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7968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全册教案.docx

《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全册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全册教案.docx

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全册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全册教案(湖南湘艺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举杯祝福

教学目标:

1、能认真的聆听本单元中的三首歌曲,能轻声跟唱《歌唱祖国》《举杯祝福》两首歌曲,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含义,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

弱起小节、进行曲以及二三段题结构形式。

教学重点:

1、认真的欣赏歌曲《歌唱祖国》并能哼唱,为下一节背唱该歌曲做好准备。

2、掌握二段体、三段体的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认真聆听歌曲,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演唱

歌曲的情绪。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像材料等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并播放中国风景建筑图片,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提起他们的兴趣。

并引出今天的课题举杯祝福!

2、讲授新课

A、《歌唱祖国》

1)初步欣赏歌曲《歌唱祖国》,讲解谱面上的音乐知识。

a、歌曲的调号、拍号、作者(一带而过)。

b、常见节奏型:

大附点、小附点、大切分、小切分、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二八等等(回忆)。

c、新的音乐符号:

D.S.反复记号

d、弱起小节:

从弱拍或次强拍起的小节叫做弱起小节(或称为不完全小节)。

2)带问题欣赏歌曲(不同版本)

问题:

a、歌曲表达了何种感情?

表现了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自豪感,表达了人民对祖

国的歌唱和赞颂。

b、歌曲演唱情绪?

坚定、有力、豪迈、雄壮、赞美。

3)音乐体裁

a、进行曲:

源于军队中用来统一步伐、表现雄壮军威、鼓舞士气的队列音乐,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曲或器乐曲。

听起来雄壮有力而又有行进感。

常用2拍子和4拍子。

步伐节奏:

强弱交替出现,速度为步行速度的节奏就是步伐节奏。

b、举例:

我们比较熟悉的进行曲类的作品。

(并欣赏其中的几首)《义勇军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拉德茨基进行曲》《土耳其进行曲》《军队进行曲》

以《运动员进行曲》为例,说明其行进感,是一种步伐节奏。

4)曲式结构:

带再现的三段曲体形式:

A﹢B﹢A

三段体的另一种形式:

A+B+C

B、《举杯祝福》

1)欣赏歌曲,并讲解谱面上的音乐知识。

音乐符号:

波音、倚音、反复记号

2)说一下你知道的民族有哪些?

回族羌族纳西族赫哲族藏族怒族景颇族门巴族苗族佤族仫佬族珞巴族彝族京族布朗族基诺族壮族汉族撒拉族维吾尔族傣族蒙古族毛南族哈萨克族满族朝鲜族锡伯族俄罗斯族侗族土家族阿昌族达斡尔族瑶族哈尼族普米族塔吉克族白族布依族仡佬族塔塔尔族黎族傈僳族德昂族鄂温克族畲族高山族保安族鄂伦春族水族拉祜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土族东乡族独龙族柯尔克孜族

C、《国家》

欣赏歌曲《国家》,并哼唱歌曲。

3、小结

1)欣赏《歌唱祖国》《举杯祝福》《国家》三首歌曲。

2)音乐知识:

弱起小节、进行曲、三段体结构等。

4、作业

搜集你喜欢的歌颂祖国的歌曲!

第二单元《八音和鸣》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民族器乐曲的欣赏和了解,让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中国民族音乐,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聆听一些民族器乐曲,让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的韵味和魅力: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一些常见的民族乐器的名称及其分组,能够辨别它们的音色;

(2)在听赏中,能说出江南丝竹乐队是由那些乐器组成及音色特点;(3)在听赏《紫竹调》时,能指出演奏中的“加花”技法段落或乐句,并参与“加花”创作,发展自身创作力。

 

教学重点:

听赏《紫竹调》

教学难点:

“加花”的创作与表现

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八音和鸣”为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传统民族器乐的魅力,从而喜欢上中国民族音乐,但现在的中学生对中国民族乐器知之甚少,也谈不上喜欢。

