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业基础笔记总结背诵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9638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版专业基础笔记总结背诵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出版专业基础笔记总结背诵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出版专业基础笔记总结背诵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出版专业基础笔记总结背诵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出版专业基础笔记总结背诵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出版专业基础笔记总结背诵版.docx

《出版专业基础笔记总结背诵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版专业基础笔记总结背诵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出版专业基础笔记总结背诵版.docx

出版专业基础笔记总结背诵版

出版专业基础

第一章出版、出版物、出版工作

1.出版

1.1出版的三个基本要素:

编辑、复制、发行

*编辑不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开发,而是对作者创作的已有作品进行选择、优化。

1.2开展出版活动的四个基本条件

(1)精神文化资源

(2)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出版物生产的两个阶段:

精神产品、物质产品)

(3)流通传播资源

(4)市场资源(市场需求是出版生产发展的动力)

1.3出版的一把过程

(1)精神产品生产阶段

——编辑工作阶段:

(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

(2)物质产品生产阶段

制作样本→批量生产

(“母版”样本、“母版”、半成品、最终产品)

(3)产品流通阶段

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

2.出版物

2.1概念和类型

概念:

已出版的作品

属性:

精神产品、物质产品

2.2种类:

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

(1)图书

不同于报纸/期刊的特点:

出版方式“非连续出版”;内容上的系统性、稳定性。

(2)报纸

不同于图书的特点:

出版方式“连续出版”;内容上注重时效性。

(3)期刊

*每年至少出一期(次)以上

(4)音像制品

*分为:

录音制品、录像制品

与报纸、期刊、图书的区别:

表达内容的手段、物质载体、复制方式、形态和结构

(5)电子出版物

连续性、非连续性

2.3出版物的标志

(1)中国标准书号(5段13位)

用于:

图书、音像制品、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ISBNXXX-X-XXXX-XXXX-X

EAN.UCC前缀;组区号;出版者号;出版序号;校验码

(2)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用于:

报纸、期刊、连续型电子出版物(习称“刊号”)

①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号,2段4位)ISSNXXXX-XXXX

②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号,2段6位+分类号)CN11-3209/G3

3.出版工作

3.1指导思想

3.2工作原则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坚持质量第一。

3.3主要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4.出版工作者

4.1文化追求:

文化选择、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积累

4.2职业道德建设(内容/意义/措施)

5.编辑工作

5.1编辑工作的地位

贯彻出版方针的关键;制定和实现出版计划的核心;

提高出版物质量的主要保证;④提高出版效益的基础

5.2编辑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1)基本环节:

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加工整理→

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测→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

(2)相互关系

信息采集

编辑过程的起点,也是整个编辑过程顺利进行的保证

●信息采集和选题策划的关系:

信息采集要以选题策划为中心,选题策划要以信息采集为基础

选题策划

从酝酿到正式启动的标志,也是编辑过程中发挥编辑创造性,保证出版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选题策划和组稿的关系:

选题是组稿的依据,组稿是选题的落实、完善和具体化

组稿

为已经确定的选题落实作者

●组稿审稿关系:

组稿能保证充足的稿源,提高审稿效率;审稿是对前面工作的检验,可以发现前面环节的问题,又是决定后续环节能否继续进行下去的关键

审稿

对稿件进行评价,做出选择

签订出版合同

依据法律规定,与作者协商后以书面文件的形式确认出版单位与作者的合作条件,以共同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编辑加工整体

对采用的稿件进行精雕细琢,力求进一步提高稿件的质量

●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的关系:

审稿是加工整理的前提,加工整理是审稿的继续。

整体设计

根据稿件特点,从工艺、技术和艺术等方面对未来出版物的物质形态进行整体规划

●选题策划、审稿与审定发稿及其后各环节的关系:

选题策划、审稿的最终目的是向广大消费者提供质量优秀的出版物,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等环节就是将这一目的具体落实的物化过程。

