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课时达标19.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6172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课时达标1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课时达标1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课时达标1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课时达标1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课时达标1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课时达标19.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课时达标1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课时达标19.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课时达标19.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课时达标19

课时达标19

(见课时达标P37)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君姓张氏,名持,字久中,初名伯虎。

君为人深沉有大度,喜气节,重交游,一时所与之游者甚众。

凡君之与人交,喜穷尽其得失,其义足以正之,而其直未尝苟止也。

至其与众人接,尤温以庄,不妄与之言。

与之言,必随其材智所到,不病以其所不为。

故君之友皆惮其严,而喜其相与之尽。

众人之得君游者,亦皆喜爱而未尝有失其意者。

而陈惇者,与君交尤深也。

予尝视惇与君之相从,忧穷龃龉,无不共之,其中心岂有利然也?

世之交友道废久矣,其有之,或非此也。

然则君之事,其有取于世教非邪?

由此观之,君之学所由使也。

(节选自曾巩《张久中墓志铭》)

(1)众人之得君游者,亦皆喜爱而未尝有失其意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尝视惇与君之相从,忧穷龃龉,无不共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与他交往的一般人,也都很喜欢他,从来没有失望的。

(2)我曾经观察陈惇和张君交往,无论仕途多么令人忧虑困窘不顺达,没有不共同面对的。

参考译文 

君姓张,名持,字久中,原名伯虎。

张君为人沉稳,气量宽宏,讲究志气和节操,重视交际,一时间和他交往的人很多。

凡是张君与人相交,喜欢极尽(指出)对方的得与失,张君的大义足够用来匡正别人,他的正直也从未随意停止。

说到他和一般人的交往,尤其温厚并且严肃,不随意和人说话。

和别人说话,张君一定会随着对方的才华智慧所达到的程度(应对),不因为对方做不到的事情而诟病对方。

所以张君的友人都害怕他的严厉,但喜欢和他一起尽情交谈。

与他交往的一般人,也都很喜欢他,从来没有失望的。

而陈惇,与张君交往尤其深厚。

我曾经观察陈惇和张君交往,无论仕途多么令人忧虑困窘不顺达,没有不共同面对的,难道他们的心中有利益才会这样吗?

世上的交友之道已经废弃很久了,如果还有的话,或许不会是这样。

既然这样,那么张君的行为,到底是不是从世间的教化中获取的呢?

由此看来,这是张君所学习的知识让他有了这样的行为。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死。

文姬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

“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

“诚实相矜,然文状②已去,奈何?

”文姬曰:

“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

”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节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①屯田都尉:

职官名称。

②文状:

文书。

(1)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触犯法律被判决死罪,蔡文姬拜见曹操请求(赦免)他。

(2)实在同情你,但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下去了,怎么办呢?

(3)曹操被她的话感动,于是派人追回文书赦免了董祀的罪。

参考译文 

董祀做屯田都尉,触犯法律被判决死罪,蔡文姬拜见曹操请求(赦免)他。

当时大臣、名士以及从远方外国来的使者坐满了殿堂。

曹操对客人们说:

“蔡伯喈的女儿就在门外,今天我请诸位见一见。

”等到蔡文姬进来,头发散乱,光脚走路,向曹操磕头请罪,声音清亮,言辞流畅,内容非常酸楚悲哀,众人都为之动容。

曹操说:

“实在同情你,但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下去了,怎么办呢?

”蔡文姬说:

“您马厩里的马成千上万,像虎一样的战士多如林木,为什么舍不得一个能快走的人和一匹马,而不去救将要死的人的性命呢!

”曹操被她的话感动,于是派人追回文书赦免了董祀的罪。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

“莫乐为人君!

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

“太师谁撞?

”师旷曰:

“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公曰:

“寡人也。

”师旷曰:

“哑!

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

公曰:

“释之,以为寡人戒。

(节选自《韩非子》)

(1)惟其言而莫之违。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

(2)这可不是为人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

参考译文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喝得正高兴时,他就感慨地说:

“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

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

”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

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晋平公说:

“乐师,您撞谁呀?

”师旷故意答道:

“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

”晋平公说:

“说话的是我呀。

”师旷说:

“哎!

