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746894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docx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docx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笔记

黄希庭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第一章绪论

心理过程:

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

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

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

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

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

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

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

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自我:

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

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

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

(Stimulus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

(Organismic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

(Response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

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

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

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

法。

实验法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自然实验:

也叫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

实验室实验:

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所进行的实验。

内省法(自我观察法):

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到的经验或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

主要是研究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采用信息加工观点,把人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通常用模型来表示人类心理过程和结构的某些主要方面。

一种十分流行的模型是由下列四个主要成分,即感觉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构成的。

构造主义:

冯特建立的实验心理学既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哲学分离出来,也标志着心理学上第一个思想学派--构造主义的开始。

1879年他创建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反应时间、联想等过程进行研究。

冯特的心理学的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冯特认为经验可以分析为各种元素。

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实验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他认为最简单的心理元素只有两类:

一类是感觉和意象,另一类是感情。

所有复杂的心理都是由这两类心理元素综合而成的。

因此,他的理论体系也被称为心理化学。

冯特的理论体系为他的忠实弟子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并把这种心理学理论体系命名为"构造心理学"。

构造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上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羁绊而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从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但是,这个学派所从事的"纯内省"的"纯科学"分析,严重脱离实际,并且清规戒律甚多,因而其结局必然是短命的。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华生提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而不是意识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和动物行为,而较简单的动物行为比复杂的人类行为更具有根本性。

他坚决反对冯特心理学的意识和内省这两个基本概念,认为只有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只有客观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他主张只有从可观察到的刺激和反应方面去研究,刺激--反应(S-R)就是华生行为主义的公式。

华生坚决认为,传统心理学中的意识、感觉、知觉、意志、表象等是一大堆无用的概念应彻底加以摒弃,而代之以刺激、反应、习惯形成、习惯联合等概念、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

华生的极端主张虽然没有被人们全盘接受,但行为主义就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而固定下来。

虽然新行为主义与旧行为主义相比,不论在外表上和意向上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仍然遵循着一个信条:

对行为进行探讨,而无需涉及到意识。

华生彻底否认人的主观世界以生理反应代替心描述。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诞生。

其创始人是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

格式塔心理学派是以似动现象的实验起家的。

他们认为,知觉显然是无法用感觉元素的联合来解释的。

于是坚决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不是由若干元素组合而成的,相反,整体乃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他们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的分析,并把冯特的构造心理学称之为"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和问题解决也像知觉一样,是通过整体进行的。

尽管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主观唯心论。

但该学派反复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理论观点则是正确的。

此外,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知觉的组织原则及学习和思维中的研究成果至今仍还有积极的意义。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一位精神病学家。

弗洛伊德把一个人的人格看成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系统。

本我是人先天具有的,其唯一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机体的紧张以获得满足和快乐;超我是内化了的道德标准,竭力压抑本我的盲目冲动;自我介于两者之间,负责理智地调节本我、超我和外界三者的关系。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就是人格的三个部分相互矛盾、冲突的结果。

当自我能很好地平衡三者关系时,人格便处于正常状态;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人就会产生各种焦虑。

为了减轻焦虑,自我便发展出了各种无意识的防卫机制。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处于心理的深层。

无意识是正在被压抑的或从未变成意识的本能冲动,它对人的精神和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通过对失言、梦等的分析可以窥见其一斑。

弗洛伊德关于性本能有许多惊人的叙述。

他认为,性欲是人的所有本能中持续时间最长,冲动力最强,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

他甚至认为,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是追求性满足的无意识表现;精神病则是由于性欲过分受到压抑的结果。

弗洛伊德的这些观点,在其学派内部意见也不一致。

如阿德勒宁愿强调自我,而不愿强调性欲作用。

荣格虽然仍使用"里比多'这个概念,但已排除了特定的性欲性质,指的是所有动机。

近年来新弗洛伊德主义已不再很强调性本能,而是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关系。

精神分析在西方心理学(如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精神医学和文艺创作中相当流行。

弗洛伊德把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对心理的动力因素如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注意,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他把人的一切活动都归之于被压抑的性欲的表现,认为无意识决定着意识,甚至决定社会的发展,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J心理与行为的关系怎样?

