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井堂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Ⅱ.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9936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井堂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井堂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井堂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井堂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井堂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井堂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Ⅱ.docx

《马井堂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井堂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Ⅱ.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井堂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Ⅱ.docx

马井堂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Ⅱ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Ⅱ)

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

1.(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8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2.(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2题)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3.(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4.(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7题)明代张居正说: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5.(2011年江苏高考题1题)明朝张瀚称:

“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6.(2008年广东高考4题)齐国管仲说: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

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7.(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15题)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

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

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

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

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④

8.(2011年海南高考2题)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9.(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6题)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

回答16—17题。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10.(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5题)《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11.(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15题)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

12.(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7题)(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

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

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

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

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

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

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

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1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

(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10分)

13.(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26题)(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上曰:

“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

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

“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

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

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6分)

 

14.(2008年海南高考26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

《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

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

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

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清)归玄恭:

《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12分)

15.(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37题)(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

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

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

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

“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

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

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

《振百工说》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

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2分)

16.(2009年江苏高考21题)(10分)历史学家李洵认为:

“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

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

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

……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

…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

……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

……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2分)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3分)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

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5分)

17.(2011年海南高考26题)(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

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

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

”“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

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

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

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

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

(4分)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6分)

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

通过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A项错。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

“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

中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正确答案为C项。

2.A      

解析:

“工商食官”制度可理解为工商食于官,手工业、商业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与官府之间的关系紧密,受官府严格控制。

3.D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比较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本题既要看到当时中国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的状况,也要看到质的差异,即中国经济总量依托的大多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在于近代工业这一差异,才能排除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等错误的认识。

而D是能够直接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4.A      

解析:

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明代政府坚持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可排除B、C;D为干扰项,张居正只所以有对商业这番态度,主要是因为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所以,从整个材料所反映出的信息应正确理解为A。

5.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材料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材料,大意是说善于治理国家者,会让有无相互补充,农业和商业、手工业按一定比例适当地发展,这样商业和手工业可以促进农业发展,而不是阻碍。

如何对待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君主的态度。

材料出自于明代官员张瀚的史料笔记《松窗梦语》。

这段材料反映了农工比重适当的经济主张,选C项。

A项说法材料中未体现;B项百工也为本业,材料中未反映,作者认为本业是农业;D项说法也与材料不符。

“农末适均”即农业与工商业协调均衡发展。

6.D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史论结合,据史推论的能力,材料不够充分,有以偏盖全之嫌。

材料强调的是农业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只能看成是重农政策出台的必要性,而非说明重农政策是精耕细做的农业产生的条件,混淆了因果关系,思维判断错误,从而结论错误。

精耕细做的农业取决于生产者的技能与生产工具的改进。

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正确答案选D。

7.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料的能力。

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①说法错误。

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不符合史实。

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②符合题意。

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③符合题意。

8.A      

解析:

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

“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皆背本趋末”。

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

说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A项符合题意,故选A。

9.D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所谓'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

其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

即使到了明清,重农抑商政策仍然不时推出。

明清两代都还曾重申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及不得仕宦的旧规。

D项错在“基本瓦解”,应为“受到一定冲击”(资本主义萌芽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10.D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本句材料的意思是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

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

固A所说的朝廷重农对应的是材料中的“尊农夫”,但百姓并不抑商,从材料“俗之所贵”得之;同样B中百姓重农抑商一样与材料意思不符。

C百姓皆重商轻农说法太绝对,材料只是反映比较普遍的现象。

11.A      

解析:

清朝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所以会看到机户和机工之间的纠纷;最早以蒸汽作动力的汽船是1807年由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所以排除B项;京剧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形成,所以排除C;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英王不能解散议会,这位英国人根本不能收到英王解散议会的消息,故排除D

二、非选择题

12.

(1)不同之处:

两广总督译文:

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进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

英方信函:

增进邦交,扩大贸易(8分)

原因:

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是出于这种心态(6分)。

(2)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8分)。

(3)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4分)。

维护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6分)。

13.

(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

(4分)

(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逐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

(6分)

14.评分标准: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

分项评分项目:

观点、论证、表述。

第一等:

11-12分。

要求:

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完整,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第二等:

7-10分。

要求:

观点正确,基本能够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比较完整;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

第三等:

4-6分。

要求:

观点基本正确,材料和观点尚能结合;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有所说明;表述较为清楚。

第四等:

0-3分。

要求:

根据本题要求酌情给分。

15.(32分)

(1)特点:

国内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

影响:

冲击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2)观点:

工商立国;与列强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

背景: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变化:

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

影响:

促使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16.

(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

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

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

再生产。

17.

(1)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

(4分)

(2)原因:

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

(3分)

影响:

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