所以,让学生在四十五分钟内通过听赏一些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器乐的魅力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为力求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首先利用课件的优势,丰富教学内容,加大信息量,为学生营造美的氛围。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选择了一些经典的民族器乐曲,如《欢乐歌》、《赛马》、《百鸟朝凤》、《高山流水》等,让学生感受二胡、唢呐、古筝及江南丝竹的韵味和魅力。

此外,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出片段除了会让我们充分感受其清新、典雅的风格外,在演奏中出现的“加花”的技法,也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在学习方法上,我改变以往欣赏课一听到底的方法,采用了游戏分组、听音乐选画、唱音乐主题、“加花”创作与表现等方法或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探究。

“加花”创作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点,我首先让学生比较《紫竹调》中旋律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加花”的技法,即“你简我繁、我简你繁”,另外每个小组只创作1至2个小节,降低了创作的难度。

 

教学准备:

课件、打击乐器、曲谱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课前播放音乐《欢乐歌》

2.上课礼仪

《欢乐歌》为江南丝竹中的八大名曲之一,其情绪欢快活泼,便于营造典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都是踏着音乐声走进课堂的,在踏进教室时你听到老师播放的这首乐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

这首乐曲的名字就能反映大家此时的心情,叫《欢乐歌》,大家刚才听出了这支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及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民族音乐也有几千年灿烂历史,有着许多像《欢乐歌》这样好听的音乐,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进行一次民族音乐之旅,

三.民族乐器

1.“八音”

(1)我们今天探讨的课题是《八音和鸣》,“八音”指的是我国民族乐器以制作材料为依据,可以分为八大类别,大家想知道“八音”是哪八音吗?

(课件展示)

(2)按照这种“八音”之说,大家能不能对各个类别的民族乐器举几个例子出来。

(3)对于学生可能说不上来的“土、石、匏”进行举例。

(课件展示)

2.游戏分组

(1)我国的民族乐器经过长期的改造与完善,现已形成四大类别。

现在咱们来做一个游戏,屏幕上有四个乐器组的名字,你认为你手中拿的这种乐器该归到哪个乐器组,就做到哪一组去。

(课件展示)

(2)同学们都已找好了位置,那你们坐的对不对,我们来看一看。

3.听一听,辨一辨

认识了这些乐器,下面,老师要播放一些民族器乐独奏曲的片段,来听听它们的声音。

这些可是精品中的精品,相信大家一定会一饱耳福的,不过,别忘了老师屏幕中提出的问题哟。

(播放《赛马》、《百鸟朝凤》、《高山流水》的片段)

四.丝竹古韵

1.初听全曲

刚才我们领略了民族乐器在独奏时的魅力,真是音色各异、情趣各有不同。

这些民族乐器除了用于独奏外,还常常用来共同演奏一支乐曲,形成齐奏或合奏。

这样就组成了多种形式的民族乐队。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种。

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民乐小合奏《紫竹调》。

听听中间出现了哪个乐器组的乐器。

并从这四幅图中选出与其意境相符的一幅图。

2.(课件展示)介绍江南丝竹。

3.复听全曲

下面我们就再一次来感受以下江南丝竹的清新优美。

在体会《紫竹调》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的同时,大家可以轻声哼唱音乐主题,并辨别一下,这支乐曲有几个段落组成。

并说出每一段分别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播放音乐)

4.复听片段

(1)展示主题曲谱、播放主题音乐两遍。

让学生“啦”字试唱曲谱。

(2)展示笛子、二胡曲谱,播放两段音乐。

引导学生辨别哪段是笛子的,哪段是二胡的。

(听音选画、谈感受、了解、聆听)

(听主题,模唱主题、辨别曲谱)

五.创作与表现

1.引导学生比较笛子和二胡演奏的曲子与主题的不同之处,教师简单介绍“加花”。

2.进行启发然后给出几句乐谱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引导做调整。

3.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唱出自编谱。

可加入打击乐器。

(了解、创作、表现)

六.爱与振兴

1.今天我们的民乐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今天的旅行,你对中国民乐有了怎样的了解呢?

