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9课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7764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9课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9课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9课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9课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9课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9课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9课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9课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9课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9 赤壁赋

“循环往复”质疑

2013年7月30日《杂文报》第7版《斩

断黑段子的魔爪》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可是黑段子就在你的手上,嘴里,一传十,十传百,循环往复,不久就成了“天下皆知”。

有些人还为此乐此不疲,好像自己转发的黑段子越多……就越显示出自己见多识广似的。

这段文字中的“循环往复”用得不准确。

“循环往复”形容事物周而复始、来回往复或似螺旋式前进的变化发展状态。

例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如果黑段子按“循环往复”的方式传播,是不可能“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成了‘天下皆知’”的。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

赵永成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的作品有《东

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赋的分类

赋的源头是楚辞。

其类型可分为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汉代的赋:

多歌功颂德,描写国家强盛,物产丰饶,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魏晋南北朝的骈赋:

讲求对仗,词语华美,抒情成分多。

如江淹的《别赋》。

唐宋时代的律赋:

对仗要工整,声律要严密,如明清的,刘敞《杂律赋自序》

唐宋时代的文赋:

受唐朝“古文”运动影响,骈赋向散文化方向发展,形成文赋。

如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1.注音

(1)窈窕yǎo__tiǎo    

(2)徘徊pái__huái

(3)扣舷xián (4)桂棹zhào

(5)嫠妇lí(6)须臾yú

(7)愀然qiǎo(8)舳舻zhú__lú

(9)酾酒shī(10)横槊shuò

(11)渔樵qiáo(12)江渚zhǔ

(13)匏樽páo(14)肴核yáo

(15)溯流光sù(16)倚歌而和yǐ

(17)余音袅袅niǎo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写对字形

(1)正jīn襟危坐

(2)不绝如lǚ缕

(3)乌q

uè鹊南飞(4)mí麋鹿

(5)

(6)

“田”是个象形字。

其甲骨文的形体,外面的大长方块表示田地的范围,里面是纵横交错的田间小道或沟渠。

“田”的本义是农田,如稻田、麦田、菜田等。

奴隶社会耕地分成许多方块田,这是为了强制奴隶耕种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劳动计量的标准。

后来“田”就泛指耕地了。

“田”是个部首字。

在汉字中,凡从“田”的字大都与田地或耕种有关,如“畴”“畔”“畦”“界”等。

“田”也可以表音,作声符,如“佃”“畋”等字。

 

背景链接

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已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后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

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堂”、“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文脉梳理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言实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1)七月既望

答案:

农历十六日

(2)举酒属客

答案:

指劝人喝酒

(3)白露横江

答案:

笼罩

(4)纵一苇之所如

答案:

任凭;往

(5)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

越过

(6)倚歌而和之

答案:

同声相应,唱和

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停留今义:

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2)白露横江

古义:

指白茫茫的水汽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3.[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4.[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舞幽壑之潜蛟

答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

答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句式:

状语后置句

译文:

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句式:

状语后置句

译文:

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间徘徊。

3)客有吹洞箫者

句式:

定语后置句

译文:

有会吹洞箫的客人。

6.[文言虚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答案:

连词,和、跟

(2)少焉

答案:

音节助词,无实义

(3)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答案: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而不知其所止

答案:

代词,它,指船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作“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

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分析概括]

7.下列对课文第1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写法,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B.第二、三句,前句写景,描绘出了秋江的爽朗和澄净;后句叙事,直接写主客饮酒吟诗的雅兴和欢乐。

C.第四、五、六、七句,也是先写景后叙事,“徘徊“二字生动地描绘出月光似有浓浓的忧郁的情状。

D.本段描写了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自然生出“遗世”“羽化”之乐。

解析:

“徘徊”二字生动地描绘出月光似对人的依恋的情状。

8.第1段写了“乐”情之后,本段为何又转入写“悲”情?

答案:

诗人高歌“望美人兮天一方”写出了自己的忠君的殷切,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以为朝廷分忧,然而现在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浩渺的赞美之乐引出了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并借客人悲凉的箫声反映出来。

二、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言实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答案:

占领;攻下

(2)酾酒临江

答案:

斟酒;面对

(3)挟飞仙以遨游

答案:

偕同,带

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答案: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正:

使…整理;危:

使…端正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答案:

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3)顺流而东也

答案:

名词作动词,向东流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答案:

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5)侣鱼虾而友麋鹿

答案: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6)渺沧海之一粟

答案:

形容词作动词,渺小得像

3.[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何为其然也?

句式:

宾语前置句

译文:

(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句式:

被动句

译文: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3)而今安在哉?

句式:

宾语前置句

译文:

可如今在哪里呢?

(4)固一世之雄也

句式:

判断句

译文:

本是一位盖世英雄。

4.[文言虚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1)何为其然也?

答案:

疑问语气词,呢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答案:

反问语气词,吗

(3)郁乎苍苍

答案:

形容词词尾,不译

(4)知不可乎骤得

答案:

句中舒缓语气的助词

(5)固一世之雄也

答案:

表判断语气

(6)侣鱼虾而友麋鹿

答案:

连词,表并列

[分析概括]

5.“客”是如何抒发当时的情怀的?

