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特殊幼儿的教育随笔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41137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特殊幼儿的教育随笔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对特殊幼儿的教育随笔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对特殊幼儿的教育随笔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对特殊幼儿的教育随笔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对特殊幼儿的教育随笔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特殊幼儿的教育随笔汇总.docx

《对特殊幼儿的教育随笔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特殊幼儿的教育随笔汇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特殊幼儿的教育随笔汇总.docx

对特殊幼儿的教育随笔汇总

对特殊幼儿的教育随笔汇总

什么是儿童学习障碍,至今尚无确切的定义。

人们常常把它与学习困难、学习缺陷、学习无能等相混淆。

学习障碍所包含的大量情况也很难确切地予以定义,如活动过度、学习无能、脑功能失调、轻度脑损伤、知觉缺陷、诵读困难等。

1963年,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S·KirK)提出了学习障碍(learndisability)的概念,认为是指那些能听又无显著智力缺陷,然而在行为与心理上表现出相当的偏差,以致于无法良好的适应家庭生活,在学校中靠通常的教育方法未能有效学习的儿童。

1983年美国几个关于儿童学习障碍的学会共同拟定的定义是:

“学习障碍是指在求知、听讲、说话、阅读、写字、推理或算术能力上出现重大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学习困难通称,其原因一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即是由一个人的内在因素所导致的,虽然这种学习缺陷也可以与其他障碍(如感官损伤,智能不足,或情绪困扰)同时存在,或是由于环境(如文化差异,教育方法问题,处境不良)的影响,它却是因此状况或影响所直接促成的。

学习障碍的定义虽有许多分歧,但以下四个特征却是公认的:

(1)差异性。

儿童的实际行为与所期望的行为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如尽管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实际学习成绩却远低于其年龄和智力水平应该达到的成绩。

(2)缺陷性。

学习障碍儿童有特殊的行动障碍。

这种儿童在很多学科方面能学得很好,却不能做其他儿童很容易做的事。

(3)集中性。

学习障碍儿童的缺陷往往集中在包括了语言或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因此,常常在学习、思考、说话、阅读、写作、拼写或算术方面出现障碍。

(4)排除性。

学习障碍的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普通的心理发育迟缓问题引起的,也不是由情绪问题或缺乏学习机会引起的。

医学界把学习障碍看成是一组症状,表现出各种疾患:

(1)儿童多动症。

其主要特点为注意力涣散,难以集中,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多活动,难以安静,冲动任性,急躁易怒,或伴有学习困难、阅读、书写障碍,不服管教,说谎话等,其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2)儿童抽动症。

表现为交替出现的眨眼、摇头、耸肩、甩胳膊、踢腿、鼓肚子等,同时伴有学习困难,心理障碍等。

(3)特殊能力发育迟缓。

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阅读能力和运算能力下降或明显下降,凡涉及这两方面能力的学习,其成绩显著低于实际水平。

(4)发育迟缓。

由于某种疾病引起的衰弱状态,学习易疲劳,学习成绩普遍低下,而非某一单科困难。

(5)品行障碍。

经常说谎,有偷窃行为,经常逃学,到处游逛,和父母不能建立正常的感情等。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倡导教育要“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但教育实践中,教学内容的统一、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以及学生人数的众多等教育现实却往往让教育只能面对“大多数”,而忽视了学生中特殊的一部分。

这部分学生因为其特殊性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校根据二期课改要求,提出了“关注‘特殊儿童’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转化“特殊儿童”,使教育的关注点面向每一位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特殊儿童”其实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在一般教师的心目中,但凡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违反了教师所限定的一套行为规范准则,行为异于班中大多数乖巧的孩子,就被看成是“特殊儿童”。

一般有这样一些类型:

课堂上好动、不静心,思维专注的时间较短,影响其他学生听课效率,影响教师上课情绪;较易亢奋,在群体中往往会作出幅度较大、异于常人且不易控制的行为,造成伤人、伤己的后果;极有自己的主见,常常质疑教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且不易说服等。

