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第十九课爱莲说导学案含课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0399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下第十九课爱莲说导学案含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一语文下第十九课爱莲说导学案含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一语文下第十九课爱莲说导学案含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一语文下第十九课爱莲说导学案含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一语文下第十九课爱莲说导学案含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下第十九课爱莲说导学案含课件.docx

《初一语文下第十九课爱莲说导学案含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下第十九课爱莲说导学案含课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语文下第十九课爱莲说导学案含课件.docx

初一语文下第十九课爱莲说导学案含课件

初一语文下第十九课爱莲说导学案(含课件)

19爱莲说

【课前寄语】

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

请说出理由。

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

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

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

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相关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法。

3.理解作者莲花般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与作品

周敦颐,宋代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谥号,死后皇帝所给的称号)。

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以“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是“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就是周敦颐。

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爱莲说》是一篇经典的、不朽的文学作品。

2.写作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1068年在南康做郡守时写的,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宽广,淡泊名利,平生酷爱莲花。

他在府治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全部种植荷花。

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为人所传诵。

3.题目解说

《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

通常借某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可以记叙事物(描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可以抒情)、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托物言志)。

4.字词积累

蕃(fān)淤泥(yūní)濯清涟(zhuóqīnɡlián)

妖(yāo)蔓(màn)枝(zhī)益(yì)

亭亭净植(tínɡtínɡjìnɡzhí)亵玩焉(xièwányān)

5.词语解释

(1)通假字

“蕃”通“繁”:

多(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词类活用

蔓:

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蔓缠绕(不蔓不枝)

枝:

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枝缠绕(不蔓不枝)

远: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传(香远益清)

清: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得清幽(香远益清)

(3)一词多义

之:

①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的作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者:

①的人(可爱者甚蕃)

②“者”“也”结合,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表语音停顿(同予者何人)

(4)特殊句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

同予者何人?

(反问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宾语前置句)

(5)成语

不蔓不枝、中通外直、香远益清

6.指导朗读

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要读得一气贯通。

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7.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交流点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交流点拨】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交流点拨】不是。

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步骤三深层探究深入理解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交流点拨】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4.谁爱菊花?

【交流点拨】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5.谁爱牡丹?

【交流点拨】世人。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

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世俗。

6.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交流点拨】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

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交流点拨】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

把牡丹比作什么?

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交流点拨】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

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

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美名远播的君子。

3.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

他是什么态度?

对于牡丹呢?

【交流点拨】不是。

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

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4.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使用了排比和比较的手法,强调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文章中心,呼吁人们不要被世俗所污染,“要入流,而不同流”的这个想法,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5.归纳主题

【交流点拨】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世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和美学情趣。

6.谈收获:

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交流点拨】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

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

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二)拓展延伸

1.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宋•杨万里《小池》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王昌龄《采莲曲》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

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爱菊隐逸者(正衬)

予爱莲君子

世人爱牡丹富贵者(反衬)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