2.这么美的音乐,可是,我们许多年轻人都不了解它,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作为中华文明的继承人,又该怎么办呢?

3.下面,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支乐队,西望他们的演出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播放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出片段)

4.小结,提出希望。

5.播放FLASH《紫竹调》,学生可以听音乐出教室。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

教学目标:

1、能专心聆听传统民歌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哼唱期中的一两手作品。

2、能对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评述,并能简单地概括劳动号子与山歌的基本特征。

3、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种音乐表现活动。

教学设计亮点:

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切入,让学生走入他们的生活,再聆听和学习他们生活中有感而发的歌曲,利用“角色换位”的方法让学生走进传统民歌。

教学重点:

完整的学唱演唱云南民歌《放马山歌》。

教学难点:

能总结出劳动号子与山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导语:

让我们在影片中,跟随一位老爷爷去了解一段历史吧!

观赏:

纪实片《船工》的视频片段。

交流:

在影片中你看到了些什么?

听到了些什么?

——船工及有节奏的呐喊声。

讨论:

船工们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呐喊声有什么不同?

展示两幅图片(平水与急流)。

(引导学生从节奏、速度、力度方面进行回答。

平水时节奏比较平缓、速度适中、声音力度相对较弱,急流时节奏比较密集、速度逐渐加快,力度较强。

跟随老师的手势,用“弱缓—强急—弱缓”的声音表现船工们遇到不同情况时的喊声。

(弱缓手势:

右手平放腰间,根据节奏向前划拍;强急手势:

右手抬至头部,用力点拍。

2/4嗨--|嗨--|嗨--|嗨--|嗨0|嗨0|嗨0|嗨0|嗨--|嗨--|嗨--|嗨--||

【设计意图】

从船工纪实片导入该课,首先让学生对船工的劳动场面有直观地了解,感受劳动号子与劳动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随后简单的船工号子的参与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学生接下来认真欣赏《澧水船工号子》并了解其结构做好铺垫,而老船工抚摸纤夫石的画面为课堂尾声“呼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设计埋下伏笔,遥相呼应,加深学生的感触。

新课教学

1、《澧水船工号子》

简介:

船工号子的由来。

欣赏:

聆听《澧水船工号子》,在音乐中用强弱缓急的手势表现作品的变化。

(听赏时教师用手势一起参与,进行引导。

分析:

澧水船工号子的种类和结构。

学唱:

老师领大家和,学唱《澧水船工号子》的引子部分。

表现:

创设情境,加入“摇橹”的动作与老师呼应,老师变换领唱速度,学生配合。

探究:

船工为什么要在行船拉船的过程中唱船工号子呢?

2、劳动号子的种类及代表作品听赏

A、介绍:

简介民歌中劳动号子的定义及由来。

B、欣赏:

聆听湖南《打硪歌》、东北《哈腰挂》以及湖北《催咚催》等三首不同种类的劳动号子片段,把握这些作品的相同特点。

(在欣赏后结合视频和图片简单介绍不同的劳动形式。

C、总结:

请学生从曲调、节奏、演唱形式及传唱环境上总结劳动号子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

在欣赏时用手势表现自己感受到的乐曲的变化,提升学生的专注力。

通过感受、体验、表现、探究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加深对劳动号子特征的理解,建立学生对作品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山歌的兴趣。

二、新授

1、创设情境:

山林的呼唤

邀请学生冥想,一起来体验站在高山之巅尽情呐喊的感受。

(让学生捂住耳朵,更能让学生无所顾忌、畅快淋漓的去体验。

2《放马山歌》

A:

听赏《放马山歌》,感受歌曲中衬词独特的演唱方法

B:

体验:

运用民歌中“喊唱”的运腔方式演唱歌曲中吆喝的衬词-“哟哦”。

(学生在模仿时容易用假声捏嗓子唱,可引导学生往腰里使劲,用上气息,想象自己骑在马背上身处在大自然的感觉)

C:

互动:

老师演唱正词,学生唱吆喝的部分。

(引导学生主要老师的范唱,为接下来的学唱做准备。

D:

分析:

作品结构及创作手法简介。

(注意结合学唱的难点讲解作品结构及创作手法特征,歌曲中没有反复出现的小节可单独让学生练唱。

E:

学唱:

有感情的跟着老师学唱《放马山歌》。

F:

表现:

在歌曲的演唱中加入声势动作,为演唱添花加彩。

(比如骑马、甩马鞭、拍膝盖等动作。

【设计意图】

在“山林的呼唤”的情镜中,学生趣味的体验原汁原味的声音来源,并为后面的“喊唱”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可以降低学生学唱的难度,拉近学生与民歌的演唱距离。

3、《槐花几时开》

A:

听赏:

聆听老师范唱《槐花几时开》,为老师的演唱划拍。

B:

讨论:

这首作品的曲调和节奏有何特点?

你能用线条将其表现出来吗?

(引导学生从线条的粗细、形状去表现音乐的旋律、节奏及情绪特点。

C:

分析:

这首歌曲的结构和旋律在情感上的细腻表现。

D:

探究劳动号子与山歌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

老师的范唱能给学生亲切感,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民歌的距离。

用线条表现音乐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通过对作品感性的把握,理性的分析和总结,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山歌的基本特征。

课堂小结

总结:

民歌的传承。

跟随老船工的歌声结束本课。

【播放视频】

片头出现的老船工在三峡教游客唱船工号子:

重庆开头,嗨嘿,两条江,嗨嘿;上有坛子,嗨嘿,下有缸,嗨嘿…….

师生跟着视频一起和。

第四单元键盘上的舞蹈

教学目标

1、能了解钢琴的起源以及简要的发展历史。

2、能分辨钢琴的音色,了解钢琴的发音原理,在作品中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力。

3、能了解钢琴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认识中国现代青年钢琴演奏家,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听赏《月光》《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A大调波兰舞曲》《秋的私语》,感受钢琴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在音乐作品中感受钢琴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方法

听辨、讨论、体验、欣赏、示范法。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弹奏原创钢琴曲或观看多媒体钢琴片段。

(二)钢琴的起源与发展

1、欣赏古钢琴演奏视频,回答提问:

古钢琴在强弱对比上与老师弹奏的现代钢琴相比有什么不同?

哪一种强弱对比更丰富?

2、介绍第一架钢琴诞生的时间、地点、制造人。

3、钢琴的分类(根据外观)

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

出示图片、多媒体图片、视频

老师总结:

钢琴按外观可分为立式钢琴和三角钢琴两类。

立式钢琴价格便宜,占用空间小,成为爱好者购买对象。

三角钢琴则用于大型或专业人士。

4、             钢琴的音域

(出示图片,多媒体)

(1)出示多钢琴媒体图片。

订包括白键与黑键,总共88个键。

其中,白键52个、黑键36个。

(2)教师由低音区到高音区示范弹奏C大调音阶、琶音,让学生感受。

(3)教师介绍:

钢琴最低音大字二组的A音,振动频率为27.5赫兹,最高音小字五组C音振动频率为4186赫兹(老师弹奏这二个音)

(4)教师分别示范

(5)教师节选出一个八度的键盘图(示范弹奏半音),介绍十二平均律。

(三)钢琴丰富的表现力

1、你认识的钢琴家及听说过的钢琴曲有哪些?

2、导入德彪西《月光》:

出示二张月光的绘画作品,其中一幅为印象派作品,提问:

来谈谈二幅作品的异同?

