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0407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4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选择题

1.(2013·北京文综·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

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图7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作

【考点】古代都城的变迁

【解析】本题是图片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根据选项提到的四个朝代。

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地图判断图中四个地名分别是①长安(西汉都城)、②开封(北宋都城)、③平城(北魏初都城),④杭州(南宋都城)。

西汉的都城在长安,A项说法错误;孝文帝迁都是从平成迁至洛阳,B项错误;明朝建国之初都城在南京,D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2.(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材料是对有的学子一直坚持科考的原因的分析。

D选项表述错误;A选项“功名利禄”在材料中是作者否定原因,并没有对其批判;B选项把学子的坚持等于愚昧无知错误,因此选C。

【答案】C

3.(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题目考查对历史趋势的的总体理解,从汉到元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国家行政权力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是在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排除B,元朝宰相位高权重,直到明朝末年宰相才被废除,排除C,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秦朝就开始被打破了,排除D,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对地方有效管理,汉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时期对地方的行政,经济,兵权都收归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所以A正确。

【答案】A

4.(2013·天津文综·1)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

从其内容判断,

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岛夷志略》,原作《岛夷志》,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所著记述海外诸国见闻的著作。

共一卷,一百余篇纪略,涉及东西两洋周边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研究古代亚非等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

同时依据图片中的“万里石塘”这个说法出现在唐宋年间,据此应选C。

【答案】C

5.(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考点】唐朝三省六部制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

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

由此可知BC表述错误。

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因此正确答案选A.。

【答案】A

6.(2013·上海单科·7)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

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

……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

A.甲说、乙说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D.乙说、丙说

【考点】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题目的时间“宋代”。

宋代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从“钱、权、兵”等方面削弱地方与中央官制,所以甲、乙的说法符合题目要求。

丙说的“中书省”“行省”是元代的;丁说的“军机房”是清朝的。

故选A。

【答案】A

7.(2013·山东文综·12)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

A.中书省B.内阁

C.军机处D.礼部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嘉庆二十一年在雍正之后,军机处已经设立,军机处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有皇帝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故选C。

从材料分析是内阁奉上谕,上谕不是内阁起草,排除B,清朝有中书科,但不具备中书省地位,仅具有监察职能,排除D。

【答案】C图5

8.(2013·重庆文综·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记忆和运用能力。

从材料“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可知在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在明成祖时才正式设立,排除A;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B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无实权,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排除C、D。

【答案】B

9.(2013·江苏单科·5)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题干材料信息“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B正确。

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由此可知ACD表述错误。

【答案】B

10.(2013·海南单科·6)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

这表明他(  )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礼乐是治平的核心手段,刑政是辅佐礼乐的,排除A,而选B。

材料没有涉及休养生息和儒法的治国思想,排除C、D。

【答案】B

11.(2012·广东文综·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解析】题干中的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的削弱,其依据是:

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正事。

因此,C项正确;ABD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C

12.(2012·山东文综·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解析】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

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些措施都达到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

【答案】B

13.(2012·北京文综·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

图6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图片的观察和解读能力。

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中书省”这一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在元代只保留中书省,置于都城之内,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

唐代实行三省制,宋代设置中书门下,明代废中书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于皇帝,故选C项。

【答案】C

14.(2012·安徽文综·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

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言词刀笔”的含义,此处的“言”指言辞辨正,也就是语言流利,能言善辩,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这是唐代选官的标准之一;“刀笔”借指文章。

“专以言辞刀笔

取人,而不悉其行”就是说仅凭语言表达和文章选拔官吏,不注重德行。

这样必然会有很大弊端,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D项正确。

【答案】D

15.(2012·海南单科·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

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

察官员

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解析】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项题干无从反映,D项不符史实;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如汉代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B项排除。

【答案】C

16.(2012·上海单科·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

为宣政院使。

《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

”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A.向各省宣达政令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

地区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解析】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

A项为元朝中书省。

【答案】C

17.(2012·上海单科·10)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

该王朝

是(  )

