全没有效果,但是这种“效果”从某种意义上反而禁锢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而且效率极低,这种如浮萍一般的物理学习者的“高能”是不长久的,如果能在基础物理教学中就着重培养生活化的科学思考能力,那么像上述的情况我坚信一定能得到很大改观。

习题方面,当今中国的中学物理教育界,在应试教育的指引下“精讲多练”仍是占主流的习题教学方法,多做题被奉为学好物理的“秘笈”。

老师最常讲的,讲得最多的是“解题方法”、是“题海战术”,没有深刻考虑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情境进而掌握学习最基本的物理知识;也就是没有从根源上解决“教学两难”(即教与学难以沟通,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并减少学生和物理之间长时间的“隔阂”。

中学物理教辅的畅销书大多是“状元之路”、“题典”、“考王”、“世纪金榜”之类的应试教辅书籍,而且此类教辅书籍的习题中融入生活化的程度也不太明显。

很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物理习题生活化教学的书只能是冷僻的书籍。

我们目前的物理教学,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基础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实际应用,但在认知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误解。

全国物理高考命题委员会认为:

使学生拥有使用物理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高考所要考查的目标之一。

过去在高考中有许多题目都在不同程度上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的掌握情况,有的涉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的涉及科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有的涉及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

但这类题目大多没有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实际的情境自己把问题找出来,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生活化科学思维能力方面的缺陷。

而物理的学习目的应该是让学生自己能判断问题的所在,找到解决的方法并解决这个问题。

例.一网球运动员在离开网的距离为12m处沿水平方向发球,发球高度为2.4m,网的高度为0.9m。

(1)若网球从网上0.1m处越过,求发球时网球的初速度。

(2)若按上述初速度发球,求该网球落地点到网的距离。

取g=9.8m/s2不考虑空气阻力。

事实上,上述习题本质上还是被加工过的习题,只不过是有情境的习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这样的习题也根本不是对实际生活情境的描述,而是已经对实际情境进行了抽象。

因为描述是文字性的,不应在问题中出现物理量。

由此可见,现阶段的中学物理习题还是存在很多的疏漏和缺陷。

三、理论及实践

结合以上关于生活化教学和习题教学的问题,我尝试地提出“习题生活化教学”的课题。

将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习题这个方面对于其优势我总结出了三个方面:

1.教育过程的隐蔽性

习题是每个学生每天都接触的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并且每天所面对的时间绝不亚于任何一节课的时间,其优势在于能在学生不产生心理抗拒的前提下,通过本就早已习惯的作业本中每天进行一到两个课时的生活化渗透式教育。

这种方式绝不会引起学生的任何抗拒及反抗心理。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成作业时都是单独完成,这种孤立性也会使学生更加专心而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2.承载信息的可行性

不论是文史类还是理工类学科,在作业中都需要大量的文字信息的传递,如果在文字中稍作修改,便能使仅局限在本学科的文字中解放出来,让其能传递数量可观的生活化思想,而且作业在普通的学校教学工作中的文字传递量是无出其右的,好好加以利用,一定能成为教师进行生活化教育的一大阵地。

3.良好的反馈效果

很多教师都能顺利地开展生活化教育工作,但是最大的问题再我看来不是方法和手段的问题,而是不注重反馈,仅仅是在一番枯燥的灌输之后便撒手不管,不论效果如何,反正自己尽力的这种以安慰自己为目的的想法比比皆是。

而且反馈的作用非常重要,有些老师也有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使用大量时间去践行新课改中所要求的讨论型授课法,最后却不进行课堂效果的反馈,而使这种本该创新的方法大打折扣。

如果使用习题渗透,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便能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客观地得知其接受生活化教育的情况,甚至可以引导性地在作业中进行生活化思想的讨论,有了好的反馈机制,便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二次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实习的时候尝试过在“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的新课时让学生们判断“枪击落猴”这一命题,就是“枪平托与树上的猴等高处,在猴子从树上自由跳下的同时开枪,能不能打中猴子?

”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描述情境,而且,后来我加了一问“若距离比较远,子弹会从猴子上方还是下方穿过?

