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第一册教案全集.docx
《职高语文第一册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高语文第一册教案全集.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高语文第一册教案全集
职教语文第一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
威尼斯(朱自清)
教学目的:
1、了解意大利名城威尼斯概况。
2、了解游记散文的又一种写法:
特征概括式。
学习以行踪为线索,移步换景的写法。
3、体会本文自然清新、巧用比喻、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
4、领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5、领会朱自清散文“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朱德熙语)的特点。
教学重点:
以行踪为线索,移步换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
领会朱自清散文“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朱德熙语)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本及单元介绍:
1、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的区别。
2、第一单元重点是诵读与速读、写景与状物。
二、课题及作者介绍:
1、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亚得里亚海西北岸的重要港口,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素有“水上城市”的美誉。
该城历史悠久,公元六世纪兴建,以后曾在此建立过城市共和国。
有118个岛屿组成,靠378座桥梁连接。
2、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这篇游记选自《欧游杂记》。
一九三一年八月至一九三二年七月,朱自清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大陆,记下许多旅途见闻。
一九三四年,辑成《欧游杂记》、《伦敦杂记》出版。
三、明确学习目标:
《威尼斯》是游记。
游记散文的典型写法是游踪型,如《雨中登泰山》。
还有特征概括型,如《天山景物记》;叙议结合型,如《内蒙访古》、《游褒禅山记》。
本文是特征概括型游记,这类散文要求对客观景物做主体观照,艺术地感受景物的总体特征。
点明特征的词语往往是着意锤炼的,概括性强,文章主体即是对此的诠释与印证,顺序上表现为分承关系的居多。
朱自清的散文“严谨不苟”,“着意锤炼文字”。
因此,他的这类散文更能让我们认识特征概括式游记的特点。
而他的《欧游杂记》因为是为了“写给中学生看”,文字上下了不少功夫,所以风格平易自然。
四、诵读全文,把握结构:
1、学生诵读课文,自行编写段落提纲;;
2、同时查字典,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别致、团花cù簇锦、yàn酽、明媚、chǎnghuǎng惝恍迷离
华妙、节奏、因地制宜、风华kuàizhì脍炙人口
3、找学生甲、乙分别在黑板上说出自己的结构提纲。
4、教师点拨难点:
“别致”是全文之“眼”,非首段之“眼”;“海中之城”是对①②两段的概括,非只②段;“明媚”是①②段之“眼”;“华妙庄严”为后半部分之“眼”。
朱自清散文“严谨不苟”的特点体现于斯。
在黑板上画出课文结构图:
海中之城
(明媚)
别致总写圣马克方场
艺术之城圣马克堂、公爷府——建筑艺术
(华妙庄严)夜曲音乐艺术
分写圣罗珂堂、佛拉利堂—绘画艺术
公园现代艺术
手工艺品工艺美术
五、复习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背诵第二段
六、板书:
(如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生字词
2、背诵第二段
二、讨论学习第一部分:
提示:
朱自清的散文,其“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觉察到,粗心的读者往往是发现不了的。
”
1、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思考第一部分两个自然段的表达方式有何异同?
(生读后议论)
一段着重描述二段描述和抒情结合
2、作者在描述中“着意锤炼文字”,但是能平易自然地引起读者共鸣,即使没到过威尼斯的人,也仿佛亲临其境,与作者一起被陶醉。
原因何在?
比喻:
大运河——反S——大街;
小河道——小胡同
轮船——公共汽车
(记忆闪回)仿佛在江南的水乡
口语化:
“有的是”。
3、二段观察的立脚点是哪里?
怎样观察的?
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俯视
先近景:
小岛荡漾(写出波浪起伏的观感)把动写静
后远景:
水天相接(写空气能见度高)与后接应
4、二段怎样写游人的感觉?
中国人到此:
江南的水乡
夏初从欧洲北部来:
春天的背影
5、加强背诵
三、复习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诵读第二部分
四、板书
大运河——反S——大街;
小河道——小胡同
轮船——公共汽车
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俯视
先近景:
小岛荡漾(写出波浪起伏的观感)把动写静
后远景:
水天相接(写空气能见度高)与后接应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第一部分是怎样描写威尼斯的?
2、你对朱自清笔下的威尼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讨论学习第二部分:
1、第三段在第二部分中处于什么位置?
写方场建筑以什么为序?
总分(纲目清晰,层次分明)空间方位
2、“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3、威尼斯很大,为什么着重写一个圣马克方场?
