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概况沈阳故宫.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9949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概况沈阳故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辽宁概况沈阳故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辽宁概况沈阳故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辽宁概况沈阳故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辽宁概况沈阳故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概况沈阳故宫.docx

《辽宁概况沈阳故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概况沈阳故宫.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概况沈阳故宫.docx

辽宁概况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很荣幸陪同各位游览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的两座古代帝王宫殿之一,也是举世仅存的满族风格宫殿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沈阳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老城中心,即沈河区沈阳路。

初建时叫“盛京宫阙”,清迁都北京后又称“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并被称为“国初圣迹”。

它初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过的宫殿。

清世祖福临也是在这里继位称帝,改元“顺治”,并与当年入关,统治全中国。

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盛京祭祖,都到此“恭瞻”,或驻跸此处处理朝政和举行盛大庆典,并有所扩建。

沈阳故宫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中心,也是清统一全国后东北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沈阳故宫现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全部建筑100余所500多间。

按其布局分为三部分,即东路、中路和西路。

东路建筑为努尔哈赤时期所建筑,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路建筑主要是皇太极时期所建,曾演绎过很多历史故事;西路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储藏《四库全书》而闻名。

我们按照时间顺序,自东向西参观。

沈阳故宫东路:

大政殿

沈阳故宫东路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

从建筑形式上看,他们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11座“帐殿”依次排列在宽阔的广场中。

这种建筑形式脱胎于女贞民族戎马生涯中的帐殿,是游牧民族“|帐殿”制在皇宫建筑上的反映。

从整体建筑布局上来看,大政殿居中,两旁分列10个亭子,从南向北,呈八字形展开,在视觉上使大政殿更为深远,这种空间处理方式在中国宫殿中仅此一例。

这种把汗王听政的大殿与八旗王公大臣侯朝议事的亭子建在一起的格局,正式努尔哈赤崛起一处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所决定的,反映了努尔哈赤晚年一汗独尊、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历史风貌。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又叫“大衙门”、“笃恭殿”。

它外高18米,是一座八角重攒尖顶“亭子式”建筑,下有约1.5米高的须弥座台基,周围绕以青石围栏,栏上有各种精美的雕刻。

其东、南、西、北四面都有“踩跺“伸出,南面最大,并有“御路”通连平地。

殿身均由“斧头眼”式木隔扇门组成,不砌砖石,可以任意开启。

周围出廊,有朱漆圆柱18根。

正门前两侧柱子上盘绕着一对栩栩如生的金龙,昂首舞爪,双双朝向悬于梁上正中的一颗红光灿灿的火焰宝珠,造型极为生动。

殿顶是黄琉璃瓦镶绿剪边,重上下各有8条五彩琉璃垂脊,即体现了满族对鲜艳色彩的热爱,又象征着满族从森林草原上的崛起。

殿顶正中为宝瓶火焰珠攒尖顶。

宝瓶为佛教法器,被视为神圣之物;火焰宝珠为如意珠,据说得此珠者可满足各种欲望;攒尖顶体现了“帐殿”风格,反映了清初政权刚刚建立时的观念意识。

8条垂脊上个站着一个蒙古力士,面侧对“宝顶”,腿略弯曲,两臂前后分开,侧身牵引,象征“八方归一”。

大政殿内这8根彩绘云龙的红色巨柱顶天立地,支撑殿顶,中间是皇帝御用的九龙近期宝座屏风。

上方这块“泰交景运”匾额,为乾隆皇帝手书,两旁的楹联有6米长,写的是“神圣相乘,”

这是一幅为清王朝歌功颂德的楹联,意在警示其后代永保大清江山国运绵长。

屋顶上是腾飞的金龙彩凤,正中最高处为圆形木雕金漆降龙藻井,体现了宋代营造法式。

周围是梵文天花彩画装饰,靠里侧为万福、万禄、万寿、万喜8个篆书汉字图案,为这座殿堂更加添加了吉祥神圣的气氛。

大政殿作为17世纪初的建筑杰作,融汇了满、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风格艺术的风格,是沈阳故宫最著名的建筑之一;须弥座式台基,殿顶的宝瓶,火焰珠、蒙古力士,殿内的梵文天花和崴柱顶的兽面纹饰等,带有鲜明的藏蒙建筑风格;大木架结构、廊柱式、飞亚斗拱、八角重降龙藻井以及殿内外的龙形装饰等,体现了汉族的建筑思想;门、窗为隔扇式,并用高丽纸糊在门窗林外,又具有东北地方特色。

