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文学理论2》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6347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文学理论2》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文学理论2》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文学理论2》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文学理论2》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文学理论2》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文学理论2》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docx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文学理论2》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文学理论2》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文学理论2》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docx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文学理论2》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文学理论2》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文学思潮

2、召唤结构

3、内形式

4、叙事角度

5、自然主义

6、风格

7、共鸣

8、典型化

9、期待视野

10、形象思维

11、外形式

12、文学类型

13、戏剧冲突

14、母题

15、创作动机

16、文学鉴赏

17、边缘文学体裁

18、现实主义

19、创作客体

20、喜剧

21、创作个性

22、文学批评

二、理论辨析

1、有人认为,文学创作需要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会对创作产生不良影响。

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2、有人认为,创作个性就是作家个性的表现。

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3、有人认为,政治思想的介入一定不利于文学,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试举例加以说明。

4、有人认为,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要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而作家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5、有人认为生活对象等同于创作客体,这个说法对吗?

为什么?

6、郑板桥说: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火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独画云呼哉。

7、有人认为,典型就是代表了某种性格类型的形象。

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8、中国的“诗可以怨”、“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的说法,以及西方的“愤怒出诗人”、“艺术是表现苦难的语言”、“文学是苦闷的象征”等等,反映了文学创作的什么规律?

9、为什么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说明了文学欣赏的什么特点?

三、问答题

1、什么是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有什么特点?

2、人们为什么要浪漫主义文学比喻为“灯”?

其说明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什么特点?

3、鉴赏为什么会发生共鸣?

4、什么是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有什么特点?

5、什么是文学批评?

在文学活动中,文学批评具有什么作用?

6、文学与道德有哪些相似之处?

有哪些不同之处?

7、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形象思维有哪些特点?

8、什么是艺术积累?

艺术积累包括哪几个方面?

9、举例简述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

10、简述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

11、文学思潮具有哪些特点?

12、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思维有哪些特点?

13、简述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

14、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的统一体现在哪些方面?

15、为什么说在文学的诸多功能中,审美功能居于主要地位?

16、什么是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有哪些特点?

17、简述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的“颠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8、简述原型与母题的区别。

四、论述题

1、举例论述什么是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在表现形态上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文学鉴赏的再创造?

结合自己的鉴赏实践,举例说明再创造的特点。

3、举例论述在继承文学遗产时,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4、什么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

举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平衡现象?

5、什么是文学思潮,文学思潮对于文学的发展演变具有什么意义?

6、举例说明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文学理论2》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在文学领域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思潮往往会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学文化运动。

2、“召唤结构”是伊瑟尔首先提出的。

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是一种虚构,其中虽然也有来自现实世界的成分,但这些成分的组合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构成了一个人们似乎熟悉却又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具有确定的对象性和现实性,而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表现性或描写性的,于是形成了不确定性与空白。

是文学文本所特有的结构特征,这就是“召唤结构”。

3、内形式,即构成内容整体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它体现了一件艺术品的内部结构,其本身就是具体内容的显现方式。

因此,内形式是不可能脱离具体内容的,它不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不具有纯形式因素。

4、叙事角度又称叙事观点、叙述角或聚焦型,是指叙事者叙述小说所采取的角度或视点。

5、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遗传学的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的一种文学思潮和表现类型。

形成于19世纪后期,主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左拉、龚古尔兄弟和莫泊桑,德国的霍普特曼等人。

6、风格是体现在一系列创作活动及作品中的、具有独创性的、相对稳定的创作个性。

风格的基本涵义是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独创性。

7、是指读者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打动,与艺术形象产生了一定的认同与感应,达到了主客体之间的契合一致与情感交流。

8、典型化是指这样一种艺术概括:

通过收集、分析种种生活现象,抓住、提炼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虚构,重新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来。