1,引起行为的刺激通常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而起作用的。

2,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而表现出来。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的心理对行为的支配和调节通常是很复杂的。

J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是我们保持生活正常的心理部分,它涉及我们心理现象的广大范围。

无意识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无意识现象包括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盲视等。

J在心理学研究设计中,如何贯彻客观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1,搜集资料时,必须如实地详尽地记录作用于个体的外部刺激和他的行为反应,包括口语报告。

2,在资料的处理、结果的分析整理时应尽可能用某种客观的尺度来评定,切忌主观偏见影响。

3,做结论时,要根据客观的事实下判断,不要做过分的推论。

系统性原则:

1,整体性。

2,等级结构性。

3,动态性。

4,环境适应性。

J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

(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J问卷法和晤谈法的比较。

要得到一份良好的问卷,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针对调查的目的来设计问卷。

(2)提出的问题要适合于调查的目的和被调查的对象。

(3)使用方便,处理结果省时、经济。

与问卷法相比,晤谈法有如下优点:

(1)可以直接向被调查者解释晤谈的目的,可以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准备程度;

(2)研究者可以控制晤谈进程,可以使调查中的遗漏大为减少;(3)可以不同的方式考察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真实程度;(4)可以根据被试的反应提出临时应变的问题,有可能获得额外有价值的资料。

它的主要缺点是:

(1)由于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晤谈数量有限的对象,要收集较多对象的资料太费时间;

(2)研究者必须训练有素,才能掌握晤谈法;(3)研究者的言语不当,被调查者有可能拒答或谎答问题;(4)研究者的行为,有时甚至是无意的行为也可能对被调查者的回答有暗示作用。

J现代心理学有哪些主要派别?

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

反映:

即对影响作出回答的能力,是任何物质形态所具有的特性。

感应性:

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意识:

基本特征是觉知性,能动性,社会历史制约性。

自我意识:

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

1.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我。

2.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我。

3.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我。

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

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反射方式实现的。

反射就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及时适当的反应。

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称为反射弧。

根据信号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质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这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

由词语作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差别:

经典条件反射是通过训练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使条件刺激也能引出与无条件刺激产生的无条件反射相同的条件反射。

而操作条件反射是通过训练将"随意"操作和奖赏联系起来,以引出特定的操作。

行为遗传学的方法:

选择性繁殖,孪生儿研究,家谱分析法,亲属相关法,群体调查分析法。

第四章心理的环境基础

文化:

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因而是形成民族性格的东西。

亚文化:

当在社会的某一群体中形成一种既包括民族的一些主文化特征,也包括某些独特的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称为亚文化。

社会化:

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的人,同时他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

自我同一性:

是指确信我就是我本身而非其他这样一种心理过程,其中包含"我"的持续性和统一人际关系:

在一定社会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在思想上的直接相互作用的关系。

J文化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类文化与人性。

人类文化是形成人的心理和行为即人性的决定性条件。

2.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

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

亚文化对亚群体的影响是形成亚文化群的心理特征。

3.阶级地位和阶级心理。

同一阶级的社会成员处于相同的经济地位、具有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一个阶级的共同心理特征。

第五章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需要:

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自尊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

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这是有关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的定律。

在各种活动中都有一个动机最佳水平问题。

动机最佳水平因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而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这种现象称为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内驱力:

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

人的内驱力可分为两大类:

由生理需要而驱使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称为原发性内驱力或基本的内驱力,如饥饿内驱力、口渴内驱力、避痛内驱力和性内驱力。

由责任感等后天形成的社会性需要所产生的内驱力,称为继发性内驱力或社会性内驱力。

一般说来,社会性内驱力对原发性内驱力起调节作用。

诱因:

是能引起机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

诱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

有机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

有机体因逃离或回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期望理论:

行为的动机是期望得到某些东西,或企图避开某些讨厌的东西。

这就是期望理论的原始形态。

期望理论必须解决动机的两个问题:

期望什么,即实现目的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目的的价值如何?

效价:

是指个人对特定结果的情绪指向,即对特定结果的爱好强度。

效价有正负之分。

个人对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因果概念并不是来自逻辑推理,而是来自对复杂现象简单化、笼统化的常识理解。

归因的控制点可分为内部的(如能力和努力)和外部的(如工作难度和运气)。

内外部归因,还可以分为稳定的与不稳定的两种。

同为内部的,能力属于稳定的归因,而努力则属于不稳定的归因。

价值观:

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价值观主要特征:

(1)主观性。

(2)选择性。

(3)稳定性。

(4)社会历史性。

价值观表现形式是兴趣、信念、理想。

兴趣:

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

信念:

是人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

理想:

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并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想象。

J动机、内驱力和诱因有什么关系?

内驱力存在于有机体内部,诱因存在于有机体外部。

内驱力是一种激活力,它释放的能量是无指向性的,可服务于任何具体的行为。

动机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是由内驱力和诱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第六章注意

注意:

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

1.选择的功能。

2.维持的功能。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

即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环境注意(外部注意):

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注意。

自我注意(内部注意):

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

注意的范围(注意广度):

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范围受下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知觉对象的特点

(二)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与人的积极性有关。

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或波动):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依赖于原来注意的强度,还依赖于新注意的对象的特点。

过滤器理论:

注意受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的限制,某些特定类型的输入信息可以通过过滤器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得到识别,而其他的信息则不能通过。

智源限制理论:

这种理论把注意看作心理智源,认为对输入进行操作的智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

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智源,那么注意就可以指向另外的任务。

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从事操作的智源的有限数量所决定的。

多重选择信息加工理论:

这个理论是建立在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工作的一般模型基础上的。

该理论认为,注意是灵活的,加工系统可以依据输入的物理属性或它的意义来进行选择,但对输入的加工却受着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

J自我注意的功能?

