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64013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11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经济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教育经济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教育经济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教育经济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教育经济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经济学教案.docx

《教育经济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经济学教案.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经济学教案.docx

教育经济学教案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案

 

系别:

教育学

学期: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教育经济学

授课年级专业:

2003级教育学专业

任课教师:

李桂荣

 

教学内容总体安排

课程名称

教育经济学

总计:

29学时

课程类别

专业选修课

讲授:

30学时

实验/上机:

学时

研讨/其它:

7学时

学分

2

授课

年级专业

2003级教育学专业

选用教材

《教育经济学》(第三版),靳希斌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主要

参考资料

1.《经济学(第16版)》,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华夏出版社,1999年;

2.《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第2版)》,卡诺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王善迈编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深化教育学专业学生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并向学生打开一扇新的知识之窗,引领学生了解、思索经济学视野中的教育,并学会运用简单的经济学方法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

具体要求是:

在态度和情感方面,培养学生求知的兴趣、知识分子关注和参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的责任,养成教育经济学人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中教育问题的习惯。

在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石;理解教育经济学重要流派的理论观点;知道教育经济学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技能和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教育领域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使学生能够根据相关经济理论对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做出一定程度的解释。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

教学难点

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

注:

课程类别:

公共基础平台课、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

教育经济学课程教案

教学章节

(教学主题)

第一章:

绪论

课时安排

4学时

授课方式

讲授课

实验课□研讨课□实践课□

教学目的

及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激发同学们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学好本课程的信心;使同学们了解课程整体安排;掌握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产生发展历程;并培养同学们运用教育经济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重点:

1.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

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历程

本章教学内容

一、学科性质(P2)

⏹学科性质

应用经济学科

教育交叉学科

⏹学科归类(1998年制定)

学科门类:

管理学

一级学科:

公共管理

二级学科:

教育经济与管理

二、研究对象(P4)

核心问题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贫困、性别

2.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

教育投入、教育成本、教育收益、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教育生产

3.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分析研究教育问题:

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政策、教育腐败

三、研究意义

1.认识论目的

(1)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

●教育与外部世界:

经济发展、个人收入

●教育系统内部:

教育经费的筹措与分配;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制度

(2)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了解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

●掌握一种独特的分析工具

2.政治论目的

(1)宏观经济政策(增长、收入分配、就业)

(2)政府教育决策(经费投入、分配、学费)

(3)学校管理和运营(效率、校内资源配置)

(4)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成人教育)

(5)家庭和个人的教育决策(接受教育的程度和类型

四、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规范的静态分析方法主要是解决应有意义上的命题,它考虑社会价值判断,企图回答“应当是什么”或“不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分析方法主要进行客观的动态描述和分析研究业已存在的现象,主要解决实施意义上的问题,它不考虑社会价值判断,它企图回答“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问题。

二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进而形成互为补充的研究范式。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是指从事物的本质属性上来认识、把握该事物;定量分析则是从事物的规模上来认识、把握该事物。

定量研究是教育经济学的特色,经济计量法与教育统计法在学科研究中运用广泛。

3.比较分析。

包括水平比较、垂直比较、因素比较、标准化比较、平均值比较等。

五、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古代朴素的教育经济思想

教育起源于劳动,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与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联系着。

这种联系,开始比较微弱。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教育经济思想,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朴素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1.墨子的教育经济思想

2.管仲的教育经济思想

3.柏拉图的教育经济思想

4.颜元的教育经济思想

(二)早期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教育经济的思想

1.配弟(《政治算术》1676)

2.斯密(《国富论》1776)

3.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

(三)西方教育经济学

1.西方教育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1)时代背景

a.第三次技术革命(计算机、原子能、航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发明、新发现在生产上的应用,新兴的产业部门不断涌现,一些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劳动者有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更换其职业的能力。

由于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的比重日趋减少,脑力劳动的比重日益增加,要求劳动者有更高的文化程度。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b.日本与西德战败后的迅速崛起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西德的国民经济发展很快,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进入了经济高速度发展国家的前列。

而战后独立的一些国家,其中有的还接受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但国民经济增长却一直比较缓慢。

这些事实,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

经过分析研究认为:

日本、西德的国民经济在战后之所以恢复、发展很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战前重视教育,拥有人数众多的人才,国民的文化水平较高,能很快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加以发展和利用。