这个形象经过艺术虚构,他既是个别的,又体现了与其同类形象共有的特点。

这种通过个别显示一般的形象,就是具有典型性或典型意义的形象。

能否塑造出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作品成败优劣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9、期待视野指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他已有的各种经验、知识、趣味、能力等在具体鉴赏活动之前已经形成的种种经验和知识,表现为一种期待定向,使读者的鉴赏有了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此范围构成了接受可能实现的限度。

10、是指在创作过程中物理的对象和心理的对象始终以审美的具象化形式存在于创作主体的头脑中,作家在对其进行选择、加工、虚拟、假设、延伸、发展的同时,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渗透其中,构思出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11、外形式指文学得以物态化的物质材料、技巧手段以及种类等形式因素,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独立于具体内容的审美特性。

12、文学类型即文学的形态类型,是指因艺术精神和形象创造的不同所形成的文学形态。

13、戏剧冲突是戏剧情节的构成成分,是两种对抗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结果,是体现戏剧性的最高、最尖锐和最集中的形式,是戏剧文学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14、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单一因素,是民间故事、小说和戏剧作品中反复具体运用的常规情景、事件、手法、旨趣、程式等。

15、创作动机是激发创作主体进行文学创作,并把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想象活动、意象活动、言语活动等引向特定的艺术对象,进而把特定的艺术对象熔铸成艺术形象的心理原动力。

16、文学鉴赏是一种接受活动,具体地说就是读者为满足审美需求,以再创造的方式感知、想象、理解和评价作品,进而获得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的接受活动。

17、边缘文学体裁指某些文学作品既有文学的因素,又有非文学的因素,既含有某种文学体裁的因素,又含有其它文学体裁的因素,它不处在某种文学体裁的中心,而处在某种文学体裁的边缘,既可以划为一种文学体裁,又可以划为另一种文学体裁。

18、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

19、创作客体指进入创作主体的实践和创作活动领域,和创作主体发生对象性联系的客观对象。

20、喜剧一般是以讽刺、幽默、夸张的手法,通过丑陋、庸俗、落后的人物或行为的自我暴露来表现其荒谬或失败的戏剧作品。

21、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指的是体现于创作实践和创作结果中的个性特征,其显示了一个作家在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和表现生活上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

创作个性直接影响和规定着文学创作的个人化程度,是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有无创造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22、文学批评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涵盖非常宽泛,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

二、理论辨析

1、不对。

文学创作主要是艺术思维,但这并不是说创作的整个思维过程都与抽象思维无关。

文学创作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以艺术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两种思维活动在文学创作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学创作必须以艺术思维为主,但是要将大量的生活素材组织成一个艺术整体,并发掘和显现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意义,仅仅靠艺术思维就不够了,还需要抽象思维的参与。

具体来说,抽象思维对艺术思维的辅助作用主要表现在,作家要借助抽象思维来帮助自己认识生活和概括生活,借助抽象思维的判断和推理来帮助形成对生活现象的深刻理解。

所以,在创作的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有可能介入作家对生活素材的分析、综合、提炼,有可能帮助作家确定作品的主题,甚至还会参与对人物、环境和情节的创造。

但是这种参与始终不会离开艺术思维,抽象思维与艺术思维在创作活动中是交织为一体的。

抽象思维以辅助的形式参与艺术思维,不仅不会破坏或削弱形象的力量,倒有可能强化艺术思维,给艺术思维以启发和深化。

2、不对。

创作个性与个性有关,但是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个性是一个人特有的兴趣、气质、天赋、能力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总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区别仅仅在于这种心理个性的表现是鲜明、突出,还是隐蔽、含蓄。

个性是人人都有的,但是创作个性却并非人人具有。

原因在于,个性是以个人的生理素质为基础,但是创作个性的形成需要实创作实践,不通过创作实践,不能在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创作经验,并将这种创作经验保持下来,就不可能形成创作个性。

