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docx
《学前教育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教育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什么是“健康”?
人们一般并不深究。
只要不是疾病缠身,似乎也没有深究的必要。
但需要说明的是一个人是否健康决不能只根据是否患有躯体疾病作为评价的标准。
对健康的涵义最有权威性的阐述,要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1948年在其宪章中的说明。
(一)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1948年在其宪章中指出: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
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健康要求达到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完满状态而不只满足于单纯躯体健壮。
健康观的这—转变是一个飞跃。
改变了人们长期存在的只重视健康的躯体方面,而忽视了健康的心理、社会方面的片面观点。
这种只重视躯体健康的片面的健康观念为害甚大。
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
只管治疗躯体疾病而不顾心理疾病给病人带来心灵上的痛苦和引起的社会后果;只重视药物和物理治疗,而忽视心理治疗和社会治疗。
在疾病康复过程中,只注意躯体康复而忽视心理康复。
2
在预防中,只重视生理卫生而不关心心理卫生。
保健书籍几乎全是有关躯体保健的内容,人们对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这些年来在医学界广泛讨论医学模式的转变,批判陈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即只从生物学角度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宣讲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去认识疾病和健康的规律,对只重躯体健康的片面健康观念有所触动但还不能说已经有了根本的转变。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许多躯体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了。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
不只是希望活得长久,而更重要的是生活幸福愉快一些。
人们对什么是良好的躯体状态了解得比较多,但什么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则有必要加以说明。
3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不同的观点,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比如有些人睡觉习惯一丝不挂,在不同地区对此会有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的不同观点。
又如同性恋现象,我国精神医学观点认为属于一种心理障碍,但在某些国家却认为是正常的心理现象。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概念受到社会制度、民族风俗、传统习惯、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内涵。
另外,在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事实上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无绝对的明确的标志,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谱系。
那么,我们怎样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呢?
4首先,应当理解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心理健康其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行为障碍。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以促进人的自我心理调节,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心理卫生,也叫精神卫生,其基本涵义是,对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增进。
狭义的心理卫生是对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预防与矫正,以“三级预防”作为其基本内容。
“三级顶防”是一个医学概念,其主要涵义是:
1、初级预防:
包括采取生育保健、营养、预防传染病和脑损伤、改善生活环境等有效措施防止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2、次级预防:
主要是指早期发现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患者,尽早采取措施予以
缩短病程,防止疾病进入恶性阶段和复发。
3、三级预防:
主要是指采取康复措施,减轻疾病造成的损害和残疾,促进患者社会职能的恢复,早日回归社会,过正常健康的生活。
三级预防的实施主要依赖精神科医务工作者和初级卫生保健人员。
广义的心理卫生除上述内容外,更强调心理能力的增进,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和社会改造能力的提高。
从事这一广阔领域工作的人员除了教育工作者外,还包括从事健康教育的心理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社会学家、行为科学家等。
如果说狭义的心理卫生属于医学事业,广义的心理卫生则应属于社会事业。
前者着眼于疾病的防治和个人心理健康的维护,而后者则强调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目标,基本内容。
一般来说,3岁以前儿童的大脑内抑制过程的发展是很慢的。
约从4岁起,内抑制发展很快,为儿童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提供了生理条件。
但这时的抑制过程还比较弱,而兴奋仍占优势。
