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docx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020年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0xx年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
一、校本课程开发依据:
1、践行课改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仅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书的建议,而且对阅读做出了量化要求,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还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可见经典诵读对基础教育,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有助于丰富和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高品质学习。
通过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凸显教材民族化,现代化的课程理念、丰富课程设计和实施,合理配置学校课程资源,优化完善课程结构。
拓宽阅读教学途径,搭建课内外沟通的桥梁,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底蕴,实现学生的高品质学习。
3、学校办学思想与校园文化的体现。
我校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倡导阳光快乐成长的核心价值观,更致力于内涵发展,把阳光书香定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主题。
开展经典诵读必将促进阳光书香校园文化建设。
4、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在拓展型课程的实践中体验并实践多元化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基础型课程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我校的经典诵读集积累、背诵、书写与一体,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也是学生智力、思维发展的源泉。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能力和注意力,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知识、智能、审美。
二、课程介绍:
1、课程名称:
《经典诵读》
2、课程类型:
语言文字类
3、开发背景:
(1)、经典文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待继承与发扬:
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
文学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国家xx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这一重要精神,明确地指出了今天我们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不能离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
(2)、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深远,尤其是在重礼明德方面更是值得今人传承的。
诵读如《弟子规》等经典,必将对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方向上给予指导,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深远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阅读量,并明确提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怀,也指出:
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古典文化积累、书写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经典文化,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古文中的经典恰恰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重视古典文化积累,诵读经典,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必将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校园文化的体现:
我校已建设文化墙210延长米,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从环境建设上体现了中华经典文化。
我校致力于内涵发展,提倡师生读书,近年来启动阳光书香活动。
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必将有力促进我校阳光书香校园文化的特色的形成和深入。
(4)、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需求:
教师在拓展型课程的实践中体验并实践多元化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基础型课程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我校的《经典诵读》集积累、背诵、书写于一体,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爱学、会学、自主的学、合作的学。
4、校本课程管理小组:
组长:
刘国富
副组长:
李强宝伟棠金常胜刘伟林
成员:
刘国峰温海楠吴丽丽王明丽萨茹拉徐丽娜祝锴山刘颖孙菲菲索明婧李明慧张芳
组长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面工作。
副组长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对实施过程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成员负责按实施方案落实课程工作,组织各项活动,检查验收实施效果等。
5、教材类型:
选编
三、校本课程内容:
1、课程目标:
(1)、通过全面开展国学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其人格修养:
通过背诵,培养学生挑战白我,勤于学习的态度和毅力。
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阅读国学经典作品的兴趣。
(2)、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同、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形成人人爱国学,人人学国学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敦厚善良的心性。
(3)、普及国学知识,使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建立教育新模式、探索育人新途径。
(4)、通过师生同诵同写同讲的活动,促进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课程内容
背一背:
以《弟子规》为主,辅以背诵古诗、成语、佳句等。
讲一讲:
积累名人名言、成语等,以讲故事形式进行交流。
读一读:
读名篇,培养朗读能力。
写一写:
通过摘抄五个佳句一首古诗十句成语巩固积累,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好习惯。
(开展15110阅读积累周计划)
每学期开展一次经典诵读竞赛和积累本评比活动。
3、课程类型:
语言文字类
4、主讲教师:
各年级语文任课教师
5、教学材料:
《弟子规》、平行班教师确定的名篇
6、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
1、教师在每周一节阅读课解读《弟子规》名篇
2、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诵读背诵弟子规
3、课前背诵5首古诗
7、课程实施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驱力。
因此,要坚持把激发学生兴趣贯穿于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注重环境熏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的育人作用,在文化墙、橱窗、展板、墙报、读书角悬挂和展示经典书籍、名言等,形成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
2、学科渗透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经典文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经典文化,尤其是语文学科,加大指导力度。
如:
师生共同诵读、学生展示诵读等。
3、开展系列活动
(1)建立班级图书角,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
配合语文教师进行课外阅读量登记。
(2)经常为学生读书,让他们在听书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从而爱上读书。
利用班会、校会等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四、课程评价
1、对学生评价:
根据学生兴趣、态度、诵读及获奖情况,按照优、良、合格的等次,结合学生自评、班级互评、教师点评的多种评价方式。
及时推广和宣传典型。
2、对教师的评价: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记入教师工作量,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之一。
20xx年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二)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继承,而且引起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重视,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丛书》,许多经典被译成多国文字,所以,让中国的儿童诵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约有14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经常使用的仅占脑细胞总量的10%20%,大多数脑细胞处于修整、后备状态,也就是说,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也处。
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
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再次,我校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确立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素养、浓厚的探究欲望、亮丽的爱好特长的培养目标,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
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
故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慎重。
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
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六个:
(一)唐诗宋词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
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
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并确定了具体目标:
(二)古代蒙学教学
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最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弟子规》,读《三字经》以习见闻,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三字经》被列为低年段学生诵读内容之列。
(三)成语故事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而成语故事的学习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成语故事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青少年学习的重要资源。
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接触成语故事,不仅很快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寓意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
(四)古诗文选粹
古诗文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灿烂的文化。
古诗文的学习能更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三、课程实施
(一)实施原则
1、生本性原则。
由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规定性和单一性,往往顾及不到每个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因而长期以来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很少有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的权力。
校本课程开了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变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的课程运行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本。
2、趣味性原则。
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照顾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教育性原则。
古诗文和所有的文学体裁一样,具有认识、审美、娱乐和教育的功能,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必须考虑其教育功能,要能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
4、整体性原则。
作为一门校课程,它的开发实践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校策,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各位师生,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作为指针。
5、差异性原则。
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实际的学生层次性、差异性,对学生,我们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能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实际的指导。
(二)实施形式
儿童天性好动,喜欢嬉戏,单纯的背诵很难让儿童接受,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来实施校本课程。
我们主要用诵读、赏析、竞赛、表演汇报四种形式。
1、诵读:
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安排诵读内容,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诵读。
包括集体诵读,指名诵读、接龙诵读、男女生对读等。
2、赏析:
教师选择内容(内容一般为优美的、经典的段篇)组织学生听录音或听范读欣赏其文字的优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之美,声音之美,意境之美。
3、竞赛:
老师安排某一时间,在班内、班与班之间,或者年级之间开展诵读赛,例如古诗诵读擂台赛,大家来背《三字经》等等。
4、表演汇报:
利用大型节日或班队会的时间将诵读作为一种节目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表演。
比如安排读书会、诵读会等等,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汇报展示自己的背诵、朗读才能。
(三)实施建议
1、《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上成语文课或者语文活动课。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切忌强制性要求学生背什么、背多少。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感觉诵读是一种负担。
4、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安排内容和教学过程。
5、诵读应结合实施计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切忌盲无目的读和背。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以评价这种手段检验教师的课程实施情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评价内容
1、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态度及表现。
2、学生诵读经典的成果。
3、教师实施课程情况评价。
(二)评价形式
1、学生自评:
学生自己对照参加本课程以来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评价。
2、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投入程度及运用技巧的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评价。
教师可以用档案袋、成绩表等方式作简单记录。
3、学校评价:
学生对被评价者的表现给予合适的评价。
(三)评价建议
1、本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可考查的方式,评价依据平时的记录和学生成果。
2、评价以激励为主,在确定学生等级时一般不设定不合格,而是分优秀、良好、合格等次。
3、学生成果展示注意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