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6557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B.蜡烛燃烧C.灯泡发光D.衣服晾干

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A.用75mL酒精和25mL水配制100mL消毒酒精

B.用托盘天平称取10.58g碳酸钠粉末

C.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纯净的氢气

D.用10mL的量筒量取9.0mL水

3.下列仪器中,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A.试管B.烧杯C.集气瓶D.燃烧匙

4.下图所示的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B.粗盐的溶解C.称量氢氧化钠D.点燃酒精灯

5.一位同学实验报告中的记录,其中合理的是()

A.用50mL的量筒量取9.5mL的水

B.用60mL酒精和20mL水配置80mL医用酒精

C.用电子天平称得4.5g精盐

D.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6.下列仪器,不可以作为反应容器的仪器是()

A.集气瓶B.量筒C.试管D.烧杯

7.如下图所示的“错误操作”与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A.

标签受损B.

不会产生氧气

C.

灯内酒精挥发D.

读数不正确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AB.BC.CD.D

9.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做法,正确的是()

A.用100mL的量筒量取10mL水

B.为加快过滤速度,用玻璃棒搅动过滤器里的液体

C.实验室制取气体前,先检査装置的气密性,再装入药品

D.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一有气泡冒出马上收集,以免造成浪费

10.在实验中,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①用手拿铁钉 ②尝氯化钠(食盐)的味道 ③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④不说明用量时,固体取1~2g ⑤用剩的药品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A.②④B.①②④C.①②D.⑤

11.下列变化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灯泡通电发光B.西瓜榨成汁C.高粱酿成酒D.铁丝弯曲

12.下列生活身边事,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A.海水晒盐B.烧液化气炒菜

C.活性炭吸附杂质净水D.工业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13.下列是某同学进行过滤操作时的一些做法,其中错误的是()

A.让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B.直接向漏斗中倾倒待过滤的液体

C.让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D.让漏斗中液面始终低于滤纸边缘

1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B.自制甜酒酿C.干冰升华D.海水晒盐

15.化学实验中有一种加热方式叫“热水浴”(见图)。

针对这种加热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三脚架上应该垫上石棉网

B、试管内试剂受热比较均匀(和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相比)

C、如果试管中为饱和的石灰水,加热后试管中出现浑浊

D、如果试管中盛有硬度较大的硬水,长时间加热不会有任何变化。

 

二、填空题

16.请将下列错误操作可能产生的后果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

(2)用未经清洗的胶头滴管吸取其它试剂;

(3)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17.量取10毫升某液体时,如果俯视量筒的刻度(其他操作无误),则所量取液体的体积________(填“>”、“<”、“=”)10毫升.

18.实验(或探究)后,要写出报告,报告中首先要注明报告者姓名,合作者及日期等内容.其报告主要内容有:

①探究活动名称,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⑥_____,⑦_____,⑧_____.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_____之一.而实验则是科学探究的_________.

19.请应用“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完成下表:

物质化学式

性质

用途

例子

CO2

在一定温度下能形成固体

制作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1)

在空气中可燃烧

可作为火箭发射燃料

(2)

20.某化学兴趣小组有一次活动的内容是:

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

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Fe2O3两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

①只有Cu②只有Fe2O3③是Cu、Fe2O3的混合物

【资料获悉】

(1)Fe2O3+6HCl=2FeCl3+3H2O

(2)Cu在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

2FeCl3+Cu=2FeCl2+CuCl2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适量红色粉末装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色。

则猜想▲(填序号)不正确。

(2)乙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右图在

通风橱中进行实验。

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

待反应

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

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

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方法1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g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g

方法2

洗气瓶和所盛溶液的总质量为180.0g

洗气瓶和瓶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83.1g

【交流讨论】

(1)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

(2)应该选择方法▲(填“1”或“2”)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

最终计算结果表明:

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是猜想中的第▲组(填序号)。

(3)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为▲。

【反思评价】丙同学指出:

从环保角度,上图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

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

▲。

三、实验题

21.现有下列仪器:

请将仪器的名称写在对应的仪器图下面________.

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用________,洗涤试管应用________,常用作大量药品反应的容器时________,用于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量取一定量的液体用的仪器是________和________.

加热前用试管夹夹持试管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

22.氢氧化钠与酸、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现象。

小军和小晴两位同学想用实验证明氢氧化钠能与盐酸、二氧化碳反应,他们做了以下探究过程。

【查阅资料】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小军设计了两个实验进行验证,请你帮他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反思交流】小晴认为:

小军设计的上述两个实验都有缺陷,不足以证明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和二氧化碳反应。

请你分析:

(1)小军的第一个实验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

(2)小晴用上述小军第二个实验的装置和药品,验证氢氧化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她的设计方案是:

分别量取40mLNaOH和Ca(OH)2溶液放入A、B中,_________________,

此实验可以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实验结论】通过小晴的实验,证明了氢氧化钠可以与盐酸和二氧化碳反应。

