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地铁车站基坑降水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744590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地铁车站基坑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版地铁车站基坑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版地铁车站基坑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版地铁车站基坑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版地铁车站基坑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版地铁车站基坑降水施工方案.docx

《最新版地铁车站基坑降水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地铁车站基坑降水施工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版地铁车站基坑降水施工方案.docx

最新版地铁车站基坑降水施工方案

 

地铁车站基坑降水

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会展路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

3.《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

4.《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CJJ10-86);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7.**市工程建设标准《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9-20-2000);

8.《会展路站围护结构设计图纸》

9.《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10.《会展路站深基坑施工方案》

二、工程概述

2.1工程概况

1.会展路站(原卫东大道站)中心设计里程为SK9+123.885,车站总长200m。

设计起讫里程SK8+997.585~SK9+197.585。

该车站位于会展路、凤凰中大道交叉口,呈南-北走向。

2.车站主体采用现浇钢筋砼箱型结构型式,车站主体部分长200m,宽度17.60m~21.40m。

车站为地下二层岛式站台车站,地下二层为站台层、地下一层为站厅层。

内部结构地下一层侧墙厚度为600mm、地下二层墙厚700mm,采用全包防水结构。

围护结构均采用800厚地下连续墙,接头为锁扣管形式,共78幅。

基坑支撑采用609mm直径的钢管支撑,标准段3道支撑,两端头4道支撑。

钢支撑不设围檩,仅在标准段第二道支撑A轴端部,设置地连墙预埋钢板。

基坑开挖前,在地下墙接缝外侧打设两根800mm三重管高压旋喷桩止水,桩端宜进入中风化岩层。

基坑降水以管井井点降水为主,排水沟明排为辅,降水井间距按15米布置。

车站设计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工,设计地面标高+19.3m,站台中心里程处基坑开挖深度16.160m,顶板覆土厚度2.950m。

南北侧端头井开挖深度17.904米,车站底板位于②7圆砾层中。

图2-1会展路站车站总平面位置图

2.2工程地质

(1)场地等级

拟建场地上为第四系松散层,场地土种类较多,有素填土、粘性土、砂性土、砂砾石层等,下部为第三系新余群(Exn)基岩层,岩层分布平稳;场区分布有上层滞水、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规定,本场地属中等复杂场地。

(2)地基等级

拟建场地岩土类型主要有粘性土、砂性土、砂砾石层等,且分布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地基等级属中等复杂地基。

(3)工程设计地层

本车站主体结构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涉及的地层为:

①2素填土、②1-1粉质粘土、②2淤泥质粉质粘土、②3-1含粘性土粉砂、②3-2细砂、②4中砂、②5粗砂、②6砾砂、②7圆砾夹砾砂、⑤2-1强风化砂砾岩、⑤2-2中风化砂砾岩。

本车站标准段位于②7圆砾夹砾砂层中,端头井底板基坑均位于⑤2-2中风化砂砾岩层内,连续墙插入⑤2-2中风化砂砾岩层内。

(4)岩石特性

勘察场地内的岩石均属软质岩,遇水易软化,失水易干裂崩解,开挖暴露后风化速度快,主要是由于岩石中粘土矿物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作用,普遍具有风干易裂,再吸水便完全散裂的特征。

基坑开挖深度内上部有砂土、砾砂、圆砾层,基坑开挖过程中,在水头差的作用下,易产生流砂、涌砂、管涌现象。

 

图2-2会展路站地质纵剖面图

2.3水文地质

根据地下水含水空间介质和水理、水动力特征及赋存条件,拟建工程场地按地下水类型可分为孔隙微承压水、红色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两种类型。

(1)孔隙微承压水

拟建场区孔隙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的松散~中密状砂土及砾砂、圆砾中,地下水位埋深较浅。

详勘阶段在钻孔内测得地下水位3.50~4.20m,高程16.64~15.94m;初勘阶段水位埋深3.4~3.8m,高程16.34~16.74m。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直补给和赣江水体的侧向补给,受人为开采影响较小。

