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黛丽.docx
《奥黛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黛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奥黛丽
奥黛丽·赫本天使在人间
奥黛丽·赫本的“御用”摄影师,鲍勃·威洛比回忆起初次见到赫本的那一刻时说:
“那是在1953年,华纳的片场,我惊呆了,我从来都没见到过如此优雅美丽的女孩。
她的微笑是上帝创造的,用来融化凡人的心。
”
1993年1月20日,“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奥黛丽·赫本在瑞士家中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在奥黛丽·赫本逝世15周年的纪念日到来之时,与她私交很好的美国《生活》杂志特意举办了一场“纪念奥黛丽·赫本珍贵照片展”,向人们展示了这位银幕传奇女子私下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些鲜有曝光的照片的拥有者正是奥黛丽·赫本的“御用”摄影师鲍勃·威洛比。
时隔多年,这位老先生回忆起初次见到赫本的那一刻时说:
“那是在1953年,华纳的片场,我惊呆了,我从来都没见到过如此优雅美丽的女孩。
她的微笑是上帝创造的,用来融化凡人的心。
”在展出的照片中,赫本和动物的合影有很多,这是因为赫本一生和动物有着不解之缘。
奥黛丽·赫本成长路
十五年前,奥黛丽·赫本告别人世,享年63岁。
在她缠绵病榻之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雷萨嬷嬷呼吁全球的修女为天使祈福;而伊丽莎白·泰勒惊闻噩耗后也动情的说:
“天使回天国去了。
”她的离去让世界各地的无数民众潸然泪下,黯然神伤,她的魅力是永恒的。
值此赫本逝世十五周年之际,我们一同探寻天使的足迹,缅怀她伟大的一生。
一.苦难的童年
1929年5月4日,一个纤弱的女婴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荷兰贵族后裔的女伯爵艾拉·赫姆斯特拉和英国银行家迎来了爱情结晶奥黛丽·赫本。
出身名门的显赫家世,艺术之都的文化积淀为赫本最初的成长打上优雅的印记。
但好久不长,少女时代的赫本遭遇更多的是磨难。
赫本六岁时父亲离家出走,从此家中少有欢声笑语;1939年二战的爆发更让赫本饱尝人间苦难。
比利时沦陷后,赫本母女辗转来到荷兰,在纷飞炮火笼罩下的地下室里度过整整五年。
轰炸的威胁、饥饿的难挨、纳粹的入侵成为赫本从儿童时期走向少女时代的主要记忆。
后来让赫本引领全球时尚风潮的高挑纤瘦身材就是拜战争时期物资匮乏所赐。
但对于命中注定要走向辉煌的人来说,再艰苦的条件也无法阻挠她的绽放。
赫本从小就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而芭蕾则让赫本痴迷。
她的芭蕾舞训练从战前就已经开始,从此之后持续多年,即使是战火蔓延也没能断绝赫本对芭蕾的热爱。
严格的舞蹈训练塑造了赫本亭亭玉立的身材,也赋予她隐忍谦和的性格。
二.公主的诞生
二战结束后,为谋生计,已经出落得光彩照人的赫本开始当摄影模特并参与一些歌舞剧团的演出。
她天生的镜头感和纯美气质也让她有机会在几部电影中担当小角色。
在英国影片《天堂里的笑声》中,赫本说出了自己的第一句电影台词,吸引了英国电影界的注意;稍后她又被选为舞台剧《金粉世界》女主角,登上美国舞台。
《金粉世家》在百老汇引起轰动,而赫本也由此进入好莱坞的视线。
正在为《罗马假日》遴选女主角的威廉·惠勒在观看该剧后为赫本深深打动,她迥异于传统好莱坞肉欲性感美女的清纯打动了惠勒,他说:
“我终于找到我的公主了!
