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管道穿河防洪影响评价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6683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燃气管道穿河防洪影响评价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燃气管道穿河防洪影响评价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燃气管道穿河防洪影响评价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燃气管道穿河防洪影响评价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燃气管道穿河防洪影响评价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燃气管道穿河防洪影响评价报告.docx

《燃气管道穿河防洪影响评价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气管道穿河防洪影响评价报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燃气管道穿河防洪影响评价报告.docx

燃气管道穿河防洪影响评价报告

1.项目来源

***蕴藏着储量丰富的资源,其中探明油气总资源量近41亿吨,占***盆地总资源量的41%,其中石油地质储量亿吨,2009年原油产量为万吨。

QQ市计划境内原油产量和加工量到“十一五”末达到500万吨,“十二五”末达到1000万吨。

为了实现原油就地加工转化,已实施QQ石化300万吨炼化搬迁改造工程,项目总投资近50亿元、占地951亩,是QQ大型能源化工项目,包括新建300万吨/年常压蒸馏装置、6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含催化干气、PSA)、8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30万吨/年气体分流装置、4万吨/年MTBE装置、10万吨/年聚丙烯套装置、60万吨/年烃重组装置、2700吨/年硫磺回收装置等九套生产装置。

QQ石化炼化厂已于2010年8月建成投产,为了保证原油炼化厂满负荷运行,决定实施从XXX向XXX输送原油项目。

根据《xxx至xxx输油管道建设工程设计》,QQ石化公司xxx至xxx输油管道工程,穿越MMM河道工程位于QQ县XXX乡HHHH村与XX区WW乡HHH村之间,穿越河段位于WWW水库上游,穿越断面距离WWW水库大坝约0.2km,属HH流域QQ水系MMM支流,受***油田建设工程公司委托,依据《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GG省QQ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编制《xxx至xxx输油管道建设工程穿越MMM河防洪评价报告》。

通过编制防洪评价报告,推求出符合规范和现场实际情况的设计流量、流速、洪水位,并推求出河床一般冲刷净深度,为铺设管道提供详细准确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对于输油管道安全及河道行洪安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概述

1.1.1工程简介

QQ搬迁xxx至xxx输油管道工程,起点位于QQ县YY,终点位于XX区DDXXX输油站,全长42.58km,穿越河流、冲沟4处,穿越公路2处,穿越XXX高速公路1处,桁架跨越1处,线路截断阀室一座,45t推力支墩27个,三桩345个。

QQ搬迁xxx至xxx输油管道建设工程,由CC建工第一施工项目部承建。

1.1.2地质概况

xxx至xxx输油管道施工总长度42.58km。

穿越地段属黄土沟壑、砂岩冲沟地貌,地表覆盖第四系黄土,土层较厚,土质较为疏松,植被较差,地形陡峭,易产生水土流失。

穿越断面冲沟呈U型河沟,穿越河床宽126m,主槽设计挖深3.5m,混凝土稳管15.0m,两岸陡峭起伏,山坡最陡处为近60º的黄土斜坡,管沟开挖成型较困难,有乡间小道可通至穿越断面。

1.1.3建设项目规模

MMM河段穿越管沟采用机械与人工相结合方式开挖,管沟形状为梯形,上口宽5m,下底宽0.8m,沟高3.5m;穿越段沿河床穿越管线长度125m,输油管线规格为L360—×环氧粉末加强级防腐钢管;在MMM西岸碾压形成一个400m2施工场地,用于焊管和布管施工;穿越处西岸临时修建一条8m×1km施工便道;在穿越断面上游10m及下游10m处各围堰筑坝截流,上游围堰长16m,下游围堰长14m,围堰土坝高出水面1.0m,坝顶宽2m,迎水面边坡比1:

,柔性防渗层采用彩条布铺垫,尼龙袋装砂土护壁,内填粘土夯实,用φ×4m木桩加固堰体并护脚,西岸设置导流管;堰内管道施工作业带长16m,宽4m,作业带两边用木桩固定沙袋,黄土填充压实。

评价依据

为适应防洪要求和防洪建设,加强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江河防洪安全,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导则》进行编制,防洪标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跨越水域江河湖泊的输水、油、气等管道工程根据其工程规模分为三个等级,各等级的防洪标准按规定和所跨越水域的防洪要求确定,从洪水期冲刷较剧烈的水域、江河湖泊底部穿过的输水、输油、输气等管道工程,其埋深应在相应的防洪标准洪水的冲刷深度以下。

