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附1 人口分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6566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附1 人口分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附1 人口分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附1 人口分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附1 人口分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附1 人口分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附1 人口分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附1 人口分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附1 人口分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附1 人口分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附1人口分布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附1 人口分布

学习目标:

1.掌握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重点)2.结合案例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重点)3.结合胡焕庸线探究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

(重难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人口分布及其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

具有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2)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①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

②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

③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区;

④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特别提醒] 

从海拔看,世界人口分布趋向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减少,但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最基本因素

因素

表现

气候

气候和降水适中的地区人口分布较为集中

地形

稠密区:

平原及低山、丘陵地区

稀疏区:

高山、高原地区

水资源和土壤

干旱地区人口多依水源地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土壤的自然肥力、耕作性能、开发利用程度影响人口分布

矿产资源

资源开采,形成许多矿业城市

(2)社会经济因素

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以及宗教和地方习俗等。

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其它:

历史因素。

【易误警示】 

非洲和南美洲热带地区的人口稠密区位于高原、山区,而不分布于平原上。

主要是受气温、降水、疟蚊等的影响,说明了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是复杂的,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案例:

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

(1)位置:

从黑龙江瑗珲至云南腾冲之间的连线。

(2)人口分布状况:

①此线东南部地区:

人口占全国96%,土地面积占全国36%;

②此线西北部地区:

人口占全国4%,土地面积占全国64%。

[自主诊断]

(1)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非洲等,都是人口稠密区。

(  )

(2)大河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等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  )

(3)社会经济因素一直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  )

(4)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

(  )

【提示】 

(1)× 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是人口稠密区。

(2)√ 距海较近的地区人口稠密。

拥有良好港口条件的工商业发达地区,以及大河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等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3)× 通常,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明显,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提高。

(4)√ 我国的人口分布以“胡焕庸线”为界,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合作探究·攻重难]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师用书独具)

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国领土1/3),这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也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但长期以来人烟稀少,然而,巴西东南部的高原上却人口稠密,城市集中。

【思考交流】

1.亚马孙平原人口稀少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湿热的气候不适合人类居住。

2.为何巴西高原人口密集?

提示:

巴西高原上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适宜人类居住。

[归纳总结]

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各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及原因如下表所示: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原因

地形

全世界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山丘陵

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多集中在平原地区

气候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

水源

人口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

水是生命之源

土壤

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密度也较高

农业比较发达,物产比较丰富

矿产

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区,人口稠密

矿产的开采,形成矿业城市,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2.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治、文化等。

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影响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原因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活动方式

农业社会,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

以自然经济为主

工业革命后,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二战后,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

生产力发展、科技与管理技术的进步

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便捷的地区人口稠密

交通便捷,利于人流、货流的集散。

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政治、文化

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

战争、宗教、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策和历史因素等

[特别提醒]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随着历史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原始采集渔猎文明时期主要为自然因素,现代工业文明时期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

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

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

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东部。

读部分世界人类大陆图,回答

(1)~(3)题。

(1)关于乙处人类大陆形成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经济发达  B.自然条件优越

C.城市发展水平高D.工业发展较早

(2)丁处只形成人口孤岛而没有形成人类大陆的原因是(  )

A.地处沿海,气候湿热,人烟稀少

B.环境条件差,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密集区

C.水稻种植业发达,形成人口孤岛

D.自然条件优越,形成人口孤岛

(3)关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

B.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越明显

C.现代社会,自然因素已不再影响人口分布

D.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不产生影响

(1)B 

(2)B (3)B [根据轮廓和位置可判断甲处位于欧洲,乙处位于南亚,丙处位于东亚和东南亚,丁处位于亚洲内部。

(1)题,南亚形成人类大陆和其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有关。

(2)题,丁处形成人口孤岛,说明其周围地区人口稀少;该处深居亚欧大陆内部,环境条件较差,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密集区。

第(3)题,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

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

]

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师用书独具)

我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早在1935年就发现并提出:

从黑龙江瑗珲(今黑河)到云南腾冲之间连接的直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

此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地理学界称其为“胡焕庸线”。

【思考交流】

1.“胡焕庸”线东部和西部的人口分布有何差异?