”
此后的故事全世界都耳熟能详:
赫本以完全的本色演出打造了好莱坞最迷人的形象之一,成为当年度奥斯卡和金球奖的双料影后;她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并掀起了全球性的时尚潮流,玛丽莲·梦露的丰满性感从此不再是美的唯一标准。
她在电影中的短发发型被命名为“赫本头”,在世界各地受到效仿。
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赫本激动的说:
“这真让人有点受不了”。
的确《罗马假日》不仅煊赫一时,更完全改变了赫本今后的人生轨迹。
从此赫本走上了通往伟大演员和超级偶像的康庄大道。
三.璀璨星光
《罗马假日》为赫本开启了辉煌的道路。
之后赫本主演了多部大获成功的优秀影片,巩固了自己的偶像地位。
在《莎宾娜》中,赫本与巨星亨弗莱·鲍嘉合作演绎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在《蒂凡内的早餐》中赫本又与著名设计师纪梵希合作,塑造了令世界动容的优雅造型,《月亮河》的旋律也被赫本唱响世界;而《甜姐》中单纯可爱的模特,《偷龙转凤》中冰雪聪明的女贼,《谜中谜》中优雅迷人的少妇以及《窈窕淑女》中麻雀变凤凰的贵妇人都令赫本的偶像地位日益巩固,无人可及。
赫本作为明星和时尚偶像的身份如此煊赫,以至于人们往往忽视了她在表演领域所具有的才能和复出的努力。
事实上,赫本自始至终都致力于挖掘自己的表演潜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为了开拓戏路,她丝毫不担心损害“玉女”形象,大胆尝试各种角色,在《双姝怨》中出演同性恋,在《修女传》中出演朴实无华的修女,在《盲女惊魂记》中扮演盲人。
所有这些尝试都可圈可点,后二者还为赫本带来两次奥斯卡影后提名。
赫本不仅是电影明星,还是时尚缔造者。
纪梵希曾经笑言:
“赫本即使只是披着一个装土豆的口袋,也能够显露出高雅的气质。
”她崇尚朴素简洁的穿衣观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她的平底鞋、三分袖、紧束腰身、立领套头毛衫、夸张黑色太阳镜……都曾是时代的焦点,使赫本成为时尚界的象征人物。
奥黛丽·赫本与第一任丈夫梅尔·费勒在伦敦机场
四.坎坷情路
事业有成的公众人物往往不得不在个人生活方面作出牺牲,女性更是如此。
赫本的爱情之路便十分坎坷。
赫本的初恋发生在她事业起步初期,对方是英国企业家詹姆斯·汉斯。
尽管母亲一再劝告赫本事业和爱情难以两全,但赫本始终抱着鱼与熊掌兼得的幻想。
但随着《罗马假日》在全球范围的成功,赫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裂痕和矛盾不可避免的产生。
思前想后,赫本痛苦的放弃了青涩的初恋。
在《罗马假日》的伦敦首映式上,赫本与电影人梅尔·费勒结识。
费勒比赫本大十四岁,他的成熟气质俘获了赫本的芳心,二人很快合作出演《莎宾娜》并举行了婚礼。
公主有了称心如意的归宿,二人还诞下一子肖恩。
但之后赫本的事业一帆风顺,如日中天,而费勒却始终在二流作品中挣扎。
生活在赫本光芒掩盖之下的费勒压力越来越大,婚姻裂痕渐渐显现。
尽管赫本试图挽回,但这段婚姻还是在1967年走到尽头。
1968年,赫本在希腊旅行期间邂逅心理医生安德烈·多蒂。
多蒂是意大利人,从少年时开始就是赫本的崇拜者,此时他以意大利人特有的热情感染了赫本。
二人不顾年龄的差距举行了闪电式的婚礼,并诞下一子卢卡。
赫本接受上次婚姻失败的教训,彻底息影,在家相夫教子。
但多蒂意大利式的放荡不羁让赫本承受了越来越重的压力。
七年后,忍无可忍的赫本提出离婚并重返银幕。
但此时她已为这段不值得付出的婚姻浪费了一个演员的黄金时代。
