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提纲文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53049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提纲文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提纲文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提纲文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提纲文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提纲文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提纲文稿.docx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提纲文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提纲文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提纲文稿.docx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提纲文稿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的定义和形成

1、定义

世界经济是经济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的总和,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通过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技术和劳动力流动等经济活动而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各国、各地区的国民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基础,反过来,世界经济状况会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2、世界经济的形成

A.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和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社会分工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局部的、个别的现象,在各国的经济生活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不存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因而不可能形成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近代机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联系。

B.世界经济形成的三个阶段

世界经济的萌芽阶段:

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延续到18世纪中后期,前后经历近300年。

“地理大发现”引发了西欧国家的海外殖民浪潮,国际贸易随之扩展到全世界,进而引起西欧的商业革命,促进以分工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建立起以殖民地为依托的具有国际分工特征的早期资本主义专业化生产。

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尚未成为各国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只是一种早期的原始形式。

它标志着世界经济的萌芽。

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阶段:

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的成型。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近代科技革命,导致了产业革命的兴起,完成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

机器的广泛采用带来的分工专业化和产品产量的增加,使大工业脱离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到19世纪中期基本形成了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既相互分离又相互依存的国际分工体系。

世界市场的新发展。

进入世界市场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幅增加,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过程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19世纪各种贸易组织形式正规化、大型化和专业化加速了世界市场的有序运行。

黄金逐渐演变成单一的世界货币,更加有助于世界市场的稳定。

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更多的国家被纳入其中,过去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所代替。

到19世纪60—70年代,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为纽带的世界各国生产、交换、分配为一体的世界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请思考:

为什么说是“初步形成”?

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阶段:

20世纪初

以电动机的问世和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近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再次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和协调水平显著提高。

交通运输和通讯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联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生产的进一步集中,带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相应变化,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垄断基础上的金融资本日益渗透到国际生活中,资本日益国际化,加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整体的形成,使世界市场不仅有了商品市场,而且有了资本市场,世界市场的机制更加完善。

为了给自己的商品和资本寻找到更广阔的市场,资本主义诸强国加紧对世界各地进行侵占,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被卷入到国际经济生活之中。

20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交换不断发展,特别是资本国际化的产生发展以及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带有鲜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及殖民体系一统天下特征的世界经济最终形成。

一、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大系统,经历了从一国独霸到多种力量并存竞争的演变过程。

(一)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

1、美国经济霸权建立的基础

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霸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步确立的。

美国在战争中远离战场而免遭战争的破坏,战时《租借法案》的实施,美国向其盟国提供了价值500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为它的军火生产和过剩的农产品打开了销路。

战时美国的生产能力大大膨胀。

战时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提高了1.2倍,实

物出口量增加了2倍,进口增加了20%,资本输出增加了34.1%。

到1945年,美国独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占对外贸易总量的32.5%以及黄金储备总量的59%。

这为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战后缺乏能与美国相匹敌的、形成有效制约的综合力量。

战前的强国中,

德、意、日战败、国家被占领,英、法沦为二流国家。

如,英国在战争中损失兵力120万,消耗资金250万美元,外贸濒于停顿,黄金储备几乎枯竭,海外投资大部分变卖,战争结束时国债高达237万英镑。

苏联只是一个政治军事大国,经济实力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较有限。

一枝独秀的压倒性优势,为美国争夺世界经济霸权提供了物质基础,使美

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

2、美国经济霸权的建立

一是重建国际金融、贸易秩序。

在国际金融领域,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筹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二是培育和开拓世界市场。

培育和发展发达国家市场。

在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

在日本制定实施“道奇路线”。

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美国实施“第四点计划”,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三是排斥相异经济体,为体系内国家提供安全保障,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技术封锁。

美国通过多边或双边军事安全条约体系向日欧提供“军事安全网”的同时,还建立“经济安全网”,其核心内容是美国向西方国家提供稳定的美元和自由兑换制度,开放的市场和自由贸易制度以及廉价的石油稳定供应制度。

此举增强了西方盟国的经济安全感

(二)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开始了一个低

速发展和激烈动荡的新阶段。

原因之一是国际金融体系在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

而在这一体系瓦解之后,又无法建立一个新的、相对稳定和统一的体系来替代它,货币汇率剧烈动荡,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国际经济环境趋于恶化。

原因之二在于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

1973年10月,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以石油为武器,打击以色列和支持以色列的国家。

对各国经济,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原因之三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战后长期推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国家连年出现庞大的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增长的各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措施开始带来日益增大的消极作用。

发达国家逐渐陷入了“滞胀”的困境。

正是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世界经济进入了低速发展和激烈动荡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美国的经济霸权逐渐丧失。

美国、欧洲共同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

又可称之为世界经济主角“多元化”。

1、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衰落

首先表现在美国经济霸权的实力基础发生动摇。

美国在6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一直慢于大多数西方国家,1971年美国首次出现贸易逆差,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难保美元的固定汇率不变。

其次表现在美国经济霸权的权力基础发生动摇。

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浮动汇率合法化,第一次西方首脑会议的召开。

2、世界经济主角多元化的表现

第一,西欧的复兴和日本的崛起,美、日、欧经济发展水平日趋均衡化,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第二,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自成体系,苏联实力继续增强,70年代末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第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支重要经济力量。