这可不是为人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

”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要求惩办他。

晋平公说:

“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当作一个警告。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

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

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

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

“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

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

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

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

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

更严鞫广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

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

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

”帝慰答之。

十三年,星变,自陈乞休。

廷臣争上章留之,中外论荐者至八十余疏,

(节选自《明史·周经传》)

(1)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们争相向李广示好,希望他能在您跟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恩宠眷顾啊。

(2)如果让我忍受屈辱,即使我死了填尸于沟壑,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

参考译文 

周经,字伯常,是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

周经刚强正直,喜欢极力诤谏,即使深深忤逆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宦官、贵戚都害怕他并且憎恨他。

太监李广死了,皇上得到朝中大臣馈赠李广的名册,非常生气。

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大臣勾结的状况,有人提到周经,周经上奏章说:

“昨天科道官员弹劾朝中大臣争着向李广示好,列入我的名字。

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过问,我实在怀着悲伤忍着痛苦,没有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人们争相向李广示好,希望他能在您跟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恩宠眷顾啊。

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曾经谈到我没有。

况且勾结李广馈赠物品的名册也在,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

还应该严厉审讯李广的家人,只要我有一点儿财物进献李广,就治我勾结之罪,在集市上斩首,作为对争着讨好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戒。

如果我没有被牵连,也请皇上替我洗脱冤屈,以期能舒展四体,终生侍奉皇帝。

如果让我忍受屈辱,即使我死了填尸于沟壑,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

”皇上安慰并答应了他。

弘治十三年,星象有异常变化,周经自己陈说请求退休。

大臣们争相上奏章要求留下他,朝廷内外谈及举荐他的奏章有八十多份。

5.把下面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

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①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

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②也。

及还朝,载以俱。

有人问奎入蜀何所得,曰:

“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

(节选自《宋史·范镇传》)

【注】①绾(wǎn):

留。

②帅客:

此指太守的宾客。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范镇字景仁,是成都华阳人。

薛奎镇守蜀地,一见到就喜爱他,留他在官舍,让他给子弟讲授学问。

范镇自己更为谦逊退让,常步行到薛奎的府门,过了一年,人们不知道他是太守的宾客。

等到薛奎还朝时,用车带他一起进京。

有人问薛奎进蜀得到了什么,回答说:

“得到一个伟人,将会以学问闻名于世。

6.把下面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水怡情,云烟过眼,不过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也。

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

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自以为妙者。

(节选自沈复《浪游记快》)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山水的怡情悦目,如云烟般在眼前飘逝,只不过领略其大概,不能尽兴探寻到幽僻的妙境。

我凡事都喜欢独自给出自己的见解,不屑于人云亦云。

所谓名胜的标准,贵在心有所收获,有些名胜并不觉得它有何妙处,有的不是名胜却自认为妙不可言。

7.把下面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

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

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

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

秋而大获,足充葬用。

(节选自《陈书·吴明彻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吴明彻,字通昭,是秦郡人。

吴明彻幼年成为孤儿,他本性十分孝顺,十四岁那年,感慨父母去世却没有坟地埋葬。

家中又穷得无力筹办,就努力耕种。

当时天下严重干旱,禾苗庄稼焦枯,吴明彻哀痛悲愤,每次到田里,大哭流泪,仰面向天诉说自己的苦楚。

到了秋天获得大丰收,足够满足安葬的费用。

8.把下面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

“括不可使将。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赵括年轻的时候学过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自以为天下没有和他相当的。

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讨论起来用兵打仗的事情,赵奢都驳不倒他,但是赵奢并不认为他有军事才能。

赵括的母亲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

“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情,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将来不用他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让他担任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人一定是赵括。

”等到赵括要启程的时候,他的母亲就上书给赵王,说:

“赵括不可以做将军。

9.(2018·重庆彭水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人也。

早丧母,事继母甚谨。

弱冠好学,负书从师于三河,讲习《五经》,昼夜不倦。

魏永安中,随军征讨,以功除荡寇将军,累迁伏波、征虏将军、中散大夫。

尝读书见吾丘子①,遂归侍养。

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

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

深因避难,坠崖伤足,绝食再宿。

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弗食。

夜中匍匐寻母,偶得相见,因以馈母。

还复遁去,改易姓名,游学于汾、晋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

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

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太祖平河东,赠保周南郢州刺史,欢周仪同三司。

深归葬其父,负土成坟。

大统十五年,行下

县事。

太祖置学东馆,教诸将子弟,以深为博士。

深经学通赡,每解书,尝多引汉、魏以来诸家义而说之。

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

皆背而讥之曰:

“樊生讲书多门户,不可解。

”然儒者推其博物。

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六官建,拜太学助教。

建德元年,表乞骸骨,诏许之。

朝廷有疑议,常召问焉。

后以疾卒。

深既专经,又读诸史及《苍》《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

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

撰《孝经》《丧服问疑》各一卷,撰《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一卷,并行于世。

(节选自《周书·樊深传》)

【注】①吾丘子:

即丘吾子,春秋时孝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B.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C.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D.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解析 “往”意为“去”,与“还”相对,“常”意为“常常、经常”,作“据鞍读书”的状语,因此“往常”中间需要断开,排除A、C两项。

“马惊坠地”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择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

B.经学,是把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内容包括哲学、史学、语言文字学等。

C.六官,指周代分掌国政的六种职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的总称。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有时也指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

解析 “乞骸骨”没有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樊深经历坎坷,侍亲至孝。

他在避难时,宁愿自己挨饿,也要送食物给继母;太祖平定河东后,他归乡负土筑坟葬父。

B.樊深一生好学,至老不渝。

年轻时,他负书出门拜师,孜孜不倦讲议研习《五经》;年老时,仍书不离身,不懈学习。

C.樊深学识渊博,但不被认可。

他讲解经书时,常常广泛引用汉、魏以来诸家学说,但人们不能领悟,都在背后讥讽他。

D.樊深精通经学,涉猎广泛。

他撰写了许多解经著作,都流行于世,也涉猎史学、阴阳学等领域。

解析 原文说“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然儒者推其博物”,即虽然听他讲课的学生不能理解他所讲的内容,但是儒生都推崇他通晓众物、见多识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关键词:

属、延、更。

②关键词:

赡、讷、称。

答案 ①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儒学有成,招请樊深到他的家中,因此再次得以逃避隐匿。

②(樊深)学识虽然广博丰富,但不善于言辞辩说,因此不被当时人颂扬。

参考译文 

樊深字文深,是河东猗氏人。

早年丧母,侍奉继母十分谨慎。

弱冠之年喜好学习,背着书籍跟随师傅在三河学习,讲议研习《五经》,日日夜夜不知疲倦。

魏永安年间,跟随军队出兵讨伐,以功劳任荡寇将军,数次升迁为伏波、征虏将军、中散大夫。

曾经在读书时读到吾丘子,于是归家服侍奉养(父母)。

魏孝武帝西迁,樊、王二姓起义,被东魏诛杀。

樊深的父亲保周、叔父欢周都被杀害。

樊深因为避难,坠落山崖跌伤了脚,两天没吃饭。

之后得到一箪饼,本想吃了它;但想到继母年老且身患痹症,也许免于掠夺,于是不吃。

夜晚伏地前行寻找继母,恰巧得以相见,于是把食物给了继母。

回家后又逃走,改换姓名,在汾、晋地区之间游学,学习天文及算术历法知识。

后来被人告发,俘获送至河东。

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儒学有成,招请樊深到他家中,因此再次得以逃避隐匿。

太祖平定河东,追赠保周为南郢州刺史,欢周为仪同三司。

樊深回到家中安葬了他的父亲,亲身背着泥土建成坟墓。

大统十五年,代理下

县事。

太祖在东馆设学校,教授诸将子弟,任樊深为博士。

樊深精通经学,讲解经书时,经常引用汉、魏以来各家学说来解释它们。

所以听他讲课的学生,不能理解。

都在背后讥讽他说:

“樊生讲书所引门户太多,不能理解。

”但是儒生都推崇他通晓众物、见多识广。

(樊深)性情喜好学习,到老也不懈怠。

早晚来去,常常骑在马上读书,以至于马惊而坠地,手脚都摔折了,但最终也没有改变(这种习性)。

后来授任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建立六官,拜任太学助教。

建德元年,上表请求退休,下诏书同意了他的请求。

朝廷有疑问而难以决定的争论,经常召他来询问。

后来因病去世。

樊深既专精经书,又诵读诸史及《苍》《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

(樊深)学识虽然广博丰富,但不善于言辞辩说,因此不被当时人颂扬。

撰有《孝经》《丧服问疑》各一卷,另撰《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一卷,都流行于世。

写作 语言要连贯

1.了解“连贯”这个概念,学会判断语句是否连贯。

2.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连贯的方法,使学生说话和写作时做到语言连贯,衔接紧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连贯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运用语言的习惯。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写文章和说话一样,不能颠三倒四,要语言连贯,衔接紧密,前后照应。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几种方法。

二、文题展示

1.下面这段文字不连贯,试着根据提示重写。

(具体材料见教材P90“写作实践”部分)

2.每逢节日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欢乐之中吧。

以《节日》为题,写一篇散文。

不少于500字。

3.你做过饭吗?

或者制作过模型、修过自行车吗?

试就你某次动手做事的经历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

不少于500字。

三、写作指导

写文章和说话一样,应当做到语言连贯,衔接紧密,而不能前后脱节,条理混乱。

连贯,是从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要求。

无论是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都由许多句子组成,如果这些句子不连贯就可能给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

那么,如何才能够在写作中做到语言连贯呢?