3、不对,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看法,并不完全符合文学史的事实。

作为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或一个阶级的利益、信念、追求的集中表现,政治意识在其形成之时,同样充满了热情与活力,是激励人们追求理想、价值和甘愿为之献身的巨大精神动力,也是解剖社会的锐器。

中外文学史上许多作家和作品之所以获得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表现了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政治热情。

4、不对。

创作主体有相应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体现为受动性和能动性。

受动性指的就是作家在文学创作活动中要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他的创作一般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

但是,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同样具有能动性,即创作主体既要受到时代、社会的限制,又有其个人的主动性,体现了创作主体能动性的一面。

这种能动性表现在,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作家还是可以根据其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趣味、生活经验,来选择他所要表现和能够表现的生活、主题、题材和体裁,还可以选择他所熟悉的艺术技巧和方法。

即使时代、社会、传统的影响,也要经过主体的消化和吸收。

所以,将作家说成一个纯粹的被动接受者是片面的。

5、不对。

在创作活动中,创作主体必须以一种体验的方式感受生活,将世界作为人的对象性的存在来把握,从而使外在于自己的生活对象,成为主体感觉经验中的对象。

此刻,生活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主体之外的认识对象,而且更因为主体的感同身受,因为主体以切身经验的体认,而成为主体化、情感化和个性化了的对象。

只有在这个时候,生活对象才会成为主体认识自己和表现自己的对象,才能够成为创作客体。

6、郑板桥这段话说明形象思维的一个特点,即形象思维不能离开对感性材料。

园中之竹是生活素材,既客观物象,成为胸中之竹后则是印象了,即感觉之象。

有印象而成为胸中之竹,则是一向,即想象之象,有意象成为手中之竹则是艺术形象了。

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而切正如郑板桥强调的,这种情形并非只在绘画艺术中出现,一切文艺创作,包括文学创作都是如此。

7、有人认为,典型就是代表了某种性格类型的形象。

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这个观点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是正确的,但在现在的语境之下是不对的。

(1)典型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它最初的意义在希腊文中就有模子的意思,意谓典型就像同一个模子可以铸造出许多同样的东西一样,也是通过一个形象反映了某一类人的性格特点,所以这个术语最初强调的是形象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从典型理论发展的阶段看,17世纪之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上是类型说,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18世纪以后,开始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趋于成熟,把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早期的“类型”概念以寻求某一类事物的共性来调解个别与普遍的矛盾,试图超越个别的局限,追求某种普遍性。

所以这类形象所表现的其实是同类人的共性而不是共性在个性中的特殊表现,以至使形象成为一种符号、图式或概念。

而“典型“概念则强调人物的整体个性,如黑格尔所说: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能够“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典型人物以他们独特的个性和命运,显示了人生和人性与社会历史活动密切相关的某种底蕴,从而成为人们观照生活、理解人生和洞愁人性的社会蕴涵对象。

(3)在当代的文学理论中,有人将典型人物划分为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和心态人物。

其中扁平人物有类型化特点,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

圆型人物则有性格复杂丰满、人物具有立体感的特点,这些人物往往有一个核心性格,同时又体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

心态人物是指那种着重展示内在心理过程,表现某种精神体验的人物形象。

对于心态型人物,作者并不着重其外在形貌和行为的描述及其性格的刻画,而旨在通过人物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来展示其内心生活的因景,表现某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因而这种人物的外在可感性和性格特征都比较模糊,而内在心理过程的展示却非常具体、细致,主观体验的揭示极其深刻,也能在读者的心理层次上引起强烈的共鸣、震动。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圆形人物、心态人物均不能用“某种性格类型“来概括,因此上面的判断是不对的。

8、中国的“诗可以怨”、“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的说法,以及西方的“愤怒出诗人”、“艺术是表现苦难的语言”、“文学是苦闷的象征”等等,反映了文学创作的什么规律?