教师所认为的“特殊儿童”是否是特殊儿童,究竟什么样的儿童才能称为特殊儿童?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着眼点。

可以依医学的观点,从病因分析上来确定谁是特殊儿童;可以依机体上或心理上的特质来区分谁是特殊儿童。

但从教育的观点看,并不是所有在机体上或心理上呈现“特殊”特质的儿童皆可称作特殊儿童。

特殊儿童之所以特殊,是就其学习需要的特殊性而言。

例如,一个儿童智能特别低下,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教师在班级教学中的进度;他在学习上有特殊的需要,需要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上给予个别的考虑,那么,他就是教育上所谓的特殊儿童。

所以有的学者就把特殊儿童视为“有特殊需要的学习者”。

在教育上为了明确地确定谁是“有特殊需要的学习者”,有必要完整地、精确地把握特殊儿童的概念。

台湾心理学家郭为藩为特殊儿童作如下定义:

特殊儿童系指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良好的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藉着教育上的特殊扶助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

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学者柯克(Kirk)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

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动作或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偏离一般或常态儿童,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

而这样偏离的情形,得靠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才可发展其最大潜能的程度。

二、“特殊儿童”教育难的原因分析

1、不尊重儿童,摆不准教师的位置

许多教师至今仍抱着“师道尊严”不放,认为学生就该好好听老师的话,服从教师,而不必有太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

认为儿童是未成年人,是需要老师教育的,从未真正把他们当成一个“人”来看待,却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俯视儿童,轻视儿童;从未意识到学生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个性,有想法,有脾气;更未意识到学生是“进行时”、“未来时”,是不成熟的“人”,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人”,这就更需要我们加倍地呵护、小心地引导;教师还未意识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没有任何权力责骂、训斥,或无情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也正是这样的不尊重,让学生打心眼里排斥你、逆反你,试想,一个总是不尊重学生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尊受损以外,还能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呢?

2、不了解儿童,教育手法单一而僵化

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教育本质上是尊重差异的美,他们习惯了整齐划一、一呼百应,一旦有学生特性鲜明些、教育过程费劲些,就如临大敌,觉得此人“特殊”,却不知差异是正常的`,整齐划一才是不正常的!

而一旦出现了所谓的“特殊儿童”后,教师不是去深入地了解发生问题的原因,不去寻找问题的症结,而是急于吓唬、压制、孤立,却从未想过这样的教育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有心灵的沟通,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很少取得过认同感,这样的两个“绝缘体”似的教育主体,能产生多少教育效果呢?

更未想过这样毫无针对性的教育意义何在?

三、“特殊儿童”教育的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

所谓“特殊儿童”就是一些个性较为鲜明、较为顽劣、儿童特性显著的孩子。

他们不过就是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听话,难教一些、易于反复,但他们仍然是正常的儿童。

如果我们把他们看成是“特殊儿童”,并把这一定性向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扩散,“特殊儿童”的身份就牢牢地套在了他的头上,同学们会因为他的特殊而疏远他,使他游离在集体之外。

我们只有不把他们看成是“特殊儿童”,承认儿童之间的差异性,并放在集体中进行教育,他们才有进步。

我班有个孩子名叫一维,黑黑的皮肤,大大的眼睛。

刚进入小班时,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有一个哭闹期,而后慢慢地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但他却不哭不闹,独自玩耍,给人感觉是个乖孩子。

可是,一段时间过去了,孩子们都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试着跟老师交流谈心,唯独他从来不跟我们老师交流,我们也试着跟他交流,他却只能用两三个字来回答,而且含糊不清,有时在无法表达的情况下喜欢用手来比划。

我想,孩子已到了上学的年龄,怎么语言表达能力却停留在一、二岁孩子的“牙牙学语”阶段。

后来在一次和他爷爷交流中,才知道他是一个来自“特殊”家庭的孩子,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是聋哑人,孩子跟父母在一起都是用手势来比划的,从而抑制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以至于只能用简单的几个字来进行交流。