审定发稿

将编辑加工整理完毕的稿件经审定后发往有关部门复制,编辑必须将加工整理完毕的稿件进行整理,达到“齐、清、定”的要求

校样处理

在开始批量复制之前,对即将生产的出版物的制作加工质量进行审核

样品检查

对出版物试产品进行质量检查,这是出版单位对其出版物的最后一次质量把关

出版物宣传

反馈信息收集

在出版物发行以后广泛收集市场和消费者、作者等各方面的反馈意见

5.3编辑人员的素质

(1)政治素质

(2)思想素质

(3)文化素质(知识广博、博中求专)、

(4)职业素质(职业追求、职业敏感、职业作风)

5.4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

(1)编辑与作者

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

编辑人员和作者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即为读者提供质量优秀的出版物;其劳动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创造性地生产精神文化产品。

因此,能够在感情上互相信任,在人格上互相尊重,在智力上互相弥补,在工作上互相合作。

编辑离不开作者。

作者和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作者离不开编辑。

作者个人劳动的产品只有经过编辑的劳动,才能变成社会产品;没有编辑的劳动投入,作者的劳动产品就只是个人的精神成果,无法通过社会传播实现其社会价值;

共同目标是为读者服务。

作者撰写稿件,是为了读者的需要;编辑向作者组织稿件并把稿件制作成出版物传播,也是为了读者的需要;

④编辑和作者要互相尊重。

编辑要牢固树立作者观念,充分尊重作者的人格、学术观点和创作风格;同样,作者也要充分尊重编辑,虚心听取编辑的意见和建议,如有不同的看法,要通过平等友好的协商来解决。

(2)编辑与读者

编辑与读者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互相合作、互相促进的关系。

读者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者,编辑人员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相互之间以精神文化产品为纽带,形成了密切的联系。

①读者是编辑的服务对象,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是作者和编辑的劳动价值的实现者;

②编辑要真诚地为读者服务,编辑要坚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读者的利益;

③读者是编辑工作的检验者和促进者,读者的反映不仅能检验出出版物的质量高低,而且能有效地促进编辑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④编辑负有引导读者的责任,了解读者、适应读者、热忱地为读者服务;引导读者、提高读者、做读者的良师益友。

(3)编辑是沟通作者和读者关系的桥梁

编辑向作者及时传达读者的需求信息

编辑向读者及时发布作者的创作信息

 

第二章出版业及出版行政管理

1.出版业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

1.1出版业

1.1.1出版业的改革(图书发行)

(1)“一主三多一少”

(2)“三放一联”

(3)“三建一转”

1.1.2我国出版业的构成

(1)出版单位:

出版社、期刊社、非独立的期刊编辑社

(2)制作单位

(3)印刷复制单位

(4)发行单位

(5)出版专业教育单位

1.2出版专业技术人员

 

编辑类

初级

助理编辑

1、协助编辑进行工作;2、在编辑指导下,搜集整理有关学科的情报、信息,练习组稿;3、在编辑指导下,初审和加工稿件,协助发稿;4、检查样书,练习撰写书讯、书评;5、分担编辑室内其他工作。

中级

编辑

1、搜集研究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选题设想,进行组稿;2、独立审读、加工整理稿件,检查图书成品;3、做好图书宣传工作,撰写书讯、书评;4、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指导、培养助理编辑

高级

副编审

1、搜集研究有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改进编辑工作的建议或方案;2、制定选题规划,指导有关编辑人员组织实施;3、担任重要书稿的责任编辑;4、复审或终审稿件,解决稿件中的疑难问题;5、对有关图书进行评论;6、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撰写编辑学方面的论著或教材,指导和培养专业人才

编审

1、搜集研究有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改进编辑工作的建议或方案;2、制定选题计划和组稿计划,组织社会力量或有关编辑人员实施;3、复审或终审稿件,解决稿件中的疑难问题;4、必要时对重点书稿进行审查、加工;5、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撰写编辑学方面的论著或教材,指导和培养专业人才