1980年,赫本与罗伯特·沃特斯相遇,这个后来被她成为灵魂伴侣的男人当时正遭受丧妻之痛,两颗受伤的心灵同病相怜,缓慢而坚定的靠近。
此后二人相濡以沫十多年,指导赫本病逝。
因为罗伯特,赫本度过了平静和美的晚年。
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在瑞士家中走完人生的最后几步。
赫本一生留下20多个经典银幕形象,更以巨大的人格魅力赢得全世界的喜爱。
她终其一生保持着谦和温厚,优雅高贵的性格,以仁爱之心应对整个世界。
尤其是在晚年,赫本淡出影坛,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致力于慈善事业,多次不顾重病缠身远赴非洲为饱受战火蹂躏的儿童贡献力量。
世纪之交时,权威杂志评选二十世纪最完美女星,赫本高居榜首。
赫本的传奇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桎梏,走向永恒。
奥黛丽·赫本的经典佳作
《罗马假日》
英文片名:
RomanHoliday
拍摄日期:
1952年6月-1952年9月
导演:
威廉·惠勒WilliamWyler
主演:
格利高里·派克GregoryPeck……乔·布莱德利JoeBradley
奥黛丽·赫本AudreyHepburn(听歌)……安妮公主PrincessAnn
埃迪·艾伯特EddieAlbert.....俄宾·路德维希IrvingRadovich
剧情简介
年轻貌美的安妮贵为公主,她生性纯真活泼,古老宫廷的繁文缛节和无休无止的外事活动让她不胜其烦。
终于在出访意大利期间,安妮不辞而别,私自出游并邂逅落魄记者乔。
获知公主身份后乔喜出望外,将其视为不可多得的新闻素材。
为挖掘新闻,乔与摄影师俄宾一起陪伴安妮畅游古城罗马,度过了愉快的“罗马假日”。
但经过一日相处,安妮和乔擦出爱情的火花。
为了保护公主的形象,乔放弃了让自己摆脱困境的机会,决定将公主的这段轶事深藏心底;而短暂的“出轨”也让安妮更加成熟,她意识到对国家和家族负有的责任,和乔洒泪而别,重返枯燥生活。
次日在大使馆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乔和公主心心相映却不得不形同陌路。
安妮推开讲稿表示将永远珍惜在罗马的记忆,而乔则强作平静表达祝福。
记者会后,人去楼空,而罗马的记忆却将被安妮和乔深藏心底,直到永远。
点评
《罗马假日》是最历久不衰的好莱坞爱情轻喜剧之一,曾获得当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等三项大奖。
奥黛丽·赫本和格利高里·派克的对手戏火花四射,是对谦谦君子和窈窕淑女之间童话爱情的最完美诠释,令人动容。
而古城罗马的别样风情,不露痕迹的轻松笑料,威廉·惠勒对爱情场景富于张力的掌控都成为影片持久不衰魅力的来源。
但《罗马假日》最大的收获无疑是发掘了好莱坞最光芒四射的超级巨星之一奥黛丽·赫本。
巨星加利·格兰特和伊丽莎白·泰勒曾是男女主角的第一人选,但命运最终选择了赫本。
《罗马假日》中的演绎是赫本的一次本色表演,她自身所具有的纯真、优雅在安妮身上得到完美体现。
当赫本顶着一头清新短发,身着简洁到极致的衣裙,拿着冰淇淋信步走下罗马广场台阶时,似乎古老的罗马也为之倾倒;而锦衣华服的赫本在外交舞会上迎来送往,翩然起舞时,没有人会怀疑她是真的公主;而在露天舞场与暗探周旋时的赫本,则将小鹿一样的轻灵活泼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某种意义上说,《罗马假日》是赫本一个人的舞蹈,她的风采将浅显的通俗喜剧送上了永恒经典的位置。
而从此之后,电影界多了一个超级巨星,时尚界多了一个风潮引领者,一代代影迷的心中也增添了关于美的全新权威诠释。
《战争与和平》
英文片名:
WarandPeace
拍摄日期:
1955年7月-1955年10月
导演:
金·维多KingVidor
主演:
奥黛丽·赫本AudreyHepburn……娜塔莎NatashaRostov
亨利·方达HenryFonda……皮埃尔PierreBezukhov
剧情简介
18世纪初,拿破仑带领法国军队横扫欧洲,觊觎俄罗斯,俄法战争一触即发。
而俄罗斯社会处在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中,一派安静祥和。
天真烂漫、出身名门的俄罗斯少女娜塔莎邂逅好友皮埃尔的朋友安德烈,两人之间渐生情愫,订下婚约。
但安德烈返回部队后,涉世未深的娜塔莎被纨绔子弟阿纳托里蒙骗,与之私奔。
就在此时,俄法战争爆发,一团乱麻的情爱纠葛在风云激荡的大时代面前刹那间变得微不足道。
战争旷日持久,艰苦异常,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漩涡中改变人生,重塑自我。
皮埃尔在战前一直深陷家族纷争和爱情难题中不能自拔,战争使他坚韧刚强;娜塔莎在艰苦的后方生活中逐渐成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青涩少女成长为稳重能干的妇人。
在战争中重伤的安德烈在弥留之际与娜塔莎达成谅解,一笑泯恩仇;而战争过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故国,娜塔莎和青梅竹马的皮埃尔携起手来,决心重建家园,展开全新的生活。
点评
《战争与和平》改变自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巨著。
影片以俄法战争为背景,以娜塔莎等人的人生轨迹为线索,展开了一幅十九世纪初俄罗斯社会的巨幅画卷。
尽管由于影片篇幅和文化背景差异等因素,影片未能展现原著的全部精髓,但浩大的战争场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尤其是奥黛丽·赫本和亨利·方达两大巨星的精湛演技,都使该片成为好莱坞改编俄罗斯名著的成功范例。
而对于赫本来说,对娜塔莎这个形象性格转变过程的成功把握,是她摆脱《罗马假日》为她作出的偶像定位,展现其演技巨大潜力的开始。
《修女传》
英文片名:
TheNun'sStory
拍摄日期:
1958年1月24日-1958年6月25日
导演:
弗雷德·金尼曼FredZinnemann
主演:
奥黛丽·赫本AudreyHepburn……修女鲁克SisterLuke
彼得·芬奇PeterFinch……弗图纳提大夫Dr.Fortunati
剧情简介
温柔美丽的嘉比丽虔诚向善,为播撒福音帮助世人而加入教会成为修女鲁克。
她一丝不苟的遵循修道院的繁文缛节,压抑自己的情感做到清心寡欲,并在医学院的学习中获得优良成绩,从而得以实现奔赴非洲服务难民的心愿。
在比属刚果,鲁克认识了弗图纳提大夫,他尖锐而现实的思想冲击了鲁克虔诚的宗教信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已经返回比利时的鲁克深陷战争漩涡,时刻为纳粹暴行而愤怒,为受害者而洒泪,并且在比利时沦陷后协助地下组织抵抗侵略。
鲁克一次次的与教会刻板的教条起冲突,父亲被害的消息更是让她意识到情感的重要。
鲁克逐渐认识到爱心的表达有比参加教会更加现实的途径,脱下修女服,重返尘世。
点评
修女鲁克这个角色也与赫本一贯擅长的爱情喜剧主人公形象大相径庭,《修女传》也是赫本作品中最严肃的一部,影片的深度超过了赫本的其他影片。
《修女传》根据同名畅销书改编,影片投入巨大,不仅全方位展示了鲜为人知的教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远赴非洲拍摄外景,为当时所少有。
影片通过鲁克的遭遇,表现了服务社会与修行内心之间的冲突,从而探讨宗教本身的矛盾。