工程开发与建设应服从流域综合规划,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要求,维护堤防安全,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通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规定,在河道(包括河滩地、水库、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管理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包括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道路、管道、缆线、取水口、排污口等各类建设项目工程,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经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其它技术要求,维护堤防安全,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航运通畅。

蓄滞洪区、行洪区内建设项目还应符合《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的有关规定。

1.2.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2007年3月28日国务院第172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5)《GG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GG省水利厅GG省计划委员会,1997年4月1日)。

1.2.2技术规范及标准

⑴《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一2002);

⑵《防洪标准》(GB50201-94);

⑶《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

⑷《水利水电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DJ22-79);

1.2.3相关文件及技术报告

⑴《xxx至xxx输油管道建设工程设计》(CC油田分公司建设工程处)。

⑵《QQ搬迁xxx至xxx输油管道建设工程MMM河流穿越施工方案》(CC油田分公司建设工程处第一施工项目部HH项目组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

我局接受项目委托后,迅速组织技术人员赴现场进行相关的勘察测绘,测量穿越处横断面及穿越处河段的纵断面,收集评价区域的水文、气象、地质及工程可研与设计等方面的资料,在此基础上,依据《导则》(水利部办建管[2004]109号)要求,编制本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报告。

输油管埋设于河道断面淤积松散层中,为确保安全,主槽最大埋深应不小于穿越断面瞬时最大冲刷深度,穿越断面瞬时最大冲刷深度按五十年一遇洪水设计;在工程竣工后,及时清理工程残留物,对主河槽管沟利用原河床质直接回填夯实,岸坡管沟部分利用原河床质回填压实恢复原貌,主河道两岸挡土墙基础部分采用3:

7灰土分层夯实回填。

只有在恢复河道原有形态、确保断面形状等泄洪要素没有改变的前提下,原有河道的水文情势、水流条件,河道行洪能力才不会发生变化,才能保持河势稳定,确保河道泄洪及周围生态环境不受影响或受影响最小。

本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的目的在于分析项目建成后对河道行洪的影响范围及影响大小,提出建议措施,最终使工程满足安全行洪及河势稳定的要求。

针对本建设项目特点,主要内容为:

1.根据建设项目所在河段位置,进行实地勘测和相关资料收集,包括穿越河段过水断面施测、历史最大洪水调查考证,收集相似流域CCC水文站实测流量、水位、降水量、蒸发量等资料,收集MMM流域雨落坪水文站资料,以及流域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水利工程等基础资料。

2.对评价河段的基本情况、项目占用的顺河长度、宽度、平面面积、行洪断面面积、河段纵横断面进行调查和勘测。

3.分析河道演变,计算复核建设项目区河道的设计洪水流量、行洪能力、设计洪水位等。

4.进行水文分析计算及成果的合理性分析与验证。

5.分析河道最大冲刷及近期河道演变情况。

6.综合评价该项目实施对穿越河道处行洪能力、河势的影响。

7.防治与补救措施。

评价范围

输油管道穿越河道防洪影响评价范围为MMM河道上下游各100m,主河道右岸30m、左岸150m范围内。

MMM为ZZZ上游河段,ZZZ河为MMM一级支流,本次评价主要通过分析MMM河道水文泥沙特征与最大洪水的产汇流规律,分析管道穿越对河段防洪的影响及对防洪工程安全的影响。

2.基本情况

项目区概况

本建设项目位于GG省QQ市XX区WW乡HHH村,项目区距离QQ市区10km。

地理位置:

东经107°42′″北纬35°46′″,MMM河流域面积142km2,河道平均比降7‰,MMM河段由于水库的拦沙作用,河床逐年抬高,坝前淤泥厚度达30余米,河谷形态表现为宽阔的“U”型,两岸不对称。

MMM河段位于HHHHH沟壑区,沟谷密布,地形连绵起伏黄土塬、梁、峁地貌形态交错分布,地形坡度45°~60°。

项目建设于四级支流ZZZ上游MMM,ZZZ河属MMM一级支流,主河长17.5km,河床平均比降7‰,流域海拔1100~1300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两岸塬面为第四系更新世,黄土层覆盖厚100~300m,,塬面与谷底高差215~320m。

2.1.1MMM流域概况

1.流域概况

三级支流MMM,流域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带,地形复杂,温带大陆性气候明显,冬季雨雪少,寒冷时间长,春季升温快,冷暖变化大,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阴雨多,初霜来得早。

流域内日照充足,光能富裕,日照时数全年平均值在2250~之间。

太阳年辐射总量为~ka/cm2。

流域平均地面温度9~12℃,冬季气温稳定降至0℃以下时,土壤开始冻结,土壤冻结最早出现在11月中旬,最晚出现在12月下旬,一般在12月初,解冻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初。

