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素材战胜灾难.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2112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热点素材战胜灾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热点素材战胜灾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热点素材战胜灾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热点素材战胜灾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热点素材战胜灾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热点素材战胜灾难.docx

《高考热点素材战胜灾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热点素材战胜灾难.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热点素材战胜灾难.docx

高考热点素材战胜灾难

致敬台风中英勇无畏的他们1

致敬台风中英勇无畏的他们

2019-08-1317:

52:

10 来源:

新华网

徐 可

  连日来,超强台风“利奇马”携风裹雨,给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安徽、福建、河北、辽宁、吉林9省市带来巨大“创伤”。

当洪水围困城市、席卷农田,人民群众身处险境时,有这样一群人奋战在抗击台风一线,在风雨中逆向而行。

  一个个画面,是他们为抗击台风不眠不休的生动定格。

为排除敬老院险情,安徽绩溪县的“85后”乡镇干部李夏在风雨中坚持在抗台防台巡查一线,却突遇山体塌方,因公殉职;为保障当地电力设施安全,浙江台州路桥区供电公司变电工区员工蔡江鹏连续三天参与抢修作业未曾合眼。

这些天,#消防员的朋友圈#话题刷爆全网,他们有的人经过同样受灾的自家村口却因为执勤救援不能回家探望年迈老母,有的人两天没喝上一口热水、泡了两个小时的泡面也顾不上吃,还有那位坐在水漫脚踝的路边,在工作间隙连吞11个包子的19岁消防员吉侯牛培,年轻的面庞、急促的吃相和腼腆的笑容令无数网民动容……危急时刻,一个个忙碌甚至奋不顾身的身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困难扛在肩头的无私奉献与人间大爱。

  一组组数据,是他们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真实记录。

为抗击台风“利奇马”,9日以来,水利部有12个工作组在一线协助指导地方开展暴雨洪水灾害防御工作;9日晚至10日凌晨,上海全市防汛值班9.15万人次,12.5万防汛应急抢险大军坚守岗位;11日,大连全市808支抢险救援队伍集结待命,52687名抢险人员随时做好抢险救援准备;截至8月12日16时,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地3万多名消防指战员共参加抢险救援6177起,营救遇险和疏散转移被困群众8843人……关键时刻考验担当作为,重要关口彰显意志品质。

在迎战台风的战斗中,他们用血肉之躯在风雨中全力以赴、挺立一线,筑起抗击台风的“战斗堡垒”,传递出不畏艰险、勇于坚守、冲锋在前的无穷力量。

  他们,就是救援人员。

他们中有党员干部,有消防队员,有民间救援力量……虽然身份不同,但是在台风来袭时,都朝同一个方向而去——为了救援人民群众。

他们中很多人的名字不被人知晓,但是他们在风雨里负重前行的身影将永远被铭记于心。

让我们向英勇无畏的英雄们致敬:

你们辛苦了,请注意安全!

不能让灾害谣言 酿成更大灾害

丁慎毅

2019年08月13日07:

44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日前,受今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影响,山东普降暴雨,山东各地全面展开救援工作,但谣言也随风而来。

8月10日,网络上一则“今晚七点潍坊市会将地面井盖全部打开,以便排水”的消息被广泛传播,引起山东潍坊市民质疑和恐慌。

8月11日中午,在枣庄微信群、朋友圈一张“暴雨后出现鳄鱼”的截图在传播。

同一天,淄博一则称博山马公祠隧道出现泥石流的小视频刷爆朋友圈。

  对此,三地相关部门均第一时间予以辟谣。

几乎每一次灾害,都会伴随着谣言。

而谣言有时又会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这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传播谣言者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可是为什么当又一次灾害来的时候,谣言又会跑出来?

又会有人相信谣言?