赫本成功塑造了隐忍、善良的修女鲁克,完美展现她在信仰和真实情感之间的矛盾与挣扎,凭此片再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蒂凡尼的早餐》
英文片名:
BreakfastatTiffany's
导演:
布莱克·爱德华兹BlakeEdwards
主演:
奥黛丽·赫本AudreyHepburn……霍莉·戈莱特莉HollyGolightly
乔治·佩帕德GeorgePeppard……保罗·“弗雷德”瓦约克Paul'Fred'Varjak
剧情简介
霍莉·戈莱特莉出身贫寒,际遇坎坷,只有智力受损的哥哥弗雷德是她情感的寄托。
穷则思变,霍莉只身闯荡纽约,凭借天生丽质周旋于富豪权贵之间,甚至为了金钱甘愿与身陷囹圄的黑老大结交,梦想打入上流社会。
霍莉的生活随着新邻居的到来而悄然改变。
仰赖富婆接济的落魄作家保罗走进霍莉的生活,逐渐发现了霍莉内心深处的善良和纯真。
同为天涯沦落人的二人越走越近,爱意渐生。
但当保罗向霍莉表明心迹之后,霍莉却退缩了,并宣布一位巴西富翁正在追求自己,自己很快就要去巴西做农场主人。
交易带来的情感从来都是逢场作戏,霍莉的梦想很快破灭,但面对生活给出的抉择,霍莉茫然无措。
好事多磨,面对真爱,霍莉终于鼓起勇气,和保罗相拥于倾盆大雨之中,共同迎接全新生活的到来。
点评
《蒂凡内的早餐》这部清新隽永的爱情小品是赫本最出色的代表作之一。
赫本成功塑造了在生活的残酷面前委曲求全却保持了纯洁心灵的女性形象。
影片为赫本带来第三个奥斯卡影后提名。
该片主题曲《月亮河》成为永恒流传的经典歌曲。
赫本在片中闲坐窗台轻弹吉他,用忧伤慵懒的声音吟唱该曲的片段成为电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之一。
曾为多部赫本主演的电影作曲的亨利·曼奇尼曾在多年后表示这首歌曲是为赫本量身打造的,赫本的个人魅力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继在《莎宾娜》中与纪梵希合作掀起时尚风潮之后,赫本在该片中继续以令人叹为观止的时尚表现力和独特审美品位影响全球时尚。
尤其是片首赫本身着纪梵希设计的黑色鸡尾酒裙、佩戴夸张太阳镜的造型,成为时尚界的永恒经典。
《窈窕淑女》
拍摄日期:
1963年8月-1963年12月
导演:
乔治·库克GeorgeCukor
主演:
奥黛丽·赫本AudreyHepburn……伊莉莎ElizaDoolittle
雷克斯·哈里森RexHarrison……希金斯教授ProfessorHenryHiggins
剧情简介
伊莉莎是一个卖花女,她虽然聪明伶俐,颇有姿色,但因为出身贫寒,所以言谈举止都难登大雅之堂。
希金斯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语言学家,他在和朋友散步时注意到伊莉莎,并扬言只要经过他的调教,即使是粗俗如伊莉莎,也能成为一个贵妇人。
伊莉莎听后怦然心动,上门求助。
为在打赌中战胜朋友,希金斯倾力调教伊莉莎。
时光流逝,伊莉莎果然脱胎换骨,多次出席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都从容过关并艳惊全场。
但教授虽然尽心尽力教导伊莉莎,却粗心的忽视了她的感情,态度简单粗暴。
伊莉莎日益苦闷,感觉自己只是教授的工具,毫无尊严。
终于在一次盛大社交活动结束后,身心俱疲的伊莉莎和教授针锋相对,愤然出走。
失去了伊莉莎之后,教授才发现自己对她已经有了师生之外的情感……
点评
根据大文豪萧伯纳同名戏剧改编的《窈窕淑女》是当年度好莱坞的头号话题。
同名音乐剧早已在百老汇引起巨大轰动,而电影版不仅有巨星赫本和传奇导演乔治·库克加盟,同时超过千万美元的制作费用也为当时所罕见。