由于上伏分布存在②1粉质粘土、②2淤泥质粉质粘土等相对隔水层,该含水层水位高度高于相对隔水层底板,故具有一定的微承压性质,孔隙承压水水头高度3~4m。

另根据类似工程经验及场地环境,拟建场地地下水流速较小。

(2)红色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

主要赋存于场地第三系新余群砂砾岩岩层的裂隙中,主要受上部第四系松散层中的孔隙水或微承压水的补给。

含水量主要受构造和节理裂隙控制,场地内砂砾岩节理裂隙不发育,裂隙性质多呈闭合状,故场地内的基岩裂隙水水量贫乏,无承压性。

三、降水井设计

3.1详堪阶段抽水试验

3.1.1抽水试验方法

拟建车站标准段基坑开挖深度16.16米,端头井开挖深度17.907m,附属结构开挖深度9.2m。

场地自地面下3~5米为相对隔水的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土层,以下为砂土层、砾石层,为微承压水含水层;其下为基岩隔水层。

针对工程特征及地层特性,本次水文地质试验拟采用微承压水的现场稳定流完整井抽水试验,以获得微承压水含水层综合水文地质参数(如渗透性系数、影响半径、单井涌水量等)。

3.2.2抽水试验工作量

依据本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含水岩组的埋藏条件与分布特征,为达到分析水文地质条件的目的,其布置抽水孔:

孔深17.9米,井径φ130mm,孔底进入下部基岩0.7m。

观测孔:

设置2个观测孔,孔深17.9米,孔径φ40mm。

以抽水主孔为起点,同侧布置2个观测孔,与抽水孔成一直线,距抽水主孔的第一观测孔为3m,第二个观测孔距抽水孔距离为8m。

3.3.3抽水试验成果

根据本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及抽水试验采用的抽水井与观测井的结构形式,采用带两个观测孔的承压水完整井的井流公式进行计算与分析。

计算公式如下:

lgR=[S1(2H-S1)lgr2-S2(2H-S2)lgr1]/[(S1-S2)(2H-S1-S2)]

k={[0.732Q]/[(2H-S1-S2)(S1-S2)]}lgr2/r1

式中:

S1、S2-水位降深(m);

r1、r2-抽水井至观测井距离(m);

H-潜水含水层厚度(m);

R-影响半径(m);

Q-井的流量(m3/d)

k-渗透系数(m/d);

抽水试验先后抽水3次,综合各次的试验结果,取得场地水文地质参数,详见下表。

现场抽水试验成果汇总表

含水层深度(m)

静水位埋深(m)

抽水阶段

水位降深(m)

涌水量Q

(L/s)

影响半径R(m)

渗透系数

K(cm/s)

渗透系数

K(m/d)

MA2-WDC-01

3.8~

17.4

3.8

1

0.85

4.47

50.27

8.94E-02

77.2

2

1.75

6.22

58.27

9.73E-02

84.1

3

2.70

8.17

64.20

1.05E-01

90.7

MA3-WDC-02

7.4~

17.2

3.9

1

0.92

5.47

51.14

8.13E-02

70.3

2

1.85

7.27

58.05

9.63E-02

83.2

3

2.47

9.74

64.31

1.11E-01

95.8

3.2基底稳定性分析

3.2.1基坑涌水量分析

基坑开挖范围内主要地下水为孔隙微承压水,赋存于下部砂砾石层之中,含水层渗透性好,地下水丰富,补给较快。

详堪时为枯水季节,水位埋深3.50~4.20m,标高15.94~16.64m;初勘时为富水季节,水位埋深3.40~3.80m,标高16.34~16.74m。

水位降深按降至设计基坑底标高以下1米计。

根据本次勘察水文试验结果与相应地区经验,按下式(《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表8.5.8-2中的潜水涌水量估算公式)进行基坑涌水量的计算,选取流向切穿含水层的条形基坑的模型,估算本车站基坑出水量。

公式如下:

式中:

Q—基坑出水量(m3/d);