(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呈三大区域集团鼎立之势,90年代以来竞争加强。

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参与世界经济格局形成的主要力量仍然是大国。

80年代末以来区域集团力量增长,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直接推动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矛盾斗争的新格局。

欧洲联盟(EU,简称欧盟)是目前最有成效、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集团。

它的前身欧共体执行的一体化经济政策对成员国的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区域集团化获得显著成功的典范。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是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的统一大市场。

1989年11月,在堪培拉举行了首次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亚太地区有组织的经济合作正式起步。

1993年6月,正式启用“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简称亚太经合组织)的名称,每年召开一次非正式首脑会晤,不仅在协调亚太地区经济关系方面取得进展,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

除了以上三大区域经济组织,还有众多的经济组织遍及世界各个角落,涉及将近2/3的国家,有的国家甚至参加了多个经济集团。

洲际的集团之间的联系交往也更为密切。

其中,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和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集团,近年表现活跃,地位有所上升。

(四)“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新兴经济体是指“金砖四国”、“发展五国”和“20国集团”(G20)中的发展中的国家。

“金砖四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

“发展五国”成员包括“金砖四国”中的中国、印度、巴西,还有南非和墨西哥。

G20成员包括“发展五国”的成员,还包括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和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

“金砖四国”是新兴经济体中最引人注目的力量。

1、“金砖四国”的由来

“金砖四国”(BRICs)一词最早由美国高盛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20日发表的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TheWorldNeedsBetterEconomicBRICs)中首次提出。

“金砖四国”来源于英文BRICs一词,是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因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s)一词非常相似,加之上述四国经济发展又十分迅速,故被中文译为“金砖四国”。

其中,巴西被称为“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

2003年10月,该公司在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

通往2050年的道路》(DreamingwithBRICs:

ThePathto2050)的全球经济报告中做出如下预言:

BRICs将于2050年统领世界经济风骚,其中:

巴西将于2025年取代意大利的经济位置,并于2031年超越法国;俄罗斯将于2027年超过英国,2028年超越德国;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可能会在2041年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印度可能在2032年超过日本;BRICs合计的GDP可能在2041年超过西方六大工业国(G7中除去加拿大),这样,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大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罗斯。

2005年12月1日,高盛发布的新报告《BRICs有多稳固》(HowSolidaretheBRICs?

)称,BRICs看起来确实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无论大小)的进步要快。

高盛由此调整预测:

中国将在2040年超过美国(比2003年的预测稍快一些),而印度将在2033年超过日本(比早先的预测稍慢一些,原因是日本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

2、“金砖四国”崛起的原因

“金砖四国”都是新兴大国,普遍具有大国特征:

国土面积:

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国土面积分别占世界第4位、第7位、第1位和第5位。

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分别占世界第1位、第2位、第7位和第5位。

资源总量:

分别占世界第3位、第8位、第2位和第9位,

市场规模:

分别占世界第8位、第12位、第16位和第7位。

市场潜力方面“大”,

正是这种大国经济特征所产生的“大国效应”,形成了在市场、资源、规模及多样性、互补性、稳定性方面的优势,进而推动“金砖四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金砖四国“大国效应”的表现:

(1)市场潜力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从住户最终消费支出方面看,巴西、中国、印度、俄罗斯都居于世界前列。

这一庞大的市场规模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

巨大的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是大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金砖四国”之所以能够保持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

(2)资源总量大——国内要素推动经济增长。

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金砖四国”的资源总量很大,为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表明,印度、中国、巴西的矿产资源储量总值分别为35700亿美元、31800亿美元、11100亿美元,远远高于一些规模不大的发达国家,如英国和日本的2900亿美元、德国的3400亿美元。

资源总量大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培植支柱产业。

由于大国的资源总量大,所以产业规模就大。

正因如此,中国和印度凭借充裕的纺织工业原料便成为世界纺织品生产大国,俄罗斯凭借丰富的能源资源而成为世界能源产业大国。

(3)经济规模大——加深国内产业分工程度

“金砖四国”的市场规模和资源总量大,决定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或经济规模大。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程度受市场广狭的限制。

经济规模是受生产要素和市场规模制约的,大国的生产要素规模大,国内市场规模也大,既可导致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又可形成资源集聚和产业集聚,从而推动技术细分和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和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

正如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所指出:

发展中世界正在进入集聚经济新王国。

(4)产品多样性——增强对外贸易比较优势

“金砖四国”正处于发展和转型中,经济“二元结构”或“多元结构”,地区差异和产业差异及由此造成的产品多样化,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对外贸易优势。

从目前的出口商品重点看,中国主要有食品、纺织品、化学产品和机电产品,印度主要有软件产品和纺织品,巴西主要有农产品、矿产品和航空航天产品,俄罗斯主要有矿产品、能源产品和和航空航天产品。

(5)区域差异性——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金砖四国”地域辽阔,各区域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积累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一方面,非均衡性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不同区域在竞争中求发展,加快了发展的速度。