最热闹、最华妙庄严→抓典型、写全城→写文章的概括之道
4、“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威尼斯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威尼斯最热闹最华妙庄严的地方都是这儿”,比较说明好处。
比较引申:
强调华妙庄严;这是作者对威尼斯作为“文化艺术之城”的特色归纳同时句式简短。
引申(比较鲁迅的“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景物单调,感情压抑
5、为什么说“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
历史悠久、风格华妙庄严,是威尼斯建筑的代表,其他建筑以它为中心布局
6、作者是怎样从游者的角度写圣马克堂的?
“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从参观者的角度表现建筑物的特色
钟楼偏在一边
“钟楼填空子”表现陪衬地位
7、圣马克堂的建筑艺术是怎样的?
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乐》时,曾从巴黎的建筑群得到启示:
“建筑艺术就像音乐一样,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则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了。
”
学生议论后,重点就作者的感受和评价进行点拨:
风格:
直线+尖拱门+阑干①庄严华妙,兼而有之;漂亮劲儿。
堂内:
(屋顶、墙壁)画像(色)肃穆
(地)大理石(颜色花样)②空间阴暗的氛围中觉得伟丽森严。
堂外:
楼房、钟楼、白石不相称、相称。
衬出金碧辉煌
小方场、钟楼③节奏和谐(词语移用)(视听通感)
影响:
绘画(题材)(联想)(间接) 真好
↑描述有序↑感受前后呼应(1989上海高考题)
8、公爷府的建筑价值如何?
(找感受句、评价句)
l增加颜色:
像在画中;像少女一般;
l不愧是着色的能力;好像在梦里;
l很巧的结构,……,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
9、略读⑥-⑨段,学生自行品味其它艺术的精华,培养知一反三的能力。
l听夜曲,写外国风情,笔端饱含赞美之情,也流露出故国之思。
(可联《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l对艺术的感受蕴含着深情,对艺术的评价用语准确、简洁、精当。
注意:
讲读有详有略,详为突出重点、突出主导作用,示以读法;略微突出主体作用,培养自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写作特点:
1以漫游路线为经,以风景、古迹描写为纬构思全文,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从刚到威尼斯的最深印象写起,从平面角度,抓住“水上之城”的特点,突出街道和运输工具的“别致”,再以俯瞰的角度描写“海中的城”的特点。
然后作者以圣马克方场为中心,以空间转移为顺序,按行踪所到,有条理地写了方场周围的名胜古迹、建筑特色、文化艺术和工艺美术,介绍了威尼斯另一特点——文化艺术之城。
2中心突出。
全文紧扣威尼斯是座“文化、艺术之城”这个中心,有选择地写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地方,并抓住各自的特点写出它们的文化价值。
如圣马克堂的建筑艺术,公爷府的外部结构和颜色,圣罗珂和佛拉利所珍藏的名作,公园所举办的国际艺术展览等。
3语言朴素、清新、自然。
主要表现在:
①使用口语写景,自然、清新。
如“有的是”、“哪儿都走得到”等。
②运用比喻。
如把运河比做“反写的S”和“大街”,把山河比做“小胡同”,把圣马克教堂的地位比做“主人”等。
③运用叠字叠词。
如“微微”、“酽酽”、“茫茫”、“来来去去”、“疏疏落落”等。
4运用移用修辞格描述事物,语言新鲜别致。
如“酽”本指液汁浓和味厚,移用来形容歌喉的浑厚、甜润、有韵味。
“不啰嗦”是指说话、写文章简洁明快,移用来说明建筑物造型简单,少浮饰。
四、布置作业,在联系比较中作总结。
天山景物记(碧野)
教学目的:
1、了解祖国的美丽山河,通过体会作品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3、通过分析欣赏作品,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写景状物的写法;
2、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学习丰富迷人的散文语言。
教学难点:
写景顺序
教法:
讲析、诵读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
2、《威尼斯》有关常识
3、听录音:
《在那遥远的地方》
4、此曲的作者是谁?
