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77766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案.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案.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案教学设计

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教材简析】

上节课,学生通过探究已经知道了空气是有质量的,运用豆子这种对比物,也直观了解了20筒空气的质量大概是多少。

本课课题提出“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需要学生厘清问题,确认一袋空气的体积,然后分步进行解决问题。

本课需要学生应用上节课的方法,来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感受一定量空气究竟有多重,进一步确认空气是有质量的。

同时,本课用多种物体作为参照物去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希望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到相同质量的物体有不同的体积,从而对物体密度有一个直观的感知,为以后学习密度概念积累经验。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大概20筒空气的质量等于3-5颗绿豆的质量(当然打气筒的大小以及绿豆的大小也会导致具体数据发生浮动),感受到了空气有多重。

但他们是否能以此类推出100筒空气的质量还是需要本节课去体验。

同时,学生脑海中已架构起的是空气质量与绿豆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他们还无法进一步用其他物体去衡量空气的质量,这也是这节课需要去体验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一定量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质量的多少可以用常用的物体作为衡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空气质量,并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体会细致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到生活中可以用不同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难点:

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简易天平、皮球、打气筒、不漏气的大袋子、绿豆、乒乓球、小泡沫球、回形针、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高精度电子天平、板贴、皮球、打气筒。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老师今天要考验你们的一项品质,我先不说是什么,我们先看一个视频,这个过程中我会观察你们,看看有哪些同学通过老师的这项未知挑战!

播放视频,教师观察

谈话:

好了,考验结果已经在老师心中了,我想大部分同学心里还是一头雾水,其实老师要考验你们的品质就是耐心,这堂课我们就会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想知道你们有没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天平的平衡。

1、聚焦袋装空气,预测空气质量。

教师出示一袋空气,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用绿豆来衡量20筒空气的质量,那今天你能来预测一下老师手中这一袋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颗绿豆吗?

学生预测结果,教师板贴绿豆,在后面记录预测数字。

继续提问:

如果是这些物品(乒乓球、回形针、小泡沫球)作为衡量物,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教师让学生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

2、探索一袋空气,称出空气质量。

1.找方法

谈话:

同学们,那你们知道怎么称量这一袋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

我们再把它放到上节课的天平里去称一下。

谈话:

这样称出来的是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

不是,还有袋子的质量?

谈话:

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我在这只袋子里打了100筒空气。

你能根据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称出这100筒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

我们可以先称皮球的质量,再往里面打入100筒空气,再称一下,减一下就是100筒空气的重量了。

谈话:

同学们认为这个方法怎么样?

预设生答:

我觉得这个皮球容纳不了100筒空气。

谈话:

嗯,说得有点道理。

那应该怎么办呢?

上节课我们是打了多少筒呀?

预设生答:

我们可以先称20筒空气的质量,然后再乘以5就是100筒空气的质量了。

谈话:

你的小脑袋瓜真灵活,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

若是不明白,请跟随老师的脚步,我们再来捋一捋思绪。

教师出示板贴,一步步讲解类比转化思维:

首先我们将这袋子里的100筒空气平均分成5份,打到5个皮球里,那每个皮球只要打多少筒气?

生答:

20筒

教师:

是的,这样我们打气是不是方便多了。

接下来我们只要称出这20筒空气有多重就可以了。

怎么称还记得吗?

生答:

先在简易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瘪皮球,右边放绿豆,直到平衡;接着在球里面打入20筒空气,再放上去,我们会发现指针往左边偏了,我们继续在右边放绿豆,直到平衡,之后放进去的绿豆数量就是20筒空气的质量。

教师:

你的记忆力真棒,帮助大家回顾了上节课的称法,那我们需要每个皮球都打入20筒空气,都去称一遍吗?

预设生答:

不需要,因为是平均分的,我们只要称一遍,最后乘以5就可以了。

教师:

真厉害,假设老师称出2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5颗绿豆,那100筒空气的质量就是多少颗绿豆?

预设生答:

25颗。

2.称重量

谈话:

同学们,刚刚我们用绿豆衡量了100筒空气的质量,那如果换成回形针、乒乓球等,应该怎么称呢?

预设生答:

可以再用回形针称出瘪皮球的质量,往里面打20筒空气,再加回形针,之后加的回形针数量就是20筒空气的质量。

谈话:

嗯,这也是一个方法,可是老师给你们的回形针数量有限呀,好像都不能称出一个瘪皮球的质量。

(教师可以再讲台上演示一下)其他同学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预设生答:

刚刚我们已经用一杯绿豆衡量出了瘪皮球的质量,只要把之后加在盘外面的绿豆拿去,天平又会向左倾斜。

我们只要再慢慢加入回形针,那之后加入的回形针数量就是20筒空气的质量。

谈话:

你真是聪明小博士呀。

其他同学听懂了吗?