  从个人心理角度说,有人出于商业利益,比如增加流量和打赏;有人属于智商欠费,刚看了开头就转发;有人属于凑热闹,明明有所质疑,仍然转发。

而谣言在一次次的转发中,可能被修饰得更像真相。

从另一方面来说,制造谣言、转发谣言而受到的处罚,相比造成的危害而言,还偏轻。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社会情绪的链式传播,会在人际间发生情绪感染,使某种误导传播得到强化,从一端走向另一极端。

因为这个时候,大家对信息的需求更加渴望,对任何跟自然灾害有关的事会更加关切,相比于冷静的状态下,对信息的判断也更感性,当谣言跑在真相前面时,大家这个时候很容易相信谣言。

  不再让灾害谣言成为“次生灾害”,对个人来说,就要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在证实其不实性后,更应果断删除信息或发布辟谣信息,以阻止谣言的进一步传播,并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谣言。

所谓“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每个人要不断提高科学素养,保持清醒与理性,相信相关部门会及时主动公布信息。

  对相关部门来说,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到事件处理快速、有序、高效,信息发布及时、全面、准确,并加强与媒体和公众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消除因为信息不畅、误解造成的恐慌情绪。

二是加强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加大对重要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监测,及时进行网络辟谣,防止网络谣言大肆传播。

三是积极与警方沟通,严厉惩处突发事件造谣者、传谣者。

  特别是对造谣者,要依据法律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同时依据诚信治理原则,对其进行失信处罚,让他们像老赖那样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处处受到制约。

面对灾难的幽默如何化悲痛为力量

王钟的

2019年08月13日07:

5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连日来,台风“利奇马”自南向北,席卷我国多个省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

在灾难中,人们如何恰当地表达,如何避免人为的“次生灾害”,成了公共舆论场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位知名男性艺人的做法,引发了激烈的网络争议。

8月10日,他在微博中晒出了一段自己爬在电线杆上躲避洪水的视频,表情夸张,动作搞笑。

有人认为,他是用幽默的方式提醒公众注意出行安全,但也有人发现,当时地面积水不多,艺人没有避灾的需要,况且“爬电线杆”显然不是正确的避灾方式。

随后,该艺人删除了视频,但围绕自然灾害中幽默言行的讨论并未就此终止。

  幽默是人类的天性,即便是在惨烈的灾难中,很多人依然习惯作出幽默的表达。

面对天灾人祸的打击,保持粲然一笑的能力,有助于人们缓解情绪,从悲伤中走出来,更加积极地投入灾后修复和建设。

正因如此,在人类灾难史上,不管是无法预知和抗拒的自然灾害,还是战争、动乱等人为灾难,始终存在一种以幽默对抗悲情、以乐观对抗困苦的生存价值观。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灾难中找到幽默的触发点。

身处巨大悲伤之中,莫名的调侃,夸张的搞笑,可能是伤口上的一把盐。

对于准确评估灾难影响而言,过度的幽默也可能造成干扰,消解救灾工作的严肃性。

灾难中可以幽默,但幽默理应适可而止。

在任何情况下,严肃救灾与安抚受灾者才是舆论的主旋律。

  那么,面对灾难,究竟应当如何恰当地表达幽默?

  首先,灾难中的幽默应当以体恤灾情为根本,不能消遣他人的伤痛。

正所谓,幽默是自己的,对他人的损失应保持高度敏锐和同理心。

就在这次“利奇马”台风的新闻报道中,有媒体派出身材魁梧的记者出镜播报,并意外成为“笑点”,既让人忍俊不禁,又帮助受众感受到了台风的巨大威力。

在这样的视频中,报道的出发点是善意的,而且记者冒着一定危险在风雨中播报,表达了亲身感受灾难的诚意。

即便受众观看以后哑然失笑,也不会产生多少负面的舆情效果。

  其次,灾难中的幽默应当以化悲痛为力量为追求。

作家汪曾祺写过一篇散文《跑警报》,文章用幽默的笔触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师生躲避日军轰炸的情景。

风声鹤唳的战争年代,西南联大保留中国高等教育火种的筚路蓝缕,竟然成了汪曾祺戏谑的材料?