四、推断题

23.有一包不纯的Na2CO3粉末,其中的杂质可能是Cu(NO3)2、K2CO3、Na2SO4、Ba(NO3)2、NaCl、C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

(1)取样,加足量水溶解,过滤得白色固体A和无色滤液B。

则粉末中一定不含_______。

(2)在A中加足量稀HNO3,白色固体A部分溶解,则此粉末中一定含的杂质是_______、_______。

(3)取适量无色滤液B,先加入过量_____溶液,再加入AgNO3溶液,可判断此粉末中是否含NaCl。

(4)取21.2g粉末,加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气体8.8g。

则原粉末中一定含_______(填“K2CO3”或“CaCO3”)。

参考答案

1.B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酒精挥发是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化学变化;灯泡发光是电能转化为光能,无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衣服晾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

2.D

【解析】解:

A、分子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用75mL酒精和25mL水精确配制的医用消毒酒精小于100mL,故选项操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B、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不能精确到0.01g,不能用托盘天平称取10.58g碳酸钠粉末,故选项操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C、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氢气中混有空气,收集的氢气不纯净,故选项操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D、用10mL的量筒量取9.0mL水,量筒选择合理,故选项操作能达到预期目的.

故选D

【答案】C

【解析】

A.试管作为反应容器,可以直接用酒精灯加热,所以A项不能选;

B.烧杯虽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但可以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加热,所以B项不能选;

C.集气瓶是用来收集气体的装置,不能用酒精灯加热,所以C项是此题的答案;

D.燃烧匙作为反应的容器,可以直接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所以D项不能选;

考点:

常见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点评:

此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另外解题时不要将“不能用酒精灯加热”错误的理解为“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4.B

【解析】

A.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着杯壁倒入水中;B.用玻璃棒搅拌能加快粗盐的溶解;C.氢氧化钠具有潮解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D.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考点: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5.C

【解析】A、量取9.5mL的水应用10mL量筒,不需50mL的量筒,故错误;B、60mL酒精和2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80ml,故错误;C、用电子天平称得4.5g精盐,故正确;D、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错误;故选:

C。

6.B

【解析】

ACD都可以作为反应容器,量筒只能用来测量液体的体积。

选B。

考点:

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点评:

正确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和安全。

7.B

【解析】

A、倾倒液体时,标签不向着手心,会造成残液流下腐蚀标签,选项正确;B、加热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向上倾斜,会造成水分倒流使试管受热不均发生炸裂,选项错误;C、熄灭酒精灯后不及时盖上灯帽,会造成酒精挥发,选项正确;D、俯视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数,读数会大于实际值,造成读数不准确,选项正确,故选B。

【点睛】

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8.D

【解析】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A选项错误;B、如果闻气体的气味时,在瓶口轻轻地扇动,使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B选项错误;C、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C选项错误;D、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地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D选项正确。

故选D。

9.C

【解析】

据选择量筒的原则,应该用10mL的量筒量取10mL水,A错误;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如搅拌会使滤纸破损;B错误;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一有气泡冒出马上收集,会造成收集的气体不纯,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收集。

考点:

量筒的选择,过滤操作,气体的收集,检查气密性

10.D

【解析】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故①做法不可取;②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故②做法不可取;③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故③做法不可取;④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的底部,故④做法不可取;⑤实验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也不能带出化学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内,故⑤做法可取;故选D。

点睛:

要想操作或者解答好这方面的题目,就必须熟记固体药品取用的工具、原则、操作要领及方法、和有关的注意事项等等。

对于图文并茂的题目来说,既要阅读并理解好文意,又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图示信息;然后,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推断,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11.C

【解析】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灯泡通电发光、西瓜榨成汁、铁丝弯曲都是物质形态的改变,是物理变化;而高粱酿成酒是化学变化。

选C。

考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别。

点评: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2.B

【解析】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海水晒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烧液化气炒菜,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活性炭吸附杂质净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工业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选择B

考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13.B

【解析】:

A.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防止液体从漏斗外壁流出,正确;B.用玻璃棒引流,接向漏斗中倾倒待过滤的液体,可能将滤纸弄破,错误;C.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从而加快过滤的速率,正确;D.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防止液体从滤纸和漏斗间流出,正确。

考点:

考查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的知识。

14.B

【解析】A.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自制甜酒酿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干冰升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点睛:

明确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题关键,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15.D

【解析】

A、烧杯不可以直接加热,故三脚架上应该垫上石棉网,正确,B、试管内试剂受热比较均匀(和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相比),正确,C、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如果试管中为饱和的石灰水,加热后溶质氢氧化钙析出,试管中出现浑浊,正确,D、如果试管中盛有硬度较大的硬水,长时间加热会生成碳酸钙故有沉淀析出,错误,故选D

考点:

仪器的使用,氢氧化钙的溶解度,硬水的害处

16.

(1)腐蚀标签;

(2)污染其它试剂;(3)试管破裂。

【解析】

(1)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腐蚀标签;

(2)用未经清洗的胶头滴管吸取其它试剂污染其它试剂;

(3)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试管破裂。

考点:

实验操作

17.<

【解析】

【详解】

俯视读数,使则所量取液体的体积偏小。

18.探究活动目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实验结论;问题分析和建议.重要途径;重要手段.

