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整理.docx
《管理信息系统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整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信息系统整理
管理信息系统
第1章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1、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指一系列相互作用以完成某个目标的元素或组成部分的集合。
2、信息系统的概念。
信息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可以收集(输入)、操作和存储(处理)、传播(输出)数据和信息,并提供反馈机制以实现其目标的元素或组成部分的集合。
3、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是对一个组织的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算机相结合的系统。
4、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应用信息系统和应用信息系统基础两大部分组成。
由应用信息系统、人员、战略、组织、管理和决策、数据资源和基础设施七个要素构成。
5、战略的概念。
战略是组织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对目前从事的和将来要从事的活动所进行的重大决策。
6、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基于确定目标、结构和协调活动机制的、与一定社会环境相关联的社会系统。
7、组织的三个基本结构图。
(P15)
(a)职能图
(b)事业部制
(c)矩阵制
8、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有效地调度各种资源,确保组织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9、决策的定义。
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根据占有的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设想多种方案并从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过程。
10、决策的分类:
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和非结构化决策。
决策的过程:
收集情报、设计方案、选择方案和实施方案阶段。
11、数据资源的概念。
数据资源是指数据资源的组织和存储,也就是数据资源的管理。
12、基础设施的概念。
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包括支持信息系统运行的软硬件平台。
第2章组织内信息系统
1、经营管理的3个层次及特点。
(1)作业层的特点:
①重复性;②可预见性;③详细性;④高精确性;⑤内部信息源;⑥结构化信息。
(2)管理层的特点:
①阶段性;②可比性;③概括性;④内部和外部信息源。
(3)战略层的特点:
①随机性;②概括性;③可预测性;④异常性;⑤外部信息源;⑥非结构化信息。
2、组织中的6类信息系统。
(1)经理信息系统(EIS)支持组织的战略层,帮助高层管理者分析和处理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一些战略性问题及了解长期发展趋势。
(2)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支持组织的管理层,为管理者的监控、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
(3)知识管理系统(KMS)帮助知识层的知识工人创造知识、发现知识、收集知识和使用知识,支持组织的学习活动、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4)办公自动化系统(OAS)支持知识层的数据工人,通过办公信息的协调与交流来提高数据工人的工作效率。
(5)事务处理系统(TPS)支持作业层管理人员,跟踪组织的基本活动和事务处理情况。
3、事务的概念。
事务指组织的基本业务活动。
4、事务处理的基本方式。
事务处理的方式有3种:
批处理方式、连机处理方式和延迟连机处理方式。
5、MIS的定义。
MIS是指那些能从内部和外部收集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形成有用的信息,以预定的形式提供给中层为主的各管理层使用的信息系统。
6、DDS的定义。
DDS是将数据、管理模型和用户友好的软件集成在一起的、能够支持组织中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的信息系统,其目的在于提高决策的效能,而不是效率。
7、OAS的定义。
OAS是信息技术在办公室活动中的应用,目的是实现办公活动的科学化、自动化,提高办公室信息人员的工作效率。
8、组织中知识的分类。
组织(企业)范围的知识可分为结构化知识、半结构化知识和非结构化知识。
9、6类信息系统的集成。
(1)通过组织内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实现集成。
(2)通过组织的流程进行信息系统的集成。
第四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数据。
数据是对事物的属性及其运动状态的客观描述。
数据的基本形式有:
数字、词汇、声音和图像。
2、信息。
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将数据转变为信息的过程称为处理。
3、信息的特征。
客观性、时效性、共享性、价值性、等级性。
4、知识。
知识是对各种简单、无序的元素集合经过加工提炼,将其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的系统结论,是结构性经验、价值观念、关联信息及专家见识的流动性组合,是在信息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提炼的“有价值”的东西。
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
5、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在管理科学技术的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以现代技术为手段,对信息活动中的各要素(信息、人员、资金、设备、技术等)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其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或组织的信息需求。
信息管理的对象是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
6、资源。
涵义:
在自然界好额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式。
基本属性:
有用性、稀缺性、可选择性。
7、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个要素的名称,包括信息、技术、设备、结构和人。