表现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王洛宾;
名片:
有人问王洛宾老人的名片,老人说:
《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我的名片。
新疆
遥远的地方,并不遥远。
我们今天就可以到那遥远的地方,欣赏那迷人的风光,我们一起到那天山去看一看。
二、速读课文,
1、了解大概内容,划分层次
三部分总分总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
第二部分中间四层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2、理清顺序,完成课后习题一
第一层山外围到深处
第二层以时间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
第三层以描写对象被发现的早晚及分布的高低为序
第四层从高到低
3、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提纲挈领,使文章眉目清楚。
4、生字词:
横gèn亘白ái皑ái皑wān蜿yán蜒liè鬣zōng鬃shuǐ水bīn滨hàn旱tǎ獭
三、朗读前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概写天山?
着重写那几个方面?
为什么这样写?
前言交代天上的地理位置和天山的壮丽景色,使读者对天山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四、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写“雪峰、溪流、森林、野花”各抓住了哪些特点?
雪峰:
寒、高大、美。
溪流:
急、美、清幽。
森林:
高大、茂密、幽静、原始。
野花:
艳、大、多、高。
2、章第4段主要用了哪些修辞?
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用了映衬、比喻等修辞;顺序是由外到内,由高到低的顺序。
五、复习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范读第一段,每个人描绘自己心中的天山千里牧场……
l你心中的草原风光是什么样?
l——《阿拉木汗什么样》?
l——罗丹:
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
2、迷人,你最欣赏哪一段?
——美不胜收!
——从对色彩的运用、对景物的比喻
入手重点欣赏前五段
板书:
色彩比喻
l[牧场]墨绿青翠白光[镶]…的花边…的海洋…的水泡
l[牧群]碧绿黄花白红[绣]………的彩色图案
l[牧女]蓝天雪山绿草有声有色有形有情
“坠满衣角的银饰……健美的身姿……欢笑着……驰骋……”
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l[阵雨]雪峰绿林繁花碧绿…蓝宝石…金刚钻
l[黄昏]落日雪峰金碧辉煌[镀]玫瑰红银灰色红火光……
3、欣赏诗歌:
闻捷《天山牧歌·赛马》
幸福的生活
4、默读4——8段回答下列问题:
l这五个自然段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四层:
l各写了什么?
阵雨前后;牧场黄昏;牧民生活;草原之夜。
l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阵雨前后主要写了雨前的雨云低飞,雨后草原的清新碧绿;牧场黄昏主要写了落日前的金碧辉煌,落日后的暮霭笼罩;牧民生活主要写牧民的热情好客,丰盛的奶制食品,别具一格的炊具,欢乐的晚会;草原之夜主要写草原的宁静与安详。
l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顺序是时间为序。
即白天、黄昏、初夜、深夜。
5、学习收获?
(见板书总结)
l色彩美丽
l词语生动
l比喻形象
迷人的散文语言
☆——迷人的夏季牧场,迷人的散文语言;
☆——处处有迷人的风光,处处有瑰丽的宝záng藏
三、作业
四、
思考练习三、四
五、板书:
[牧场]墨绿青翠白光[镶]花边海洋水泡
[牧群]碧绿黄花白红[绣]彩色图案
[牧女]蓝天雪山绿草
[阵雨]……蓝宝石金刚钻
[黄昏]落日雪峰金碧辉煌[镀]
玫瑰红银灰色红火光
色彩美丽词语生动比喻形象
附:
《赛马》闻捷
乡亲们哄的笑了,
笑声羞红我的脸,
今天和我赛马的人,
正是我热爱的青年。
我和他并着马头走,
走向草地边缘,
在我们身背后,
盯着无数羡慕的眼。
马呵走慢一点,
马呵靠拢一点,
我心爱的人呵,
有许多知心话要谈——
他的话象小河流水,
句句渗入我的心田:
“倘若两颗心一样真诚,
美满的爱情永远美满。
”
他还谈到未来的日子,
孩子会带来更多的温暖,
男孩子叫他哈力克,
女孩子叫她赫利曼……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
我们就到了比赛地点,
他勒转马头扬起鞭,
像一颗流星划过暗蓝的天。
他的心眼多么傻呵,
为什么一再地快马加鞭?
我只想听完他的话,
哪里会真心把他追赶。
我是一个聪明姑娘,
怎么能叫他有一点难堪?
为了堵住乡亲们的嘴巴,
最多轻轻地打他一鞭。
1952年—1955年
乌鲁木齐—北京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三层
1、完成以下表格:
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功能
野马
蘑菇
旱獭
雪莲
2、体会语言
让学生找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四层
1、作者描写天然湖笔法细腻,写了哪几个方面?
六个方面:
位置、总写、水中、水面、湖色、成因
2、写泪滴成湖有什么作用?