沈阳故宫东路:

十王亭

十王亭又称“八旗亭”,在广场两侧呈八字形排开,每边5个。

从北至南,东边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边是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左右翼王亭,是当时左右两翼王爷办公的地方。

八旗亭是八旗旗主办公的地方,也是在大政殿举行举行朝会和典礼时各旗官员集结之处。

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左右翼王是从事政治,而八旗旗主是从事军事的。

这种建筑形式是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军政体系制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

八旗制度是政治、军事,生产合而为一的组织形式,是当时国家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

皇帝对国家的治理要通过八旗来实现,遇有重要事情必须与八旗旗主商量决定,可见八旗在清入关前国家制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沈阳故宫中路:

第一进院落

沈阳故宫中路建筑自成体系,共有三进院落。

由南至北一次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

这些建筑虽然保持了满族建筑的特色,但受汉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是满、汉等多民族建筑艺术的融汇,并真实地记录了皇太极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第一进院落,南有大清门,北有崇政门,东有“飞龙阁”、“东七间楼”,西有“翔凤阁”、“西七间楼”。

飞龙阁、翔凤阁都是二层,为五间九硬山式建筑,里面陈列着乾隆东巡时带到沈阳故宫的乐器。

大清门

大清门俗称午门,也就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五间硬山式建筑,是当时文武群臣侯朝的地方,也就是清太宗皇太极接受群臣谢恩之处。

按规定,文武群臣侯朝时,只能站在门内或门南,东西对面而立,而不许“背阙”(背向北)或“面阙”(脸向北);当官员们升迁调任或者是获罪恩免时,都要到这里遥向门北的崇政殿叩谢“天恩”。

当年,明朝著名将领祖大寿等降清后,就是跪在大清门前谢罪请降,侯旨传召,受到皇太极的接见的。

崇政殿

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称“金銮殿”,崇德元年定名为“崇政殿”,是沈阳故宫中路最重要的建筑。

它建于后金天聪年间(1627--1636年),是清太宗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和边疆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

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1636年(天聪十年),皇太极在这里举行登基大典,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顺治元年)清迁都北京后,历代皇帝东巡驻跸期间都在这里举行谒陵札成庆典。

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栏杆。

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殿顶的黄琉璃瓦绿剪边,墀头,搏风、鸱吻、山顶、殿脊等处的五彩琉璃构件,以及浮雕的各色行龙和奇花瑞兽,这些装饰形式把整个大殿装点得庄严、高贵、肃穆、富丽.十分悦目,非常壮观。

这种装饰形式还使用在殿前的大清门和殿两侧的左右翊门.反映出设计者尽力使皇宫殿廷主要建筑绚丽华贵的审美心理,也是沈阳故宫的建筑特色之一。

崇政殿建筑的另一个独具匠心之处是前后12根外檐柱上端的抱头粱部位做成龙形,龙首从柱头探出,龙身则穿过廓闻直通殿内.两两相对,姿态生动,仿佛群龙从大殿飞腾而出,具有结构和装饰双重功能,设计得十分巧妙。

此外,方形的檐柱、覆莲式的柱础石、柱头的兽面、殿门上方的莲瓣、如意、蜂窝等各式装饰,与大政殿的同类装饰一样,都来源于藏传佛教的建筑艺术.体现出了多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

殿内顶棚为“彻上明造”,没有装饰天花,间绘满飞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玺彩绘”,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

殿内正中的殿陛前,为金龙盘柱,姿态生动;与大殿前的蟠龙首尾相反,避免了装饰上的重复与雷同。

现在殿内的陈设是按照乾隆皇帝东巡时的面貌设置的。

贴金雕龙扇面大屏风和金龙宝座,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太平有象,是象征太平、吉祥的装饰品;端、鼎式香炉,是烧香用以调节空气的;鹤式烛台,是点蜡烛照明用的。