虽然孩子不善于用语言表达,但孩子能开口说话是全家人最大的欣慰。

知道这一情况后,我们就琢磨着怎样来教育这样的“特殊”孩子。

一、以“情”激情,感化孩子。

爱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孩子不愿意跟老师交流,我就将孩子安排做排头,排队时拉着孩子的手,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近老师。

记得刚入小班时,孩子不愿意午睡,每到午睡时间,孩子老说“怕,怕,怕”问他怕什么,也不说,我们也感觉纳闷,或许是不适应幼儿园的午睡习惯吧,或许是睡觉时要大人陪着的吧,所以每到午睡时间我们就陪着他,跟他说说话,给他母亲般的温暖,让他消除陌生感。

一段时间后孩子逐渐适应了午睡习惯。

就因为给了他很多的交流机会,所以孩子有时会依偎在你的身边约我一起看书,要求我给他讲述书上的内容。

我想,师幼之间的信任是第一位的,孩子已经把我们当成了自己最亲密的人了。

二、以“伴”互助来影响孩子

一维不喜欢讲话,所以也很少有玩伴,我就发动一些孩子跟他玩,后来的情况很好,时间不长他就能和几个孩子玩在了一起,成了经常性的玩伴,而且他特喜欢跟班中的涵涵小朋友玩,涵涵是个各方面能力都不错的小男孩,语言表达能力特强,而且爱看书。

本来以为他们两个应该不会玩到一起的,但我好几次发现在区域活动时他俩喜欢来到图书角,两人会很友好的合看一本书,在涵涵的带动下,他俩边看边交流,而且交流得很欢。

我想,孩子拥有自己的交流空间,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语言表达方面。

三、以“趣”激趣,改变孩子。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我们老师深入了解弄清孩子的行为,习惯,爱好,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

一维语言表达能力不好,但是他对数字有一种特殊兴趣。

对于刚进入小班学习的孩子来说,基本还没有认识数字,但他能经常指着杯子架上的数字认读,能认识全班36名孩子的杯子上的36个数字,还不会读错。

每天早上保育老师洗完杯子放杯子时,他一听到杯子声就赶紧跑过去帮忙一起放杯子,一边放一边嘴里念念有词。

还有每当我们排着队伍走过幼儿园的楼梯时,他总会弯着腰认读台阶上的数字。

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让原本寡言的孩子愿意说、喜欢说,这是好事,我们就满足孩子的这一需求,多给他一些这样的表达机会。

时间一长他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从几个字发展到了一个短句。

我想,这时的孩子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

经过一年多的幼儿园集体生活,现在的一维每天早上他能大声地跟老师问好,能参与到各项集体活动中,而且能背一些简单的儿歌、古诗。

虽然比起其他的孩子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有待我更多的关注。

伴随一维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有苦有甜,但更多的是惊喜。

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孩子在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中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学校里,每个班里都有那么几个特殊的孩子,可能是家庭情况特殊,也可能是孩子自身的情况。

无论这些特殊孩子的情况是怎么样,他们总会觉得自己与其他的孩子不一样。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做到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到下午放学的时候,我帮她穿上我给她洗的衣服,看得出她很高兴,上车的时候一个劲的跟我再见。

其实,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可对于孩子来说,那是她在黑暗中一束温暖的阳光,这一束阳光可以带她远离黑暗的孤单,更让孩子感到快乐和高兴,让家长感到放心,更信任我们这些做老师的。

对于我们以后开展各项工作开辟一条平坦的道路,得到更多的支持。

再远一些,不用说是自己班里的孩子,平时同事朋友有了困难,我们也是伸出我们的双手去帮助他们,我相信,人人都伸出充满爱的双手,这个世界到处会开满爱的花朵。

刘宇是本学期开学时刚刚转来的一个孩子。

以前住在东北,由于爸爸妈妈关系不好,爷爷奶奶带他回到了老家,来到我们幼儿园。

按年龄校长把他安排到了我们中班。

实际上他一天学也没上过。

说实话,当时接受他时我有点不情愿。

但我还是欣然收下了他。

为了让刘宇尽快的适应新环境,我尽量和他多接触,缩短与他的距离,给与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他感到在幼儿园和在家一样温暖。