而战后独立的一些国家,由于原来是殖民地国家,教育不发达,国民文化水平较低,吸收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差,因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这使人们认识到教育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c.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

总而言之,教育经济学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

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要求劳动者具有比以往更高的受教育程度。

这就使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密切,使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以往任何时侯更加明显。

在这种条件下,就要求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做出系统的理论说明,于是世界上就掀起了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热潮,产生了教育经济学。

(2)理论背景

a.经济增长理论——残差现象(Residuals)

所谓“经济增长”是指社会再生产不断扩张的过程或趋势。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一种用数学模型来描述有关经济增长过程及动因的经济理论。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曾经历了20世纪40-50年代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和60-70年代索洛及丹尼森模型的大发展时期。

哈多氏模型:

Y=min(K/v,L/u)

索洛模型:

Y=A(t)F(K,L))

●Kuznets(1952):

劳动时间和资本投入的增长在英、美、德人均产值增长中只起次要作用

●Solow(1957):

美国1990-1949年全部经济增长中只有1/8来自于要素投入K和L的贡献,而其余的7/8则是外生变量A(t)的变化值

●Dension(1962):

美国1929-1957年平均2.93%的增长率中有0.93%无法用传统的三要素解释

b.发展经济学——马歇尔计划(1947)

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经济结构上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级化的演进过程。

”经济发展其实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即社会基础由旧的结构向新的结构发生本质变化的过程,包括大规模的物质技术更新,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旧的观念、行为、组织、生活等惯性的突破等。

发展经济学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c.收入分配理论——明瑟的研究(1957)

2.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形成——20世纪50-60年代

(1)早期的研究

●沃尔什《人力资本观》(1935):

把教育投资视为理性行为,比较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的收入现值

●贝克尔(1960):

估计教育的私人回报率和社会回报率

(2)标志性事件

●韦锥《教育经济学》(1962)

●教育经济学国际会议(1963)

●布劳格《教育经济学书目选注》(1966)

(3)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a.舒尔茨(1961、1963、1975)

●向传统观念挑战

●确立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b.贝克尔(1964、1976)

●用成本-收益方法分析人力资本投资行为

●对在职培训的研究

●把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领域拓展到家庭经济学及其它经济研究领域

c.明瑟(1957、1974)

●人力资本投资改善收入分配

●明瑟收入方程

Ln(Y)=a+bS+cE+dE2+ε

式中,Y为个人年收入,S表示受教育年限,E表示劳动力在市场上的就业经历(即工龄),ε为误差项

3.西方教育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两条脉络

(1)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

●1970年代:

筛选假说

●1970年代: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1970-1980年代:

社会化理论

(2)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完善和深化:

内生增长理论(1980-1990年代)

●罗默:

知识和报酬递增模型(1986,1990)

●卢卡斯:

两时期模型与两商品模型(1988)

●贝克尔、墨菲:

劳动分工、协调成本和知识(1992

(四)苏联教育经济学

斯特鲁米林与《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五)中国教育经济学

1.学科确立:

中国教育经济学会(1984)

《教育与经济》杂志(1985)

2.研究状况

研究队伍

研究命题

3.人才培养

硕士点(1983)

博士点(1996)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看待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2.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教育经济学?

4.如何从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

5.简述教育经济学产生发展的历程

本章教学小结

通过这一份内容的学习,使同学们对于教育经济学的“What”、“Why”、“Where”、“How”等几个学科基本问题有了轮廓性的认识,从同学们的课堂表现来看,对于这门学科也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

教育经济学课程教案

教学章节

(教学主题)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

课时安排

2

授课方式

讲授课

实验课□研讨课□实践课□

教学目的

及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同学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生产劳动理论、劳动价值论等的精神实质,理解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理解教育劳动的性质,理解劳动价值论对于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意义。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重点:

1.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

2.教育劳动的性质

教学难点:

教育劳动的性质

本章教学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及其在教育经济学的应用

(一)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内容很多,包括社会产品构成理论、社会再生产过程理论、社会再生产类型理论、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关系理论等,在此,我们仅介绍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及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就其过程来讲是指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不断循环往复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看包括:

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

为什么呢?