从整体上把握信息资源的内涵,强调信息活动中各个要素只有按照一定的原则加以配置,组成一个系统,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用,显示其价值,而这种价值的大小又在很大程度上受上述诸要素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的影响。
8、诺兰模型。
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整合阶段、数据管理阶段、成熟阶段。
9、知识管理的核心过程。
知识获取、知识传播、知识保存、知识生产。
第十一章企业资源计划ERP
1、ERP。
ERP不仅是一种软件,而且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ERP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于一体,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的所有资源和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画的管理平台。
2、ERP的发展历程。
MRP(MatericalRequirePlanning)阶段
MRP
(ManufactureResourcePlanning)阶段
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阶段
ERPII
3、三大流。
ERP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与集成管理,简单的说是将企业的三大流:
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的管理。
4、物料清单BOM。
物料清单BOM,是产品结构的技术性描述文件,包括产品所需零部件明细表及其结构。
它表明了产品部件、组件、零件、原材料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每个组装件包含的下属部件或零件的数量和提前量。
物料清单是一种树型结构,因此,又被称为产品结构树。
5、订单处理流程(图见下页)
6、ERP管理思想的核心:
实现整个供应链和内部业务流程的有效管理。
十六章信息系统分析
1、信息系统分析的任务。
信息系统分析是系统开发的关键阶段,它的任务是通过企业组织的,详细调查充分分析用户的要求,设计出将要建立的信息系统(简称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2、系统分析的工作内容:
详细调查、功能、数据与流程分析、新系统逻辑模型设计。
3、功能建设工具——功能图。
H图用图形方式表明一个系统的模块结构,其中矩形及矩形的名称表示子系统或模块的功能。
矩形框之间的连线表示调用关系,通过至顶向下或至底向上的方法,构造成层层分解、逐步细化的功能图,上一层模块是下一层模块的抽象,下一层模块是上一层模块的具体化,这样,一项大的业务便可以分解成更小的业务,功能图最底层的模块才表示一项具体的、独立的、不可再分的业务信息处理模块。
4、数据流程图(DFD图)。
用简易的、形象化的方式表达系统业务处理和数据之间的关系,DFD与业务流程图不同,它舍去了企业流程图中的物流和资金流,仅把企业间的数据流提炼出来,用以表达数据在部门内、部门间或组织间的逻辑流向及逻辑加工和转换过程。
5、处理逻辑表达的工具。
(1)结构化语言;
(2)决策树;(3)决策表。
6、详细调查的概念。
详细调查是研究目前的业务系统,弄清用户对新系统的功能及信息要求。
7、详细调查的内容:
组织机构及业务范围、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战略、业务信息处理流程、数据调查、代码化调查、处理逻辑调查、与决策要求调查存在问题调查。
8、详细调查的方法:
面谈、收集各种工作规程和资料、观察和参加业务实践
9、代码的概念。
代码代表事物的名称、属性、状态的符号和记号。
10、代码的作用。
(1)为实体或属性提供了唯一确定的含义,如职工号唯一代表了某个职工。
(2)提高计算机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便于校对、检索、分类和统计。
(3)用代码代替冗长的字符、字符串,可以节省存贮。
11、系统分析报告的作用。
(1)是系统分析员的分析成果
(2)是信息系统总体设计说明书
(3)是系统设计阶段工作的依据
(4)是与用户交流的工具
十七章信息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的任务:
将在已经获得批准的系统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分析产生的逻辑模型,选择一个具体的计算机系统,设计出能在该计算机系统上运行的物理模型。
因此,系统设计也称作系统物理设计。
2、系统设计的内容。
(1)信息系统平台设计。
(2)数据模型的详细设计。
(3)输入输出的设计。
(4)用户界面的设计。
(5)软件结构的设计。
(6)其他细节设计,如代码实体赋值、系统安全、数据处理方式设计。
3、系统设计的目标。
(1)系统的运行效率。
(2)系统的可靠性。
(3)系统灵活性。
(4)系统的经济性。
(5)系统的安全性。
4、模块的概念。
模块是组成目标系统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基本单位,它可以被组合、分解更换。
根据模块功能具体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逻辑模块和物理模块。
模块的四要素。
(1)输入和输出
(2)处理功能(3)内部数据(4)程序代码
5、块间联系的次序。
模块间联系有多种类型,按联结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
数据联结,特征联结,控制联结公共联结,内容联结。
6、模块的组合强度分(7个等级)。
功能组合,顺序组合,通信组合,过程组合,暂时组合,逻辑组合,机械组合。
7、DFD图的两种策略。
(1)以变换为中心的策略——变换流
(2)以事务为中心的策略——事务流
8、系统平台设计的依据。
(1)系统的吞吐量
(2)系统的响应时间
(3)系统的可靠性
(4)集中式还是分布式
(5)地域范围
(6)数据管理方式
7、用户界面的分类:
图形界面(GUI)、网页用户界面(WUI)、手持设备用户界面(HUI)
8、MIS软件结构设计的目标。
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可修改性和可重用性。
第十八章信息系统实施
1、系统实施的任务。
(1)根据设计方案购置和安装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
(2)建立数据库系统。
(3)进行程序设计与调试。
(4)整理基础数据。
(5)培训操作人员。
(6)新系统试运行。
(7)进行新旧系统的切换。
2、系统实施的目的。
目的是向用户提交一个功能完善、性能可靠的系统。
3、衡量编程工作的指标。
(1)可靠性;
(2)规范性;(3)可读性;(4)可维护性。
4、程序设计的方法。
(1)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2)速成原型式的程序设计方法。
(3)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5、系统转换。
(1)直接转换;
(2)并行转换;(3)分段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