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渔业专题研究报告.docx
《嘉陵江渔业专题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嘉陵江渔业专题研究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嘉陵江渔业专题研究报告
嘉陵江上游广元段渔业资源现状和
保护对策的研究
一、综述
1、嘉陵江上游广元段概况
1.1自然概况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流,古称阆水、渝水,因流经陕西凤县东北嘉陵谷而得名。
上源为白龙江和西汉水,前者发源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的朗木寺;后者发源于秦岭西南,因在汉江之西,故称西汉水,直至陕西省略阳县两河口以下始称嘉陵江,与白龙江相汇于我市元坝区昭化镇。
嘉陵江自略阳流经广元、南充、北碚,自北向南纵贯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于重庆注入长江。
嘉陵江广元河段河道长261.2km,其中,朝天区50.5公里,利州区33.66公里,元坝区98.28公里,剑阁县44.50公里,苍溪县78.73公里(剑阁县与元坝区及苍溪县界线在河心,与元坝区重合35.21km,与苍溪县重合9.29km)。
天然落差168m,平均比降0.64‰,其中昭化至苍溪河段,穿过剑门山,形成120km峡谷段。
出峡谷后,河谷逐渐变宽,一般为400~1000m,河道蜿蜒曲折,水流较平缓,两岸有较多台地,沿河漫滩与阶地相间,植被较差,农耕发达。
嘉陵江广元河段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缘之龙门山系北段前缘部位,地形呈北高南低之势,一般海拔高程450~800米,最高约1000米,最低约357米,一般相对高差100~300m,区内最大高差约600~700米,属中低山、丘陵中等切割区。
嘉陵江上游河谷狭窄,平均比降3.8‰,水流湍急,曲流蜿蜒,形成大量的环形、菌形河曲,常有滑坡、泥石流现象。
降水丰沛,植被覆盖率不高,土壤组成除西汉水上游部分有2350Km2的黄土区外,其他均为紫色土和土石山区,质地松脆,水土流失严重,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输沙产沙地。
嘉陵江一级支流东河历史上称宋水、宋熙水或东游。
源头有二:
东源-宽滩河,西源-盐井河,两河至双汇镇汇合后成为东河干流,由北向南入苍溪县境,在阆中县的文成汇入嘉陵江。
东河全流域面积5191km2,河道长307km,平均比降5.0‰。
干流十分弯曲,河谷开阔,河床宽敞,河宽一般在170~450m。
嘉陵江一级支流西河,又名西水、小潼水,发源于五子山分水岭西南,流经剑阁县部分乡镇,于涂山乡界流入南部、阆中县内,为剑阁县内较大河流。
剑阁县境内流长118公里,流域面积123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40%。
河道平均比降1.45%,落差302米,中下游河面宽100米至200米。
嘉陵江上游广元段有已建成的江河控制性骨干水电工程宝珠寺水利枢纽和即将建成的亭子口水利枢纽,另分布有紫兰坝、昭化、上石盘、洄水、东河六级等梯级电站。
其中宝珠寺水利枢纽形成的白龙湖,正常蓄水位水面9.3万亩,现已成为西部地区有机鱼生产基地,年产商品鱼2万余吨;于2013年关闸蓄水的亭子口水利枢纽,将形成水面16.97万亩,将为我市水产产业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机遇。
同时,紫兰坝、昭化、上石盘、洄水、东河六级等梯级电站渔业的有序开发利用,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
2、历史渔业资源研究与相关文献
上世纪60年代,来自日本岸上镰吉对嘉陵江的鱼类进行了标本的收集和各种鱼类产地的登记。
这是对嘉陵江鱼类第一次用近代科学方法进行的分类调查和整理。
伍献文教授等在1940-1945年期间对嘉陵江下游的鱼类黄鳝、鲫鱼、鲤鱼等作了相关的研究。
解放后,对嘉陵江流域的鱼类资源调查更加重视(黑田竹弥等,1982),1957-1962,四川大学生物系在渠江、涪江和嘉陵江干流等部分江段,收集大量的鱼类标本,写成了《四川鱼类区系的研究》,其中罗列了嘉陵江鱼类87种,渠江54种,涪江64种。
