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9441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docx

《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docx

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一、问题与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心愿。

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广大德育工作者必须要从培养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养成教育是一种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按照德育要求,依靠外界和自觉控制与调节,反复进行练习和实践,以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入口、突破口,也是德育的基础,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

正如当代教育学家叶圣陶指出的那样:

“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而“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文明习惯,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

   从社会人的品德形成规律和不同年龄特点品德形成和发展特点来看,十四至十八岁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始由他律向自律转化,思想趋向成熟,并基本形成稳固的品德结构。

所以,这个阶段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紧紧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仅对他们现在的和谐发展起很大促进作用,而且会令他们终生受益无穷。

   自从88年开展以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载体的养成教育以来,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从小教会学生做人,已成为众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但由于在养成教育过程中,目标确定上重攀龙附凤、硬性规定,轻人本校本、行为创新,呈现“高、大、空”:

教育形式上重认知教育轻行为指导,显得单一、时空单调、过程随意;养成教育的操作系统上重整齐划一、眼前利益,轻个性差异、循序渐进,造成养成教育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如此进行养成教育,其功效可想而知。

在对1500名初、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行为目测中发现:

有80%的学生不能主动捡拾起地上的杂物,有65%人希望自己将来成为有钱的人;有48%的同学遇见教师不能主动问好,有40%同学认为礼仪只适用于正规场合,平时无须太注重。

有40%以上学生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习惯:

调查数据还显示:

传统美德等方面在当代中学生中已被淡化,在价值取向上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倾向较严重。

   我校于98年承担了国家“九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中学德育中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随着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思路也随之不断拓宽,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养成教育并非是一种低标准的教育”,而是学校培养“四有”新人的一项奠基工程。

因此,三年来,我们在养成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不断拓展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开创了养成教育的新境界。

   二、探索与实践

   整体构建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体系养成教育目标是一切养成教育活的落脚点和归宿点,适度、适中的教育目标,才能使养成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过高的道德目标则使很多人(尤其是缺乏社会生活基础的学生)难以做到,而缺乏层次的道德目标、不明确目标就会造成学生被大量理论条例所束缚,导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而无法落实的状况。

因此,在总体目标的构建上,我们首先确立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即引导学生达到道德上自尊,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觉,生活上自理,是非上自辨,形成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觉行动,从而自我完善的总体目标。

其次我们根据学生不同年级段的特点、知识水平、成长规律,按照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年级目标各有侧重、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了各年级段的分层次目标。

同时,我们着眼于培养21世纪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学校实际出发,按照总体目标和各年级段的分层次目标,同时注重各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促进德育和养成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提高,构建了循序渐进的内容体系结构:

   行为规范教育--做一个合格的后中人基础法律规范教育--学会守纪传统美德教育--做一个好孩子现代礼仪教育--做一个文明的后中人提高审美教育--能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公民意识教育--做一个好公民创新教育--做一个现代的后中人情操教育--学会立志升华理想教育--做一个立志报国的人

   个性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以上一个阶段不是机械的分割,而是一个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有机统一的内容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而又螺旋上升的内容与目标的架构。

同时,为进一步明确具体,我们在每一个阶段也相应地明确主要的训练主题和要求,从而更增强了养成教育和调练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根据以上各层次目标和内容体系结构的设计,注重采用明理、导行、激情、练意的德育操作方法,分层次、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从低到高,脚踏实地地从基本的道德要求向较高的道德要求迈进。

   整体构建知行统一的养成教育模式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

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份,只有当这四个心理成份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这种品德才能形成。

在学生的每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几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全面成长,并能够稳定和巩固下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明理就是要使学生明白地认识行为规范,能确认自己生活的主体地位,促进他们个体意识的确立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进而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树立对本人、班级、同学、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因此在每项养成教育的主题教育活动期间,我们都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向学生讲明规范的含义、守规的原因、为什么不能违反、应怎样遵从等。

学校的所有舆论阵地(如橱窗、广播站、校报、板报、网络等)都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所有活动形式都用不同的方式(如讲座、主题班会、故事会、报告会、比赛、征文等)演泽“同一个道理”。

在明理形式上力求次次有创新、明理内容上项项有拓展,营造出一种愉快活泼、和谐协作、积极向上的教育气氛,让学生乐于受教,主动受教,为有效实施内化奠定基础。

   激情

   学生仅仅理解行为规范,可能产生两种反应:

可为和不可为。

不将外在要求内化为个体自我发展的动力,道德品质也无法形成。

因此,要在明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着动机的驱使。

要使学生能按规范要求去做,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是远远不行的,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相反还可能造就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的人。

因此,在明理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产生遵从行为规范的道德情感。

如行为规范宣传教育周、规范执行周、法制宣传教育月、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体育节、学习竞赛月等,在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还通过各种方式如征文、演讲、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方式予以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

   导行行比知更重要,因为行本身就是实实在在的道德。

只有意愿和体验而无行动,则是口头的肤浅的道德,只有不断将社会要求、标准、理想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信念,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因此,在学生有了道德情感的条件下,积极引导学生的行为向符合规范的方向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制度导行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先后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后白中学一日常规》《后白中学<五个不准>执行细则》《后白中学师生员工礼仪五十条》《后白中学住宿生管理制度》《后白中学升旗礼仪规范》《学习标兵、三好生等评比细则》《后白中学文明班级、清洁卫生班级评比管理规定》等十几项严格细致的规章,对学生从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劳动习惯、行为举止习惯等方面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使学生的一日行为习惯的养成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作到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这样通过持之以恒的日常行为养成训练,潜移默化地将不文明的习惯、不自觉的行动转变为文明的自觉的行为习惯,通过小环境的力量,使学生能够晓理慎行,养成文明规范的优良作风。

评价导行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我们不仅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还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引导他们去体验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社会效应,从而从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上得到升华,使之道德行为更为自觉主动。

当然在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外界的干扰,在按规范做的时候有时也难免违反行为规范。

为使之符合规范,这时就必须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

对好的符合规范的行为要及时给予奖励,对有“失范”的行为的学生,通过“开小灶”方式,帮助他们去分析体验自己和他人行为上的过失给自己、给他人、集体乃至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从而对不道德行为产生厌恶和谴责,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产生自责和内疚感,并逐步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向“规范”靠拢。

在这一环节上要“一个都不能少”,容不得丝毫的放松和听之任之,正如心理学家詹姆士所说的那样“每一回破例,就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摔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比好多回才能缠绕上去的还多。

   榜样导行人类总是通过示范形成行为反应的。

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的示范主要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优秀学生的样板幅射等。

教师是学生的领头雁,各学科老师全体的力量和群体的形象及老师平时的一言一行本身,就是养成教育丰富的资源和最形象、最生动、最富有感召力的教育。

因此,学校在抓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同时,重点强调教师的为人师表。

从教师的自我养成,自我完善着手。

特别在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遵纪守法、爱护学生等方面,学校不仅有明确要求,而且经常检查、考评,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发挥“身教重于言教”的作用。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样板陪衬作用,学校每学期都开展“文明班级”“三好学生”“学习标兵”“文明宿舍”“清洁卫生班级”等评比活动。

评比后不仅对他们事迹进行全校通报表扬,而且对于“标兵”还要披红彩带、发荣誉证书,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通过学身边人、身边事,争当标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学有了目标,追有了方向,真正收到了“拔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教育效果。

同时,通过对不良典型的及时处理,教育其他同学不犯类似错误,有效在扼制住了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促进向好的方面转化。

此外我们采取的“导行”方式还有严格督查、竞赛评比、情景训练等。

   炼意人的品德形成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也不是一个停滞的过程。

在人的一生中,已形成的规范和品德还要经历外在的和内在的考验与磨练。

只有通过不断提高道德意志水平,才能使外在的规范已经彻底内化成了个人的内在价值观、道德信念,最终成为自己性格的一部分,最终达到古人所谓的“慎独”的境界。

因此,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注意抓反复,反复抓,在进入训练新项目之前,必须巩固已经训练养成的习惯。

从而使各阶段的训练相互衔接、循环往复,循序渐进,经过不断教育、训练、矫正,直到养成良好习惯。

“道德就其本质来说是个体问题,道德的发展是个体理智地思考和选择的一部分,真正的道德成长发生于个体内部”。

因此,引导个体理智的思考,合理地抉择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们设计的模式中最终以炼意为终点。

