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议论文文体知识专题.docx
《初三议论文文体知识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议论文文体知识专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议论文文体知识专题
初三议论文文体知识专题
新课辅导
一、新课导入
却说张松到了许都馆驿中住定,每日去相府伺候,求见曹操。
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
张松候了三日,方得通姓名。
左右近侍先要贿赂,却才引入。
操坐于堂上,松拜毕,操问曰:
“汝主刘璋连年不进贡,何也?
”松曰:
“为路途艰难,贼寇窃发,不能通进。
”操叱曰:
“吾扫清中原,有何盗贼?
”松曰:
“南有孙权,北有张鲁,西有刘备,至少者亦带甲十余万,岂得为太平耶?
”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语言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我们看,这段故事中,张松用事实说话,驳得曹操哑口无言。
由此可见,议论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据上卷的命题特点,记叙文必考暂且不说,说明文议论文风水轮流转,据三年一轮换的趋势,11年、12年均考到议论文,因此13年的备考中考议论文仍旧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议论文阅读的专项整体复习。
二、知识梳理
【知识储备】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
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
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
(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⑴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事实论据记叙②引用论证--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
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
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⑴一般形式:
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
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
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
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
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
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
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
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
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
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
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
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
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
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
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
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
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
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
(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
(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
(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句式:
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举例论证:
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比喻论证:
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
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
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
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
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
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
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
不宜详细叙事。
否则会喧宾夺主。
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
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思路:
(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
(1)解释词语的含义;
(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
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
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
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
答题方式:
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
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
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三、典型例题
创新思维的魔力
陆明
①创新思维是潜伏在你头脑中的金矿,它绝不是什么天才之类的独特力量和神秘天赋。
创新思维运用于你的头脑,可以顺利解决大到宏伟的计划,小到日常纠纷中的难题。
②凡事切忌一根肠子通到底,可以试着转个方向,换个角度,你会有好的发现、大的收获。
兰德为了满足他女儿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他的理想,他向有摄影经验的人请教,询问是否有一种方法,可以在拍完照之后立刻看到照片。
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他仍然锲而不舍地追求着。
最后,他经过不断地研究、试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种相机的作用完全依照女儿的希望,因而,兰德企业就此诞生了。
如果兰德认同他人的想法,绝不会发明出这种同时显影的照相机。
正因为他打破了他人的常规思维,开辟出了自己的新路子,终于走上了创新的成功之路。
任何一个有创造成就的人,都是战胜常规思维的高手,他们不被过去的思维所困扰,能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取得创新成果。
③要善于思考、敢于否定前人,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习新知识不能完全依靠老师,也不能盲目迷信书本,应勇于质疑。
勇于提出问题,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也是创造的萌芽。
创造的机制是:
由于知识的继承性,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当某些经验与这一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就开始产生,问题也开始出现。
而人们摆脱“惊奇”和消除疑问的愿望,便构成了创新的最初动力,因此“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重要前提。
④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投石问路者,或难或易、或明或暗、或悲或喜,仿佛不停地挣扎在一个个“陷阱”之中。
因此,有效的创新会点击出人生的火花,成为突出生存的梦想和手段。
谁有创新思维,谁就会成为赢家;谁要拒绝创新,谁就会平庸!
这就是说,一个有着思考创新习惯的人,绝对拥有闪亮的人生!
(节选自《只需改变一点点》)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2.文中写兰德发明同时显影的照相机这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3分)
3.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拥有创新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分)
【参考答案】
1.一个有着思考创新习惯的人,绝对拥有闪亮的人生!
2.充分证明了“任何一个有创造成就的人,都是战胜常规思维的高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凡事切忌一根肠子通到底,可以试着转个方向,换个角度,你会有好的发现、大的收获。
要善于思考、敢于否定前人,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0分)
向字典鞠躬
薛景文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
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
主演陈小艺小姐说:
“《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
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
王菲却唱成了yǐ。
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
,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
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
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
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把“羽扇纶巾”的“纶”(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
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
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
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佛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
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
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
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
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
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
“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
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
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
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
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
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
《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
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
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
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
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
你说是吗?
16.第②段画线句子中的错别字是,它的正确写法是。
(2分)
17.第①段中“眼睛一亮”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18.第③、④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其作用是;第⑤段主要论述了。
(8分)
19.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组恰当的位置是(3分)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
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
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②③之间B.③④之间C.④⑤之间D.⑤⑥之间
20.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对词语的释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处。
(4分)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说,要善于用小事情来(反映、反应)社会,抒发感情,表现思想,(揭示、揭晓)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以小见大”。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反映:
动词
(1)反照。
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
现出来。
(2)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
动词
(1)机体收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名词
(2)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揭示:
动词
(1)公布,宣布(文告等)。
(2)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来的失误。
揭晓:
动词公布(事情的结果)。
【参考答案】
16、佛拂
17、“我”对《采桑子》剧组人员遇到生字就查字典的举动感到新奇
18、例证法列举孙道临和巴金的事例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字典对人们学习及工作的帮助和人们对字典应持有认真的态度字典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19、C
20、反映揭示
四、巩固训练
“读薄”与“读厚”
①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
②“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
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③将书“读薄”,自是一桩苦差使。
曾从报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
有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中世纪的哲学巨著,一周大概得读上1000页。
到了周末,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
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把书的内容缩减为20页,然后再减到10页,5页,最后只剩下2页。
所有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统统去掉,只留下最根本、最重要的两页。
到了下一周,又从另一部鸿篇巨制开始。
这样一来,所读过的哲学思想自然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象。
“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
这般读书,每读一本,就能获得“雁过留声”、“水过留痕”的效果,长此以往,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
有一次,有关部门要黄永玉画一幅《凤凰涅槃》作为礼物送给日本,并关照黄永玉写一个“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
在翻遍资料访遍人而不得时,他想到了钱锺书。
钱告诉他:
“这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你哪里找去?
