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6976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ocx

《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ocx

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新的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刘华清

党的十八大认真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回顾总结了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

回顾党的历史进程,总结党的宝贵经验,对于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年来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不懈奋斗的10年;是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10年;也是我国社会发生新的深刻历史性进步的10年。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国民经济连上新台阶。

2003-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0.7%,其中有六年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实现了9.2%的增速。

这一时期的年均增速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

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5倍。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

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快速增加。

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8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1%。

按照平均汇率折算,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达到103740亿元,比2002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20.8%。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

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末突破1万亿美元,2009年末突破2万亿美元,2011年末突破3万亿美元,达到3181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0.1倍,年均增长30.7%,外汇储备规模连续六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科技创新得到新发展。

2011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687亿元,比2002年增长5.7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07%上升到1.84%。

技术市场成交额4764亿元,比2002年增长4.4倍。

重要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创下了7062米的下潜纪录,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嫦娥一号、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实现了发射、空间出舱活动以及空间科学试验等重大突破,特别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九号飞船顺利载人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从“快字当头”到“好字优先”,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三次产业协同性增强。

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2003-2011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1%,均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

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43.1%,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信息服务业、快递业等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等迅速发展,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需求结构明显改善。

在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带动下,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内需的强劲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比2002年提高12.2个百分点,我国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区域结构不断优化。

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的趋势。

主体功能区建设初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实现新飞跃。

农业基础不断巩固和加强。

十六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02年增长25.0%,年均增长2.5%,连续5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

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快速增长。

2003-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4.9万亿元,年均增长25.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5.7万亿元,2004-2011年年均增长21.9%。

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长江三峡等重大工程进展顺利。

能源生产供应能力稳步提高。

2011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比2002年增长1.1倍,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能源自给率在90%左右。

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02年的7.3%提高到2011年的8.0%。

水电装机规模居世界第一位。

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

铁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高速铁路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动车组,标志着我国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八条公路干线建成。

截至2011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3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29.6%;公路里程达到410.6万公里,增长1.3倍,其中高速公路8.5万公里,增长2.4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达到349.1万公里,增长1.1倍。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

2003-2011年,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3.2%。

传统业务继续发展,移动电话用户数快速增加。

2011年,固定电话年末用户达到28510万户,比2002年增长33.1%;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到98625万户,比2002年增长3.8倍。

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实现新跨越。

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201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642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21.7%。

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货物出口额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居世界第二位。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与此同时,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快速增长,大宗资源能源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

利用外资规模跃居全球第二。

2003-2011年,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164亿美元,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2003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只有29亿美元,2011年增加到6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9.7倍。

对外经济合作迅速发展。

2011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34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2倍。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得到空前重视。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中央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把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

2011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2年下降12.9%。

(二)民主法治持续进步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健全。

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重要决策事前进行政治协商成为制度,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写入党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巩固。

确立代表制民主与基层直接民主相结合的民主建设路径,积极推行城乡社区直选,基层群众自治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一步落到实处。

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不断丰富。

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各级人大“开门立法”,政府部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公共事务听证成为常态。

进一步实施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落实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公务活动越来越置于法律和公众的监督之下。

社会主义民主渠道不断拓宽。

党政干部走进基层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充分运用网络问政于民,公民通过媒体和网络发表言论、表达利益诉求,促进了一些法规的废止和出台。

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好保障。

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物权法颁布实施。

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法治政府建设步伐加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进一步保障了社会公平正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和兴旺发达奠定了法制根基,成为党和国家在各种风浪冲击面前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平稳前进的重要保障。

(三)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日益发挥出兴国之魂的强大力量。

深入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持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深入人心,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激励我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荣辱观日益发挥引领风尚的作用。

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度、全方位推进,取得突破性、历史性进展。

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和地方有线电视网络等领域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和新闻网站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更富活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实现大跨越、大发展。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取得可喜突破,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完成。

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相互融合日益加深,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和大型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日报总发行量、图书品种和总印数、电视剧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位居世界前茅,进入了新闻出版影视大国行列。

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扭转了版权贸易长期逆差的局面。

初步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持续获得新改善。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1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420万人,比2002年增加314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25159万人增加到35914万人,增加10755万人。

乡村就业人数从48121万人减少到40506万人,减少了7615万人。

农民工数量不断扩大。

2011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979-2011年7.4%的年均增速,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近十年来中央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增长达到了25%,2011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16116亿元,预计今年达到2.2万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4%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2011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09万人,在校生2197万人,毕业生663万人。

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82万人,在校生2309万人,毕业生608万人,比2002年分别增加361、1405和475万人。

卫生工作成效显著。

成功应对了突如其来的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2011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5万个。

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20万人,比2002年末增加193万人。

医院卫生机构床位516万张,增加202万张。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从2009年开始,新一轮医改大幕拉开,我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

2011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391万人、47343万人、14317万人、17696万人、13892万人。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开展试点,2011年末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3.3亿人。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启动。

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好。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2011年末,2277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5306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比2002年增加212万人和4898万人。

农村贫困人口不断下降。

以低收入标准测算,农村贫困人口从2002年末的8645万人下降到2010年末的2688万人。

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按照新标准,年末农村扶贫对象为12238万人。

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五)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规模空前的上海世博会,“神舟”飞天、“嫦娥”揽月、“天宫”对接、“蛟龙”探海、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一次又一次让世界惊叹、让中国骄傲,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

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大幅上升;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和世界。

在这十年中,十七大以来的五年尤其值得称道。

这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

五年来,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

从改革方面来看,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

从党的建设来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

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

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

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值得指出的是,十八大报告在总结成就的同时,清醒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是: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坦城地指出这些困难和问题,是我们党富有自信的表现。

十年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二、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一)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奠基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宝贵经验。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正面的历史经验;探索中的失误则从反面提供了经验教训。

无论是正面经验还是反面教训,都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

我们党正是在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基础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邓小平在谈到“文化大革命”教训时指出:

“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

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为什么我们能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

理论准备。

党的八大前后,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所以,以苏共二十大为契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苏为鉴”的命题,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战略决策,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强调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提出坚持群众路线,贯彻执行集体领导和党内民主的原则,形成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在文化建设方面,强调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这些正确的理论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物质基础。

在毛泽东时代,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增长,1952年至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

国内生产总值,按照不变价格计算,1952年为679亿元,1976年增加到2943.7亿元,翻了两番。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开创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和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是一篇“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理论准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原则上提出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而进行改革的历史任务,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对过去搞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反思。

1979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提出:

“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1981年6月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邓小平指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十二大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向前推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开始形成,并且在内容上不断展开。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理论上第一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此后一个时期,邓小平开始更加鲜明地、频繁地提出并阐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作出系统化阐述,到十三大之前,形成了“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方针政策”和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

在这个基础上,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报告还系统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个基本观点。

十三大后,面对国际国内复杂艰难的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受住了考验。

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清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以及“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等重要思想。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三)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推进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