自我注意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助于自我注意,人能够窥测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了解自己的异常反应,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第七章感觉

感觉:

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绝对阈限:

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

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最小觉差):

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

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韦伯定律:

如果以R(德文Reiz的缩写)表示最初的刺激强度,以R+ΔR表示刚刚觉察出有变化的刺激强度,那么在一定范围内,每种感觉的差别阈限都是一种相对的常数,用数学公式表示即为:

ΔR/R=K这个公式称为韦伯定律。

费希纳定律:

S=KlogR+C这里,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和C是常数,即是说,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而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增加。

这就是费希纳定律。

视敏度:

视觉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

第八章知觉

知觉:

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的对象性:

感觉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是各种感觉信息,但我们知觉到的却是一个统一体或完整具体的对象。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组织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派关于知觉的组织原则:

(1)接近因素。

(2)相似因素。

(3)完整倾向因素。

(4)好图形因素。

(5)好的连续因素。

(6)共同命运因素。

(7)定势因素。

(8)经验因素。

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标志它的。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

知觉的参考系:

在知觉事物的时候,我们总是要使用一个标准才能进行判断。

知觉到的现在:

在几秒钟范围内,我们把一些相继事件知觉为相对来说是同时的。

这些事件排列有序并被知觉为一个单位。

时间估计:

靠记忆中的体验或同钟表和日历所衡量的时间进行比较的结果。

表现出时间知觉对空间知觉的影响。

这种现象称为Tau效应。

时间知觉受空间事件影响称为Kappa效应。

实际上没有动的刺激物,在适当条件下却感知到它在运动。

这种知觉现象称为PHI现象。

错觉: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错觉产生的原因:

1,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多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

2,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过去经验、情绪等因素有关。

3,错觉也可能是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

双眼视差在空间知觉中起什么作用?

感知深度和距离。

双耳线索在空间知觉中起什么作用?

对声源远近和方向定位。

第九章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感觉记忆的特征:

(1)感觉记忆在瞬时间能储存大量的信息。

(2)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3)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

(4)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

短时记忆:

记忆容量有限,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

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

所谓工作记忆是指个人当时注意着的信息,为现实进行加工、操作服务的记忆过程。

长时记忆如何习得?

长时记忆的识记,主要是通过对材料的复述、组织加工和有动机的努力而习得的。

复述有两种类型:

(1)维持性复述:

即从感觉记忆中抽取某种信息并使该信息适应于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保持在短时记忆中。

(2)精制性复述:

即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精细结构的编码。

艾宾浩斯保持曲线:

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保持量是不同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在学后的短时间内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最后接近水平。

这条曲线称为保持曲线。

保持的反面是遗忘,因此这条曲线也被称为遗忘曲线。

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再认和回忆两种过程。

再认:

是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呈现时仍能被认识。

回忆:

是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再次重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

无意回忆:

是没有预定的回忆意图或目的,自然而然想起某些旧经验。

有意回忆:

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有意识地提取信息的过程。

追忆:

那种根据有关线索,使用一定的策略,通过不断的推论和探索,在意志努力下完成的有意回忆称为追忆。

遗忘的原因:

(一)衰退理论

(二)干扰理论(三)提取失败理论(四)动机性遗忘理论(压抑理论)

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提取失败理论中的舌尖现象:

这种明明知道某件事,但就是不能回忆出来的现象称为"舌尖现象"。

哪些证据能证明双重记忆理论:

1,自由回忆实验中。

2,病理学证据。

第十章心象

心象:

当对象不在面前时,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

形象。

想象:

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再造想象:

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

在开创性活动中,人脑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

属于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第十一章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动作思维:

其特点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的问题。

形象思维:

以心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

聚合式思维:

这种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

发散式思维:

这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常规思维:

就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

创造思维:

这是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

内向性思维(我向思维):

是一种只受意向和情绪操纵、不按逻辑规则、光凭想象、不受客观现实调节、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性思维。

现实性思维:

是一种和现实世界相适应,能真实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逻辑思维。

分析:

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

综合:

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

比较:

是在思想上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心智操作。

分类:

是在思想上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心智操作。

抽象:

是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把这些共同属性和其他属性分离开来的心智操作。

概括:

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对象或观念之间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联系起来的心智操作。

概念的结构,有两种理论:

特征表说和原型说。

推理:

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定势:

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前提气氛效应:

前提的气氛会促使人按照这个气氛来接受或推出不正确的结论,这种现象称为"前提气氛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