以过去的苦难反衬今天的幸福。
3、作者是怎样从天然湖写到野果子沟的?
顺着天然湖的泻落流向去写的。
4、作者是怎样写飞练的?
由高到低依次写来。
写飞练由高到低,由远而近,时而变换观察角度,时而变换观察位置,绘形、绘色、绘声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5、找出写野果子沟中的两组对偶句,说说它的作用?
一组极写自然资源的丰饶,既为下文写开始开发利用铺垫,又暗示了进一步开发的前景。
另一组既写出了作者对资源浪费的惋惜之情,也激发起读者建设祖国的热情。
四、总结全文:
结尾部分哪些文字起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文中三个“不论”,两个“处处”紧扣题目“天山”两字,“丰饶的物产,奇丽的美景”概括了全部描写内容,照应了题目“景物”两字。
五、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热情歌颂了景色奇丽、物产丰饶的祖国边疆,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深情。
六、布置作业:
1、以家乡新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仔细观察,抓住特征;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段落间衔接紧密自然,语言生动,中心明确。
萝卜(汪曾祺)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状物特点。
2、体会文章清新、自然、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抓住事物的特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示描写对象。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清新、自然、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诵读课文,总体把握课文:
填写下面表格:
萝卜名称吃法写法
杨花萝卜生嚼
水萝卜
心里美萝卜
穿心红萝卜
泰州紫萝卜
淮安青萝卜
张家口白萝卜
美国萝卜
南韩萝卜
日本萝卜
三、体会本文写作手法:
补充填写上面表格
四、领会本文的语言:
1、语言清新质朴,节奏鲜明,具有口语的韵味
2、俗语、谚语、顺口溜交相辉映。
五、复习本节内容,处理作业
六、板书(略)
第二单元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的:
1、思想教育:
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英勇斗争的精神。
2、理解:
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
3、鉴赏:
课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讲解、讨论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题、作者及背景介绍: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
(板书:
刘和珍)。
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
)
二、指导预习: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
2、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洗dí涤dàn惮cuǎn攒射尸hái骸
3、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4、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板书:
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5、划出课文中的疑点。
(以上预习力争在20分钟内完成)。
三、研习新课第一、二部分:
1、分段讲析内容(见书);(习题穿插于讲读中)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
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l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
“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l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l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
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
“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
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勺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2、理清结构;(同板书)
3、诵读课文。
四、复习本节内容
五、板书
┏纪念烈士
┏一、写作缘由:
悲哀愤怒┃
纪念的┃┗揭露敌人
目的┃┏要像猛士──直面人生
┗二、写的必要┃(唤起民众)
┗不做庸人──暂时偷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习第三部分:
1、这里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
从这些事迹中看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教师先联系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
“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
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
“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蔼;“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2、作者为什么连续强调“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除了表现她文静、善良、乐观的性格风貌外,也反衬出敌人虐杀的凶残,对反动当局诬蔑这些学生是“暴徒”的无耻谰言作了有力的驳斥。
三、研习第四、五部分
1、体会作者感情,指导集体诵读;
2、理清结构;(同板书)
3、重点体会下面句子:
“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沉默啊沉默!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体会作者的悲愤心情,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好处。
四、背诵重点段落
五、复习本节内容
六、板书:
┏三、交往始末:
暗自诧异──微笑、温和┃(不为势利所屈)
┃┏府门前喋血┓
┃┏刘:
微笑、和蔼┃┃
纪念的┃四、遇害事实┃┗棍棒的伤痕┃不爆发
内容┃┃┏惨象不忍视┃就灭亡
┃┗敌:
下劣、凶残┃┃
┃┗流言不忍闻┛
┗五、遇害经过:
沉勇友爱──从容转辗
(惊心动魄的伟大)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背诵
2、文章结构
二、研习第六、七部分
1、体会作者感情,指导集体诵读;
2、理清结构;(同板书)
3、明确难点:
1)
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
②作者运用陶潜诗句的理解:
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2)
集体阅读第七部分的内容,重点讨论第2段的第2句话。
明确:
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
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3)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教者在充满激情的朗诵后,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
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
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
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4)
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
作者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请同学们背诵文章的第一部分,考虑与开头一部分中哪句话相呼应。
明确答案:
“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汉字注音依次正确的一组为:
桀骜赁屋屠戮浸渍
A.jiànglènchuōzìB.jiélìnlùzì
C.jièlènlùzéD.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