所以,这时期的儿童容易兴奋、激动和喧闹,不能要求他们过久地坐。
“爱动”似乎是这一时期的普遍现象。
要求他们从事过分细致的作业,常不能胜任。
因此,家长安排他们的学习活动时要照顾他们的年龄特点。
游戏是这一时期儿童的重要活动形式。
孩子在游戏中不仅丰富了知识,而且还了解了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受到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儿童的游戏需要得到成人的指导,才能发挥游戏的作用。
儿童在游戏中,能反映出他自身的生活情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游戏来发泄被压抑的情绪。
到了学前期,幼儿园的教师不断向儿童提出要求,加上受到集体生活的影响和父母不断的引导,这时的孩子开始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成人和集体的要求。
这样,儿童的个性就逐渐培养起来。
在孩子5岁以前,父母和家庭的影响是主要的,如教育正确和引导得当,儿童从爱父母、爱小朋友和爱幼儿园老师,逐渐培养起爱祖国、爱学习和爱劳动的初步的个性倾向。
学龄前培养的个性倾向虽然尚属雏型,但对于今后的心理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课题研究方法
首先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扮演”好他应当担当的“角色”。
存在决定意识,存在也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形成。
幼儿正处于性格勾画蓝图的时期,也是个打基础的时期,家庭成员对他的态度,尤其是把他摆在什么位置上,让他担当什么角色,都对他的性格形成起巨大作用。
出于母爱之心,人们对独生子女尤为珍爱,这是人之常情.但不少人往往把母爱和溺爱混淆起来,以孩子为核心,娇生惯养,要啥给啥,说啥是啥,把孩子惯得不像样子。
这从眼前看,孩子随心所欲,欢欢乐乐,父母快慰,心情舒畅。
但从长远观点看,并不利于孩子成长,尤其有害于孩子但心理健康。
因为这样娇惯的孩子,大都任性,自我中心、自私、无礼,缺乏独立性,怯懦等。
这样一些不良的性格特点一旦稳定下来,就会变成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将来一旦失去家庭的保护,父母的仗恃,就会变得胆小、畏缩,人际关系紧张,势必在心理上遭受更多的冲突与创伤。
另外,娇生惯养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性,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顽强精神,这对他们长大成才也是有影响的。
搞好幼儿心理卫生卫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 让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温暖。
这个问题对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和性格都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和睦家庭里,人们敬老爱幼,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种和谐而又温暖的气氛,是有利于幼儿心理卫生的。
有人甚至认为,这对形成他终生的道德情操都有意义。
相反,有的家庭今天吵嘴,明天打架,有的还拉着孩子盲目参战;还有的夫妻不和,把孩子夹在中间,拉来推去,弄得孩子无所适从,恐惧不安。
有人研究证明,这样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症和胃病等。
尤其是破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据一项少年犯罪的调查来看,少年犯罪出现率最高的是四岁丧母或丧父的人。
另对135名少年罪犯调查,其中有40%的人出身于破裂家庭。
在破裂家庭中,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更坏,因为丧父母的孩子常受人同情,而离婚者的子女易受人歧视,更有害于心理卫生。
四、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收集有关资料,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制订研究方案,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实验对象,创设适宜环境。
2、实施阶段: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阶段测查,收集实验资料,随时调整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各方面力量,调动积极因素,促进幼儿整体素质提高。
3、总结阶段:
综合各阶段实验成果,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写出研究报告,接受成果验收和鉴定。
4、重复验证阶段:
根据实验效果,筛选有效经验进行全园推广,进一步验证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可行性,促进良性循环。
1、健全组织机构,以调研为基础,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我园是在建立幼儿档案,采取问卷调查和教育个别幼儿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这一课题的。
为顺利开展工作,在园领导带领下,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落实实验活动计划。
受资金、设备等条件限制,实验初期,培训机会少、信息来源不足,对教师的心态和幼教工作的社会需求把握不够,准备阶段工作延长了一年。
为考证实验的假说,从2000年起,每学期初,我园所有教师都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两个孩子的《个别幼儿教育计划》;学期末,进行经验小结。
园领导根据个人计划,不定期抽查个别幼儿表现和各班幼儿的整体变化,以个别发展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的典型经验,推进团体发展性教育和团体补救性教育的顺利实施。