殿外月台上东南角有“日晷”,它是利用太阳的投髟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的;西南角有“嘉量亭”,它是我国古代的标准量器,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是象征国家统一和强盛。

月台上还设有四口大缸,都盛满清水以防火灾。

古代称它们是“门海”,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镇火灾.所以又称作“吉祥缸”。

因为北方天气寒冷.所以每捌冬天都要给缸穿上“棉衣”。

并在缸底点燃碳火.用以防冻

沈阳故宫中路:

第二进院落

第二进院落位于崇政殿后,为凤凰楼的前庭,处于“前朝后寝”的中闻。

是一个过渡性的院落。

院落的东面市师善斋,霞绮楼,都为硬山式建筑,青布瓦顶,前有出廊。

其中师善斋和协中斋是皇帝东巡时皇子的书房和寝所。

眼前这座高大的建筑就是凤凰楼,它建在3.8米高的青砖台基上,是一座三层歇山式建筑,原名叫翔凤楼,是皇太极休息、宴会和读书之所。

清入关之后,曾用以存放帝王画像、行乐图及清初皇帝玉玺。

1681年(康熙二十年)重修,1743年(乾隆八年)改成今名。

凤凰楼正门上方悬挂的“紫气东来”金字横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意思是大清朝国力强盛的福气是从东方的盛京来的,表达了清代帝王对祖先创业之地的顶礼膜拜。

下层的门洞是连接台上、台下的通道。

凤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当时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并被列为盛京八景之一。

[沈阳故宫中路:

第三进院落]

第三进院落南起凤凰楼,北至清宁宫,东西各有二宫,是一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

这里是皇太极的后宫,为皇太极和后妃们的住所。

整个后宫建在高台之上,并高于前朝的宫殿,这种“宫高殿低’’的特色反映了满族的传统和习惯。

满族先人曾是一个以游猎为主的山地民族,长年生活在山林之中,逐渐形成了代代择高而居、把山寨首领的住宅建在地势最高处的生活习惯。

因此沈阳虽然地处平原,但仍用人工堆砌高台,在高台上建寝宫。

另外,清人关前,后金政权一直处于烽火硝烟的战乱年代,满族作为一个弱小的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时时受到威胁,使他们不论在心理上或现实中都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而后宫建在高处,随时可以登高远眺,起到防御作用。

[清宁宫]

清宁宫原叫“正宫”,为五间硬山前后廊式建筑,是沈阳故宫中最具满族住宅特色的建筑。

东一间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称“暖阁”;寝宫分为南北两室,各有火炕,又称“龙床”。

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极就在南炕“端坐无疾而终”,终年52岁,后葬于昭陵。

东侧第二间的北窗下设两口大锅,南面宫门旁设一口锅,是用来祭祀时煮肉和烧炕用的。

西侧三间通连,北、西、南三面搭成相连的环炕,称为“万字炕”,是帝后13常饮食起居及会见、宴请亲眷的厅堂。

门开在东面第二间南面,形如口袋,称为“口袋房”。

清宁宫的烟囱在清宁宫后面,从地面垒起,略低于房脊,从正面看不见,非常有特点,一会儿再绕过去看。

其“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布局,反映了满族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

西四间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用途,就是作为宫内举行萨满教祭祀的“神堂”。

萨满教是一种信奉“万物有灵”为特点的原始宗教,也是过去满族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信仰习俗。

过去满族人家住房中都在西墙正中安设敬祖祭神的供位,清宁宫也不例外。

大家请看,西炕上方墙壁上前挂黄幔的“扬手架”,就是供神的地方。

室内悬挂的匾额和诗句是当年乾隆、嘉庆、道光皇帝在此祭祀时题写的。

索伦杆

索伦杆在清宁官正门前的庭院南端,满族人称它为“神杆”。

.木杆下方上圆,底部镶有石座,顶端按有锡斗,全部用红漆涂染。

它是满族人用来祭天的。

祭天时.在锡斗里面放上五谷杂粮或猪的杂碎,以敬乌鸦,这反映了满族萨满教的灵禽崇拜观念,据说也和乌鸦救主的传说有关。

东西配宫

清宁宫两侧的东西配官,都是皇太极和妃于们的居住之所。

东配官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每官5问,建筑风格与清宁宫相同,只是体量和装饰等级略低。