K–渗透系数(m/d);本次估算取值78m/d(即为9.03x10-2cm/s)。

R—影响半径(m);本次估算取值70m。

S—设计水位降深(m);本次估算取值13.4m。

H—微承压水头至含水层底板的高度(m);本次估算取值12.4m。

L—条形基坑长度(m);本次估算取值200.0m。

B—条形基坑宽度(m);本次估算取值21.3m。

按上述计算公式,结合**地区相关经验,估算的基坑涌水量见下表:

基坑部位

水位埋深(m)

含水层厚度H(m)

水位降深S(m)

渗透系数K(m/d)

影响半径R(m)

基坑长度(m)

基坑宽度(m)

基坑涌水量(m3/d)

主体

3.5

13.2

14.2

78

70

200

21.3

60452

备注

地下车站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型式,地下连续墙插入中风化砂砾岩层,围护结构墙均可切断坑内与坑外水的联系,所以坑内涌水量是比较有限的。

而本次估算是按规则长方形基坑考虑,有限降深且全断面渗流进水进行估算,故本次估算边界条件与实际施工时边界条件差异很大。

3.2.2基坑底面稳定性分析

①开挖过程中,当基坑开挖深度在含水层顶板上1.0m以上时,为防止基坑突涌,基坑底面的安全稳定性,可按下式进行验算。

hs·γs>F·γw·hw

式中:

F—基坑底面突涌安全系数(取1.20);

hs—基坑底面至承压含水层顶板之间的距离(m),计算时,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取最小值(m);

hw—承压含水层顶板以上的承压水头高度(m);

γs—基坑底面至承压含水层顶之间的土的层厚加权平均重度,取19.0N/m3;

γw—地下水的重度(取10.0kN/m3)。

②当基坑开挖深度在含水层顶板上1.0m以内或低于含水层顶板时,为防止基坑管涌,需把地下水水位控制在开挖面下1.00m。

基坑开挖深度为16.160m~17.904米,承压水需降至17.16m~18.904m。

3.3降水井设计

3.3.1总体降水方案

本车站影响基坑开挖施工的主要是在②1粉质粘土、②2淤泥质粉质粘土等相对隔水层上部的上层滞水和下部的孔隙微承压水。

地下连续墙插入中风化沙砾岩层,围护结构墙均可切断坑内与坑外水的联系,所以坑内涌水量是有限的。

上层滞水属于潜水,无承压性,只需疏干即可。

下层孔隙微承压水在将相对隔水的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土层开挖后,将不再承压,原则上将其水位逐步降至基坑底面以下1米位置即可,但由于本基坑底面距离中风化岩层-0.7米至1.6米之间,故此部分地下水基本能够疏干。

本基坑降水设计为管井降水为主、明沟降水为辅的方案。

在基坑开挖之前及基坑开挖施工全过程中,基坑内地下潜水必须降至开挖面以下1m。

由于本方案降水设计是根据地质勘探报告计算,降水效果需经现场实际降水过程检验。

待降水井施工完成3口后,进行一次单井抽水试验,根据抽水试验结果对降水设计做合理优化调整。

3.3.2降水井数量的确定

按照设计图纸,降水井间距按15米布置,本基坑共布置13口降水井,其中3口为坑内水位观测井,兼作备用井,根据降水需要适时启动。

每口降水井抽水设备统计表

序号

材料/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数量

性能或用途

1

潜水泵

QY15-36-3

1台

其额定流量15m3/h,功率3kw,扬程36m,电压380V

2

硬质塑料管

与潜水泵口径相应

80m

3

电缆线

3*2.5+1*2.5

50m

4

尼龙绳

φ12mm

30m

降水井平面布置图如下:

 

 

3.3.3降水井构造

降水井管采用DN450的UPVC排水波纹管,地下水范围内井管制作虑管,滤管采用在井管上钻梅花型孔眼的办法制作,孔眼大小8—10mm,间距10—15cm,外包100目尼龙网,尼龙网外侧用铁丝缠绕,固定于波纹管上,井管采用承插胶圈连接。