土壤冻层深度可达到50~90cm,个别年份可达110cm。

MMM流域属于HH中游HHHHH沟壑区,境内地貌以高原、沟壑、梁峁、河谷、平川、山峦等兼有,地形呈长扇形。

以残塬、梁峁为其地形特点,沟壑相间,地形破碎,塬峁海拔在1400~1700m之间。

总体地势是北高南低、东西塬面高、中间河谷低。

MMM是QQ最大的一级支流,流域东西宽192km,南北长227km,总面积19086km2,占QQ流域总面积45421km2的42%,其中QQ市境内16920km2,占QQ市总土地面积27119km2的63%,MMM全长374.8km,其中QQ市境内河长331.8km,MMM总落差622m。

MMM干流基流水质矿化度大,灌溉系数小,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要求。

CCC、MMMM及QQ以下各支流灌溉系数均大于7,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要,其中JJJ河灌溉系数为21,属优质水源,JJJ灌溉系数更高达41,是MMM全流域最好水质。

2.水文特征

MMM河段没有实测水文资料,收集临近水文站CCC站资料进行水文分析计算,CCC站是区域小流域代表站,CCC沟与MMM相距较近,流域自然地理属性一致,流域下垫面相似,移用CCC水文站资料对MMM河段进行水文分析计算是可行的,MMM邻近支流特性见表1,项目区临近支流2005年水质化验成果见表2。

表1MMM邻近支流水文特性

河流名称

流域面积km2

沟道比降

河流长度km

多年平均径流量万m3

ZZZ

441

7‰

44

1043

JJJ

284

7‰

25

JJJ河

642

5‰

56

1830

CCC

270

6‰

33

表2项目区临近支流水质化验成果

取样位置

Cl-1

SO4-2

F-1

灌溉系数

总硬度

矿化度

CCC

190

323

391

1220

ZZZ

128

137

382

1100

JJJ

40

356

700

MMM多年平均径流量亿m3,环县县城以北为苦水区,水质矿化度高,全河段水质较差,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高,多年平均输沙量亿t,是QQ沙量的主要来源地,年均输沙量占QQ的50%;径流年际年内分配不均,60%的径流以洪水形式下泻,洪水陡涨暴落。

3.区域地质特征

建设工程项目区主要水文地质灾害有冲沟、滑坡、崩塌、落水洞等。

区内出露的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4)淤泥质土及河流中冲积物,第四系上更新统(Q3)黄土,第四系中更新统(Q2)黄土,第四系下更新统(Q1)黄土,上第三系上新统(N2)红色粘土,白垩系下统(K1)砂岩。

MMM流域位于***地台的中部HHHHH沟壑区,流域中游河段未发现较大的断层通过,整体区域构造基本属祁吕贺兰“山”字形构造体系及***台地,是一相对稳定区域。

受燕山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白垩纪地层形成了较平缓背斜构造,背斜轴具对称性,北翼岩层倾向北东,南翼岩层倾向南西,无明显的单薄分水岭和深切谷存在,两岸地形平缓,两岸山体、岸坡稳定。

4.地震概况

项目区大地构造是一相对稳定的区域,根据建设部建抗字[1993]13号文及《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根据“”地震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1∶400万)第一号通知单及《输油(气)钢质管道抗震设计规范》(SY/T0450-2004),工程区抗震设防烈度及地震动参数如下:

QQ市ZZ县: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分组为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

地壳运动表现为大面积的抬升,局部相对沉降,活动断裂较少。

但区域周边大型活动断裂较多,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震,如,1556年1月23日华县大地震,(震级≥8级),1920年12月16日海原大地震,(震级≥8级),波及穿越场地,说明工程区地震活动频繁。

据有关资料显示,工程区域及其外围历史上发生的中强地震(≥级)有8次,小于级的有十余次。

根据《西北地区区域稳定性评价图》(1987年),工程区属新构造运动基本稳定~稳定区。

考虑地震力的影响,输油管道需要采取相应稳管加固设防措施。

5.地层岩性

构成穿越河段基底的地层主要为组成黄土塬基底的下白垩统中部罗汉洞组(K15)河漫滩相、河湖堆积相的细~中粒砂岩、粉砂岩、泥岩。

上覆地层为第四系和上更新统砂质黄土,石质黄土、粉质粘土等组成。

第四系覆盖层多为全新统(Q4al):

主要为沿PH河谷分布的冲积层,组成Ⅰ、Ⅱ级阶地,由含砾砂石、亚粘土及淤泥黄土组成。

2.1.2项目所在行政区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xxx至xxx输油管道建设工程整体位于QQ市XX区。