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但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
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
你去翻翻中文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到。
”黄永玉依言果然一找就解决了问题。
钱钟书的这番检索本事,除了博闻强记,还不缘于其“读薄”的功夫吗?
④。
“读厚”更要求对相关联的人、事、理、知识点作横向沟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读上下足功夫,以架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优化视野结构。
学者林非曾经告诫读书人:
“整个读书的过程,应该表现成一种循序渐进的态势,从点到面,不断地扩展。
首先总是钻研跟自己工作与生存更为有关的书籍。
像从事科学技术的人,在开始的时候,侧重于阅读本行的书籍,读多了,读通了,读精了,必定会延伸到其它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就如爱因斯坦,除了自然科学知识,他还有广博的文史、经济和哲学的知识。
⑤实上,将书“读厚”,更是为了培养读书人融会贯通的能力。
王蒙在释“通”时这样说过:
“‘通’也是中国古代的话,‘通’是指你懂得自然科学的道理,也能用它来解决人文科学的一些问题;你懂了西方世界的许多事情,你也可以通过它来更好地理解东方世界发生的事情;能够融会贯通于古今、中外、东西、文理之间,而且要触类旁通,因为有些道理有某些一致性。
”无独有偶,一些外国企业家表示,中国大学生外语很好,但缺乏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外企员工往往来自不同国家,只有对各个民族的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的管理者才能把员工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团队。
而了解一个民族途径之一,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
⑥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
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16.第②段中加点的“蒸馏”原意是“加热液体使变成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成液体,从而出去其中的杂质”,在文中的意思是。
文中与加点词“拓展”意思相近的词语是(4分)
17.下列对文章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18.第③段划线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其作用是。
(5分)
19.细读④⑤两段,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子:
。
(2分)
(2)根据第④⑤段的论述,请联系你读书的实际谈谈如何将书“读厚”。
(3分)
20.本文的论点是(3分)
【参考答案】
16.读书时将无关紧要的内容去掉,只留下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
(2分)扩展(2分)17.C(3分)18.举例论证(2分)有力地论证了“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凝练、“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
(3分)
19.
(1)“读薄”固然重要,“读厚”也必不可少。
(2分)
(2)略(3分)20.读书的真谛和要义在于:
先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
(3分)
请珍视我们的汉字
许民彤
一则文化报道写道:
您还能熟练默写出“罄竹难书”、“鳞次栉比”、“沆瀣一气”、“鳏寡孤独”……这些成语吗?
如今,编辑手机短信、在电脑上打字正在取代汉字复杂的书写方式,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发现,当自己需要写几个字时,竟不知从何下笔……
据调查,近43%的人基本全用电脑写字。
人们眼中的“文字工作者”正在疏远手写文字,网络写手和80后作家自不用说,在高校,几乎所有老师都是利用电脑撰写论文。
上班族的日常工作就是,打开电脑,登录MSN、收发邮件,办公中的多数事情都可通过网络、电话或传真解决,需要手写的时候已越来越少。
现在,对中小学生来说,字帖学习书写汉字早已让位于奥数、英语的补习课程。
大洋网的调查表明,高达80%的受访者有过“提笔忘字”的尴尬,更有近50%的人承认“有些字怎么也想不起来”。
民意中国网和北京益派机构的调查表明83%的人曾经“提笔忘字”。
很多不同阶层的人,正在面临着提笔忘字或者患上“电脑失写症”的困惑,遗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艺术。
但是,不少的人尤其是网络青年,对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却是得心应手。
“偶稀饭你酱紫的人”,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或许再熟悉不过,而大部分年纪稍大些的人,恐怕只有目瞪口呆的份。
这句网络语言翻译过来就是“我喜欢你这样子的人”。
这种用法在网络上早已流行多年,但这只是目前汉语、汉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在一次全国性的“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座谈会上,有关语言文字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重点指出了目前汉语言文字使用中国网络语言“雷”泛滥、汉字书写为吸引眼球求奇求怪的种种现象……
今天,我们提笔忘字、患上“电脑失写症”,网络语言泛滥,或者是汉字被肆意错改、错用,乃至用许多符号来代替汉文字的使用,是否说明我们的语言发展已经进入了技术的时代?
对此,甚至有人忧虑中国汉字有可能遭到信息化技术的全方位“屏蔽”的危险。
技术时代,人类的语言文学使用能力呈现
几乎是一种趋势。
当代社会中文混乱的一种现象,就是当代人语言和词汇日益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正在陷入过度的精神贫困。
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我们所创造的汉字。
汉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独步世界,举世无双……因为我们优美的汉字,我们成为了诗歌的大国,成为了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的大国。
我们没有理由不珍视我们的汉字!
16.第
段划线句子中的错别字是_________,它正确的书写是(2分)
17.第③段“雷”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
18.第
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主要论述了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