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54204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

吉春亚《泊船瓜州》《长相思》教学实录

作者:

admin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点击数:

1405更新时间:

2012/11/11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看注释,品味“绿”、“故园”等关键词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词。

默写《泊船瓜州》。

2、体会作者如何的借助景物表达思乡想之情的。

课前预习:

抄写古诗,尝试练习课后习题。

学习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诗

(一)读题释意

师:

思念家乡是古今中外诗人共同的话题。

第二单元,我们走进“月是故乡明”主题。

今天和我们相约是两位诗人,第一位。

(出示人物图画与课题):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泊船瓜洲)

生:

(齐读课题)

师:

能读懂题目吗?

生:

把船停在瓜州这个地方。

师:

你已经明白了“泊”的意思。

(出示:

“泊”,停泊)整个题目呢?

生:

把船停在瓜州。

师:

把作者的名字也放进去。

生:

王安石把船停在瓜州。

(二)读诗解意

师: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认真地把每个字音读正确。

(学生读诗)

师: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里面可有好几个多音字哦。

生:

把“间”读成了“jian"

生:

不读jian,应该读“间”间隔的意思。

师:

(画版图)京口和瓜洲相隔了一条长江,所以读“jian".几重山,意思是几座山。

我们要根据意思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

一起朗读

学生齐读。

师:

请借助注释说一说自己已经学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诗意后交流。

生:

京口和瓜州只有相隔了一条水。

钟山也只有隔了几重山,春风一吹,江南岸已经绿了,天上的月亮什么时候能够照我回家。

师(根据学生的表达补充简笔画)

 

瓜洲

~~~~~~~~~~~~~~~~~~~~~

 

~~~~~~~~~~~~~~~~~~~~~

京口

钟山

 

师:

还有一处说得不清楚,如,哪里跟钟山只隔了几重山。

看着版图,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学生相互之间交流。

(三)品文悟情

师:

诗意大致明白了。

你们看诗人的家乡在哪里呢?

学生纷纷猜测。

生:

在钟山,因为王安石把船停在长江的北岸瓜州,回头看看就觉得自己的家乡就在江南。

师:

谁再补充得更清楚些。

生:

回头看京口和瓜州只相隔一条长江,京口和瓜州也只有隔了几座山,王安石的家乡肯定就在钟山。

师:

诗人正在瓜州,看家乡只有隔一条长江,只有隔了几座山。

王安石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生:

自己离自己的家一点也不远。

师:

在长江的北边回头看江南,发出感慨:

生:

春风有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

这个“绿”字给了我们大家无限的想象,你们能想象一下王安石的家乡钟山会有怎样的美好的春景啊!

生:

小草绿油油的。

师:

似乎只有眼前一块草地。

生:

大地是绿绿的,好像铺上了绿地毯,一直到天边

师:

范围扩大了。

打开思路,这个“绿”不只是小草,还有树、山、水……

相互讨论讨论。

生:

大树穿上了绿色的新装,特别有精神,大山连绵起伏,就像是绿色的波浪。

水碧绿碧绿的,好像是无暇的翡翠。

师:

多美的春景啊!

这些都是我们眼睛看到的绿的,如果用手去摸,用耳去听,用心感受摸春天的景象,会更加美好。

生:

听到了小溪叮叮咚咚的唱歌,看到了花儿都盛开了。

生:

听到了小鸟叽叽喳喳地说着春天快乐的声音。

生:

用手摸摸水,凉凉的,很舒服,还用手摸摸小草很柔软,就像毯子一样有绒绒的感觉。

生:

我用一句诗来赞美: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绿”曾经用“入”“到”、“满”、“过”,你们觉得为什么要改为绿呢?

生:

诗人一定觉得用“绿”字能更好地表达家乡生机盎然的景象。

生:

用“绿”字还能更好的表达自己对家乡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

体会得真好。

说起来,诗人用“绿”字的灵感还来源于读书,读别人写的诗。

资料袋里就有记载

出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师:

读读这首诗。

两位朗读。

师:

你们的朗读有一个共同点“何时”一词读得伤感。

师:

为什么读得如此感伤。

生:

因为王安石的家乡这么美,他又不再自己的家乡,他太伤心了。

师:

有没有同学知道,他为什么离开家乡呢?

生:

(拿出一本书,磕磕绊绊读了几个句子)

师:

老师帮助你一下。

王安石曾经是国家的宰相,相当于我们的总理,曾经为了国家发展,进行改革,结果失败了,被罢免,回到自己的家乡。

不久,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

晚上,夜宿瓜洲江边,特别伤感,回头望家乡,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故乡啊故乡,为了国家,我不得不离开故乡啊!

让我们再读读诗。

(学生自由朗读后,再个别朗读)

师:

哪位王安石来抒发情怀

(学生朗读)

老师请多位“王安石”朗读抒怀。

二、学习第二首诗

(一)读文解意

师:

王安石借明月,借家乡生机盎然的春景,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思念之情。

相约的第二位诗人来了。

生:

纳兰性德

师:

他的词是

生:

《长相思》

师:

同学们先自由读一遍。

(请一学生读诗)

师:

有几个字音没有读准(点击更”,“聒”学生正音)同桌之间相互检查对方有没有读正确。

读通顺。

(学生互读后,再指名一人读)

师:

有注释帮助大家了解诗意。

(出示)

【山一程、水一程】山长水远

【榆关】山海关

【那畔】山海关的另一边。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风一更、雪一更】整夜风雪交加。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学生自由说诗意

生:

山高路长,战士们向山海关那边行走,夜深了,帐篷里所有的灯都亮了。

整夜风雪交加,声音嘈杂……(说不下去)

生:

声音嘈杂,把梦都吵醒了。

师:

不错,请继续补充。

生:

声音很嘈杂,正在做着家乡的美梦,也被吵醒了。

我的家乡就没有这样嘈杂的声音。

师:

同桌相互补充提醒,我们大致了解了意思,请自言自语再说一说。

(二)体会诗情

师:

(点“身”字)战场上,我们的战士“身”在何处?