因此炼意己成了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因为一次行为规范训练完成之后,又要确立新的目标,在目标的确立上也体现出外在要求的提高与学生品德状况的矛盾,要求学生正确处理这一矛盾。

明理的过程又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也必须有意志的参与。

在激情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又会得到强化和提高。

在导行中奖励和惩罚也是对个体意志力的考验。

因此,本模“式几个阶段又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不断引导学生的品德螺旋式发展。

此阶段,在方法运用上最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自省。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走向自律自育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养成教育的主体,只有使学生认识到抓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使他们自觉的投入到活动中。

“学生主动性发展,最高水平的能动、自觉的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是我们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做好协调和规范学生行为的基础上,更多地注重作为养成教育主体的学生不断地发展自身的潜能,促使学生由“被教育”向“我需要教育”方向转化,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变成学生自己的行为和需要,以达到“自育乃育人之本”的目的。

这样也就大大提高了养成教育的实效。

一是实行学生值周制度,建立了查勤岗、国旗班、查卫岗、查序岗等学生自主管理文明岗,通过对师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和服务,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意识,增强劳动观念和服务意识,提高管理能力。

二是激发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

通过设立意见箱,学生评教(师)、评管(理)等形式,倾听同学们的建议和呼声,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使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严谨有序的基础上,为避免统得过死,千人一面,我们利用下午的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同学们走出课堂,自由选择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各种学科兴趣小组、选修课、学生社团活动,体育锻炼、各种竞赛、图书阅览、学生党校、团校活动、演讲、辩论等开启心智、愉悦身心的健康有益活动,在活动形式上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组织、参与活动、评价,不仅激发了参与热情,而且给同学们创造充实自我、发展个性特长的机会和理想氛围。

   整体构建一体化的养成教育工作网格一个人的成长是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分不开的。

加强养成教育,乃至整个学校德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德育队伍显然是不够的。

学校不是世外桃园,不可能不受社会的影响,校外习惯的养成无人抓,校内的养成教育功效就会被大大抵消。

有人说“五天的教育抵不过一个星期六”“学校的45分钟的教育抵不上家长一句话,抵不上社会一分钟”。

动用社会力量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树立大德育观念,发挥大环境作用,学校应主动出击,与家庭、社会开展共育活动,以保证德育工作的连续性和实效性。

正如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指出的那样:

“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学校教育。

   我们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各方教育力量的育人作用。

学校的教育力量既包括学校本身的硬、软环境,还包括德育队伍。

就德育队伍而言不仅仅是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室、政教处、团委、年级组、班主任、德育课教师,还有其他任课教师、后勤服务人员。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以课堂行为和生活行为为主。

不良的课堂行为和生活行为,能反应出学生品德、意志、思维和个性上的缺陷。

如不加以纠正,不仅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因此,我们积极发挥各方面优势,互为补充,协调联动,形成多层次、多环节、系统化育人网络,发挥了全员育人的群体功能。

我们要求教师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的日常活动和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中,教职工队伍要以师表风范和认真负责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同学们从教职工队伍的模范形象中获得力量源泉。

同时,我们还利用各种机会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提高认识,增强教职工的教书育人的观念。

使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在教好书的同时,也不忘育人职责,实施品德指导,狠抓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另一方面,重视发挥德育基地作用,充分挖掘丰裕的社会德育资源,建立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军民、警民共建活动;举办法制教育等内容的法律知识讲座等。

九八年以后,我校在镇天爱集团、农场、电磁线厂等单位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南京炮兵学院自炮系十三中队签定了共建协议:

先后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全国九届人大代表、“世妇会”代表、天爱集团董事长杨桂萍同志来校为学生做报告:

邀请炮院教授来校开办国防知识讲座:

请市政法委领导、镇交警中队的领导讲法制知识、交通法规知识等;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前往实践基地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前往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纪念碑凭吊先烈英灵,缅怀烈士业绩;前往炮兵学院开展“军营一日”活动等,每次活动都做到精心安排,寓教于乐,使养成教育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第三,充分发挥家长、家庭的教育作用,我们主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家访、电(话)访、家校联系卡等方式组织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沟通家校教育信息。

既要求家长用自身的良好行为熏陶学生,又要求与学校积极配合,做好学生在家时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和训练的督促工作,及时纠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在待人处事、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存在的不良行为,当好家庭老师。