提示:

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2.该线东南部的山东省人口密度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暖湿润,开发历史较早。

3.新疆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哪里?

该省地广人稀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新疆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水资源丰富的绿洲地区。

该省地广人稀的原因是气候干旱,多荒漠,交通不便。

[归纳总结]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方法技巧]

分析对比法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

读图,回答

(1)~

(2)题。

(1)导致图中虚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

C.地形D.河流

(2)关于图中①区域人口稠密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

B.地处山麓冲积扇,土壤肥沃

C.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适宜

D.位于陇海与京广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

(1)B 

(2)A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分布的知识及读图分析的能力。

(1)题,从图中黄河的形状、省区轮廓可以判断出该图虚线段显示的人口地理界线大致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相吻合,故影响其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的差异。

(2)题,图中显示的①区域属于渭河平原,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故人口稠密。

]

[图表解读·悟技巧]

[图表探讨]

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

探讨1.由图可知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最稠密,原因是什么?

提示:

由图可知东亚、南亚、东南亚、西欧和北美东北部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区。

原因是:

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农业生产发达;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农业发达,商贸繁荣。

美国东北部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所以这些地区人口分布稠密。

探讨2.图中哪些地区人口比较稀疏,原因是什么?

提示:

人口稀疏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区、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区、气候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气候干旱的沙漠地区,南极洲和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岛至今无人定居。

原因是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不利于人类居住。

探讨3.本图体现了世界人口分布具有何种特性?

提示:

充分体现了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

[读图方法]

阅读上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南、北半球人口分布的差异,北半球人口多于南半球;

(2)不同纬度地区人口分布的差异,中低纬度地区人口较稠密;(3)同纬度地区沿海和内陆人口分布的差异,沿海地区人口较稠密;(4)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人口分布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较稠密。

[读图训练]

读上面的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处于中低纬度   B.多濒临海洋

C.经济高度发达D.多为平原地形

2.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⑤—湿热B.⑥—干热

C.⑦—干旱D.⑧—高寒

1.C 2.D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和读图并进行分析的能力。

第1题,图中①为东亚,②为南亚,③为西欧,④为北美东部地区,这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四地中③④为经济发达地区,①②主要为欠发达地区。

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⑤位于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⑥位于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湿热;⑦位于南极洲,酷寒、干燥、烈风是其主要特征;⑧位于青藏高原,高寒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

[课堂小结]

[当堂达标·固双基]

题组1 人口分布及其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世界人口的分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15%的陆地上

B.东亚、东南亚、西欧及拉丁美洲是人口稠密区

C.南极洲以及一些荒凉海岛,至今无人定居

D.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地区人口非常稀疏

2.关于世界人口分布规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

B.沿海地带往往人口稠密,而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通常人口稀疏

C.世界人口分布趋向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减少

D.世界人口绝大部分散居在面积广阔的乡村地区

1.C 2.D [第1题,目前世界上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就区域而言,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都是人口稠密区;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地区人口稀少,而高原和山地则人口较稠密。

第2题,在农业社会,绝大部分人口散居在面积广阔的乡村地区,随着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形成了一些人口稠密区和稠密带。

]

题组2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目前,全球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之间地区。

下图显示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

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

A.10°S~20°S      B.20°N~30°N

C.30°N~40°ND.40°N~50°N

4.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  )

A.气候酷寒B.山地多,平原少

C.陆地面积小D.干旱区面积大

3.B 4.C [第3题,依据题目信息,20°N~30°N占全球人口比重的23.2%,是最大值。

第4题,40°S~50°S之间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小,故人口稀少。

]

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

读图,回答5~6题。

5.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6.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5.D 6.C [第5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地广人稀。

第6题,相比较来说,该地区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为适宜,开发历史较早,经济相对发达。

