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品德问题具体案例分析.docx
《中小学生品德问题具体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品德问题具体案例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生品德问题具体案例分析
中小学生品德问题具体案例分析
中小学生品德问题具体案例分析
一、说谎的问题与教育
(一)问题概述——什么是说谎
1、说谎是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的方式,有目的地隐瞒、伪造火鹤假造有关事实或情绪的信息,以诱导他人形成或维持一种沟通者本人认为是假的信念,无论成功与否,均可被视作说谎。
2、说谎分类
1)、动机积极说谎:
善意的谎言
2)、动机消极说谎:
为达到某种非正常目的或满足自己过多的欲望而有意夸大、歪曲甚至是编造“事实”的行为。
(逃避惩罚、满足虚荣、吸引他人注意、掩盖错误等)
(二)问题解析——为何说要谎
1、说谎内因
1)、孩子认知的泛化和概念的混淆而造成的想像或幻想型说谎
2)、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
3)、为了维护自尊、追求虚荣而说谎
4)、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或实现自己的愿望而说谎
危害
2)、善用惩罚与强化——惩罚说谎行为,强化诚信行为
3)、找寻适当的行为——替代说谎者的说谎行为
4)、与家长沟通合作——为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
二、懒惰的问题与教育
(一)问题解析——谁在包办与纵容
1、懒惰的原因
1)、内因
①抑制懒惰的能力较弱
②认识上有偏差,不懂或者轻视劳动与勤劳的重要性,看不起体力劳动
2)、外因
①家庭教育不当
A、懒惰的家庭会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B、家长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过度包办代替是形成孩子懒惰行为的主要原因。
C、责备过多,鼓励表扬过少,是孩子不爱劳动的又一重要原因。
D、唠叨过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过少,是孩子不爱劳动的又一重要原因。
②学校教育缺乏
A、学校教育中存在忽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现象。
B、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塑造学生勤劳品质、校正学生懒惰行为的方法。
③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2、懒惰的危害
懒惰可能发展一系列其他的恶劣品德,如投机取巧、坑蒙拐骗、弄虚作假、偷盗、贪污、作弊等。
(二)教育策略——减少代替,增加机会
1、自然后果惩罚——体验懒惰之危害
2、减少替代——切断对他人的依赖
三、浪费的问题与教育
(一)问题概述——何为浪费
1、主要现象
1)、学习用品浪费
2)、食物和粮食的浪费
3)、水电及其他资源的浪费
4)、服装高消费及其他
2、危害
1)、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不利于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发展
3)、会给家庭带来负担
4)、不利于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二)问题解析——为何不会珍惜
1、内部原因分析
1)、喜新厌旧,抵挡不住诱惑
2)、与人攀比,缺乏自制力
3)、方便自己,不管其他
4)、缺乏辛苦体验与节俭观念,存在错误认识
2、外部原因
1)、成人认识不到位,不良榜样示范
2)、家庭和学校节俭教育的缺失
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社会上确实也存在铺张浪费、大吃大喝、攀比、超前消费等不良习气,学生难免耳濡目染,受其影响。
(三)教育策略——动之以情:
贫穷就在你我身边
1、明道理辨是非
2、实践体验:
饥饿行动教育
(四)教育个案
四、小偷小摸的问题与教育
(一)问题解析——为什么会伸出“第三只”手
1、小偷小摸的原因
1)、内因
①缺乏是非观念,自身免疫力低下
②小偷小摸可以带来暂时的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满足
③存在心理障碍
2)、外因
①家庭环境不良
A、家长强化了不正确行为
B、对孩子正当或不正当的要求不予满足,事的孩子另辟“路径”
C、家长自己存在偷摸行为,给孩子树立了不良榜样。
②不当学校教育
A、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教师发现学生存在偷摸行为时,没有引起注意并进行及时教育
B、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使得有些存在偷摸行为的孩子“破罐子破摔”
③社会环境影响
2、危害
1)、对于被偷者而言,“小偷小摸”是对他人财物所有权的侵犯,会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2)、对于“偷摸者”而言,小偷小摸轻则会使其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能是其产生不劳而获的心理,进而增长懒惰和贪欲,重则会导致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教育策略——减少偷摸机会,加强法制教育
1、讲明道理——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
2、对症下药——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发展
1)、如果学生只是由于喜欢他人物品进而想占有他人物品的,教师要对其讲明道理,并要交给其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如果主要外因在于家长,教师要注意做好家长的工作,一起教育孩子。
3)、如果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纪律也不好,受到老师和同伴的冷落进而形成的偷窃行为,学校和老师要转变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获得成功感。
3、法制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1)、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懂得偷窃他人财物属于违法行为。
2)、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从小严格要求自己,决不偷拿他人一针一线,使学生意识到:
如果不能改掉“小偷小摸”的习惯,将来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3)、通过法制级自我保护教育,使学生学会说“不”,自觉抵制不良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行为的侵蚀。
五、不懂感恩的问题与教育
(一)问题解析——原以为“应该得到”不需回报
1、家庭教育不当
1)、家庭中对孩子过度溺爱致使孩子不知感恩未何物
2)、父母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促成了孩子不会感恩
①父母教育观念不当,对孩子重视之上培养,忽视感恩意识教育
②父母自身的感恩意识差,没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恩环境
2、不当的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存在误区
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是使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的主要因素之一。
2)、德育内容,形成方法没能紧跟时代步伐
学校的德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在大多数中小学课本中缺少针对感恩教育方面的德育内容。
3、社会环境的影响
1)、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在追求“个性”和“自由”的过程中,一些青少年盲目地“张扬个性”,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越来越缺乏。
2)、互联网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也使得社会的发展与时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种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方式及文化思潮给传统道德观念带来极大冲击。
3)、长期迷恋网络,在“人——机——人”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青少年不但容易产生孤僻、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在其网络消费没有足够资金做后备的情况下,极易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如偷钱或抢他人钱财等。
(二)教育策略——角色换位,学会感恩
1、树立感恩榜样,培养感恩意识
1)、树立身边的榜样
2)、利用经典故事
3)、善用典型事件
2、在实践中体验,在换位中感恩
1)、创设情境,体验感恩
2)、巧用节日,善于感恩
3)、结合实际,践行感恩
3、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鼓励学生参与
六、不讲礼貌的问题与教育
(一)问题解析——他们的生活环境怎样
1、内因
1)、不知——缺乏礼仪常识
2)、知而不行——缺乏自觉执行的能力
3)、是非不明——存在错误的认识
2、外因
1)、家庭教育不当
①家长存在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
A、父母不重视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或者将文明礼貌教育德责任推给学校。
B、出于溺爱,怕孩子“吃亏”,鼓励孩子的不文明行为,甚至有意教孩子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2)、父母的不文明行为
2、学校教育缺乏
1)、学校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重视不够。
2)、教育方法尚待改进
A、礼仪教育以灌输教育为主,缺乏主题体验
B、礼仪教育以孤立活动为主,缺乏整体构建
(二)教育策略——角色扮演与代币制
1、让学生“知”礼
2、让学生“行”礼
七、不讲公德的问题与教育
(一)问题解析——自我中心是原则
1、内因
从维护公德责任心的角度来看,有的学生对维护社会公德责任往往知停留在认识和表态上,没有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或者认为不讲社会公德是小事,或者即使对不讲公德行为感到愤慨,但为了少惹事,也会装作视而不见。
2、外因
1)、家庭教育的缺憾
①家庭观念有偏颇。
有的家长社会责任感淡化,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对家庭有利的事就做,无利的事不做,而且还会教育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影响孩子的公德心。
②有的家长自身素质有限,在行为上不能给孩子做出遵守社会公德的榜样,在生活中不会用恰当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仅局限于孩子不打架、不骂人,不给家人惹事;还有的家长对孩子不爱惜公共财物、不遵守公共秩序等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因为家长自己本身在这些方面就做的不好。
2)、学校教育不当
①忽视公德教育。
②公德教育方法陈旧。
在德育目标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而且重知轻行。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仍有部分教师把学生单纯地是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经常采用灌输、说教的方法,重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灌输,忽视公德意识的培养和公德行为的养成。
3)、社会不良影响
①多种道德观念的并存和冲突。
A、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的并存与冲突。
传统的伦理道德要求人们遵循等级特权、循规蹈矩、人格依附的思想。
现代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得到了增强,人德价值、尊严、自信成了价值的信条。
B、西方思想文化包括某些伦理道德观也片面地传播开来,而对西方伦理观的片面传播与误读、误导,为青少年的道德失范埋下隐患。
②不良现象的影响,误导着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方向。
(二)教育策略——价值澄清,全员督导
1、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道德情感
1)、借价值澄清发培养学生道德的选择与判断能力。
2)、换位移情培养道德情感。
2、实践中严格要求并配合奖励与惩罚
1)、加强制度化管理与学校公德文化建设
2)、在实践中严格要求
①从校内一日生活实践中对学生严格要求。
②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校外实践活动对学生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