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1715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二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0.0分)

1.汉代的冀州是燕赵故地,并州为三晋故地,益州为巴蜀故地,荆州为荆楚故地,豫州为中州故地。

这种地方区划有利于(  )

A.延续汉初地方行政制度B.加强中央政府权威

C.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D.增强区域文化认同

【答案】D

【解析】A.材料中是把郡县制的设置分封制的设置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并没有体现出延续汉初地方制度的特征。

B.汉朝设置的州到汉朝末期形成了地方军阀,不利于加强中央权威。

C.州的设置,最终导致了国家分裂,威胁中央集权。

D.在地方设州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管理地区相同,主要是为了加强地方,的文化认同。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古行政区划的划分,要求学生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官制,和分封制的基础知识分析材料。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管理,设了13个州作为监察区,后来,13个州的长官不断获得的地方的,行政权财政大权和军事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2.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

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是的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正确;

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

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是土地制度的变革,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郡县制,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已有县﹑郡的设置﹐但郡﹑县之间并无相互统属的关系﹐与秦汉时期的郡县制有所区别。

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楚和秦的县都直属于君主﹔晋﹑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

两者虽保持原来的都鄙制度﹐采用世族世官制﹐但由国君直接支配﹐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据《史记》记载:

商代自中丁以后,废嫡而立其他弟子,“弟子或争相代位”,商朝出现了九世之乱,同时也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

这从侧面说明(  )

A.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社会稳定B.商朝王位继承未形成固定制度

C.商代注重对嫡长子才德的培养D.嫡长子继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A.根据“废嫡而立其他弟子”,“弟子或争相代位”可知,商代自中丁以来存在废长立幼,王位继承混乱的现象。

它表明这时期关于王位继承问题,并没有严格遵循“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在这时并没有完全得到确立和执行,从侧面反映出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正确;

B.商朝王位继承未形成固定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

C.材料中未体现商代注重对嫡长子才德,排除;

D.当时并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

故选:

A。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从侧面说明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本题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西周宗法制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4.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

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B.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D.内阁制

【答案】A

【解析】A.所谓的一实际上是体现出专制集权,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反映出这一特点,而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三省六部制度,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内阁制度也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地方官制,要求学生结合郡国并行制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从材料中的一和多看出,应该是讲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其次要搞清楚,不同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

5.1934年11月,北平政务委员会秘书长何其巩向蒋介石建议:

有计划地网开一面,迫其出窜,在追剿中予以节节之击灭。

川滇黔三省,人口众多,形险而地腴,足为国防之最后支撑点。

宜乘“赣匪”西审之时,力加经背。

蒋介石赞同了这一建议。

材料表明(  )

A.西南地区在军事斗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B.国共矛盾已不再是当时的最主要矛盾

C.国民党对红军的“围剿”已宣告失败

D.国民党内派系斗争削弱“围剿”力量

【答案】A

【解析】A.能够看出蒋介石想利用,红军向西逃窜的过程,经营西南各省,加强自己的力量,说明西南地区在军事斗争中的地位很重要。

B.1934年,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还是阶级矛盾。

C.国民党对红军的围剿,应该是取得了成功,迫使红军进行长征。

D.材料看不出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削弱了围剿力量。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要求学生结合十年对峙的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主要矛盾变化的特点,还要搞清楚当时国共军事斗争的特征。

6.表

时间

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声明或公告

1933.1

《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的决议》

1933.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反对国民党出卖平津华北宣言》

1933.8

《中共中央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与国民党的五次“围剿”告全国民众书》

1933.11

《中共中央为“中日直接交涉”宣言》

1934.1

《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致东北人民革命军及抗日义勇军电》

1934.4

《中共中央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新进攻告民众书》

1934.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

表为中国共产党在1933-1934年间发表的声明和公告。

这些声明和公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的立场B.联合国内各阶级力量的努力

C.进行战略转移的军事准备D.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署

【答案】A

【解析】A.材料反映了从1933年到1934年中共在日本侵略的过程中发表的抵抗外敌入侵的宣言,表明了中共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立场。

B.材料没有涉及到幼儿园和,各阶级的力量进行抗日。

C.材料反映的是中共对日本在华北和东北侵略的态度,没有体现出进行军事转移的准备。

D.1934年还没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当时中国革命的重心在南方。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日本侵略过程特征和中共抗战政策发展的过程以及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给日本侵略的态度和政策特点。

7.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

“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

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

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

”《鲁迅日记》记载当日:

“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

”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

A.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

B.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

C.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

D.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

【答案】C

【解析】时评不一定是记者的亲历见证,且时评代表个人观点,其叙述不一定准确,故A项错误;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的日记,属于个人行为,其记述不一定真实,故B项错误;

据材料“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

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

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和“晴,下午昙(多云)。

…晚大风一阵后小雨”可知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故C项正确;

日记也可能是真实的,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说法有误,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历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可以说,没有历史学,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的今天。

时评不一定是记者的亲历见证,且时评代表个人观点,其叙述不一定准确。

8.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

“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

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

”容闳在这里(  )

A.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C.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此中国之民气也”“中国可免瓜分之局”可知容闳认为义和团民众的力量使中国避免了瓜分危机,故A项正确。

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

关键信息是“此中国之民气也”“中国可免瓜分之局”。

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答案】A

【解析】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三次大规模侵略战争,除了攫取大量政治经济权益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迫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而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这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故A正确;

直至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自然经济才完全解体,故B错误;

C项表述不够准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未开放内地通商口岸,故C错误;