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特别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梯度推移”和“有限赶超”的快速增长现象。

另一方面,各区域的差异性可转化为互补性,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势。

在这些大国里,不同区域基于比较优势来选择经济发展战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区域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充裕的区域优先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发达的区域优先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将会使各区域的产业都具有相对竞争力,在全国形成要素互补、产业互补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

(6)经济完整性——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金砖四国”的国民经济体系比较完整独立,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因而能建立起经济发展的内部循环系统,形成较强的自我调节和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使国民经济比较稳健地运行。

俄罗斯的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部门齐全,较早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二战后,巴西和印度通过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发展经济,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遵循“独主自主”的方针建成了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这种经济优势有利于抵御世界经济波动的冲击,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金砖四国”表现出良好的抗风险能力,通过扩大内需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3、“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崛起的意义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是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重大变化之一。

第一,推动了全球经济恢复增长。

第二,推动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第三,推动了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深化

2008年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危机。

2009年世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世界GDP增长率的下降。

2009年全球GDP增长率将为-1.1%,这是二战后首次负增长。

2.国际贸易的大幅萎缩。

2009年全球贸易量将萎缩10%,其中发达国家下降14%,发展中国家下降7%。

这是世界贸易自1982年以来首次下降。

3.国际直接投资(FDI)的大幅下跌。

2009年全球FDI跌幅将超过36%,是2001年以来最大跌幅。

此次危机反映了世界经济存在的深层问题,说明泡沫经济以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严重隐患,标志着以西方新自由主义理念为基础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经济指导方针的破产。

影响----金融危机催生国际经济新格局

1.“大政府”取代“大市场”,在经济治理上再次占上风,但美国市场经济模式难以发生实质性变化。

2.G20取代八国集团(G8),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但其机制化进程并非坦途。

3.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进程开启,但金融秩序重建知易行难。

4.新兴大国在世界经济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但全面超越传统大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5.美国经济实力进一步遭受损蚀,但其一超地位在较长时期内仍难撼动。

三、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全球化:

“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的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教材P20。

经济一体化:

指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国家间的经济联合,它依据各国间的协定而建立,以集团的形式而存在,并拥有一套超国家的机构。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区别

前者是一个客观过程,是生产力发展带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非主观性的,它表现为各国经济前所未有的相互依存;后者是主观意志的产物,是各国政府达成的,是在契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定的经济组织形式。

它体现着各国政府的主观意愿和利益追求,是主观认定的。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A.经济全球化发端于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时期。

B.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几乎使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断。

实际是全球化的曲折发展。

C.冷战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泾渭分明,自成体系,互不往来。

这一时期内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发展平台,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推动力。

D.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知识经济全球化时期。

E.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及持续深化给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负面影响和阻力。

经济全球化将在曲折中继续前行。

(2)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

A.基本特征是商品、技术、信息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

B.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生产的全球化。

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形成世界性的生产网络。

第二,贸易的全球化。

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生产的增长速度。

第三,金融的全球化。

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的交易。

第四,投资的全球化。

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

它带来了资本国际化。

第五,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

主要原因有四:

(1)新科技革命尤其是交通、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便利了国际经济联系,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经济交流与合作更广,贸易、投资等活动越来越超越国家界限。

(2)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全球经济规则的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

(3)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也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4)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大量问题,要求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进行这种合作提供了越来越完备的手段。

4、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1)积极影响(见教材P21)

A.经济全球化必将进一步加强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局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广阔市场能够实现最佳组合,使各国有可能在世界经济中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B.对一些发达国家而言,由于他们在贸易、投资、技术等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拥有众多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化中享受到更多的投资机会、更多价廉物美的产品,获益很多,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就其积极意义而言,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有机会吸收更多的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经济调整与改革,从而提高制造业和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对一些具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全球化提供了发挥“后发优势”的机会,使其能够在经济实力上赶上甚至超过某些发达国家.

(2)消极影响及存在的问题(补充)

A.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利益分配不平等。

B.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贫富差距拉大,形成新的“中心—边缘”格局。

C.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D.经济全球化可能滋生破坏性极大的国际投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增大。

E.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了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是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5、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并行发展

(1)区域集团化的概念(见教材P22)

区域集团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联系愈益密切的基础上,为了促使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在一定区域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有效配置,相互之间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为优惠、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机制上结成联合体以至国家集团。

区域集团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产物。

(2)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首先,二者理论上的差别。

前者是由企业的跨国经营、国际化经营所带动的,是一种微观力量推动的微观经济现象;后者是通过世界一个地区或跨地区的若干国家之间达成协议来推动贸易、投资一体化,是一种政府行为和经济政治现象。

其次,二者之间的矛盾。

许多国家把参加区域性经济合作作为抵制全球化不利影响的一种应对措施。

在经济运行规则上区域组织具有排他性,实行内外有别的政策。

最后,二者相互联系。

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现阶段的体现。

二者追求目标具有一致性。

区域集团化最终成为加速经济全球化的步骤和途径。

实行“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区域组织,努力把地区经济与全球经济衔接起来。

结论(教材P23)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中的两种不同趋势,二者相互促进,并行不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