(学生回答)

(老师小结)

3、聆听德彪西《月光》片段。

选择一幅音乐意境的绘画作品并谈选择的原因。

4、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小结德彪西《月光》特点。

5、介绍德彪西《月光》创作背景。

6小结:

钢琴将有代表性的节奏及飘忽的旋律向人们富于诗意展现着月光如洗的画面。

7、欣赏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片段

(1)教师弹奏一个音乐片段,这段音乐钢琴表现是什么?

为什么会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2)学生回答

(3)老师小结,介绍肖邦及《A大调波兰舞曲》创作背景。

(4)演唱第一主题,感受音乐情绪。

(5)演奏体验第一主题片段

(6)欣赏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第一部分,感受钢琴气势恢宏的表现力。

(7)老师小结。

8、欣赏《秋的私语》

(1)导入,播放理查德演奏视频-《秋的私语》

(2)谈一谈:

与刚才欣赏二首钢琴曲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3)介绍钢琴家理查德。

克莱德曼。

(4)分组讨论:

你对于古典音乐与通俗钢琴音乐有什么看法?

(5)老师小结。

(四)中国现代钢琴家的风采。

1导入。

2介绍李云迪、朗朗及其钢琴成就。

3、播放朗朗春晚《指尖与足尖》

(五)老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这节课初步了解了钢琴这门艺术,钢琴艺术博大精深,我们下节课继续欣赏。

谢谢!

  

第五单元梨园百花

(二)

教学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主题是“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是世界艺术宝库中音乐最丰富的一种艺术形式。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要求“聆听……戏曲……等”,要求“学习传统中国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对戏曲已有所接触,高中阶段的戏曲欣赏教学如何较之小学和初中阶段具有更高层次的体验、了解?

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我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了从戏曲的起源、表现内容、传统戏曲的特点及常用表现手段、现代戏曲在表现手段上的变化这一脉络来教学。

戏曲是一门歌、舞、剧高度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贯彻“欣赏领先、体验入手”的原则,结合欣赏、模仿、表演等,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的美感体验过程中形成他们应该具有的知识与技能。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视频的运用就很必要,学生通过听、看结合,可以更直观、生动地体会戏曲艺术的特点。

大部分学生对戏曲的学习和了解不是很感兴趣,因而本节课我始终把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学习的兴趣放在首要思考地位。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制订适当的教学目标,避免过高的教学要求。

在学生对戏曲还并不十分了解、表演能力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体验”这一环节必须做到循序渐进。

因为传统戏曲的唱腔相对难学,所以选择学唱黄梅戏《天仙配》选段,以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二、补充了学生喜欢的、尽可能高质量的音频、视频资料,拓宽学生接触戏曲艺术的渠道;

三、多种艺术实践活动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戏曲应运而生。

本节课采用比较教学法,对传统戏曲与现代戏曲从音乐、表演、服饰、舞美等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对两者的风格、特点及艺术价值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学生的后期发展奠定基础。

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学环节设计了一个戏曲知识竞赛题,目的是为了拓展艺术学习空间,培养探究能力,激发艺术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乐意体会戏曲艺术的韵味,对我国戏曲音乐及其表现形式产生初步兴趣,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2.通过视频观赏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戏曲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及戏曲的主要行当(生、旦、净、丑);能跟随录音(或视频)演唱戏曲片断,模唱(或模拟演奏)锣鼓经片断;

3.能够体验并简单分析戏曲的主要特点: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了解传统戏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列举出生活中与传统戏曲有关的音乐作品及其它艺术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

感受并了解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以及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传统戏曲综合化、虚拟性、程式化的艺术特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等

年级:

八年级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唱脸谱》)

【设计意图】课间音乐选择学生较为熟悉与喜欢的具有戏曲风格特点的通俗歌曲,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暗示着本课的教学内容,并为导入部分做好铺垫。

一、导入

1、同学们听到的课前音乐是什么歌曲?

它与我国哪种艺术形式有关?

京剧。

2、除了京剧,同学们还知道我们中国的哪些戏曲?