生:

(在山海关)

师:

(示意“山一程,水一程)

生:

我知道了,战士们翻过很多山,也走过很多水,现在又在帐篷里。

身体一直在行走。

师:

战士们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小河大川,经过了山海关外,在军营的帐篷,身在征途上。

师:

那么,战士们的心呢?

生:

心在家园。

师:

此时此刻,站在帐篷外,听着风雪交加的声音一定是思绪飞到了故乡。

我们展开想象,故园的情景。

(板书:

故园)

生:

爸爸妈妈,你们的身体还好吗?

你们一定压迫保重身体。

生:

过年的时候,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唱着歌,吃着年夜饭,还发给孩子红纸包。

生:

中秋节时候,全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亮,开开心心的。

生:

夜晚,孩子和妻子围着他讲故事,还要撒娇。

生:

妻子常常跟他一起讨论孩子的学习情况。

生:

几个很要好的朋友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师:

这些情景多么温馨啊。

可是现在呢,就在帐篷外,感受刺骨的寒风,家乡的一切都不见了,有一个字眼说明作者的心情。

生:

“碎”

师:

(板书:

心碎)作者的心怎么就碎了呢?

生:

因为太孤独、太想念自己的故乡了。

生:

诗中有一个词语“千帐灯”说明

师:

(板书:

故园情深)既然情深故园,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呢?

作者在他的一首(菩萨蛮)中写道:

(出示: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你们说,战士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啊

生:

我为了国家不受外族的侵略。

生:

大男子要为国效劳,国家平安,家庭才安宁啊

师:

战士们离开家乡是为了国家的和平。

爱故园,思家乡,字字化作了

生:

长相思。

(学生读诗后扮演作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直至背诵出来)

师:

这“长相思”只是一个词牌名。

填词的格式是,上下阙每行字数为“三、三、七、五”个。

(课件出示:

方框)选用长相思的词牌名正好与作者的思乡情怀吻合。

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三、总结写法默诗句

师:

王安石离开家乡为了国家的发展,在瓜洲借明月表达思乡情怀;战士为了国家的安宁,离开家乡,身在征途,借梦不成,表达故园情深,我们把两首诗连起来齐读。

生朗读和背诵

在音乐的伴随下默写诗句。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作者:

佚名?

?

?

?

转贴自:

转载?

?

?

?

点击数:

4915

?

执教:

王崧舟

?

  

  【全国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

  今天凌晨02:

10我终于把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了,请各位同行赏析!

(感谢季林老师提供背景音乐名字)

  地点:

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

10月18号上午

  执教:

王崧舟老师

  师:

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

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

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来,孩子。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

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

“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

来!

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

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

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

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

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

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

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

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对!

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

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

再来一遍: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

真好!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

有“长”的味道吗?

有“相思”的感觉吗?

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

有味道吗?

  生齐答:

有味道,有感觉

  师:

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

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

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

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

谁还想读?

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

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

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

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谁来说一说?

  生:

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

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

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

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

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

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

好!

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明白?

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

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

身)

  师:

第一个问题听清楚:

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

身在何方?

孩子你说。

  生:

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

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

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

身在哪?

来,请你说。

  生:

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

路上,请请站着。

继续说。

你说。

  生:

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

山海关,你站着。

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

来,你说。

  生:

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

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

还可能在哪?

孩子你说。

  生:

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

那是怎样的山?

  生:

是非常高。

  师:

好,非常高的山上。

在崇山峻岭上。

那么“水一程”呢?

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

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

身可能在船上。

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

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

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

营帐里面,请站着。

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

作者的身在哪儿?

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

一句话:

“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

身在征途)

  师:

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

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

心)

  师:

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

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

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

故园。

  (教师板书:

心系故园)

  师:

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

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

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

恩,不错。

你说。

  生:

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

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

你说。

  生:

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

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

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

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

你说。

  生:

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

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

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

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

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

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

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

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

你走进去了。

  生:

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

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

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

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

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

你们都看到了,是吗?

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

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

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

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

谁来?

  生:

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

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

这是她看到的。

继续看。

  生:

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

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

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

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

谁来读《长相思》?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

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

长相思啊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

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

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

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

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

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

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

问的好!

再来问。

  生:

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

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

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

是吧。

好,继续问。

  生:

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

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

是啊!

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

问的好!

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

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

好!

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

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学生朗读)

  师:

问的好啊!

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

问的好!

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

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

对!

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

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

好,来,你再问一问。

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

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

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

好一个贤德的妻子。

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

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

儿子好。

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

父。

  师:

“父”好!

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

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

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

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

还有他的父亲。

  师:

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

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

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

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

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

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

还有他的哥哥。

  师:

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

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

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

是啊!

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

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

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

轻?

  师:

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

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

我不是轻离别呀!

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

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

“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

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

好一位开明的父亲!

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

“我是轻离别吗?

  生:

你不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你是为了保卫祖国。

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

所以我不怪你。

  师:

请坐。

好一位贤德的良妻。

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

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

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

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

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

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

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

长相思)。

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

《长相思》)。

  师:

下课!

谢谢同学们!

  生:

谢谢老师!

?

?

正?

?

?

?

  资料袋:

长相思,词牌名,36字。

前后片各四句。

前人多用以写人的思念之情,始见唐代白居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