《窈窕淑女》是听觉的盛宴,同名音乐剧为其提供了优秀的资源;电影同时是视觉的盛宴,为赫本量身打造的多个造型都成为经典,而片中多个上流社会社交活动场景中动辄数百人身着风格独特的锦衣华服的场面也是流光溢彩,令人叹为观止。
影片上映后取得了商业和艺术的双重巨大成功,不仅票房大卖,同时还获得当年度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在内的八项大奖。
《窈窕淑女》是赫本最重要代表作之一,但却也给她留下不少遗憾:
赫本很希望亲自为影片中大量歌曲配唱,但制片方最终决定延请一位专业女高音歌手配唱。
赫本很是失望并愤然离开片场,这也是赫本少有的情绪失控经历。
有评论认为“假唱”是赫本未能夺取第二座奥斯卡的最大原因。
影片几乎启用了音乐剧的全班人马,只有女主角朱莉·安德鲁斯因为知名度的缘故被替换为赫本。
在奥斯卡评选中,以《欢乐满人间》获得提名的朱莉最终夺魁。
多年后朱莉坦言,自己一直迷惑这次褒奖是否有同情的成分在内。
普遍认为赫本在《罗马假日》之后获得的四次奥斯卡提名中,这次是最有希望获奖的。
但无论如何,影片历久弥新的价值已足以弥补这个缺憾。
《盲女惊魂记》
英文片名:
WaitUntilDark
导演:
特伦斯·杨TerenceYoung
主演:
奥黛丽·赫本AudreyHepburn……苏西SusyHendrix
艾伦·阿金AlanArkin……亨利HarryRoat
拍摄日期:
1967年
剧情简介
一位摄影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一个装满毒品的玩具娃娃带回家,凶残狡猾的毒贩亨利旋即尾随而至,企图抢回娃娃。
此时只有摄影师的盲妻苏西一人在家,毒贩唆使手下伪称是摄影师的朋友,与苏西展开周旋。
聪明的苏西在邻居女孩的协助下逐渐查清了真相,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随即在狭小的住宅中展开。
经历无数凶险之后,苏西取得了最后胜利。
点评
《盲女惊魂记》堪称赫本的演技巅峰作品。
影片的导演曾经是最初几部007影片的制作者,对惊险题材的把握十分老到,悬念设置和戏剧张力的表现都发挥到了极致。
影片几乎全部场景都发生在阴暗住宅中,而女主角又是孤身一人的盲女,这给了奥黛丽·赫本前所未有的发挥空间。
她不仅活灵活现的演绎了真实可信的盲人,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同样表现的游刃有余。
赫本大睁双眼满脸惊惶无助的神情给人以深刻印象。
赫本也凭借这个角色获得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奥斯卡影后提名。
赫本风格:
奥黛丽·赫本与时尚
作为好莱坞奉献给世界的最完美偶像之一,奥黛丽不仅在演艺生涯中取得辉煌成就,同时也是时尚界的宠儿和潮流引导者。
赫本的独特外在特质和脱俗的内在气质是她备受时尚青睐的先决条件。
赫本的童年正逢物资匮乏的二战,她在发育时期遭受营养不良的煎熬,但却因此获得颀长纤细的身材;长期的芭蕾训练则塑造了赫本举手投足间的优雅仪态。
气质是性格的自然流露。
赫本温良谦和,平易近人的个性使她拥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对于设计师来说,这样的女星最能赋予服装以灵魂。
纪梵希,瓦伦蒂诺等知名设计师都表示赫本是自己的重要灵感源泉。
赫本对时尚有深刻的见解。
她认为,每个人都应着重寻找适合自己的风格,在此基础上根据流行风潮和季候变化进行精雕细刻,而不是人云亦云追赶潮流。
赫本崇尚简洁之美,他的儿子西恩总结说,“越简单越好”是赫本时尚之道的核心。
优雅通过简洁来体现,而与繁复无关的观点如今已是欧美时尚界的共识。
赫本展示的清新简洁之美一扫好莱坞一贯推崇的华贵和肉感,成为时尚潮流重大逆转的前奏。