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答案: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

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此外,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三、阅读课文第4~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言实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1)逝者如斯

答案: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答案:

一眨眼,时间极短

(3)而卒莫消长也

答案:

最终,到底

(4)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答案:

享用

(5)洗盏更酌

答案:

重新

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不知东方之既白

答案:

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3.[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而又何羡乎

句式:

宾语前置句

译文:

又羡慕什么呢?

4.[文言虚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1)而未尝往也

答案:

连词,表转折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答案:

连词,表顺承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答案:

连词,那么

(4)虽一毫而莫取

答案:

连词,表假设,即使

(5)客喜而笑

答案:

连词,表并列

(6)相与枕藉乎舟中

答案:

相当于“于”,在

(7)不知东方之既白

答案: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分析概括]

5.苏子怎样对客之语作辩驳?

答案:

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

①“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而悲伤。

②要知足常乐,非我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

6.结尾有什么深刻含意?

答案:

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

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7.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答案: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名家视角]

游赤壁,受用现今无边风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领,却因平平写不出来,故特借洞箫呜咽,忽然从曹公发议,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妙甚。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上下求索】

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探究思路]

[探究结论]

答案: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

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

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

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赤 壁 赋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

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

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友人乘船在赤壁下面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

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朗诵明月之诗,歌唱《窈窕》这首诗中的章节。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缓慢地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移动。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江面反射的月光与天际相连。

我们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

多么广阔浩瀚呀,像是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船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然恍惚呀,我们好像独立长空,遗弃尘世,飞天成仙了。

原文: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

这时候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

歌道:

“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桨)划破月光下的轻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他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一个与我同游的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

箫声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能使深渊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原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译文:

我容色突变,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友人说:

“(曲调)为什么会这样(悲伤)?

”客人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江面斟酒,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

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原文: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我说:

“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

(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羡慕它们什么

呢?

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

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

,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景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共同享用。

原文: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友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

洗净杯子,重新斟酒。

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

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天空已经亮了。

请用情景结合的手法写一个片段。

(100字以上)

答案:

我独自一人站在那清冽的湖水边,望着那蔚蓝的天空倒映在湖面上。

蓦地,一只鸟儿在我眼前展翅翱翔;正有些欣喜,那鸟儿却已离我远去,刚不由举起的手,也僵在了空中。

逝去的都无法再挽回了吗?

一片落叶,随风飘到了湖面上,与清澈的湖水一对比,显得如此渺小与孤独,就像天上的那片云彩,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栖身。

不知何时,眼前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

风依旧是柔柔的,却像是嘴角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嘲笑着世间的万物。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A.驰援 芸芸众生 绯闻(fěi)  曲(qū)径通幽

B.揶揄 高潮迭起 包扎(zā)少安毋(wú)躁

C.诛连 四季常青 笃(dǔ)信叱咤(zhà)风云

D.辐射 凤毛鳞角 粗犷(ɡuǎnɡ)通缉(jī)罪犯

解析:

A项,“

绯”应读fēi;C项,诛连——株连;D项,凤毛鳞角——凤毛麟角。

2.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举酒属客      属:

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然凌:

越过

C.而卒莫消长也卒:

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

到……去

解析:

D项,适:

享用。

3.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①纵一苇之所如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而又何羡乎④虽一毫而莫取

A.①任凭 ②将要 ③然而 ④虽然 

B.①任凭 ②如果 ③然而 ④即使

C.①假如 ②如果 ③然而 ④即使

D.①假如 ②将要 ③然而 ④虽然

解析:

①纵:

任凭;②将;如果;③而:

然而;④虽:

即使。

4.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举酒属客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解析:

A项,“属”通“嘱”,劝人饮酒;B项,“冯”通“凭”,乘;C项,“籍”通“藉”。

5.选出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A)

A.驾一叶之扁舟

B.倚歌而和之

C.自其变者而观之

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解析:

A项,之:

结构助词,的;B、C、D三项的“之”都是代词。

6.下列对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脱离人世,飞升仙境。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失。

C.望美人兮天一方——在天的那一边眺望(那个)美人啊。

D.物与我皆无尽——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的。

解析:

C项,应译为“眺望(那个)美人啊,(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

7.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句式的一项是(D)                

A.而又何羡乎

B.而今安在哉

C

.何为其然也

D.故凡愚者莫我若也

解析:

D项,为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句;A、B、C三项为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句。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8~13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固一世之雄也    固:

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举:

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

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

余音,指箫声

解析:

B项,举:

举起。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何为其然也/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解析:

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项,介词,被/介词,给;B项,转折连词,可是/并列连词,可不译;D项,代词,这样/代词,他。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糜鹿

解析:

例句,渔樵:

名词活用作动词,打鱼砍柴;A项,东:

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流;B项,南:

名词作状语,向南;C项,舞: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D项,侣: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1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D)

例: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解析:

例句,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

D项,宾语前置句,“何羡”即“羡何”。

1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哪一首诗(B)

A.《长歌行》B.《短歌行》

C.《蒿里行》D.《步出夏门行》

13.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选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选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选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选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解析:

C项,选段内容是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重在抒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

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

噫嘻!

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B)

A.顾而乐之B.顾安所得酒乎

C.四顾寂寥D.道士顾笑

解析:

B项,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A、C、D三项均为动词,回头看。

15.下列加点词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