让他进园就有好心情。

按说,他这年龄段的孩子,一日生活常规不应该再专门培养了,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他的许多做法和习惯不合常规,如:

大小便不上厕所;不知道爱护桌椅、玩具;衣服、携带不会整理;有垃圾随地乱扔等。

对此,我没大声训斥他,而是耐心的引导他,教育他该怎样做,并组织我班幼儿学习了关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儿歌,随时对他进行提醒,同时小朋友们也积极的帮助他。

过了三个星期以后,刘宇乱扔东西的习惯改掉了,也变得有爱心了,和小伙伴有时能相处一会儿。

对于他的点滴进步,我都及时的给与表扬。

刘宇平时爱与同伴打架,争抢玩具、上课不专心听讲、过分好动、攻击性强、损坏东西等。

小朋友经常告状,说:

"老师,刘宇是坏蛋,他常捣蛋!

""他还会打人!

""老师,你罚他到反思角去"。

他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孩子,活动中要有一人专门看管,要不,就不知会玩出什么新花样。

成为班中的特殊人物。

不会与人合作;自制力差、易分心;感到被侵犯时以武力反抗;不愿安静的坐在教室里;不时要站起来走动一下;好奇心强;什么都要动手;希望_;不愿受约束。

这些状况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

生理因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等。

却反映了刘宇在园的_,孩子们无论干什么事都拒绝他,针对这种情况我实在无计可施,我曾一度想放弃他。

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周一的早上,孩子们陆续的来到了幼儿园,在一声声的问候之后,我把孩子们安排到区域中去活动。

"老师,你看",随着一声清脆的叫声,我回头一瞧。

是杉杉小朋友,她手里领着一个鸟笼,已快步如飞的来到了我的身边。

这时,其他小朋友也都围了过来,看着笼中的小家伙,韩颖说:

"这只小鸡真漂亮"。

刘宇则说:

"是一只可爱的小鸭,你看它嘴巴扁扁的,脚上还有蹼呢!

"孩子们议论纷纷。

我望着刘宇的脸,他让我刮目相看,再调皮的背后,还隐藏着聪明与细心。

我决定抓住其优点,因势利导,我面带微笑的注视着他,耐心地听他讲完,并伸出大拇指表扬了他。

告诉他,要是把小鸭画出来多好啊!

回到座位上,他认真画啊画,画了一群小鸭虽画得不太形象,我还是表扬了他,并奖给他一个五角星。

和他约定,上课时也要好好约束自己,不要再下座位乱跑。

第二节课表现果然不错。

孩子的一些过分调皮的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当然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

有时,情况有了好转,过阵子又会出现反复,如果一时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

因此,对待调皮的孩子,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只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恒心,最终会收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我想,特殊的孩子要特殊对待,不能轻易放弃,只要你把爱心和耐心全部奉献出来,只要你有恒心,你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特殊儿童教育心得体会随笔1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倡导教育要“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但教育实践中,教学内容的统一、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以及学生人数的众多等教育现实却往往让教育只能面对“大多数”,而忽视了学生中特殊的一部分。

这部分学生因为其特殊性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校根据二期课改要求,提出了“关注‘特殊儿童’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转化“特殊儿童”,使教育的关注点面向每一位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特殊儿童”其实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在一般教师的心目中,但凡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违反了教师所限定的一套行为规范准则,行为异于班中大多数乖巧的孩子,就被看成是“特殊儿童”。

一般有这样一些类型:

课堂上好动、不静心,思维专注的时间较短,影响其他学生听课效率,影响教师上课情绪;较易亢奋,在群体中往往会作出幅度较大、异于常人且不易控制的行为,造成伤人、伤己的后果;极有自己的主见,常常质疑教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且不易说服等。

教师所认为的“特殊儿童”是否是特殊儿童,究竟什么样的儿童才能称为特殊儿童?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着眼点。