XX区地处GG东部,QQ上游,位于董志塬腹地,介于东径107°51′42″至107°52′48″和北纬35°25′55″至35°51′55″之间。

北靠QQ县,南接N县,西和ZZ县毗邻,东与HH县相望。

XX区地处LLHHHHH,地势由北西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高原沟壑区,东部为残源沟壑区。

境内土壤浸蚀严重,沟壑纵横交错,沟壑沟谷面积较大,面积为568km2,沟深120~160m,源面比较完整,地势平坦广阔。

更新老黄土层深厚,达150~200m,是重要的农耕地区,海拔高度在969~1445m之间。

2.气候特征

XX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气候,具有季风及HHHHH气候的双重特点,半湿润和半干旱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地处中纬度地带,深居内陆,受季风影响明显,冬季漫长干冷多风,夏秋温热雨水较多,初霜来得早,暴雨多集中在7、8月份,董志塬多年平均降水量536.2毫米。

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西南风。

年平均气温10℃,全年无箱期170天,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5℃左右,7~8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23℃,极端气温出现于1942年8月16日,最高为39.6℃。

干旱、冰雹、霜冻、暴雨是XX区主要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洪涝灾害是MMM流域除旱灾外又一严重灾害。

由于流域内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年总降水量的55~65%,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因此极易形成洪涝灾害。

另外,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植被稀疏,山坡陡峻,雨水集流迅速,洪水特点是峰高、量大、破坏性强。

3.水资源概况

地表水资源量通常用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既河川径流量来表示。

河川径流量主要由降水补给,径流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水资源的丰枯情况。

根据MMM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亿m3,对于支流水量的计算,采用面积比的方法直接推求,MMM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万m3、径流深为23.6mm。

XX区自有降水资料记载以来,至2004年底,历年降水量在~858.0mm之间,据(1938~2006年)统计,XX气象站多年平均降水量545.6mm。

区内水面蒸发量较大,多年平均1503.5mm。

干旱指数为,董志塬总体上偏于干旱,处于半干旱地区。

XX区河流主要为悬移质多泥沙河流,年平均输沙量为×104t,侵蚀模数为5900t/km2。

XX区水资源总量亿m3,其中自产流量亿m3,过境流量亿m3。

4.社会经济现状

XX区是QQ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QQ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XX区辖3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及5个乡:

北街办事处、南街办事处、西街办事处、肖金镇、DD、后官寨乡、彭原乡、WW乡、什社乡、显胜乡,总人口万人。

1985年以原QQ县部分地区设市,总面积996平方公里,有汉、回、满、藏、壮、朝鲜等十二个民族。

XX区又是QQ市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基本上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在粮食作物中冬小麦是流域内的主要作物,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玉米、糜谷、豆类等11类148个品种,主要矿产资源是石油,煤炭,天然气。

XX区是一座新型城市,近年来紧紧围绕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增长极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重大决策部署,努力克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的影响,审时度势,把握大局,狠抓落实,大抓“红、黑、绿、黄”四大优势资源开发,全区步入了产业开发加快、经济转型加速、基础建设投入加大、社会事业全面加强的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2009年XX区生产总值为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各项指标均位于全市前列,增长速度位列全市第一位。

5.项目区水利工程概况

xxx至xxx输油管道建设工程穿越MMM河段下游有WWW水库一座,附近无其他水利工程。

WWW水库是一座以防洪、拦沙、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总库容2092万m3,其中淤积库容万m3,大坝为试验性粘土心墙坝,由HH水利委员会XX水保站建于1956年,大坝坐落于第三纪红色粘土岩基上,经三次加高现坝高43m,经过50年的运行,坝前淤泥面铺盖厚度已达31.7m,坝前淤泥面高出粘土心墙顶8.7m,WWW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目前正在进行,加固方案确定大坝加固、输水洞加固、泄洪洞加固及新建溢洪道,WWW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后,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其防洪作用可保护下游四县区万人口、万亩耕地的安全,保护下游8处学校和工矿企业、2座交通桥梁和国道211线的安全,同时水库下游可发展灌溉面积5000亩,该水库也是QQ市规划供水水源地之一。

项目区主要历史洪水

对历史文献、洪水资料查阅考证,以及对实测洪水资料成果的分析整理,项目区域历史调查洪水情况史料记载如下:

唐长安三年(703),QQ、N州等地大雨,山水暴涨,漂流居民2000多家,溺死千余人,流尸顺水东下,河面一时雍蔽。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N州洪水暴涨,溢入州城,毁城500余步,淹没民舍520余区。