降水井井孔孔径65cm,滤水层厚度10cm,滤水层采用15~25mm级配砾石过滤层。

降水井成孔深度以进入中风化岩石30cm为宜,井管管底距离孔底10cm。

管井剖面图如下:

图4-1降水井结构剖面图图

四、降水井施工方案

4.1施工工艺流程

 

4.2成井施工技术要求

降水井成孔的施工机械选用回旋钻钻机,采用正循环回旋钻进泥浆护壁的成孔工艺,成井工艺流程如下。

(1)测放井位:

根据降水井井位平面布置图测放井位,当布设的井点受地面障碍物或施工条件影响时,现场可作适当调整。

(2)安装钻机:

机台安装稳固水平,对准孔中心。

(3)钻进清孔

钻进中保持泥浆比重在1.10~1.15,尽量采用地层自然造浆,整个钻进过程中要求大钩吊紧后徐徐给进(始终处于减压钻进),避免钻具产生一次弯曲,特别是开孔口不能让机上钻杆和水接头产生大幅摆动。

每钻进一根钻杆应重复扫孔一次,并清理孔内泥块后再接新钻杆,终孔后应彻底清孔,直到返回泥浆内不含泥块,返出的泥浆含砂量<12%后提钻。

(4)下井管

按设计井深事先将井管排列、组合,下管时所有深井的底部按标高严格控制,并且保持井口标高一致。

井管应平稳入孔,每节井管的两端口要找平,为了保证井管不靠在井壁上和保证填砂厚度,在滤水管上下部各加一组扶正器4块,保证环状填砂间隙厚度。

下管要准确到位,自然落下,稍转动落到位,不可强力压下,以免损坏过滤结构。

井管到位后下钻杆泥浆稀释到1.05左右,在稀释泥浆时井管管口应密封,使泥浆从过滤器经井管与孔壁的环状间返回地面,稀释泥浆应逐步缓慢进行。

(5)填滤料

稀释泥浆比重在1.05后关小泵量,将滤料徐徐填入,并随填随测填砂顶面的高度,不得超高。

(6)井口封闭

防止泥浆及地表污水从管外流入井内,填砂顶部填0.5m厚的粘土球或优质粘土,一直填到地面,才能开始洗井。

(7)洗井

洗井要求采用空压机洗井方法,用空压机洗井并清除井底存砂,要求洗井到清水,成井后水的含砂量达到验收标准,确保洗井质量。

(7)下泵抽水

安装泵体要稳,泵轴垂直,连接好排水管及电源线路进行试抽水,测定井内水位及观测孔水位变化及流量。

(8)外排水

洗井及降水运行时要用管道将水排至场地四周的排水沟内,通过排水沟将水排入沉淀池中。

4.3降水运行

(1)试运行

1)在试运行之前,准确测定各井口和地面标高、静止水位,然后开始试运行,以检查抽水设备、抽水与排水系统能否满足降水要求。

2)在降水井的成井施工阶段要边施工边抽水,即完成一口投入运行一口,在基坑开挖前,将基坑内地下水降到开挖面以下1.0m深。

水位降到设计深度后,即暂停抽水,观测井内的水位恢复情况。

(2)降水运行

1)基坑的降水应在基坑开挖前15~30天进行,做到能及时降低基坑中的地下水位。

2)降水井抽水时,潜水泵的抽水间隔时间自短至长,降水井内的每次抽水后,应立即停泵,对于出水量较大的井每天开泵抽水的次数相应要增多。

3)降水运行过程中,做好各降水井的水位观测工作,及时掌握水位的变化情况。

4)降水运行期间,现场实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人员要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做到准确齐全。

5)降水运行过程中对降水运行的记录,及时分析整理,绘制各种必要图表,以合理指导降水工作,提高降水运行的效果。

降水运行记录每天提交一份,对停抽的井及时测量水位,每天1~2次。

4.5降水井的维护

(1)设专人负责降水工作。

(3)加强降水设备维护,出现故障迅速排除,所需维修时间较长时,及时更换备用设备。

(4)对每个井点的流量、水位、设备运转等都进行监测,根据水位、水量变化情况及施工情况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并利用坑外原有水位观测孔对坑外地下水位进行定期监测。