(越剧、昆剧、豫剧、黄梅戏等)中国的戏曲艺术风格各异、流派众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块民族文化的魂宝----戏曲天地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

【设计意图】问题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相适应,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能迅速进入课堂。

强调学生的参与性。

二、欣赏与分析

(一)传统戏曲

1、起源与表现内容

(1)介绍戏曲起源与形成

人类原始歌舞→南北朝“歌舞戏”→唐朝“参军戏”→宋代“杂剧”→元代“元杂剧”(设问:

著名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至此,中国戏曲形成。

(戏曲的起源与人类原始歌舞有关,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唐代,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宋代,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元代,戏曲基本形成。

【设计意图】问题涉及到学生了解的内容,学生较感兴趣。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概况。

(2)表现内容

a、播放视频:

视频黄梅戏《天仙配》选段《路遇》

设问:

剧中人物是谁?

表现内容是什么?

引出表现内容之一:

七仙女、董永神话故事。

b、京剧《空城计》剧照

设问:

剧中人物是谁?

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引出表现内容之一:

诸葛亮历史故事《空城计》

c、问:

初中时欣赏过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根据哪个剧种

创作的?

越剧。

引出表现内容之三:

民间传说

【设计意图】通过唱段欣赏、人物分析、音乐知识提问等不同的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思考、探究传统戏曲的表现内容。

2.传统戏曲特点: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1)传统戏曲的特点

(一)综合性

a.播放视频片断

问:

戏曲的表演形式有哪些?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戏剧艺术,各种表现手段“唱、念、做、打”

相互补充,相互衬托,融为一体。

虽然在不同的剧目和场次中各有侧重,但总体来说,还是以唱为主。

b.欣赏黄梅戏《天仙配》片断《夫妻双双把家还》

学生演唱

【设计意图】视频片断紧扣教学内容“梨园百花”的主题,分别选取了越剧、京剧、豫剧等不同剧种的“唱念做打”四个片断作视频剪辑,使教学素材的针对性更强,与教学目标的联系更紧密,让学生充分体验戏曲的表演形式,理解综合性的特点。

(2)传统戏曲的特点

(二)虚拟性

a.欣赏京剧《贵妃醉酒》片断

问:

这个片断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段?

有哪些布景、道具?

生答(教师补充):

这是一个“唱、做”俱佳的唱段。

婉转优美的唱腔表现了失意的杨贵妃的醉态。

布景里的屏风花团锦族,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百花亭;

牡丹花暗示了杨贵妃的身份。

传统戏曲舞台上的布景很少,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

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可以象征各种虚拟的物件。

有时是金殿、衙门,有时是山坡,有时又是城楼、院墙、床铺。

b.欣赏视频片断,说说剧中人物在做什么?

用了哪些伴奏乐器(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是什么?

)?

教师补充:

中国戏曲在剧情安排和舞台调度上采用虚实结合的夸张手法,

通过身段动作予以象征性的表现。

特定的动作表现特定的生活场景。

例如:

扬鞭以代马,摇桨以代船。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和思考,通过师生的相互讨论得出戏曲的虚拟性特点。

(3)传统戏曲的特点:

(三)程式化

戏曲的传统乐队分为文武场:

文场为小型民族管弦乐队;武场是打击乐。

a.辨认乐器。

b.锣鼓经“四击头”

中国戏曲音乐有固定的曲牌与板式。

在“唱念做打”上都有一套规范化动作与套路。

这是我国传统戏曲的第三个特点:

程式化。

【设计意图】通过听辨乐器、模唱“锣鼓经”作知识点的教学,介绍戏曲的传统乐队,理解戏曲的程式化特点。

教学手段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二)现代戏曲

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也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1、欣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片段,并思考几个问题:

(1)乐器的运用出现了哪些新元素?

(2)舞台效果上运用了哪些新手段?

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以表格的形式总结

现代戏曲艺术特点

音乐风格

除继续保持传统特点外,引入了交响乐等形式

舞美灯光

精美华丽、虚实结合,运用科技手段烘托剧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