显然不是,文章结尾笔锋一转,似有千钧之力:

(中华民族的)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汪曾祺在40多年之后回顾这段经历,显然是以乐观主义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艰苦抗战的决心与意志。

  再次,灾难发生以后,无论是幽默还是悲痛,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流露。

一方面,自然灾害难以避免,只有尽快从灾难的伤痛中走出来,才能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工作中,然而,谁也没有资格要求受灾者强颜欢笑,把祸事表演成喜事;另一方面,一味渲染悲情和伤痛,压抑正常的幽默和解嘲,也是对灾难的不恰当消费,众志成城的救灾氛围,并不是通过刻意为之的苦难渲染而造就的。

不管怎样,灾难发生以后,比泪水更弥足珍贵的是笑对生活的勇气,对人性的尊重才是救灾治灾的根本。

  媒介环境是拟态环境,传播学大师李普曼认为:

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

人们如何认识灾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灾后形成了怎样的媒介环境。

在这个人人都能参与媒介环境构建的年代,众声喧哗,任何一种声音都可能被意外地放大,成为影响舆论场的热点。

  一颦一笑总关情,面对灾难如何正确表达,又如何理解和反馈他人的表达,或是检验公众媒介素养的重要标尺。

“有技能的人冲在前面”,朴实而珍贵

高路

2019年08月13日07:

57  来源:

钱江晚报

  这几天,台风的消息牵动着每个浙江人。

受灾严重的临海,大水淹没了道路和房屋,群众受困。

8月10日晚,临海公安通过社交媒体向各界紧急征用冲锋舟。

短时间里,全省各地社会救援力量出动的冲锋舟就达229艘,各地支援的冲锋舟数量更是无法统计。

  身在杭州的浙江大学皮划艇老师、世界冠军、国际搜救冲锋舟救援技术教官、国际水域救援IRIA亚洲首位R4女教官许亚萍获知消息后,第一时间组织起了一支救援小队,带着装备赶赴临海。

  许亚萍等人的行为让人动容。

从8月10日夜里看到临海救援消息,立刻在各微信群联络救援力量,选定救援小组成员后从杭州出发,抵达临海,和当地救援组织接头并投入救援,直到8月11日中午……十几个小时不眠不休,为的是尽快投入救援,让受灾群众尽早脱困。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这样有担当有爱心的公民,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凝聚人心,在危难之际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而相比于许亚萍的爱心,为社会贡献的精神动力,她的冷静则让人放心。

“有技能的人就该冲在前面”,“我们就是救援队伍里面一颗螺丝钉,水上运动是我的强项,救援是我的专业,这时候不去,学了要干吗?

  语言朴实无华,却点中了救援的关键。

这么大的洪水,那么多村民市民被洪水围困,没有像冲锋舟这样的专业救援设备是不行的。

冲锋舟的问题解决了,可是如果没有专业的驾驶人员,再多再好的设备也无法发挥出最高的救援效率。

救援过程中还有各种突发状况,没有专业的训练也很难妥善应对。

  事实证明,许亚萍这样的专业人士到来解决了燃眉之急。

许亚萍还在远离临海时就已经意识到了,专业的救援人员可能比设备更重要,所以第一时间就组织救援队伍。

而在实际救援过程中,她也轻车熟路,驾驶冲锋舟需要掌握一定技能,水深反倒不怕,水浅才不好开。

她专门穿了一双墨绿色的胶底鞋,“这鞋可以绝缘电流,可是水如果触碰皮肤任何部位还是会触电,所以要避免电流就是不能在有电源的地方下水。

”许亚萍说,每一处细节都要考虑周全,首先得保证自己的安全,才能更好地救援。

显然,从这些细节都能看出专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一名优秀的专业人士在关键时刻能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人代替不了的。

  许亚萍正是明白受灾地区的需求,也明白自身所长,才义无反顾地投身受灾地区。

这种清醒的认知正是受灾群众需要的。

这么大面积受灾,光靠临海本地的救援力量肯定不够,需要外界的帮助;灾情十万火急,没有时间也没有这种可能展开系统的培训,来了就能用,简单组织以后就能上战场,当成为所有参与救援的志愿者的救援准则。

  可喜的是,这样的意识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爱心不只是一腔热血还要冷静理性的行动,救援也不只是不眠不休,还需要专业的素养。

这也提醒我们,在民间也有一股不俗的力量,这股力量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组织得好可以在关键时刻发挥它的作用。

台风肆虐,别因救灾者是在尽责就失去敬重

2019年08月13日08:

54:

29

来源:

新京报

超强台风“利奇马”肆虐东南沿海,让多处受灾。

在灾害现场,闪现着无数抗灾人员的身影。

就在昨天,话题#消防员的朋友圈#刷爆全网。

这里面,有消防队员的脚因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发白,有的脚被磨烂、裤裆被磨破;还有消防队员晚上11点泡的方便面,到第二天凌晨才吃上;坐在水漫脚踝的路边,在工作间隙连吞了11个包子的21岁消防员,还上了热搜,让无数网民连呼心疼……

抗灾救人,需要争分夺秒。

在安徽宣城,当地一民警家中被淹,收到妻子短信后他回复“人没事就好,我回不来”。

浙江嘉兴市交警唐亚武负伤无麻缝八针,却依然坚守抗台风一线,并连续工作了50多个小时,被交警支队罕见地下了“强制休息令”明令休息。

无独有偶,杭州的电力维修员田汉霖,同样在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之后,被强制命令休息。

他接到这一命令,颇为无奈,边哭边说:

“我不要休息,还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哪能睡得着”。

虽然说,“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如今已成鸡汤化表述,但这些救灾人员确实在替人们“负重前行”。

这样的“负重”,有时还是靠着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吞的拼劲在承受。

毋庸置疑,对社会中的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做好本分,就是为防灾做出自己的贡献。

对那些救灾官兵和消防队员们来说,投身救灾也是本职所系。

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在尽忠职守,就觉得他们所有付出跟牺牲都是应该的,继而失去应有的敬重:

事实上,他们的很多表现已然超出了“尽忠职守”的范围——“尽忠职守”的标准和要求,更多的是要求他们完成本职工作。

而在救灾现场,他们耗费的时间精力与面临的危险,都远远大于平时。

救灾人员超出常规的奉献与牺牲,自然对应着超出以往的高风险。

很多人在情之所至后,对其表示敬意;可回到“理性”层面后,又觉得这是他们理所应当。

他们的奉献指向的是保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也配得上该有的敬重。

他们为了我们尽责,我们也该在保障他们许多权益上尽责。

本质上,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家人,也需要权益保障。

鉴于此,社会也该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关怀,这既体现在精神层面的敬重上,也体现在健康的保障、待遇的匹配上。

像交警唐亚武和电力维修员田汉霖,都被自己的单位下了嘉奖式的“强制休息令”。

给过劳的工作人员,发出“强制”休息的“警告”,实际上就是保障救灾人员的权益。

而保障他们的权益,就是更妥善救灾的一部分。

对社会而言,这类保障机制也该延续到更多层面,让他们在付出之余也得到社会善意的照拂。

这于理,是为保障救灾人员基本的权益保障;于情,则是不让这些付出者寒心。

台风依然在肆虐,而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他们,该承受的自然也不该只是救灾压力,还应是足够的敬意与关怀。

□狄宣亚(媒体人)

迎战“利奇马”:

这场应急响应战与过去有何不同

2019年08月13日08:

54:

16

来源:

新京报

8月10日,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在浙江温岭登陆。

这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五大台风。

目前,“利奇马”正在我国沿海地区由南向北狂扫,一路上带来山洪、内涝、山体崩塌等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及经济社会的扰动。

此外,动车停运、高速封闭、航班停飞或延误、电力供应中断等影响更是彰显了现代社会复杂性、系统性危机的“威力”,对我国应急响应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利奇马”具有强度高、时间长、范围广的特点。

它裹挟着强风暴雨,覆盖了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等沿海省份。

众所周知,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烟繁富,汇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人才精华、产业精华与技术精华。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沿海省份布局了大量的核电站、石化企业,现代城市运行所依赖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纵横交错并形成一个复杂性的网络。

一旦应急响应出现问题,公众的生命与健康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经济、社会损失将难以估量。

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迎来“利奇马”大考

人们对应急响应(response)经常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响应是事后的响应。

这其实是将“响应”等同于“反应”(reaction)。

响应包括反应,但不限于反应。

当突发事件即将发生,应急管理部门采取未雨绸缪的措施以减轻危害,这些行动也可以被视为“响应”的范畴。

这体现了“在反应前就展开行动”的理念。

从应急响应的概念出发,我认为,此次超强台风的应对,检验了我国新组建应急管理部门的响应能力。

2018年春天,根据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总体安排,我国整合多个部门的职责,组建了应急管理部。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和国家减灾委办公室设在应急管理部。