A.西周B.秦朝

C.西汉D.唐朝

【解析】此王朝的疆域中通过河西走廊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管理西域。

【答案】C

18.(2012·四川文综·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题干中的“输与官家事夷狄”体现了④项,“汝生不及贞观中”体现了③项,而①②无从体现,排除ABC项,D项正确。

【答案】D

19.(2012·全国课标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解析】题干中的“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B项正确;ACD项题干都无从反映。

【答案】B

20.(2012·天津文综·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A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故选C项。

【答案】C

21.(2012·江苏单科·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C项错误。

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B项错误;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22.(2012·全国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析】关键信息:

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错误于“产生的前提”;D项“专制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

【答案】C

23.(2011·全国新课标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

【答案】C

24.(2011·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

A、B、C表述错误。

【答案】D

25.(2011·江苏单科·4)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解析】“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

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

A、C、D表述错误。

【答案】B

26.(2011·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B.察举制

C.科举制D.行省制

【解析】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所以C符合题意。

A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A。

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B。

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D。

故选C。

【答案】C

27.(2011·海南单科·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

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

【解析】契丹,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

辽阳行省辖地包括今库页岛,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中国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

据此可以判断契丹省应为辽阳行省,故选B项。

【答案】B

28.(2011·北京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  )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支柱。

通过官方建立文庙强化孔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以此强化对人民的统治。

【答案】A

29.(2011·上海单科·7)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而导致新问题的产生”,秦朝灭亡后,汉代统治者认为秦短期而亡是因为郡县制,实行了结果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的产生。

B、C、D三项,都使新王朝初期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并没有产生新的问题。

【答案】A

30.(2011·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

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钞的权力。

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

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丞相与皇权的斗争。

【答案】C

31.(2011·海南单科·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

“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

”“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

A.延续元朝典章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D.回归周朝典制

【解析】对于朱元璋来说,他认为元朝破坏了汉族的礼仪文化,即“圣道”,所以建国之初要恢复儒家文化,因此,朱元璋所说的“先王”不是建立元朝的蒙古人,而应该是与他一样的汉族皇帝,是在明之前的汉族政权,因此,选项A可以排除;题干表明在明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令郡县皆立学”,因此选项D的周朝典制也可排除;题干要求选从实质上来理解,C项是具体朝代制度,排除C,华夏传统指汉族的农耕文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所以实质是继承华夏传统,故本题选B。

【答案】B

32.(2011·海南单科·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

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

A.节度使B.枢密使

C.三司使D.布政使

【解析】节度使是唐朝后期的地方武将,而非明朝官职,可排除A项;选项B,枢密使是北宋时期掌握兵权的官职,也非明朝官职,可排除B项;选项C,三司使是北宋时期掌握中央财政权的官职,也非明朝官职,可排除C项,故本题选D项。

【答案】A

33.(2010·江苏单科·1)柳宗元《封建论》载:

“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B.西汉

C.南北朝D.唐朝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答案】B

34.(2010·上海单科·12)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

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

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

A.辛亥革命B.商鞅变法

C.靖康之变D.光武中兴

【解析】A是干支纪年;B是人名;D是谥号,只有C是宋钦宗的年号。

【答案】C

35.(2010·浙江文综·19)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解析】本题注意时间信息“清朝”。

“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发生在唐朝,“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发生在秦朝,设立宣政院是在元朝,排除A、B、C项。

清朝康熙帝时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答案】D

36.(2010·海南单科·2)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

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A.秦朝B.隋朝

C.宋朝D.明朝

【解析】考查基本的史实,秦朝是诸侯秦国发展而来,隋朝是北周贵族杨坚所建立,宋朝是后周大将军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只有明朝是在元末农民起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答案】D

37.(2010·福建文综·14)《朱子语类》云:

“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

B选项转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答案】B

38.(2010·海南单科·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

【解析】考查学生对封建专制制度核心与本质的理解,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强化了君主集权,分割宰相权力目的是君权的强化,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核心。

【答案】B

39.(2010·江苏单科·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