【解析】

【详解】

实验报告的内容有:

探究活动名称;探究活动目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实验结论;问题分析和建议;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也包括其他途径,而实验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9.(4分)H2O2在空气中可支持燃烧可供给呼吸(合理答案即可)

【解析】

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氢气能在空气中燃烧,可以作为气体燃料;

可以填O2,氧气的性质可填在空气中可支持燃烧、可供给呼吸,用途可填用于炼钢、急救病人等(合理答案即可)。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只有理解了物质的性质才能确定物质的用途。

20.【实验探究】

(1)①

【交流讨论】

(1)排净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受热发生爆炸

(2)1③

(3)3CO+Fe2O3高温2Fe+3CO2部分红色粉末变黑

(4)在B装置后放一燃着酒精灯将剩余气体烧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实验探究】

(1)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色,因为铜不能与盐酸反应,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生成的氯化铁能与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所以不能只含有铜,故猜想①不正确。

【交流讨论】

(1)一氧化碳属于可燃性气体,不纯遇热可能发生爆炸,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

排净装置中的空气;

(2)方法2,实验使用的是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吸收的不够完全,使实验数据不准确,应该使用方法1数据进行确定。

设粉末中氧化铁的质量为x

3CO+Fe2O3高温2Fe+3CO2固体△m

16011248

x1.2g

160:

x=48:

1.2g

解得,x=4g

由于粉末共有5g,氧化铁4g,所以还含有铜粉1g,故猜想③成立。

(3)氧化铁能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黑色的铁粉,而铜不与一氧化碳反应,故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高温2Fe+3CO2,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为部分红色粉末变黑。

【反思评价】一氧化碳有毒,需要进行尾气处理,故应在B装置后放一燃着的酒精灯。

21.酒精灯、胶头滴管、烧杯、锥形瓶、试管、量筒、试管夹、坩埚钳、玻璃棒、试管刷胶头滴管试管刷烧杯酒精灯量筒胶头滴管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

【解析】

【详解】

(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各仪器名称从左至右依次为:

  酒精灯、 胶头滴管、烧杯、锥形瓶、试管、量筒、试管夹、坩埚钳、玻璃棒、试管刷;

(2)胶头滴管可以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洗涤试管应用试管刷;烧杯常用作大量药品反应的容器;用于加热的仪器是酒精灯;量取一定量的液体用的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

(3)为防止污染试管内药品和保护试管,使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要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

2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再由红色变成无色

NaOH+HCl=NaCl+H2O

Ca(OH)2

实验目的是:

验证氢氧化钠能与CO2反应。

(1)盐酸过量适量盐酸

(2)关闭K,通入约400mL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

(此空为2分,药品用量合理均给分。

【解析】

(1)无色酚酞试液遇中性溶液和酸都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故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再加入盐酸至过量后,红色退去;要想证明酚酞试液又变无色是由于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结果,而不是过量的盐酸导致的,应加入适量的盐酸。

(2)根据题意可知,此实验的目的是要验证氢氧化钠能与CO2反应;故A中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B中应加入氢氧化钙溶液,并通入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因为“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由于量取了40ml溶液放入A,若二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反应,则A最多能溶解40ml二氧化碳,剩余的二氧化碳一定进入B,会使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就无剩余的二氧化碳再与氢氧化钙反应,所以“A、B中均无明显变化”,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关闭K时,B中溶液无明显变化,且通入的二氧化碳体积远大于A中溶液的体积,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考点:

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

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23.Cu(NO3)2Na2SO4Ba(NO3)2Ba(NO3)2CaCO3

【解析】有一包不纯的Na2CO3粉末,其中的杂质可能是Cu(NO3)2、K2CO3、Na2SO4、Ba(NO3)2、NaCl、C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

(1)取样,加足量水溶解,过滤得白色固体A和无色滤液B;则粉末中一定没有Cu(NO3)2;白色沉淀可能是CaCO3、BaCO3及BaSO4中的一种或多种;

(2)在A中加足量稀HNO3,白色固体A部分溶解,说明A中一定含有BaSO4,而CaCO3、BaCO3中至少有一种或二种,则此粉末中一定含的杂质是Na2SO4、Ba(NO3)2;

(3)取适量无色滤液B,先加入过量稀硝酸溶液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如有AgCl白色沉淀生成,可判断此粉末中含NaCl,否则不含NaCl;

(4)取21.2g粉末,加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气体8.8g,若只有碳酸钙,设碳酸钙质量为x,则:

CaCO3+2HCl=CaCl2+CO2↑+H2O

10044

x8.8

,解得:

x=20g<21.2g,假设成立;

若只有碳酸钾,设碳酸钾质量为y,则:

K2CO3+2HCl=2KCl+CO2↑+H2O

13844

y8.8

,解得:

y=27.6g>21.2g,假设不成立;

故原粉末中一定含CaCO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