为了有效应对现代复杂性、系统性安全风险,新组建的应急管理机构一年多来积极探索、创新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

此次在对“利奇马”的应对中,应急响应快速、高效,初步展示了应急管理改革的成效。

第一,应急管理部作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将台风的防抗救工作有效地加以整合,与气象、水利等相关部门展开联合会商与综合动态研判,并在此基础上统筹安排应急救援力量。

早在8月8日,应急管理部主要领导就召开国家防总视频会议,对防台风工作进行提前部署、调度,力求做到严阵以待、不留死角。

台风来袭后,各地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快速出警,营救遇险与被困群众,橘黄色成为点亮生命希望的颜色。

从综合研判到统筹救援,应急管理部的成立将分散的防救力量整合在一起,发挥了握指成拳作用。

第二,应急管理部派出两名副部长和9个工作组前往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台风影响或可能影响地区,指导渔船避险、群众转移、水库堤坝加固除险、物资储备等工作,强化风险的临时性减缓措施。

同时,各地消防救援力量加强值班值守,力量前置,有效地缩短了应急响应时间。

当台风灾害显现后,前方指导防灾的工作组马上“华丽转身”,变为救灾工作组,指导当地的灾害救援活动。

前方的工作组与后方的会商、调度遥相呼应:

一方面,前方工作可以把来自一线的救灾信息真实、及时地传送给应急管理部;另一方面,后方根据前方的信息,统一研判,灵活调度。

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切实有效的措施,灾区公众伤亡与财产损失将会更加严重。

第三,应急管理改革后,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还承担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的职责。

这避免了以往防汛抗旱指挥部、国家减灾委自成体系、职能交叉、信息报送渠道“烟筒林立”,甚至连灾情信息统计都可能出现“数字打架”的状况。

不仅如此,应急管理部可以高效协调相关部门,将应急救援资金和物资,快速调拨给灾区。

在“利奇马”来袭的次日,应急管理部分别会同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给受灾严重的浙江省紧急预拨中央救灾资金3000万元、调拨1万张折叠床等中央救灾物资。

这不仅宣示了中央层面的重视,也提升了应急救援的效率。

此外,在“利奇马”应对中,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党政军群齐心协力,公羊队等社会救援组织积极参与。

这些说明,以地方为主、中央进行领导与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巨灾响应模式,再次体现出了相对国家“保姆式”包揽模式的巨大优势,真正实现了上下联动。

应急管理主体需拓展到全社会

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应急管理体系正在构建过程中,新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也正在艰苦的磨合路上。

从这次对“利奇马”的应急响应来看,建成符合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要求的大国应急管理体系前景是光明的。

但是,作为政府非常态的管理活动,应急管理越来越多地面对复杂性、系统性危机的挑战。

应对复杂性、系统性危机,必须要将应急管理的关口前移至防范重大安全风险,必须要把应急管理的主体拓展到全政府、全社会。

这需要我们改变陈旧的应急管理理念。

“利奇马”台风在越过黄海海面后,在山东登陆。

迎战台风的战斗还没有结束。

截至8月12日5时50分,山东省因灾死亡5人、失踪7人。

在浙江永嘉,台风“利奇马”造成23人死亡、9人失踪。

临海市整个城市陷入一片汪洋,成为“看海”的泽国。

这警示我们,我国还存在着高风险的城市、不设防的农村。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灾害风险减缓与韧性城市建设的理念贯穿始终,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否则,再有效的应急响应措施也无能为力。

毕竟,应急响应只能谋求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灾害损失的最小化。

“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应急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将灾情消弭在萌芽状态,以实现少伤人、不死人,达到这一境界是全政府、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而不是应急管理部一家可为,因为按照大部制设计组建的“超级部”,并非无所不能、包打天下的“超人”。

应急管理的边界是无限的,而专业应急管理部门的职责边界却是有限的。

所以,与应急响应能力同样重要的,是基于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这是我们未来共同努力的大方向。

□王宏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台风天外卖平台 应停止派单

王桂霞

2019年08月13日07:

44  来源:

北京青年报

  8月10日21时许,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抢救室收治了一名触电的外卖送餐员。

据介绍,死者40岁,当晚顶着台风天和大雨在田林路附近骑着电瓶车送外卖,由于道路积水过深,他为了送外卖强行驶入,造成电瓶漏电,不慎触电,送到医院抢救室时,已没有了生命体征。

目前,公安部门正在对该名死者的确切死亡原因作进一步调查。

(8月12日《看看新闻》)

  超强台风“利奇马”威力巨大,沿途造成极大的破坏,已有数十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

而外卖员因触电身亡的悲剧事件,则属于台风衍生的次生灾害,本可避免发生的,令人感到非常惋惜和悲痛。

  事实上,在各地台风预警发布之后,部分外卖平台就在APP上公告,基于安全考虑停止运营,微博上亦发起了相关话题讨论,绝大部分网友赞同外卖停止派单,并声称宁可不点单,也要确保外卖小哥的安全。

可见,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外卖停业并不会造成负面影响,用户都能够理解和支持,毕竟在生命与生意这两个选项里,答案不言自明。

  然而,此次外卖员触电身亡事件发生后,有网友曝光并非所有外卖平台停业,仍然有个别外卖平台站点,在台风天照样经营,甚至以罚款、开除等强迫外卖小哥送餐,并禁止请假,要求将电瓶车容易漏电的地方用胶带缠一下。

显然,如此不顾员工生命安全的做法,不仅涉嫌违法行为,违背防台预警措施,亦是在漠视生命,有失商业道德伦理,应受到监管部门的惩罚,以及社会舆论的谴责。

  因此,各地政府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对外卖、快递、网约车等新业态,要加强安全防范教育工作,在台风、暴雨、暴雪等恶劣天气环境下,要求其必须暂停运营,以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

监管部门做好巡查监督工作,在恶劣天气时,对相关平台进行监测,在发现违规运营时,即刻叫停并予以处罚。

恶劣天气 外卖小哥需要怎样的安全感

白毅鹏

2019年08月13日08:

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这两天,最牵动大家的莫过于超强台风“利奇马”了。

据浙江省防指最新数据,截至8月12日7时,“利奇马”已致浙江省667.9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9人,失踪9人。

其他地方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灾情影响。

在如此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一条关于“恶劣天气时你会叫外卖吗?

”的讨论引发热议。

  此番讨论,与一则“台风天外卖小哥疑触电身亡”的新闻有密切关系。

有媒体报道,在台风肆虐的上海,道路积水过深,外卖小哥可能在涉水行进过程中,因电瓶漏电而遭遇不幸。

  在话题评论区内,不乏如“外卖平台是否应当担责”“外卖平台能否给骑手们更多保障”等讨论,也有对“下雨天我们能不能不订外卖”的善意呼吁,甚至还有网友表示,“刮风下雨,太冷,太热都自己做(饭)”。

  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不点外卖”是出于对外卖小哥的关怀。

不过,生活中很多人不想出门、懒得做饭或者行动不便,需要通过点外卖解决餐饮问题,众多外卖骑手也需要稳定订单谋生。

不久前热议的“收到外卖,该不该说声谢谢?

”讨论,也是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对外卖骑手表达的肯定和善意。

  因此,讨论“恶劣天气时你会叫外卖吗?

”,不宜规避“顾客吃外卖带给骑手人身风险”与“不接单就意味着骑手收入减少”的矛盾。

  所有人都不希望骑手出意外,“恶劣天气叫外卖”并非有多大的道德罪恶,毕竟恶劣天气下,不出门的人会更多。

对外卖平台和骑手小哥而言,正是夜深、雨大时,天冷或天热时,才是他们接收订单的“黄金段”。

忍受配送过程中的艰辛、克服配送过程的困难,甚至预料到配送过程中的偶发事故等风险因素,都随着外卖订单打包,包含“安全送达”的始终。

  据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统计,2019年上半年,上海市共发生涉及快递、外卖行业各类道路交通事故325起,造成5人死亡、324人受伤。

  如今,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外卖配送,并非完全没有保障,比如外卖平台会在深夜或恶劣天气条件下,增加配送的补贴,但这些措施相比现实中复杂的配送条件,还远远不够。

如何考虑到配送过程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