作为电影演员,赫本的时尚观点在其电影作品中得到极大体现,她最令人难忘的电影造型往往贴有“赫本风格”的时尚标签。
《罗马假日》中的清新短发《莎宾娜》中的曳地无袖纯白刺花长裙,《第凡尼的早餐》中的黑色鸡尾酒裙,《谜中谜》中经典的圆框太阳镜,《窈窕淑女》中精致的宽檐帽,都是时尚历史上的经典元素,并至今深刻影响人们审美理念。
赫本钟情时尚,但在她看来,时尚的东西永远是个人风格的体现,是内在美的延伸。
做时尚的主人而非奴隶,也许正是赫本风格长盛不衰广受追捧的原因。
迷人的银幕形象和对时尚的完美把握使奥黛丽·赫本成为传奇,但她的爱心使传奇成为永恒。
赫本一生都关注慈善事业,这可能与她的童年经历有关。
赫本在二战的困苦环境中度过童年,对缺乏关爱的儿童的痛苦有深刻体会。
赫本在数十年后还对战争结束后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救助的情景记忆犹新,帮助他人的力量让赫本记忆深刻。
这也是赫本与联合国儿基会的首次接触。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赫本逐渐淡出影坛,就任联合国儿基会大使,不遗余力的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唤起社会对索马里、苏丹等落后国家儿童生存状况的关注。
赫本曾说:
“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但是世界只有一个,它正变得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接触也不得不越来越频繁。
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些富有的人就有义务、有责任去帮助那些一无所有的人。
”除了参与活动,发表演讲,赫本还亲力亲为,多次不顾战乱和传染病的危险亲赴非洲,走到地球上苦难最深重的角落拥抱饱受折磨的儿童,展开考察并实行援助。
赫本对儿童慈善事业的关注源自内心深处的真诚。
这不仅占用了赫本晚年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就是在弥留之际,赫本也须臾未曾忘怀。
赫本之子西恩回忆赫本去世前一天的情景:
“我问她有没有什么遗憾的。
她说:
‘没有,我没有遗憾,……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儿童在经受痛苦。
”
奥黛丽·赫本的生活哲学
奥黛丽·赫本对生活的态度和她的个性紧密相关。
赫本拥有无可争议的巨大成就,但她却从未有过多的野心,而是崇尚俭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充实祥和的家庭生活是赫本人生最重要的追求。
这不仅表现在她为了挽回濒临失败的婚姻,甘愿在事业巅峰时期突然息影,还更生动的体现在她对待平凡琐屑日常生活的认真态度上。
赫本长子西恩在著述中回忆道:
“母亲热爱家庭生活,我经常看到她在厨房中一丝不苟地准备食物。
对于每一件事情母亲都竭尽所能地去做,这让她由衷地感到满足和幸福。
”
赫本的骨感美令很多人艳羡不已,但赫本从来不会为身材特意控制饮食,而是推崇健康有节制的饮食安排。
赫本的日常饮食搭配十分全面,畜肉、禽类、鱼类、蔬菜和碳水类都有摄取;在吃自己偏爱的意大利面时,赫本都会搭配一份蔬菜沙拉以保证均衡营养;此外,不管多么美味的食物,赫本都不会过量食用,对快餐食品赫本也坚决地说“不”。
除此赫本还一直保持午睡和散步的习惯。
在罗马生活时,城市交通状况不佳,赫本干脆徒步出行。
而在瑞士家中时,赫本则将遛狗作为晚餐后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