4.5降水井封井措施

本基坑中地下水理论上可以疏干,但基坑底面距离中风化岩层-0.7米至1.6米之间,故开挖到基底时还存在部分“水窝”现象,根据实际降水需要,拆除部分降水井,另将部分波纹管更换为铁管继续抽水运行,待结构主体封闭后进行封井。

铁管降水井封井措施如下:

第一步:

停止抽水后在井底填入干水泥和碎石屑,高度至底板底,插入注浆管注浆。

第二步:

24小时后观察井内水位恢复情况。

若恢复较快,即填入砾料进行聚氨酯注浆,然后采用高标号微膨胀混凝土填充。

若无明显水位上涨,即可用微膨混凝土填充至井口并找平。

图4-3降水井封井剖面图

五、明排水方案

5.1基坑外排水

采用明沟+横截沟→沉淀池→污水管的排水系统,明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道路一体浇筑。

沿道路或围墙布置排水沟,每隔50m左右设一口集水井,排水沟汇集至大门口,通过沉淀池后排入城市雨污水管,保证雨水、基坑内降水等顺利排放,并与市政排污及排水管理部门办妥相关手续。

5.2基坑内排水

⑴在基坑中部设置排水明沟,每隔20~30m设集水井,用水泵将地下水排出基坑外。

⑵排水沟深度应始终保持比挖土面低0.4~0.5m。

⑶集水井应比排水沟低0.5~1.0m,或深于抽水泵的进水阀高度以上,并随基坑的挖深而加深,保持水流畅通,地下水位低于基坑底0.5m。

六、施工重难点及应对措施

6.1重难点分析

1、本基坑开挖深度较大,最深达17.904m,水位降深幅度大。

基坑开挖面下为渗透性较大的含水层,地下水储量丰富,单井涌水量较大。

2、场区承压含水层砂性较重,成井及运行难度较大,不适当的成井及运行将加剧地层中砂土的流失。

3、基坑面积大,地连墙拐点也较多,出现地连墙渗漏的风险高。

6.2应对措施

针对本工程特点,基坑内采用降水管井进行降水,达到保证基坑安全及施工顺利进行的目的。

1.在开挖微承压水层上部土体时,进行“按需减压”降水,即始终保持承压水位位于安全埋深以下。

2.在开挖微承压水层范围内土体时,进行“按需疏干”降水,即根据开挖进度,始终保证水位位于开挖面以下1m;

3.在基坑内外(坑外主要指地连墙拐点处和可能存在渗漏风险的地连墙处)布置水位观测井,根据地下水位监测结果指导降水运行,以及观测地连墙的渗漏情况。

4.为解决成井可能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必须采用适合本地区的成井工艺,选用适合本地层的填粒,优选合适的滤网,严格控制出水含砂率。

5.为确保降水井的不间断工作,施工现场应有双电源保证措施,应配置备用发电机组。

七、施工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7.1风险分析

1.本工程基坑面积大,开挖深度深,地连墙周长长且拐点多,地连墙墙缝缝渗漏风险将是本工程的主要风险;

2.勘探孔未进行封孔处理或处理不当,造成深部承压水向坑底冒水、涌砂。

3.坑内设置的监测孔或沉降监测孔进入承压含水层,没有保护措施向坑底冒水、涌砂;

7.2应对措施

1.在地连墙拐点处布置坑外观测井,同时与监测单位密切配合,加强水位的观测与预警;

2、采用信息化施工,对坑内外观测井进行实时跟踪自动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抽水井数量及抽水流量,进行按需降水。