2001年9月至2002年8月,我们以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盲法控制的原则,在三个学前班中任选一个为实验班,其它两班为平行对照班,运用教育实验法,注重对幼儿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密切家园联系,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尽力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和自由发展的表现机会。
经过一年的实验,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个班的幼儿不但学习兴趣浓、爱好广泛、具有较强的集体观念,还养成了勤于思考、乐于助人、自理自立等好习惯。
为开展课题提供了经验准备。
从开展课题实验以来,围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我们参阅《幼儿心理健康手册》、《儿童心理保健200问》、《幼儿健康心理八十题》、《幼儿心理健康活动24例》、《教师心理训练》、《教师体态语言艺术》等图书资料,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理论指导。
实验过程中,我们还不断收集网络资料,编辑整理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文集》和《课题研究方法文章汇编》等参考性资料。
依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教育科研理论培训教程”与“教育科研管理”(光盘)教材,搜集整理了实验过程的全部资料和档案。
打下了一定的教科研工作基础。
围绕促进幼儿心理素质健康发展这一总体目标,我们努力营造具有亲和力的环境氛围。
我们把“让孩子快乐,让家长放心”的办园宗旨、“感悟童心,做孩子和家长的知心朋友”的园风、“把忠心献给事业,把安心留给家长,把爱心献给孩子,把专心留给自己”的园纪,都展示在教学楼走廊墙面的最醒目位置,让幼儿园的办园思想深入人心,融入幼儿园每天的日常生活,让幼儿园的每一个孩子能享受快乐、让每一个孩子有成功体验、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地成长。
幼儿园室内及走廊墙面随处可见的幼儿作品,让人感到每个孩子都有多次展示成果的机会;各班设立的“心情角””、“表情树”、“情绪窗”,随时描绘着每一个孩子的“表情脸”;幼儿园为每个孩子筹备的“快乐生日会”和大班以上幼儿人人都可以主持的“小喜鹊”幼儿广播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集体的问候和关怀,增强了自信心,充分体验到了幼儿园的温馨和愉悦。
2、完善工作制度,以活动促研究,开展课题研究
为使本课题的开展,能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做为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气开展园本培训。
我园一直坚持每周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
在教师中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天在班级同幼儿进行一次有计划、有记录的话题讨论,促进教师与幼儿心与心的沟通;每周结合自己工作实践写一篇教育随笔,激发教师及时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每月开展一次全园性教师公开教学讲评,挖掘教师教学研究的潜在能力。
在提高教师理论认识的同时,注重实际教学的可行性。
我们从“智力开发”、“创造力培养”、“自信心培养”、“情感教育”、“合作性训练”、“挫折教育”等七个方面编辑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案例》,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性教材。
我们还为教师提供《接待幼儿来园时教师的适宜与不适宜行为》、《日常工作中教师行为规范与指导》范例,引导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状况,以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幼儿,感染幼儿,帮助幼儿形成健康向上、自信、勇敢的品格。
在创建省级示范园活动中,我们围绕课题的进展情况,组织全园教师根据教育实践开展题为《心育之芽在这里萌发》的教育论坛,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探索,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发展者。
3、分析典型案例,关注幼儿生活,推进整体工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引导教师重视幼儿在生活中的细小变化和点滴表现,全面把握幼儿的心态和情绪。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们感觉到,孩子的心里,既有童真的稚嫩,又含风趣的“幽默”。
无意中,她们记录了许多生活中的“童言妙语”。
走进幼儿世界,能感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便油然而生。
闲暇时间,我们常常会举出工作中的一些事例来集体点评,如“教孩子看懂老师的眼神”、“多给孩子一些聊天时间”、“懂得欣赏自己、学会欣赏别人”等等,这些话题既增添了工作的乐趣,又促进了优势互补,教师谈论的内容又过去的“我该怎么办”逐渐转换到“我会怎么办”。
每位教师都撰写了近百篇的《教育随笔》和《童言妙语》,为课题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真实性写照。
为促进家园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通过每天早晚接送幼儿时的面谈、日常聊天,电话询问等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家园共育活动,各班每月召开一次家长会,全园家长定期进行听课、座谈、评议教师活动,幼儿园大门口和班级走廊还设立了家教宣传专栏,开展“六一”亲子游戏运动会,幼儿在园过生日时,家长可以自愿来园参加活动等等。
家园之间的互动,让教师和家长都能深入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使幼儿感受到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的教育方式和谐一致。
在观摩活动中,我们利用数码录像机摄取授课教师的教学实况,随后放像,在教研过程中,教师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人人都可以直接具体地观察自己的每一个授课环节,从不同的视觉进行分析评价,有针对性的进行研讨,教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自我反思和分析评价能力。