庆历三年(1043),N州、真N县大雨如注,洪水漂淹2000余家,溺死千余人。

明嘉靖十二年(1533)五月,N州MMM、JJJ河、城北河大涨,入卷州城关厢,居民几乎尽被淹没,尸体有冲到渭南、开封等地者,城中幸存十之二、三。

嘉靖二十八年(1549)七月三日,QQ府大水,漂淹府城南关及夹河两岸200里川台,庐舍、货市尽成河碛,溺死万余人。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QQ、MMM等河水暴涨,MMM上涨20余丈,泾水漫溢,河面宽3华里。

根据雨落坪、QQ等水文站的实测资料统计,近50年内,MMM平均每年有一次洪峰流量超过1000m3/s的洪水过程,平均每3年有一次洪峰流量超过2000m3/s的洪水过程,平均每6年有一次洪峰流量超过3000m3/s的洪水过程,其中洪峰流量超过5000m3/s的洪水过程有2次。

CCC沟1933年调查洪水2240m3/s,2003年实测洪水2080m3/s,项目区历史洪水调查资料见表3。

表3项目区历史洪水调查资料

河名

调查河段

集水面积(Km2)

年份及洪峰流量(m3/s)

年份

洪峰

年份

洪峰

年份

洪峰

年份

洪峰

MMM

雨落坪

19019

1841

19500

1933

7360

N县

18686

1841

15400

1933

7850

1947

4760

1973

2190

CCC沟

史家店

315

1933

2240

1977

865

2003

2080

JJJ河

N县

601

1901

1300

1933

460

1958

421

1965

178

河道概况

建设项目位于MMM支流ZZZ上游MMM河段,穿越河段附近无支流加入,ZZZ流域为典型的HHHHH残塬沟壑区,地形地貌属河谷、沟谷阶地地形,横向沟谷发育,植被稀疏,黄土裸露,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MMM河段由于水库的拦泥作用,河床逐年抬高,坝前淤泥厚度约30m,河谷形态表现为宽阔的“U”型,两岸不对称,河道主槽断面为窄深式断面,主槽切近右岸山脚,左岸滩地平缓开阔为耕地,耕地地埂高差约5m,河床主要由粘土、沙、砂砾石组成,断面较稳定,河道右岸山坡较陡峭,左岸台地淤积抬高,实测穿越河段纵比降7‰。

建设项目区水文泥沙特征

2.4.1项目区水文监测情况

穿越断面实测水文资料稀少,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收集流域水文特性相似的CCC水文站资料29站年,用比拟法对MMM河段进行水文分析计算。

CCC水文站1933年的(2240m3/s)历史特大洪水调查资料、2003年的(2080m3/s)实测洪水资料,该水文站资料可以作为本建设项目洪峰流量分析的基本依据。

CCC水文站位于GG省QQ市QQ县CCC乡,是小流域代表站,地理位置:

东经107°43′北纬36°03′,设立于1980年6月,集水面积270km2,至沟口距离10km,主要监测项目有水位、流量、泥沙、降水、蒸发,其中流域内所属雨量站9个,分别为桐川雨量站、柏树庄雨量站、庙湾雨量站、唐崾岘雨量站、王家坪雨量站、侯家崾岘雨量站、石家山雨量站及CCC雨量站。

2.4.2水文特征

MMM河段共有不连续四站年实测水文资料,1956年有实测水沙资料,1958~1960年有三年实测水沙资料,1956年实测输沙量万t,1956年实测年平均含沙量270kg/m3,项目区河流径流分配计算成果见表4。

CCC站实测最大洪水发生于2003年8月25日,最大洪峰流量2080m3/s,最枯水发生于1993年7月25日,最小流量0.006m3/s,

2009年7月3日发生河干。

径流具有较大的年际和季节变化,最大年径流总量2089万m3,最大径流深77.4mm,最小年径流总量万m3,最小径流深8.3mm,丰水年和枯水年相差倍,多年平均径流模数(10-3m3/,多年平均径流万m3;多年平均输沙量145万t,年最小平均输沙量万t,年最大平均输沙量829万t,多年平均输沙模数5371t/km2;多年平均含沙量193kg/m3,年最大含沙量398kg/m3;CCC水文站(24h)最大降水量194.5mm,发生于2003年,多年平均降水量489mm,多年平均E601蒸发量713.8mm,最大年E601蒸发量959.6mm,最小年E601蒸发量633.1mm。

表4项目区河流径流分配计算成果表

河流名称

流域面积km2

径流量(万m3)

多年平均

20%

50%

75%

95%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