195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嘉陵江亭子口和涪江的武都进行了鱼类资源的调查分析,记述了68种鱼类。
1958-1959年,施白南先生编写完成了《嘉陵江鱼类志》。
1976年,以嘉陵江水系的综合利用和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增殖为目的,四川省农业局,省科委组织了当时的西南师范大学和南充师院等的相关专家,组成了嘉陵江水系鱼类资源调查组,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大调查,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和归纳,提出嘉陵江流域全水系的鱼类总153种,对其中20多种经济鱼类进行了详细的生物学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有:
中国鲤科鱼类志(伍献文,1963;1977)长江鱼类(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1976);嘉陵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报告(嘉陵江鱼类资源调查组,1980,铅印本);中国条鳅志(朱松泉,1989)四川鱼类志(丁瑞华,1994);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鲇形目(褚新洛等,1999);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中卷和下卷(陈宜瑜等,1998;乐佩琦等,2000);长江流域鱼类多样性空间格局与资源分析(傅萃长,2003);长江鱼类早期资源(曹文宣等,2008);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Ⅰ卷)和(第Ⅱ卷)(汪松等,2004;2009)等等。
二、嘉陵江上游广元段鱼类多样性格局
1、鱼类物种名录
嘉陵江上游广元段鱼类多样性丰富。
据文献统计,嘉陵江流域共有鱼类153种,隶属于7目19科83属。
其中属于长江特有种的鱼类物种数达54种,占整个长江流域特有物种的约1/3,居长江流域各水系第4位,物种密度达到9.6种/10000Km2,居长江流域各水系的第7位(傅长萃,2003)。
嘉陵江流域不仅鱼类物种丰富,珍稀鱼类,特有鱼类的种类也相当多,进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汪松,2009)的淡水鱼类中,有12种在嘉陵江有分布,仅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就有36种。
2、鱼类区系分析
根据蒋学龙(2002)的无量山哺乳动物区系存在度概念来计算嘉陵江流域鱼类的区系存在度(ValueofFaunal):
某一类群在某地的区系存在度(VFP)=某地存在的次级分类单位数目/次级分类单位总数×100%。
对嘉陵江鱼类目、科不同层次进行统计,分析其区系性质,次级分类单位总数数据来自Fishbase(WorldWideWebElectronicPublication,2009)。
(1)区系组成及存在度分析
①区系组成分析
根据动物区系复合体是同一地理起源,并不断演化发展的原则,流域内的鱼类大致可以归入以下7个不同的区系复合体。
Ⅰ中亚山地区系复合体:
以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和条鳅亚科Newacheilinae为代表。
分布于干、支流的上游,在冬季可延伸到中游上段,条鳅亚科的某些种类也可扩散到下游。
分布区域河道狭窄,比降大,水流湍急。
水温较低,河床底质多位岩石或砾石。
Ⅱ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
在嘉陵江的干支流种类较多,分布广泛,大多善游泳。
以鮈属Rhinogobio、蛇鮈属Saurogobio、鳊属Parabramis、鲂属Megalobrama、鲢属Hypophthalmichthys、鲴属Xenocypris等为主要代表,构成了嘉陵江流域的优势种群。
自上游往下,由于地形的变化,水流缓急交错,水温逐渐升高,水中营养物质和饵料生物复杂多样,本区系的鱼类多集中在中游或者中上游,越趋上游则种类越少。