因为任何一个再生产过程都是不断地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生产出一定数量的新的物质财富,同时,随着人力的逐渐被消耗,还必须不断再生产出新的人力以便及时补充到生产中去,所以说社会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

而无论是物质资料再生产还是劳动力再生产都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进行。

所以说,社会再生产完整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

(二)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教育经济学中的应用

1.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内容看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

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一直是我们教育理论界比较关心的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可以从许多角度,近些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十分丰富。

(1)教育是现代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教育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物质资料生产一产生就离不开教育,教育一产生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生产,教育更是越来越成为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核心。

传统的生产力包括三个因素,即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现代生产力已经成为由三类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要素系统构成的生产力系统。

劳动者——A

实体性要素劳动工具…………………躯干系统

劳动资料B

科学

生产力要素系统附着性要素技术知识C…………………血液系统

经验技能

生产管理

结构性要素生产结构D…………………神经系统

生产布局

教育与生产力中三类要素系统都有紧密联系,可以说是联结生产力诸要素的中介要素。

具体来讲,教育的作用分别如下:

A.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熟练劳动力的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现役劳动力的素质,以此提高劳动水平。

目前我国劳动力现状不是很好,整体水平偏低,而且结构不合理,致使劳动力过剩、劳动力结构性失业、劳务输出量小等问题成为症结。

B.教育通过培养科研设计队伍和工程技术队伍掌握和发展科学技术,并使之物化在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中,提高生产装备水平和原材料质量。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而科技的再生产无非是将已有的书本知识通过受教育者带到生产中去,物化在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上,从而使知识变为技术,直接推动生产的发展。

C.附着性要素依靠教育为中介,传递、附着到实体性要素和结构性要素上去。

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技能传递最便利、最经济的途经。

D.教育通过培养和提高生产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及各类生产资料之间合理地组合与使用。

科学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渐重要,西方一些科学家称科学、技术、管理为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

要进行科学管理必须要有管理人员,要培养管理人员必须要通过教育。

这也就是说,教育及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生产力三类要素各自的水平及其组合的水平,也就是关系着物质资料再生产的水平。

所以可以说,今天的教育决定着明天的科技水平和后天的生产水平。

(2)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社会再生产包括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把活的人体这种可能的劳动力转变成现实的、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

科学知识智力

可能劳动力现实劳动力

物化体力

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将科学知识物化在一般人体上的过程,而物化过程的任务则主要靠教育来完成。

具体地,可以从四个方面分解教育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作用:

第一,从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构成来看,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构成就是劳动力再生产所花费用的分配。

根据价值构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等式:

劳动力再生产=人身生产+教育

也就是说,劳动力再生产所花的费用一部分用于人身生产,一部分用于教育训练。

这一点马克思有论述:

“劳动力只是作为活的个体的能力而存在。

因此,劳动力的生产要以活的个体存在为前提”。

从这里出发,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生产费用首先包括在正常状况下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和维持劳动者子女生存的费用,即维持人身生产的费用。

同时,马克思还强调教育费用对于劳动力生产的意义,他指出:

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就要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

劳动力的教育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因此这种教育费用——对于普通劳动力来说是微乎其微的——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总和中。

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构成主要是以人身生产为主,教育费用尚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

而在现代大生产条件下,二者明显呈现反向发展趋势,前者相对下降,后者显著上升。

第二,从现代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来看,现代教育是现代劳动力再生产的必经阶段。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级阶段,劳动力的再生产是在劳动过程中进行的,劳动力的培训教育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融合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就是生产适应期。

一个可能的劳动力经过十几年的自然发展投入生产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适应基本上就可以成为一个现实的劳动力。

而进入机器化大生产阶段以后,现代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却复杂化了,它等于培训教育期加上生产适应期。

并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越来越明显,培训教育期在整个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时间越来越长。

横观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义务教育年限越长,受中等、高等教育的人数越多,职后培训、终生教育体系越健全,这些都说明,现代教育是现代劳动力再生产的必由之路。

第三,从现代劳动力的性质来看,现代教育是现代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所谓现代劳动力的性质是指劳动力是从事复杂劳动还是从事简单劳动。

现代化的生产劳动是复杂的、发达的劳动,从事现代化生产劳动的劳动力,必须通过教育来培养。

简单劳动按照马克思的解释就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支出,而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是多倍的简单劳动”。

我们知道在前工业时期,产业部门以简单劳动为主,劳动力的劳动熟练技巧的平均程度极低,但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生产工艺的精密化、规格化使劳动程度越来越复杂,生产中对复杂的或发达的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简单劳动力几乎无以谋生,因此现代劳动力主要是复杂的、发达的劳动力。

