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答题方法及公式.docx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答题方法及公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答题方法及公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答题方法及公式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答题方法及公式
准确解读文本:
在了解诗歌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
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
(2)下看:
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
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
孤独自寂)。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
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
(2)手法揭示的内容:
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
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注意:
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
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
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
(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
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变式问:
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或: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或:
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答题步骤:
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公式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第二种类型:
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
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寂静肃穆,迷离恍惚、悲愤难抑、孤独寂寞、人生寥落、逍遥自得、潇洒出尘、物我两忘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
分析主旨类(含情感及寄寓义)
●常式问: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变式问: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
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
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
(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
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塞奇特风光、艰苦生活、战争→立功报国的乐观豪迈的精神、思乡、思归、思亲→情景交融、夸张、比喻、引用典故、以古喻今、对偶。
⑷羁旅思乡诗:
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
(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
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
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自然风光→喜悦,恬静→表达隐居,逃避现实→借景抒情、拟人、烘托对比、反衬、托物言志。
⑺即事感怀诗:
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
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
⑼婉约派:
男女恋情→离愁别绪、婉转缠绵、深沉幽怨、凄凉寂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虚实相生。
⑽豪放派:
立功报国、豪情壮志、爱国热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直抒胸臆、以古喻今、引用典故。
●常见思想情感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喜悦、惊喜、愉快、欢乐、挚爱、挚着、愤怒、愤慨、激愤、悲愤、愤懑、恬淡、抑郁、郁闷、迷惘、惆怅、孤独、寂寞、哀伤、哀痛、凄苦、同情、怜悯、怜惜、惋惜、歌颂、赞赏、赞许等;有表示思想感情涉及内容及对象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忧国忧民、感叹时世、同情民生疾苦、眷恋故国、思乡怀亲、热爱自然、追求真善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抚今追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怀才吊亡、建功立业、统一山河、求贤若渴、厌恶官场、蔑视权贵、漠视功名利禄、追求自由、向往归隐、超脱凡俗、羁旅愁思、恋情闺怨、喜悦、愉快、欢快、激动、兴奋、忧愁、悲苦、孤苦、深刻、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积极、消极、旷达、洒脱、悲愤、乐观、悲观。
1、忧国伤时
⑴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⑵反映离乱的痛苦。
⑶同情人民的疾苦。
⑷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⑴建功立业的渴望。
⑵保家卫国的决心。
⑶报国无门的悲伤。
⑷山河沦丧的痛苦。
⑸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⑹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⑺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⑴羁旅愁思。
⑵思亲念友。
⑶边关乡思。
⑷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⑴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⑵昔盛今衰的感慨。
⑶借古讽今的情怀。
⑷青春易逝的伤感。
⑸仕途失意的苦闷。
⑹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⑴依依不舍的留念。
⑵情深意长的勉励。
⑶坦陈心志的告白。
●答题公式:
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
■第四种类型:
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或:
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
●变式问:
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或: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
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
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
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
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
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
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
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2、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第四种:
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赋:
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
比喻。
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
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
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用典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虚实写景为实,梦境,回忆,想象,联想为虚
抑扬抑扬一般可分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未扬先抑、扬中有抑、扬中有扬、明扬实抑等几种。
是对于同一个事物的。
可以是情感上的落差,由褒(贬)到贬(褒)。
在抑扬中形成反差,两相对照,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引起新奇的审美效果。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想象若…之类的,有寄托愿望等等,1.借助瑰丽想象,构筑诗歌意蕴。
2.借助想象,跨越时间,由现在想到将来,以将来写现在。
联想由…及…1.借助联想,跨越空间,由此地想到彼地,以彼方写己方。
2.借助联想,跨越时间,由眼前想到过去,以过去写现在。
3.借诗句触发读者,使读者产生无限联想。
白描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务求朴实,只求传神,只突出主体细节细节描写衬托正衬反衬
烘托使用其他的事物来烘托主要事物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
借代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互文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
烟笼寒水月笼沙。
对句互文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隔句互文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王勃《滕王阁序》)排句互文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炼实词:
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
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炼虚词:
数词,连词,副词等。
炼押韵(平仄):
调换词序
注意:
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答题公式:
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六种类型:
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
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或:
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
说说你理由。
●变式问: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
为什么?
或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
为什么?
●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
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典型作用
[1]用以翻出新意。
[2]借以增添情趣。
[3]靠它增强形象性。
[4]关乎诗意的精确。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3)明确答题方向:
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
整意思。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若有则指出其作用;
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意义双关2、谐音双关●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