例如:
蛇鮈SaurogobiodabryiBleeker,马口鱼OpsariichthysbidensGünther等。
Ⅲ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
以鮠属Leiocassis,黄鳝Monopterusalbus(Zuiew)等为代表,包括鰕鯱鱼科Gobiidae、斗鱼科Osphronemidae等,在中游和下游有一定的数量和分布。
有的种类也分布在支流、沟渠等小型水域。
本区系的鱼类表现为体型较小,游泳能力较弱。
由于长期适应周期性的局部缺氧环境,致使某些种类产生特殊的适应性特征,例如:
鳞片的退化、出现辅助呼吸器官。
主要的地貌特征是由北部低山区至丘陵区(绵阳—南充),河床逐渐加宽,比降减小,水流缓慢,水域宽阔。
本区系的鱼类,在中游和中下游仍占有一定的渔获物比重。
Ⅳ南方山地区系复合体:
以爬鳅科Balitoridae(=平鳍鳅科),鮡科Sisoridae为代表,适应山区激流生活。
有的种类甚至有特殊的吸盘结构,分布较广泛,以中上游和中游的数量较多。
地貌特征以北部低山区和中部丘陵区为主。
本区系鱼类产量较低,可食用性不强,经济价值很小。
Ⅴ晚第三纪早期区系复合体:
此类型在嘉陵江流域分布较少,但数量较大,产量也较高,因为此类型适应性强,分布广泛。
在嘉陵江流域具有较为重要的经济价值。
其中,以鲤Cyprinus(Cyprinus)carpioLinnaeus、鲫Carassiusauratus(Linnaeus)、鲇SilurusasotusLinnaeus为代表,包括了鱊亚科Acheilognathinae,胭脂鱼科Catostomidae,沙鳅亚科Botiinae等。
分布地区主要在干、支流的中下游。
中下游水域水流较平缓,河面宽阔,河床底质复杂,流量和水深加大,水体饵料丰富,促使了这些种类形成优势种群,而生活流域的地貌特征以北部低山区和中部丘陵区为主。
Ⅵ北方山区区系复合体:
此类型在嘉陵江流域种类和数量较少,它们大多体型较小,且分布地区局限,界限明显。
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优势种群,多在支流中发现。
分布区域水温低,透明度大,河床底质为岩石或砾石。
本区系鱼类经济价值很小。
例如:
洛氏鱥Phoxinusoxycephalus。
Ⅶ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
代表种为在嘉陵江下游分布的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Gray,达氏鲟AcipenserdabryanusDuméril。
本区系鱼类数量少,产量低。
分布区域多在平行岭谷区和中游丘陵区。
由以上分析,嘉陵江中的鱼类以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占优势,同时所含区系复合体多样,是一条极具综合性和特色性的长江重要支流。
②区系存在度(VFP)分析
在鱼类的区系组成研究中,大都按上述以所含属种的绝对数目进行排序分析,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区系组成,但是无法反映这些科属在区系建成中的相对重要性。
运用区系存在度分析方法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Ⅰ目级水平
嘉陵江上游广元段鱼类隶属于7目,包括:
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鳗鲡目Anguilliformes,鲤形目Cypriniformes,颌针鱼目Beloniformes,合鳃鱼目Synbranchiformes,鲇形目Siluriformes,鲈形目Perciformes。
按所含科的绝对数量排序,鲈形目为第一位,鲤形目、鲇形目排在第二,然后依次是鲟形目、颌针鱼目、合腮鱼目。
而按照区系存在度排序,鲟形目以100%的VFP排在第一位。
其次是全球淡水鱼类中最大的类群鲤形目,而在全球分布广泛的鲇形目和鲈形目排在了最后两位。
表2.1嘉陵江上游广元段鱼类目级区系存在度(VFP)
目名
科数
VFP
鲟形目
2
100%
鲤形目
4
66.67%
颌针鱼目
2
40.00%
合鳃鱼目
1
33.33%
鲇形目
4
12.12%
鳗鲡目
1
6.67%
鲈形目
5
3.21%
Ⅱ科级水平