这样也有效地弥补学校教育在假期中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空白”地带。

   由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作为一项德育工作中的系统工程在我校的构建,我们的德育工作一直处于高效、优质之中,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深度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使我校的教育进一步社会化,真正形成一种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重视、共同参与教育好下一代的局面。

   三、效果与结论

   

(一)促进了学生道德观念的变化几年来,由于我们转变了教育理念,改变了养成教育的方式,注重了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的改革,学生对规范、制度、“道理”的认同感增加。

如90%以上的学生能够将《规范》及学生规章制度作为制约和衡量自己行为标准,并做到按规范行动,敢于同违反“规范”的行为作斗争。

有力地促进了班风、学风、校风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高了良好的氛围。

近几年来,我校从未出现过一起严重违反校纪事件,也无犯罪现象出现;近两年的高考本科达线学生数分别为120人和140人,会考九科一次性合格率均在97%以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产生在过去的德育工作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我们的要求相差甚远,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差,并且学生反复比较大,前后不一致,言行不一致。

近几年来,我们按养成教育模式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训练。

98年始,每年开展一次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法制教育宣传教育月、社会实践活动周、安全教育活动周等,活动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竞赛活动等,并将强化训练与宣教活动相得益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实验后,学生的自觉性行为增多,能自觉按规范的要求去做,经常性良好行为出现,并进一步形成绝大多数学生的稳定的行为习惯。

学生留长发、吸烟、酗酒、赌博、看黄色书刊、制品的现象得到了杜绝,偷盗、早恋等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出现了行为习惯好、卫生习惯好、学习习惯好、遵规守纪好的局面。

学生踊跃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自觉参加国旗班、志愿者小分队、查勤岗、查卫岗等活动,学校、班级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在养成教育的实践中,由于我们注重了对学生的引导,提供他们锤炼自己的意志氛围和道德体验的环境。

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经过实验,大多数家长反映学生的自觉性增强,能时时规范约束自己,学习行为习惯有了显著改善,能自己作好预习、复习、作业;生活自理能力有了增强,能收拾好自己的物品,提高宿舍卫生;文明礼仪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不少学生更懂得礼貌待人,尊敬别人,更知道帮助别人等。

   (四)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改变

   在《中学德育中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边学习边探索,边研讨边提高,促进了班主任等德育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改变。

在教育学生时,不再以学生的管理者、约束者的身份出现,把学生看成被监管的对象,改变了对学生的看法,特别是重视了学生在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动,自我教育能力。

因此命令式的、规定式的、禁止式的要求减少了,较正确地处理好了师生关系的定位问题。

由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度增加,教师教育学生的效果也得到了增强,特别是在实践中,由于教师遵从模式的要求对各项规范的教育精心设计,运用了一些新的适合学生的方法,增加了教育的针对性、可控性,减少了盲目性。

同进,通过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对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的认识,深刻理解了德育既为社会服务,也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和学校德育的实质是将外部规范内化验为学生个体素质,再外化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化理论和人的主体性理论、系统论、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运用于研究实践之中,坚持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

尤其是通过学习、实践、科研三结合,更进一步提高了对德育的理性认识,取得了初步的理论研究成果。

   (五)增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意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思想观念上:

绝大多数学生业已将成人成走上的成人成才的良性发展之路。

在行为表现上:

我们进行学生现状前后对比、调查分析表明:

通过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较研究初期有了较大的提高。

   通过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加强改进了我校的德育工作,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树立了“三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五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并举”的大德育观,改革了德育方法,拓宽了德育途径,以人为本,以德育人,初见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德育特色的形成。

我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镇江市优秀学生群体”“镇江市模范学校”“镇江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分管副校长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有两位实验班班主任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班主任”和“镇江市优秀班主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新世纪的主人。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

”今天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将直接决定21世纪中国社会的精神风貌。

因此,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在世界竞争的风起云涌的时代,重视德育已成为世界的趋势,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着手付诸实施。

“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治国方略,更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良好机遇。

作为学校德育基础工程的养成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广大德育工作者必须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去认识,科学地有步骤地做好每一阶段的工作,持之以恒地抓好养成教育,才能让这朵德育之花开放的更加艳丽多彩,才能让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