我请人再说一说。

若是大部分同学还是听不懂,教师可利用板贴进行演示。

接下去,教师布置学生实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1号为材料员收发整理材料。

每个同学轮流做实验,1号同学用绿豆衡量,2号同学用回形针,3号同学用乒乓球,4号同学用小泡沫球。

其中一个同学在称量时,他对面的两位同学为打气员,旁边的同学帮助一起观察指针。

最后,每位同学都要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实验时间为18分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并把做出来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的大表格内。

三、研讨空气

1.如何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这个问题已经放在课堂导入部分,第一步是搞清楚100筒空气相当于5个20筒,第二步是取5份相当于20筒空气的物品。

2.跟学生一起计算大表格中10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物品?

从中分析每一小组数据差异的原因?

A.可能是读数不准确造成的。

B.可能没有等待指针平衡就在添加物品,导致实验误差。

C.每颗绿豆并不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因此各组之间也会存在微微的差异。

3.比较这袋空气和其质量相当的物品,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质量的2种物体,一袋空气的体积可以比几粒绿豆大得多。

主要是给学生视觉上强烈的冲击,给今后密度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拓展——用电子秤称空气质量

谈话:

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好些精确的工具可以称量出空气的质量了,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吧。

出示篮球、电子秤、打气筒,称量打气前后示数的变化。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数据填空,需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这份学生活动手册,既要让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也要作为一份班级汇总表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便于对所有学生(小组)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3.表格中要填写打入的空气“筒数”,不一定要20筒,可多可少,关键需要根据打气筒的大小和气密性,选择一个合适的数量,教师要提前做好“下水实验”,以便在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时,做到心中有数。

 

 

【作业设计】

1.下面哪种物体与我们实验时打的20筒空气的质量较接近()。

A.4颗绿豆B.4枚回形针C.4个乒乓球

2.小明称出20筒空气的质量大概等于5颗红豆的质量,那么请问200筒空气的质量大概等于()颗红豆的质量。

A.25B.50C.100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3.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案教学设计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教材简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学生已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了很多天气信息。

本节课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天气,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聚焦板块,通过展示天气日历,思考总结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为后续分配统计任务做好铺垫。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总结整理天气日历中的各项信息。

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变化是具有一定规律的。

“天气”单元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会收集、记录和解释自学习本单元以来将近一个月的当地天气信息。

本课即是对学生记录的天气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解释。

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对这一段时间里当地天气情况的概括。

例如,统计数据可能表明在这一段时间里有20天晴天,4天少云,6天阴天。

用这些数据学生可能形成这样一个陈述:

在我们学习“天气”的这段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晴天。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天气信息包括测量气温、降水量、云和风等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学生已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了很多天气信息。

但是,学生所记录的信息数量较多且零散,缺少整理和分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3.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科学探究目标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休戚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难点:

分析、概括天气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四种天气信息的汇总表、学生用统计表、杭州地区8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农事活动资料、二十四节气图。

小组:

天气日历、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

学生自己记录的天气日历]

1.提前在教室布置一些学生的天气日历,课上观摩学习。

提问:

你认为张贴的天气日历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优点?

自己的天气日历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预设:

有的同学记录信息有缺少,其他同学补充。

有的同学还关注到空气质量等其他因素,可以作为补充。

2.出示气象学家的天气日历,小组对比学习,讨论。

3.提问: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呢?

(预设:

云量、风力、风向、降水量、气温等)

4.揭示课题: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板书)

二、探索:

天气情况的统计(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

杭州地区8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学生活动手册]

1.每个小组分发数据材料(杭州地区8月份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

2.组内学生分配任务,相互合作,统计整理杭州地区8月的各项天气数据,观察体会其中的变化。

3.出示活动手册第12页,明确统计要求,记录数据。

三、研讨:

整理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反馈交流:

各项天气因素的数据分析。

2.提问:

在我们的记录中,有多少天是晴天?

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

哪一种天气最多?

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

主要刮的是哪个方向的风?

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这一个月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气温有什么特点?

3.提问:

经过统计和分析,我们怎样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

你们这样分析的理由是什么?

4.说一说这段时间里,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响。

4.播放图片:

四季如春的云南风景、长年炎热的撒哈拉沙漠、冰天雪地的南北极、四季分明的杭州

5.提问:

观察这四个地方一年的天气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

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有的地方四季如春,也有的地方常年干旱。

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四、拓展: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

二十四节气图]

1.播放视频:

二十四节气歌

2.分发二十四节气图(每小组一份),教师简单讲解二十四节气来源: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

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后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

古人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二十四节气于上古时代便确立,是干支历中用以表示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是上古时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板书设计】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观察信息:

云量、降水量、温度、风(风速、风向)

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统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下面的填空,需要在学生通过统计并理解数据,分析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作业设计】

1.把天气日历中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将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

2.在一个月的“日期—气温”柱状图中,我们可以找出这个月的最高、最低气温,但无法计算出这个月的平均气温。

()

3.我们可以像统计云量的变化那样,对天气日历中所有的风向和风速的变化信息进行整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