我们与新林电视台合作制作了多条电视新闻和一部以《让孩子快乐成长》为题的电视专题在新林电视台播放,展示了亮点,对教师的工作热情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实施多元评价,把握心理动态,落实整改措施
为全面了解幼儿发展状况,我们在进行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卷调查时,采用针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个幼儿让家长和教师多方参与评议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我们在对全园保教人员和幼儿家长进行《征集意见测查》的调查问卷过程中,明显感到教师和家长面对同一个问题,所关注的焦点、所表达的意见各有异同。
这说明,教师有对幼儿观察不细,对家长心理了解不足之处。
为此,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使教师习惯蹲下来同幼儿说话,平等地同孩子交往,真诚地与家长沟通,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能满足幼儿和家长不同需求。
在《幼儿自信心调查》、《儿童态度与性格测试》调查问卷中发现,同一个幼儿在不同教师和家长面前也有一定的差别,但从总体上看,只有少部分经常参加幼儿园大型活动的幼儿在自信心和态度性格方面表现突出,很多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生活中表现为自信心不足、自制力较弱等特征。
由于林区幼儿的社会交往面小,受经济条件、家长文化素质的影响,有些家庭忽视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早期教育,幼儿任性、固执、不和群等现象时有发生。
而家长和教师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也直接影响了幼儿的情绪和行为,为此,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幼儿参与学习竞争提供了有利的心理优势和环境氛围。
同时,我们还针对教学实际和幼儿的日常表现,按期填写幼儿挡案,各班教师每月进行一次幼儿发展状况评估分析,每学期进行一次关于幼儿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各阶段工作,目标明确,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使课题研究真正为教育实践服务。
实践证明,只有为孩子们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使教师与幼儿及家长之间便于理解和沟通,才会有效促进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并有力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成果的形式和组员分工
六,经费预算与设备条件
七、设计研究方案要注意的问题
1、改善了幼儿的学习环境,促使他们逐步健康发展。
经过实验的有序开展,幼儿的问题行为逐步得到了有效干预,也能愉快地接受来自老师和成人的帮助,并学习用科学合理的办法来宣泄自己的不快,懂得了如何克制自己,约束自己,让自己成为快乐成员中的一个。
我们尽力为孩子营造起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而友爱互助、快乐合作、友好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了培养和巩固,幼儿园里更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2、炼就了教师,提升了技能。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真切的看到了自己在幼儿心理健康培养中影响和价值。
所以,课题不光是干预了幼儿的问题行为,更让教师自己的言行举止、心理素养等得到了间接地规范和提升,并用自己的师爱来亲近幼儿,滋润幼儿,感化幼儿,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充满了爱。
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了强化,并正在转化为自觉的实践行动和研究行为。
3、转变了家教观念,提高了家庭教育质量。
课题给教师和幼儿提供了历练和健康发展的空间,更给了家长们极大的触动。
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家长们深深体会到了家庭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看到了自己的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及自身素质在幼儿身上的反射。
为此,在多种形式的辅助下,家长们逐渐转变了教养观念,努力用一种文明、民主、开放式的教养方式理性育儿,并用理智的爱,合理的期望融进其中,幼儿身受其益。
更为可喜的是原本斤斤计较孩子纷争的家长日渐少了,更多的是一种谅解、宽容和耐心地期待。
课题研究为家长提供了走进孩子的通道,家长变了,孩子笑得更轻松欢畅了。
我们的思考:
1、幼儿问题行为产生于平时的点点滴滴,虽然在近三年中得到了很好的干预,但更多的是在积极措施下的改善和强化,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只是做了一个起始的铺垫,真正心理健康的养成是一个长时间的持续过程,在某一因素的制约下,有可能会出现反弹。
为此,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应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合力持久培养的目标。
所以,在发挥家园合力中,我们更期待能给幼儿一片健康的社会空间,只有这样,未来的他们才会真正拥有身心的健康。
2、课题研究结束了,可我们的反省并没终止。
实验中,我们也看到了工作中的缺陷,那就是社会化幼儿教育的薄弱。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仍要持续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努力将社会化的幼儿教育工作真正开展起来,为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社会人作好准备、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