南部多位于河流上游,地形多为山地、丘陵。

]

题组3 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

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7~8题。

7.关于图中黑河—腾冲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中国人口地理的分界线

B.也叫“胡焕庸线”

C.此线东南人口占全国96%

D.此线西北部面积占全国36%

8.影响图中甲、乙两地区人口分布的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甲—气候B.乙—地形

C.甲—矿产资源D.乙—水资源

7.D 8.D [第7题,以黑河—腾冲线为界,全国约96%的人口分布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36%的东南部地区,约4%的人口分布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64%的西北部地区。

第8题,图中甲地位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少,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乙地为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其人口分布主要受水资源分布的影响。

]

实抓好班级安全工作,实现班级安全教育的三结合,形成班级整体育人优势。

  一、班主任是实现班级安全教育三结合的中枢。

  班级安全工作是通过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劳动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管理。

班主任是组织和发挥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实现安全目标,做好班级安全工作,形成班级整体育人优势的核心力量。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联系班级科任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桥梁。

在具体实践中,班主任必须做到一要制定班级安全工作目标,与其他教育力量形成共识。

二要落实班级安全教育的内容,这是实现班级安全工作目标的保证。

三要强化班级安全教育的过程管理,这是实现班级安全目标,使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增强实效的关键。

  二、只有实现三结合,才能形成班级安全教育合力。

  班级安全工作是由各个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进行的。

要实现班级安全工作目标,班主任必须与各科教学、班队活动、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与任课教师的学科教学结合

  科任教师是班级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班级安全教育工作主要通过科任教师把握学科特点,延伸教材内涵,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从而达到科学、稳定和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更具有防患于未然的功效。

要做好这一结合,一是要强化结合意识,进一步使每位教师以安全教育为已任;二是要在教学中认真探索安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不断改进结合的形式和方法,把安全教育与学科的教学结合落到实处;三是要加强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联系,统一目标,严格要求,齐抓共管,以增强安全育人的效果。

  与班队活动相结合。

  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要充分发挥班集体和少先队组织作用,开展好自主性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

要做好这一结合,一要在传统的活动中有机地穿插渗透安全教育,如庆祝六一儿童节过程中,根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交通法》等法规中的有关内容,有目的地编排一些节目,让学生在看演出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二要开展主题性教育活动与经常性训练相结合,如主题活动: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签名活动,逃生自救演练、学校是我家,平安靠大家征文活动等;经常性训练:

每期组织一项雏鹰争章活动,举行一次消防知识手抄报比赛,办一期用电常识黑板报等。

  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生家长的影响和教育的效力是构成学生接受班级教育的基础。

家长的教育作用,不仅直接影响其学生本人,而且还影响到班级整体面貌和教育效果,因此班级安全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要做好这一结合,一是建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安全育人素养。

二是发挥家校联系卡的作用,做好家访工作,主动与家长联系配合,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汇报在校表现,统一教育要求,增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定期举办讲座,有目的地请家长参与,从而端正家长的教育思想,求得家长的合作,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整体育人氛围。

  班级安全教育总结2  安全稳定工作,是班级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安全稳定的班级,班级的各项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

为此我班以对家长和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开展好安全教育活动,并在安全教育基础上普遍开展了安全检查和建章立制工作。

现将我班安全教育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抓安全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我班对安全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常抓不懈。

一是从平时的安全教育入手,消除思想上的隐患。

每学期的开学要讲安全;放归宿假、寒暑假时,在给家长一封信也强调安全;同时加强对学生平时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充分利用板报、电视、广播宣传安全常识;利用班会讲安全。

二是加大安全检查力度,不留死角,防范于未然。

本期我多次对教室、寝室、学生活动场所的每一角落,每一个电源开关、灯头、插座,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当场解决,对破损的电源开头、灯头及时更换。

三是明确责任、建立规章,狠抓落实。

班上发动同学个个参与,按区域划分了责任,对教室、寝室、学生经常聚集的场所等易发生火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