3、环境监测资料及时汇总,以绘制相关的图表、曲线,调控降水运行程序,确保基坑开挖安全和环境安全。

4、在降水井群施工完成后,进行试运行,再详细制定降压降水的运行方案。

5、对各种管线、需要保护的建筑、已建成的隧道、地下连续墙等,必须由专业监测单位进行监测。

6、基坑施工过程中,如地下连续墙发生渗漏或严重渗漏,必须及时采取封堵措施,以避免导致基坑外侧潜水位发生较大幅度下降以及由此加剧坑外的地面沉降。

7、当坑外观测井内的水位下降超过自然变化的最大值时,应加密监测次数。

当地面沉降超过警戒值,必要时应考虑进行地下水回灌,回灌井另行根据沉降情况进行布设。

八、施工质量、安全及环保措施

8.1质量保证措施

8.1.1质量检验标准

施工质量检验主要依据《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1JGJ/T111-98)、《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与《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进行,质量检验标准见《表2.4》所示。

降水施工质量检验标准表8-1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

单位

数值

1

排水沟坡度

1~2

目测:

沟内无积水,排水畅通

2

井管(点)垂直度

1

安装插管时目测

3

井管(点)距离

mm

≤150

与设计比较,钢尺测量

4

井管(点)插入深度

mm

≤200

与设计比较,水准仪测量

5

过滤粒料填灌

≤5

与设计比较,检查填料用量

8.1.2施工保证措施:

(1)施工前准备工作

1)针对本工程的特点,选择适合本工程施工条件及能满足本次降水技术要求的降水井、降水的机械设备、排设排水管道与集水坑。

电缆线、配电箱的排设与安装布置合理,不影响挖土施工作业;

2)施工前,对全体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做好本工程施工技术交底工作,施工的关键节点作详细交底,使全体施工人员掌握本工程的技术要点。

(2)降水运行技术措施

1)施工现场应做好基坑内的明排水准备工作,以防基坑开挖时遇雨能及时将基坑内的积水抽干;

2)降水运行开始阶段是降水过程的关键阶段,为保证在开挖时及时将地下水降至开挖面以下,因此在洗井过程中,洗完一口井即投入一口,尽可能提前抽水;

3)降水的设备在施工前及时做好调试工作,确保降水设备在降水运行阶段运行正常;

4)工作现场要备足抽水泵,数量多于井数的2台。

使用的抽水泵要做好日常保养工作,发现坏泵立即修复,无法修复的及时更换;

5)降水工作应与开挖施工密切配合,根据开挖的顺序、开挖的进度等情况及时调整降水的运行数量;

6)降水运行阶段,电源必须保证,如遇电网停电,必须立即启动备用发电机,确保降水正常运行。

8.2安全保证措施

严格执行国家、**市及业主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法令、法规。

(1)按照颁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落实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各自作好本岗位的安全工作。

(2)实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由经理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详细安全技术交底,凡参加安全技术交底的人员要履行签字手续,并保存资料。

项目经理部专职安全工程师对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作好记录和反馈信息。

(3)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应根据开挖情况及时对降水井进行回固或固定,防止因开挖深度较大,使降水井管壁变形失稳,影响降水或造成安全隐患。

(4)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教育

未经安全教育的施工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不准上岗。

未进行三级教育的新工人不准上岗。

变换工种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而没有进行培训的人员不准上岗。

(5)特种工种的操作人员(涉及降水的主要有电工、机泵操作工)的安全教育、考核、复验,严格按照《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定》执行。

经过培训考核合格,获取操作证方能持证上岗。

对已取得上岗证的特种作业人员,要进行登记存档,对上岗证要按期复审,并要设专人管理。

(6)认真执行安全检查制度

经理部要保证检查制度的落实,要规定定期检查日期、参加检查的人员。

经理部每旬进行一次,作业班组每天进行一次,非定期检查工程情况,并要有领导值班,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制定整改措施,查明事故原因,并定人限期进行整改,保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真正落实。

8.3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

(1)建立文明施工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的责任,将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与工资考核挂钩。

(2)制定施工现场场地管理、施工秩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环境保护管理等细则,并认真落实。

(3)对排出的水应保证符合市政排放要求,在排入市政管网前应通过沉淀过滤,防止堵塞市政管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