D项也只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故D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迫签条约、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关税、垄断航运以及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多种方式,对中国从政治上加强控制,经济上大肆掠夺,文化上逐步渗透,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题属于中档题,需掌握两次鸦片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同点。

10.“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曾国藩《讨粤匪檄》)这从侧面反映了(  )

A.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B.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C.曾国藩兴办洋务以实现富国强兵D.太平天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和落后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

故选:

B。

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

1、反封建:

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2、反侵略:

对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

4、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11.“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

“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

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  )

A.永久居住权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由“大恶棍”“流氓”等字眼可知,外国政府经常庇护其在中国犯罪的人,而联系所学史实,使外国政府拥有这项庇护权的是领事裁判权,此项权力规定:

外国人在中国触犯中国法律,由外国政府根据其本国法律惩办。

实际是为其庇护本国国民提供了法律依据,故C正确。

ABD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

C。

本题实际考查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的危害。

关键信息是:

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

本题依托《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考查历史文化常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材料设置新颖,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总体难度适中。

12.近代中国先后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关于下列四幅图片所代表的历史事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社会各阶级面对中国变化作出的积极反应

B.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进步影响

C.都体现了求民主、反专制的进步潮流

D.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C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林则徐禁烟,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以及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都是中国人民面对列强侵略进行的反侵略爱国表现。

B.四个事件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C.禁烟运动没有体现出求民主反专制的特点。

D.他们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略中国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中国人民抗争的具体表现来分析。

中国人民救国救民道路的发展过程准确把握,其次要对每一个事件的特点准确地理解,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的能力。

13.香港的确没有变:

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赛马场。

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

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

这里的变与不变(  )

A.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

C.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香港人民的生活习惯没有变,但是在公民参与政治方面有所突破,结合所学可知,香港的变与不变反映了“一国两制”在香港得到很好的实施,故A项正确。

依据题干“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可知,反映香港回归对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故B项错误。

题干材料中“驾驶汽车”、“涌入赛马场”并不能体现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故D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

考查“一国两制”在香港得到很好的实施的表现。

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理解,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解答即可。

需要掌握“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对香港的影响等知识。

14.浙江大学陈剩勇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

材料认为(  )

A.新中国民主政治逐渐与时俱进B.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国情

C.中国政府在积极推进协商民主D.政治协商制度独具中国特色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政治协商的特点,说明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国情,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新中国民主政治逐渐与时俱进,故A排除;

材料不能说明中国政府在积极推进协商民主,故C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政治协商制度独具中国特色,故D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三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国情。

时间

选举方式

选举对象

乡镇、市

1998-1999年

公推公选、代表提名制等。

乡镇长、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等。

100

2001-2002年

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

副乡镇长、乡镇党委。

5

2003-2004年

公推直选、民推竞选等。

县(市)长、乡镇党委书记、纪委等。

143

2005-2008年

公推直选、三推一选等。

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党委委员等。

7

上表为我国基层直接选举制度的创新统计(单位:

个)。

这些创新(  )

A.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B.表明直接选举成为我国选举制度的主流

C.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

D.说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基本普及

【答案】C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明显是基层的民主,而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反映的是基层民主的选举,体现不出我国选举制度的主流方式。

C.材料中的基层民主体现了人民直接选举国家公务人员的特点,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材料体现不出在我国的普及。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特征,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特征,还要搞清楚基层民主的特点。

15.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

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

B.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

C.“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D.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

【答案】C

【解析】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转变的标志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A项错误;

B项说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从“香港已死”到《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转变反映了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稳定繁荣,促使美国媒体态度转变,故C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了美国《财富》杂志态度的转变,不能体现美国政府干涉我国内政,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后的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这为两岸和平统一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16.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认为交易“不需要任何特殊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但如果交易物有缺陷则必须宣明,否则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

这反映了罗马法(  )

A.强调商业道德B.尊重社会契约C.提倡自由贸易D.遵循市场机制

【答案】A

【解析】材料重点是“如果交易物有缺陷则必须宣明”,强调的是市场行为的诚信原则,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如果交易物有缺陷则必须宣明”。

本题难度中档,以罗马法关于交易的有关内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17.古罗马保民官由平民会议选出,人数为2至10人,其人身不受侵犯,可否决罗马元老院的决议。

除独政官外,保民官对其他任何高级长官的决定,只要其违背罗马平民的利益,均有权予以否决。

断由此可以推保民官(  )

A.使私有财产受国家保护B.使法律高于独裁者意志

C.激化了与元老院的矛盾D.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中保民官产生的方式和职能可以看出保民官的出现有利于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故D项正确。

保民官是对罗马平民的利益的维护,不能说明使私有财产受国家保护,故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保民官的作用,与罗马法律无关,故B项错误。

保民官的出现是为了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不会激化与元老院的矛盾,故C项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罗马保民官的作用。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罗马保民官的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雅典公民大会的相关制度规定:

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

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

这些规定旨在(  )

A.确立以孝为先的社会价值观B.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

C.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D.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答案】B

【解析】“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

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表明雅典注重道德,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故B正确;

以孝为先、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勤俭节约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

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性。

19.公元前415年初,雅典公民大会就是否出兵远征西西进行表决,在大多数赞成少数反对的情况下通过了出兵决议,结果大败而回,帝国从此由盛而衰,这说明(  )

A.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B.希腊民主制在雅典的完美体现

C.直接民主易导致群体非理性决策D.决议有利于雅典向海外扩张

【答案】C

【解析】A.雅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