1.保持话题的统一。

一段话不管有多少句子,都应围绕一个中心,语意才能顺畅。

话题往往就是主语,在连续表述中,最好不要轻易改变主语,否则语言的连贯感就会随之减弱。

例如《昆明的雨》中写菌子的那部分文字,作者提到了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等,还穿插了一个坐火车采鸡枞的笑话。

虽然内容很杂,但都围绕“昆明的菌子极多”这个话题,句子之间的意思是连贯的,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觉得杂乱。

2.表述角度要一致。

在写作的过程中,说明一个意思,描述一个对象,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或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的角度,或按照地点转移的空间顺序的角度,或按照人称的角度,一个复句或意思联系紧密的几个句子,只有表述角度前后一致了,语言才会连贯。

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他出生在江南水乡一个书香门第,5岁时就在私塾读书,12岁时适逢辛亥革命,便又进了新式学堂,他父亲送他到欧洲留学时刚满18岁,他的学问正是在新旧冲突、中西融合的文化背景下造就的。

”这段文字前后都是从“他”的角度叙事的,只有“他父亲送他到欧洲留学时刚满18岁”一句转换了陈述对象,应改为“刚满18岁就被他父亲送到欧洲留学”。

3.要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提示语或过渡语,可以帮我们衔接句子。

例如《我为什么而活着》中“我寻找爱情”一段,作者用“首先”“其次”“最后”这些提示语,由主到次地表明追求爱情的原因。

写作时,要根据材料的特点以及表达的需要加以选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合理安排,言之有序,句段之间也要讲究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或者由特殊到一般、由总到分、由重到轻、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因到果等。

有的语段若出现话题的转换,需要在话题与话题之间加上适当的过渡词或过渡句。

4.语境要和谐一致。

语境和谐一致,即前后事理相符,情景相宜。

尤其是写景状物类文章,要注意语境因素,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等方面的特点。

如景物有远近动静之分,色彩有明暗浓淡之别,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都必须和谐一致。

5.注意语言的衔接与呼应。

语言的衔接与呼应:

包括词语的衔接与呼应、句式的统一、语意的呼应、问答的衔接与呼应、文章结构的衔接与呼应。

词语的衔接与呼应:

包括关联词的连贯、指示代词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语言内容的呼应、近义词的互相照应、标点符号的提示等。

比如含有指示代词的句子,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要在上文出现。

句式的统一:

主要看是长短句,还是散句,是单句还是复句等,句式应尽量统一,保持语意贯通,语势畅达以及表达方式的对应等。

语意的呼应:

即如果前面有伏笔,后面就要在适当的地方加以点明或详述。

问答的衔接与呼应:

指在设问句中,前句提出的问题,后句便要作出回答。

如果存在多个问题,也需要兼顾两个问题作答,不能答非所问或者是片面回答。

文章结构的衔接与呼应:

文章结构的衔接要注意过渡和照应。

过渡就是要注意在文意不同的两个层次之间前后通过过渡词、过渡句或过渡段将意思紧密联结,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

照应就是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密,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

如果不注意,语言连贯性就可能会受到影响。

四、范文评析

节 日

在一阵阵爆竹声中,一阵阵欢歌笑语中,我们终于迎来了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也是我们最高兴的日子。

家家张灯结彩,街面上修饰一新,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爸爸妈妈也早早地把家里布置一新,置办了年货,我眨着幸福的眼睛,穿着新衣服在大衣柜镜子前照来照去,真是美极了!

大年三十,爸爸领着我把鲜红的对联贴在院门上,那喜庆的金字映衬得我家满院都生辉了。

最温馨的是除夕晚上,全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香气四溢的年夜饭,心中感到是那样的温暖,看着异彩纷呈的春晚节目……

吃完年夜饭,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出去放烟花。

哥哥打开打火机,点燃了导火线。

只听“啪啪啪”几声,一条火龙直冲云霄,一朵美丽的“菊花”开放了。

它们五彩缤纷,一会儿变红、变黄;一会儿变绿、变青;一会儿变蓝、变紫。

一朵朵烟花有的像银蛇飞舞,有的如金光四溅,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如孔雀开屏……真是美丽极了。

这时,姐姐又拿起一个“大花炮”,平放在地面上,用打火机点燃。

“轰”的一声,它也飞向深蓝的夜空。

它时而像一朵娇艳的红牡丹,时而如一朵美丽的大黄菊,时而似一朵动人的紫罗兰。

大年初一上午,亲戚朋友们都赶来拜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