四宫中以永福宫最为著名。

1638年(祟德三年),清世祖福临就出生在永福宫。

1643年(祟德八年),6岁的顽童福临在乳娘和侍臣的扶持下,走出永福宫,下风凰楼高台的石阶,到崇政殿前登上龙辇,出大清门,再到大政殿举行登

基典礼.开始了做皇帝的生涯。

第二年,清军人关,福临成为清王朝统治全国的第一个皇帝。

皇太极称帝后册封的五官后妃全部来自蒙古草原,其中永福宫的庄妃是清世祖福临的母亲。

这位科尔沁的蒙古女子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除了辅弼过夫君皇太极阻外,还辅佐她的儿子福临(顺治帝)和孙子玄烨(康熙帝)成就了大清基业成为清初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女性杰出人物。

在皇太极之前和之后,满族皇室与蒙古部落的通婚一直不断。

这不仅足因为满、蒙两个民族在生活习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由于清朝崛起之初,巩固满蒙联盟,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以,清初帝王的婚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为清朝的逐步强大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烟囱

这个平地而起的烟囱,是沈阳故宫里唯一的一个烟囱。

它不是附建于山墙之上,而是在距离墙不远的地方建起,好像座小塔。

当年|设计这个烟囱时,颇费了一番心思。

工匠们将官内的地下挖空修成地沟,上面盖上方砖,叫火地;又在室外修有烧火的灶门,所以宫内既取了暖,又不受烟熏,由此可以充分体会到满族建筑的精妙之处。

宫中把这种挖有地下火道的房子称作“暖阁”,清宁宫的东暖阁就是这种结构。

因为皇宫只有这一个烟囱,所此太极下旨,盛京城内所有的烟囱都不得高过它,这就叫“大清朝一统天下”这里取“筒”的谐音。

[沈阳故宫西路]

沈阳故宫西路是为了适应皇帝东巡的需要而增建的一组建筑,主要有文溯阁、戏台、嘉荫堂和仰熙斋等,套院相接,多而不乱,是文化气息较浓之处。

文溯阁建于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至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为西路建筑中的主体建筑,是仿照明代浙江宁波大藏书家范钦的“天一阁”修建的,专门收藏乾隆时期编撰的大型图书《四库全书》,也是全国存放《四库全书》的著名七阁之一。

阁名是乾隆皇帝钦定的,因位于其“祖宗发祥之地”盛京,所以取“溯源求本”之意命名为“文溯阁”。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结构严谨,是我国古典文献中的珍贵遗产,对于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库全书》共缮写7部,其中1部就藏在“文溯阁”。

1966年10月,基于战备考虑,辽宁省将《四库全书》等秘密运至兰州,后移交到甘肃省图书馆保存。

文溯阁是硬山式建筑,面阔6间,外面看是重檐2层,在里面看则是3层,明显带有江南建筑风格的样式。

与沈阳故宫内的其他建筑不同,文溯阁顶盖上用的是黑琉璃瓦绿剪边,这在沈阳故宫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

根据五行八卦之说,黑是代表水,书最忌火,以黑瓦为顶象征以水克火之意。

此外,文溯阁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绿色,外檐彩画也以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

梁枋间彩绘“白马献书”图案,给人以古雅清新之感。

阁内还悬有乾隆手书的对联:

“古今并入含茹,万象沧冥探大本。

礼乐仰承基绪,三江天汉导洪澜。

文溯阁东有方形碑亭l座,内立石碑1块。

正面刻有乾隆帝撰写的《御制文溯阁碑记》,北面刻有乾隆撰写的《宋孝宗论》。

碑文详细记录了建阁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情况。

文溯阁后为仰熙斋,是皇帝读书之所。

阁前宫门外有嘉荫堂,左右有出廊,南面有戏台,是乾隆、嘉庆时期皇帝东巡赏戏的场所。

各位游客朋友,我的讲解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