而要将简单的劳动力培养成复杂的劳动力就需求教育和训练,正像马克思所说的:

“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

另外,生产力越发展,作为生产力标志的生产工具越先进越复杂,与之相应的劳动力素质也就要求越高,因而教育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

第四,从现代劳动力的形态来看,现代教育是现代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所谓劳动力形态是指劳动者是以体力为主从事生产劳动,还是以智力为主从事生产劳动。

教育不仅可以不断地加强人的体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人的智力。

教育可以把以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形态为特征的劳动力,转化为以科学技术知识形态为特征的劳动力。

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脑力劳动的因素越来越重要。

从劳动力群体来说,脑力劳动者在整个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与工业化程度成正比。

从劳动力个体来讲,随着生产力发展,智力因素在劳动力中所起的作用明显增加。

有人认为,手工业式生产时期,文盲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工匠;大工业生产时期,工人具备初等文化就可以操纵机器;电气化生产时期,工人必须具备中等文化才能适应生产的要求;信息时代,现代劳动力必须具备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才行。

事实上,科学技术经历了三次大革命,每一次革命对劳动力智力水平的要求都提高了一步,。

据统计,在机械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人们所消耗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为9:

1;在中等机械化程度的情况下,这个比例约为6:

4;在全盘自动化生产条件下,这个比例是1:

9,因此说,劳动力中智力因素日益重要,而智力的开发——把已经积累起来的系统化理论知识凝结到劳动力身上,转化成劳动者较高的智力,这就要根源于教育。

第五,从现代劳动力再生产过程逐步转向高水平循环来看,现代教育是一个必要条件。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与他的文化技术水平和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成正比。

马克思说:

“真正的商业工人是属于报酬比较优厚的那一类雇佣工人,他们的劳动是熟练劳动,高于平均劳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第二编专门有一节是讲“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那里,恩格斯谈到了“对复杂劳动支付较高工资”的问题。

他说:

在私人生产者的社会里,训练有学识的劳动者的费用是由私人或其家庭负担的,所以有学识的劳动力的较高价格也首先归私人所有,熟练的劳动卖得贵些,熟练的雇佣工人得到较高工资。

既然复杂劳动可以得到较高劳动报酬,而教育又是将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转化为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的主要手段,所以可以说,教育促进了劳动者家庭收入的增加。

而劳动者家庭收入的增加,一方面大大激励人们努力获得现代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为劳动力提供了受教育的经济保证,从而使家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更加丰富,使子女有条件从小得到良好的、合理的培养,长大以后也能增加接受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如此招致时代良性循环,使劳动力素质一代更比一代强。

(3)教育对巩固和改善一定的生产关系起着重大作用

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又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制度,也叫经济基础,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都有适合于它的上层建筑。

所谓上层建筑就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适合于这些观点的政治制度,可以说政治制度是经济制度的集中表现。

因此,教育对生产关系再生产的作用主要是教育在维护宏观层面的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中的作用,其次是在改善微观层面的生产关系某些环节方面的作用。

第一,教育有助于巩固政治经济制度,维护社会安定。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提供人才支柱,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促进政治民主等方式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第二,教育可以改善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促进生产发展。

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领导能力,更好地调整好生产过程中不同岗位、不同分工的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降低生产中的人为内耗,促进生产发展。

2.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看教育的特征

马克思指出:

社会再生产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统一过程。

这里把生产与消费作为两个生产环节,强调了生产与消费的区别。

但教育到底是一种生产行为还是一种消费行为呢?

根据教育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作如下归结:

(1)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看,教育既是明显的消费,又是潜在的生产

说它是明显的消费,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办教育客观上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其二,教育过程不能直接生产物质产品,教育的结果是使受教育者增长知识和技能,教育本身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其三,教育财政支出属于消费基金,不能在教育过程中直接得到经济补偿。

说它是潜在的生产是说通过教育消费换取的劳动力智力和体力的恢复发展为社会再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

具有一定智力体力的劳动力一旦与劳动工具及劳动对象相结合,物化应用于生产过程就会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因此,教育消费的结束就是社会再生产的开始。

(2)从教育经济效果来看,教育既是有限的消费,又是扩大的生产

说它是有限的消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