从科级水平上分析,嘉陵江上游广元段鱼类隶属于19科,若按传统的以绝对数目进行排序,即最大的科为鲤科Cyprinidae(48属84种),其物种数量占嘉陵江鱼类总种数的55.56%,其次是爬鳅科Balitoridae(7属15种),占嘉陵江鱼类总种数的9.80%。
鳅科Cobitidae在嘉陵江分布有6属12种,鲿科Bagridae分布有4属12种,各占总种数的7.84%。
其余的15科,单科种数都未超过10,甚至有些以单科单属单种的形式存在,总共占嘉陵江鱼类总种数的28.76%。
而从区系存在度的分析结果看,在所含种类的百分比中占最多的鲤科和爬鳅科在区系存在度上都未超过25%,相反,具有地方性分布的小科(所含属种都相对较少),例如:
鳗鲡科Anguillidae、匙吻鲟科Polyodontidae、钝头鮠科Amblycipitidae、鳢科Channidae都仅有1属1种或2种,却有相当高的区系存在度。
表2.2嘉陵江上游广元段鱼类科级区系存在度(VFP)
科名
种数
属数
VFP
鳗鲡科
1
1
100%
匙吻鲟科
1
1
50.00%
钝头鮠科
2
1
50.00%
鳢科
1
1
50.00%
鳅科
12
6
33.33%
鲟科
2
1
25.00%
青鳉科
1
1
25.00%
合鳃鱼科
1
1
25.00%
鲤科
85
48
22.86%
爬鳅科
15
7
18.92%
鮡科
5
3
15.00%
鲿科
12
4
13.33%
鱵科
1
1
8.33%
鲇科
2
1
8.33%
胭脂鱼科
1
1
7.69%
斗鱼科
2
1
7.69%
塘鳢科
1
1
2.86%
鮨科
3
1
1.61%
鰕鯱鱼科
5
2
0.94%
3、珍稀保护及特有鱼类
(1)珍稀保护鱼类
嘉陵江上游广元段流域鱼类资源丰富,其中也包含国家珍稀保护鱼类,例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达氏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长江流域濒危动物长薄鳅等共12种进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汪松等,2009)的鱼类分布在嘉陵江流域,占整个流域鱼类种类的7.84%,包括:
达氏鲟AcipenserdabryanusDuméril,1868(濒危,评估年代:
2007);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Gray,1834(濒危,评估年代:
2007);白鲟Psephurusgladius(Martens),1862(极危,评估年代:
2007);鯮Luciobramamacrocephalus(Lácepède),1803(易危,评估年代:
2004);方氏鲴XenocyprisfangiTchang,1903(易危,评估年代:
2004);云南鲴XenocyprisyunnanensisNichols,1925(濒危,评估年代:
2004);岩原鲤Procyprisrabaudi(Tchang),1930(易危,评估年代:
2004);胭脂鱼Myxocyprinusasiaticus(Bleeker),1864(易危,评估年代:
2004);长薄鳅Leptobotiaelongata(Bleeker),1870(易危,评估年代:
2004);青石爬鮡Euchiloglanisdavidi(Sauvage),(极危,评估年代:
2004);黄石爬鮡EuchiloglaniskishinouyeiKimura,(濒危,评估年代:
2004);白缘鱼央Liobagrusmarginatus(Bleeker),(濒危,评估年代:
2004)。
在以上这些珍稀保护动物中,中华鲟、白鲟已经绝迹,鯮、青石爬鮡、青石爬鮡已经近多年没有捕捞记录。
(2)特有鱼类
嘉陵江上游广元段流域鱼类丰富,特别是有丰富的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这些特有的鱼类资源,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种质保护、物种的保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统计,嘉陵江流域共有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6种,长江流域特有鱼类51种(见附录鱼类名录标记)。
嘉陵江上游广元段流域面积广阔,有丰富的鱼类资源,珍稀种、特有种鱼类在此都有一定分布。
它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种质资源保护地区。