可以依医学的观点,从病因分析上来确定谁是特殊儿童;可以依机体上或心理上的特质来区分谁是特殊儿童。

但从教育的观点看,并不是所有在机体上或心理上呈现“特殊”特质的儿童皆可称作特殊儿童。

特殊儿童之所以特殊,是就其学习需要的特殊性而言。

例如,一个儿童智能特别低下,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教师在班级教学中的进度;他在学习上有特殊的需要,需要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上给予个别的考虑,那么,他就是教育上所谓的特殊儿童。

所以有的学者就把特殊儿童视为“有特殊需要的学习者”。

在教育上为了明确地确定谁是“有特殊需要的学习者”,有必要完整地、精确地把握特殊儿童的概念。

台湾心理学家郭为藩为特殊儿童作如下定义:

特殊儿童系指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良好的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藉着教育上的特殊扶助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

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学者柯克(Kirk)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

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动作或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偏离一般或常态儿童,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

而这样偏离的情形,得靠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才可发展其最大潜能的程度。

二、“特殊儿童”教育难的原因分析

1、不尊重儿童,摆不准教师的位置

许多教师至今仍抱着“师道尊严”不放,认为学生就该好好听老师的话,服从教师,而不必有太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

认为儿童是未成年人,是需要老师教育的,从未真正把他们当成一个“人”来看待,却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俯视儿童,轻视儿童;从未意识到学生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个性,有想法,有脾气;更未意识到学生是“进行时”、“未来时”,是不成熟的“人”,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人”,这就更需要我们加倍地呵护、小心地引导;教师还未意识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没有任何权力责骂、训斥,或无情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也正是这样的不尊重,让学生打心眼里排斥你、逆反你,试想,一个总是不尊重学生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尊受损以外,还能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呢?

2、不了解儿童,教育手法单一而僵化

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教育本质上是尊重差异的美,他们习惯了整齐划一、一呼百应,一旦有学生特性鲜明些、教育过程费劲些,就如临大敌,觉得此人“特殊”,却不知差异是正常的,整齐划一才是不正常的!

而一旦出现了所谓的“特殊儿童”后,教师不是去深入地了解发生问题的原因,不去寻找问题的症结,而是急于吓唬、压制、孤立,却从未想过这样的教育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有心灵的沟通,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很少取得过认同感,这样的两个“绝缘体”似的教育主体,能产生多少教育效果呢?

更未想过这样毫无针对性的教育意义何在?

三、“特殊儿童”教育的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

所谓“特殊儿童”就是一些个性较为鲜明、较为顽劣、儿童特性显著的孩子。

他们不过就是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听话,难教一些、易于反复,但他们仍然是正常的儿童。

如果我们把他们看成是“特殊儿童”,并把这一定性向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扩散,“特殊儿童”的身份就牢牢地套在了他的头上,同学们会因为他的特殊而疏远他,使他游离在集体之外。

我们只有不把他们看成是“特殊儿童”,承认儿童之间的差异性,并放在集体中进行教育,他们才有进步。

特殊儿童教育心得体会随笔2

什么是儿童学习障碍,至今尚无确切的定义。

人们常常把它与学习困难、学习缺陷、学习无能等相混淆。

学习障碍所包含的大量情况也很难确切地予以定义,如活动过度、学习无能、脑功能失调、轻度脑损伤、知觉缺陷、诵读困难等。

1963年,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S·KirK)提出了学习障碍(learndisability)的概念,认为是指那些能听又无显著智力缺陷,然而在行为与心理上表现出相当的偏差,以致于无法良好的适应家庭生活,在学校中靠通常的教育方法未能有效学习的儿童。

1983年美国几个关于儿童学习障碍的学会共同拟定的定义是:

“学习障碍是指在求知、听讲、说话、阅读、写字、推理或算术能力上出现重大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学习困难通称,其原因一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即是由一个人的内在因素所导致的,虽然这种学习缺陷也可以与其他障碍(如感官损伤,智能不足,或情绪困扰)同时存在,或是由于环境(如文化差异,教育方法问题,处境不良)的影响,它却是因此状况或影响所直接促成的。

学习障碍的定义虽有许多分歧,但以下四个特征却是公认的:

⑴差异性。

儿童的实际行为与所期望的行为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如尽管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实际学习成绩却远低于其年龄和智力水平应该达到的成绩。

⑵缺陷性。

学习障碍儿童有特殊的行动障碍。

这种儿童在很多学科方面能学得很好,却不能做其他儿童很容易做的事。

⑶集中性。

学习障碍儿童的缺陷往往集中在包括了语言或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因此,常常在学习、思考、说话、阅读、写作、拼写或算术方面出现障碍。

⑷排除性。

学习障碍的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普通的心理发育迟缓问题引起的,也不是由情绪问题或缺乏学习机会引起的。

医学界把学习障碍看成是一组症状,表现出各种疾患:

⑴儿童多动症。

其主要特点为注意力涣散,难以集中,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多活动,难以安静,冲动任性,急躁易怒,或伴有学习困难、阅读、书写障碍,不服管教,说谎话等,其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⑵儿童抽动症。

表现为交替出现的眨眼、摇头、耸肩、甩胳膊、踢腿、鼓肚子等,同时伴有学习困难,心理障碍等。

⑶特殊能力发育迟缓。

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阅读能力和运算能力下降或明显下降,凡涉及这两方面能力的学习,其成绩显著低于实际水平。

⑷发育迟缓。

由于某种疾病引起的衰弱状态,学习易疲劳,学习成绩普遍低下,而非某一单科困难。

⑸品行障碍。

经常说谎,有偷窃行为,经常逃学,到处游逛,和父母不能建立正常的感情等。

特殊儿童教育心得体会随笔3

儿童时期经常会出现语言障碍,男孩尤其如此。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语言发育迟缓,这可能是因为孩子难以明白别人的话语和难以表达所致。

其他常见的情况还包括口吃和口齿不清。

某些语言障碍可能与学习障碍或孤独症有关。

“语言发育迟缓”的最常见病因就是听力受损,而听力受损大多因为复发性耳部感染或“湿耳”所致。

语言发育迟缓或许是身体异常,例如:

“脑性瘫痪”,也可能是遗传所致,患儿会难以控制讲话所需的不同身体部位。

假如孩子很少与父母讲话或交往,那么他会讲话的时间也会较其他

的儿童晚。

来自双语家庭、左撇子或双手并用的儿童,也可能说话较晚。

假如孩子已近2岁,仍然未曾说出只言片语,或难以听懂简单的要求,那么就请教医生。

应该先解决听力问题,并接受特殊教育。

经过治疗,孩子的言语技巧仅稍晚于同年龄儿童,而其他方面发育正常的患儿,他们的语言能力通常会在稍后赶上同伴。

但是有些患儿可能会在以后发生阅读或书写障碍。

学习言语时儿童经常会口齿不清或发不出某些声音,这是因为他们尚未成熟至可以清楚发音。

许多2—4岁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口吃的情况,这种情况经常在孩子入学前就会完全消失。

假如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或非常严重,那么就向医生咨询。

孩子也可能需要进行语言治疗,而且大多患儿一般能够成功,但少数口吃和存在其他语言障碍的孩子可能会终身伴有症状。

特殊儿童教育心得体会随笔4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组织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因此,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各个环节:

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环境等都对学习及其过程有影响。

就学生本人而言,主要是学习能力问题,即对知识的理解、组织、贮存及回忆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当儿童在获得知识上发生困难时,统称为“学习问题”,其原因包括教授方法、学习方法、兴趣、动力、情绪紊乱、环境条件不利、智力水平差等。

学习不能(1earningdisability)(有人称之为“学习困难”)一般分为二类:

一类为普遍性无能,即精神发育迟缓引起者;二类指特殊性学习不能(special1earningdisability),是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在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学习成绩与其智力水平所能期望的成绩相比显著落后。

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思维、拼音、数学运算能力差等诸方面。

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将“特殊性学习不能”作为“学习不能”论,因此,普遍性无能即被排除在外,本章也不予赘述。

但“学习不能”这一名词的应用似有不妥之处,“特殊学习障碍”一词似乎更接近于实际,值得今后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