”。

虽然在课堂氛围上,在我构建“树、猎人、猴子”情境的时候比较活跃,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课后反馈来说,学生的掌握情况依旧有些不尽如人意。

包括之后的尝试的结果几乎如出一辙,课堂的氛围和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形成一种明显反差。

四、问题反思

结合我的实践经历和阅读有关的资料之后,我反思了我的实践行为,以及我未曾注意的一些方面,觉得“习题生活化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尽可能多地使用原始物理问题

所谓原始物理问题,是指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且未被加工的物理问题;而物理习题则是指从实际问题中经人为加工出来的物理问题。

两者的关系如图4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物理教育基本上局限在图4所示的虚线框内。

因此,传统的物理教学就在原始物理问题与物理习题之间形成了一条鸿沟,致使很多学生只知道根据已知条件去解题,遇到实际问题则常常束手无策。

在之前我提的高考委员会的例子中,就是个伪生活化习题,真正的原始问题是不会给出具体的数值作为条件,给出了数值,培养学生的就是单纯的演算能力,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现象有关的。

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

一个人不与现象接触不一定不能做重要的工作,但是他容易误人形式主义的歧途;他对物理学的了解不会是切中要害的。

而这个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的问题在我看来其目的就是为了贴近生活,尽可能地模拟生活中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的处理方式。

2.在物理情境的设置中尽量使用时事

在“枪击落猴”的试验中,我事后思考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构建的物理情境还是有些远离了生活,如果能在自由落体的内容中结合最近出现的“马航失联(假设飞机坠毁)”“上海的两名消防员坠楼牺牲”的这种时事话题,能让设置的物理情境更加地从内心抓住学生的内心,而不是造成表面的效果,实际只是博学生一笑莞尔的尴尬情况,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一方面的德育教育。

3.物理情境的设置在描述清晰准确的前提下简单

在“枪击落猴”的试验中,还有一个问题在于在新课的过程中急于求成,过快的追加难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因为在学习兴趣和难度的关系中一般成反比,而会使用“生活化习题教学”这一概念的时期大多处于对于新构建的物理概念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这才是为主要目的,而知识点的掌握能力次之,所以在这个阶段的习题应该在能保障基础的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生活化的完整程度上尽量地降低难度。

五、问题总结

对于我国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杨振宁提出:

“美国学物理的方法与中国学物理的方法不一样。

中国学物理的方法是演绎法,先有许多定理,然后进行推演;美国对物理的了解是从现象出发,倒过来的,物理定理是从现象归纳出来的,是归纳法。

演绎法是学考试的人用的方法,归纳法是做学问用的办法。

而“生活化习题教学”方法旨在保留国内的演绎为主的前提下重视现象重视分析能力一方面的体现,也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更加深透理解物理内涵的过程。

“习题生活化教学”是手段,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畏惧心理,从而更好的亲近物理、学习物理才是本论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封小超,王力邦主编.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56-57.

[2]乔际平主编.物理学习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3]保罗·齐策维茨著.物理:

原理和问题第二册[M].仲新元译.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5

[4]丁玉祥.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与《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比较[J].物理教学,2003

(2):

41~44

[5]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物理教研室课题组.关于加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2(3):

44~47.

[6]郝志方,蔡蕾.运用“问题连续体”优化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研究[J].物理通报,2014

(1):

44~46.

[7]施先群.高中物理习题设计策略的实践与思考[J].理科考试研究,2014

(1):

40.

[8]邢红军,陈清梅.论原始物理问题的教育价值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5

(1):

56~61.

[9]邢红军.原始物理教学:

物理教育改革的新视域[J].课程·教材·教法,2007(5):

51~57.

[10]邢红军.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J].教育科学研究,2011(4):

5~21.

[11]张志成,沈俊.浅谈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3(11):

54.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4]圣黎.国内外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对比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

[15]周洁.探讨中学物理教学语言生活化[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0.

致谢

大学四年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四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赣南师范学院给了我在大学四年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所有老师和同学们四年来的关心和鼓励。

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四年充满了感动。

这次毕业论文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刘剑锋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

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刘老师寻求帮助,而刘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抽空给我解答,然后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刘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我写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

这几个月以来,刘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刘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感谢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以及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中学、江苏省常熟市梅李中学两所中学,在此,我再一次真诚地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最后,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比较有限,论文中的有些观点和表述难免有疏漏和不足的地方,欢迎老师和专家们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