嘉陵江流域鱼类多样性的下降对于整个长江流域物种资源的保护都具有潜在的影响。
目前,嘉陵江流域中已经有12种鱼类进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2009),成为濒危物种。
因此,在现有的保护措施基础上,打开思路,抓紧落实,运用保护生物学的理论,对重要的江段进行生态修复,建立健全保护区的机制,尽快地采取更加有效的综合管理计划。
同时,对于保护鱼类的多样性而言,正确的舆论科普宣传,以及政府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良性合作、数据共享也至关重要。
三、嘉陵江上游广元段渔业资源状况调查及变迁分析
嘉陵江上游广元段流域鱼类品种繁多,资源较为丰富,为川北地区渔业主产区,渔获物产量较大,是四川省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技术的进步发展,渔业捕捞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传统的捕捞方式遭到淘汰,而一些高强度、密度的方式却普遍地被使用。
这些作业方式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渔获物的产量,但是却不利于渔业资源的保育和可持续利用。
目前,嘉陵江上游广元段渔业资源呈现出了总渔获量下降,大型经济鱼类缺乏,渔获物年龄组成低龄化等问题。
本次调查,在结合以上珍贵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30年来嘉陵江流域资源的变迁情况分析。
主要从渔获物产量组成、主要经济鱼类、渔具渔法、渔业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流域自身环境的改变,对以上方面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期针对渔业资源变化的原因,对渔业进行恰当的保护,提供具体的措施建议。
1、材料和方法
(1)调查时间和地点
嘉陵江上游广元段的渔业组织呈现分散个体经营,这给本次调查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取样的欠缺和不完整。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2年1月,参考1976年渔业大调查时的取样点,结合目前的行政区划和因水利工程、航电枢纽大坝截流而造成的水体隔离,在嘉陵江上游广元段选取了朝天、陵江、昭化、黄龙、虎跳、鸳溪、洄水这7个个取样点进行野外调查,结合2009年6月四川农业大学调查资料,对其中的的渔业资源状况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分析。
(2)调查方法
①收集处理数据资料
收集历史上记录的鱼类及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各江段渔获物年总产量等。
主要通过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和从各地渔政处获得数据资料为主。
②野外实地调查
对所设置的各样点,进行渔获物的实地测量和取样。
在野外需要测量的数据有:
全长、体长、体重。
需要统计的数据有:
单船渔获物的种类组成及比例,单船渔获物产量等。
③指标计算
K=100(W/L),K表示丰满度(Fullness),又称丰满系数,以百分数表示,式中W为体重,单位为g,L为体长,单位为cm。
丰满度是鱼类体长体重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常用作衡量鱼体丰满程度、营养状况和环境条件的指标。
鱼类相对丰满度,是用渔获物中各种鱼类数量所占百分比表示的(崔奕波等,2005)。
例如:
鱼类A的相对丰满度=鱼类A的尾数/总鱼获物尾数×100%
2、结果与讨论
(1)渔获物组成总体分析
嘉陵江上游广元段渔业工具多,方法各式各样,流域环境多样,所以渔获物的组成复杂,种类繁多。
本次野外调查,沿江统计单船渔获物52船,统计渔获物的总重量976.7Kg。
经实地考察整理分析,渔获物中出现的76种鱼类分别隶属于10科,具体各科的种类、尾数及相应的百分比见表3.1。
由表3.1可知,鲤科的鱼类在种类和尾数上均占第一位,其种类占捕捞对象的60.53%,而尾数占总捕捞尾数的71.08%。