技术编辑类

初级

技术设计员

在技术编辑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的技术设计、印制设计,或插图、制图等工作

助理技术编辑

在技术编辑指导下,承担一般或复杂书稿的技术设计、印制设计,或插图、制图工作

中级

技术编辑

1、承担书稿,尤其是重要或复杂书稿的技术设计工作;2、研究选择特殊书稿的设计方案;3、解决有关疑难问题,指导助理技术编辑、技术设计员进行工作

高级

技术副编审

原则上同样适用于编辑类副编审的职责

校对类

初级

三级校对

在一级校对的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的初校、二校工作

二级校对

在一级校对的指导下,承担一般或复杂书稿的校对工作

中级

一级校对

1、承担各种书稿的校对工作;2、承担各种书稿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和付印样通读工作;3、检查各校次的校对质量,解决校样中的疑难问题;4、指导二级校对、三级校对进行工作

高级

高级校对

原则上同样适用于编辑类副编审的职责

2.出版行政管理

*四大准入:

法人准入、职业准入、岗位准入、产品准入

2.1对设立出版物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

(出版、制作、印刷、复制、发行单位)

*出版单位自登记之日起满180日未从事出版活动的,报社、期刊社自登记之日起满90日未出版报纸、期刊的,由原登记的省级新闻出版广电局注销登记。

2.2对出版从业人员的管理

(1)职业准入与岗位准入

(2)职业资格登记

(3)有关法律责任

被限制报考(两年内不得参加各类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三年内不得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①故意损坏试卷答题卡或者将试卷答题卡带出考场;②伪造、涂改证件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考试资格;③让他人冒名顶替参加考试;④本人离开考场后,在考试结束前,传播考试试题及答案;⑤与考试工作人员串通作弊或者参与有组织作弊;⑥利用工具和技术手段接收发送考试答案。

被取消资业资格:

①考试时抄袭协助他人抄袭;②考试时互相传递试卷答题卡草稿纸;③已经进行职业资格登记的人员,因违反出版法规而被追究刑事责任;④一年内造成三种以上图书不合格的直接责任者;⑤连续两年造成图书不合格的直接责任者。

2.3对出版活动的管理

2.3.1重大选题备案

需要备案的选题范围是:

①有关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文件的选题;

②有关党和国家曾任和现任主要领导人的著作、文章,以及有关其生活和工作情况的选题;

③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选题;

④集中介绍政府机构设置和党政领导干部情况的选题;

⑤涉及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选题;

⑥涉及我国国防建设及我军各个历史时期的战役、战斗、工作、生活和重要人物的选题;

⑦涉及“文化大革命”的选题;

⑧涉及中共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选题;

⑨涉及国民党上层人物和其他上层统战对象的选题;

⑩涉及前苏联、东欧,以及其他兄弟党和国家重大事件和主要领导人的选题;

⑾涉及中国国界的各类地图选题;

⑿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图书的选题;

⒀大型古籍白话今译的选题;

⒁引进版动画读物的选题;

⒂以单位名称、通讯地址等为内容的各类“名录”的选题。

2.3.2书号、刊号的管理

①书号、刊号不能相互替代使用。

②禁止“一号多用”。

③严禁买卖书号、刊号。

2.4对出版物的管理

2.4.1内容管理

(1)国家支持、鼓励出版的出版物

第一,对阐述、传播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有重大重用的。

第二,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有重要意义的。

第三,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有重大作用的。

第四,对推进文化创新,及时反映国内外新的科学文化成果有重大贡献的。

第五,对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有重大作用的。

第六,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科学价值或者文化艺术价值的。

(2)国家禁止出版的出版物

第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第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第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第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第五,宣扬邪教、迷信的。

第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第七,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第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第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第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2.4.2质量管理

(1)项目及标准:

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刷质量

(2)实施

*图书质量检查的范围:

图书质量检查的范围是图书的正文、封面(包括面封、封二、封三、底封、脊封,以及勒口、护封、函套)、扉页、前言(或序)、目录、插图及其说明文字等。

对正文质量的检查,若全书正文字数超过十万字,必须抽查不少于十万字,并且内容或页码应该连续;若全书正文字数不足十万字,必须检查全书。

 

第三章著作权

1.概述

1.1著作权:

是一种民事权利,也称“版权”。

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具有无形性、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特征。

1.2著作权法:

“一法六条例”

(1)“一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0年9月通过,1991年6月1日实施,修改后于2010年4月1日实施;

(2)“六条例”:

《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

1992年9月30日实施;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1991年10月1日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2002年9月15日实施;

《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

2005年3月1日实施;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2006年7月1日实施;

《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

2010年1月1日实施。

2.作品及其著作权人

2.1作品——著作权的客体

(1)著作权法给予保护的作品

①文字作品;②口述作品;

③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

④美术、建筑作品;⑤摄影作品;

⑥电影作品和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

⑦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⑧计算机软件;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2)不适用于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

①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

②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将这些文件汇集起来的法律法规汇编却享有著作权);

③时事新闻(指的是反映或记录客观事实的单纯事实消息,但是根据时事新闻撰写的通讯、报道、综述、特写等文章可享受著作权法保护);

④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2.2著作权人——著作权的主体

(1)原始著作权主体:

①自然人作者;②视为作者的组织(法人、其他组织)

(2)继受著作权主体

继受著作权主体是指通过继承、接受遗赠、接受转让等方式或者在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下依法取得著作权的自然人或组织。

国家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成为继受著作权主体。

①著作权继承者和受遗赠者

②著作权转让中的受益人

3.著作权内容及其保护期

3.1

权力种类

内容

人身权

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财产权

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

3.2著作权保护期

①无限期保护:

适用于人身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②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

适用于自然人的发表权和财产权,合作作品按照最后一个死亡的作者算起。

③首次发表后50年:

适用于法人作品、职务作品以及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式创作的作品,其发表权和财产权适用于这种保护。

但是作品直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不再给予保护。

4.著作权的许可使用与限制

4.1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

*内容:

①许可使用的权利种类;②许可使用的权利是否专有;

③许可使用的地域范围、期间;④付酬的方式、标准和办法;

⑤违约责任;⑥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内容。

4.2付酬

(1)原则:

平等原则、公平原则、等价原则、协商一致原则。

(2)图书付酬方式:

*一经出版,6个月内全部付清;若重印,重印后6个月内付清

①版税方式

图书定价×实际销售数(或者印数)×版税率

国家版税局规定的版税率标准:

原创作品为3%-10%;演绎作品为1%-7%

②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方式

著作权人可在与出版者约定交付作品时预付基本稿酬的30%到50%,一经出版出版者应在6个月内付清全部报酬。

基本稿酬:

将图书应付酬部分的实有正文(不包括主书名页文字、出版前言、目录、凡例等辅文)折合成千数,再乘上每千字付酬标准,字数不足千字的部分按千字计算。

(标准:

原创80-300,改编20-100,汇编10-20,翻译50-200)

印数稿酬:

以千册为单位,每千册按基本稿酬一定比例计算。

③一次性付酬方式(付酬的标准和计算方式可参照基本稿酬)

(3)报纸期刊付酬方式

只适用一次性付酬方式,按每千字若干元的标准乘以作品的字数,作品字数不足500字的按0.5千字计算,超过500字不足1000字的按1千字计算。

4.3著作权限制

(1)合理使用

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而使用已发表的作品;

②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而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发表作品;

③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而在作品中适当引用已发表作品;

④为报道时事新闻在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发表的作品;

⑤媒体刊登或播放其他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

⑥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

(2)法定许可

①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中汇编已发表作品(正式教材非教学参考书教学辅导材料等);

②报刊转载或作为文摘、资料刊登(纸质报刊之间);

③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

5.侵犯著作权的法律责任

5.1民事责任:

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5.2行政责任

5.3刑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