其次,从种类上看是鳅科和鲿科,种类占捕捞对象的10.53%,而鳅科和鲿科的鱼类多为中小型鱼类。
从尾数上看,居于第二、三位的是鲇科和鲿科。
在捕捞对象中,鲤科不管是在种类还是尾数上都占据了绝对重要的位置,百分比都达到了60%以上,其种类达到了46种,分属于10个亚科,各亚科种类、尾数及相应的百分比见表3.2。
由表3.2可知,在各亚科中,种类最多的属鮈亚科,有11种,占总数的23.91%。
鮈亚科鱼类在嘉陵江有分布的有21种,也属各亚科中分布种类数最多的亚科。
其次为鲌亚科、鲴亚科和鲃亚科,分别为10种、5种、5种。
从整体上来说,渔获物中各亚科的种类多少都与整个流域中该亚科所占的位置相对应。
(2)渔业资源30年变迁及原因分析
①渔获物产量及组成的变化
经过我们的采访渔民作业天数、平均渔获量等信息和采样比例的估算,嘉陵江广元段干流年平均总渔获量约为200吨左右,远远低于1980年调查组的估计量。
渔获量和捕捞强度是相关的,目前渔业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捕捞强度加大。
但仅从总量上的少许变化不能充分说明鱼类资源的变化情况,还需要从种类组成,渔获物年龄组成等来综合说明问题。
就种类组成而言,如前表3.1、表3.2所示,结合1980年的调查数据,从各科水平上来说,鳗鲡科和胭脂鱼科鱼类资源量急剧减少,目前在渔获物中已没有记录。
而作为最主要渔获物科类的鲤科,不管是种类还是为数百分比都有了明显的下降,种类从58种降到了46种,尾数百分比从84.46%降到了66.03%,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嘉陵江流域鲤科鱼类由于过度的捕捞等资源量明显减少。
同时,也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渔民们将部分捕捞注意力转移到了单斤售价更高的黄颡鱼类、鲇鱼等上面。
总的种类数也由87种降为现在的76种。
从总体的趋势上可以看出,曾作为主要经济鱼类的鲤科鱼类,虽然仍然占目前的主要捕捞鱼类,但资源量较从前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枯竭。
②主要经济鱼类的变化
通过30年前后两次调查对比分析,主要经济鱼类的种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30年前曾作为嘉陵江流域主要经济鱼类的铜鱼、中华倒刺鲃、岩原鲤、拟尖头鲌,这四种鱼类目前在嘉陵江的天然渔获物中所占比重很小。
中华倒刺鲃是典型的洄游型鱼类,目前已成为网箱养殖的优良品种,在野外也属于少见种,偶有捕捞记录。
2004年,经专家评估,岩原鲤成为长江流域易危种,目前在嘉陵江的天然分布很有限,本次调查中仅发现在昭化及以下江段偶有捕捞记录,且个体均不大。
拟尖头鲌曾是中游上部分的主要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广元至苍溪段,目前,此江段仍然有其分布,但资源量明显减少,已经不再是当地的主要经济鱼类。
如表3.3所示,我们所统计的主要经济鱼类与次要经济鱼类总共占整个渔获物的92.3%,与1980年所统计的91.9%相近,代表了嘉陵江干流的经济鱼类种类。
主要经济鱼类由7种类增加为9种类,所占百分比由76.55%升高到83.18%,但种类上仅有鲫鱼、鲤鱼、鲇类3种相同,1980年统计的次要经济鱼类鮈类、白鲢、大鳍鱯成为现在的主要
表3-1渔获物各科种类、尾数组成百分比
科别
鲟科
鳅科
鲤科
爬鳅科
鲇科
鲿科
钝头鮠科
鮨科
鰕鯱鱼科
鳢科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种类
1
1.32
8
10.53
46
60.53
5
6.58
2
2.63
8
10.53
1
2.63
2
2.63
1
1.32
1
1.32
尾数
2
0.04
114
2.48
3271
71.08
145
3.15
414
9.00
365
7.93
167
3.63
57
1.24
51
1.11
16
0.35
表3-2渔获物鲤科各亚科种类、尾数组成百分比
亚科别
鱼丹亚科
雅罗鱼亚科
鲴亚科
鲢亚科
亚科
鲌亚科
鮈亚科
鲃亚科
野鲮亚科
鲤亚科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种类
2
4.35
4
8.7
5
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