(1)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坎坷的生活经验和由此形成的创伤性心理体验,会郁结为一种潜在的创作动力,迫使作家通过艺术想象来获取心理平衡。

文学家愤而著书,而创作一旦发生,“愤”虽未烟消云散,但却凝聚成作品的审美内涵。

(2)悲剧性人生和创伤性体验,从情感内涵,文学风格、语言形式等诸多方面,酿成文学作品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因此坎坷的生活阅历或悲剧性的人生体验,往往成就了伟大的作品。

(3)文学创作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创伤性的生活经验似乎较之欢愉性生活经验有着更高的审美价值,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

9、为什么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说明了文学欣赏的什么特点?

(1)文学鉴赏不是对作品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再创造。

文学欣赏的再创造主要表现在,读者在作家审美创造的基础上,以自己切身的人生经验来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生活、感情以及艺术形象。

那句在西方广泛流行的谚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就是鉴赏的再创造。

(2)“有一千个读者就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说明文学鉴赏这样的特点:

文学欣赏是主观性的,是具有差异性,但同时又是具有某种一致性的。

三、问答题

1、文学流派是由思想倾向、文学见解、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群,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并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学成果作为标志的创作派别。

第一,文学流派是由创作群体所构成,在这个创作群体里,必须有一个或几个有影响的作家,他们以自己的作品反映了这个群体的创作特色。

第二,构成文学流派的创作群体,是因为有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文学见解、审美追求、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特点而凝聚起来的。

第三,这个作家群所创作的作品要有基本相同或相近的艺术风格,即形成了流派风格。

2、浪漫主义是一种将文学视为照亮人生、给生活以理想和希望的文学类型。

正是这种把文学艺术视为照亮人生的一盏“明灯”,认为文学是以想象和虚构,以它对美好心灵的表现,给人生提供希望和理想的文学精神,构成了浪漫主义的基础。

因此,浪漫主义文学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对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现,力图用文学给人类展现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

3、共鸣是指读者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打动,与艺术形象产生了一定的认同与感应,达到了主客体之间的契合一致与情感交流。

共鸣虽然也是联想、想象、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但其中最为活跃、最为突出、最为重要的则是情感活动。

共鸣可以说是一种情感认同。

共鸣的发生可以从主客体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

从客体方面来说,共鸣的广泛程度和强烈程序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具有的艺术魅力紧密相关。

只有那些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人生的意义,生动地展现生命和人性的光辉,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揭露都异常的执着、有力的作品,才可能唤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

从主体方面来说,鉴赏时会不会与作品产生共鸣,共鸣的程度是深是浅,都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和鉴赏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

4、浪漫主义文学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夸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第一,浪漫主义具有以理想的追求和表现来映照生活的文学精神。

第二,为表现希望和激情,浪漫主义文学尤为注重理想英雄的塑造,并常常以强烈的对比来强化和表现主观情感的倾向性。

第三,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崇尚自然的特点,强调以自然为对象和表现人性的自然本质。

第四,浪漫主义文学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的特点。

5、文学批评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文本以及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一种认识性的接受活动。

文学批评既是一种高层次的接受活动,又是一种具有独立地位的文学研究活动。

第一,对于读者的阅读和鉴赏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第二,批评对文学创作具有调节作用。

第三,批评活动能够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

6、文学与道德有密切的联系,从表层原因上讲,文学的发展与道德的变化几乎同步是因为人性的显示往往体现在道德选择上,人生的价值也常常需要用道德来衡量。

文学与道德的深层联系,是二者作为社会意识形式有着许多内在的相似性,其集中地反映在文学与道德对人性和人生价值等问题的理解和阐释上。

不过,即使道德与文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某种不协调甚至冲突,最为突出的是体现在价值标准上的差异。

道德的对立因素固然为表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提供了一种形态,但是道德却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做出明确的选择,道德的价值标准是理性的和单一的,以审美方式把握人生的文学却是通过感性的体验来理解人性的,对于文学来说,道德的冲突与矛盾正是人性复杂和人生两难的真实显现,审美的意义就在于人类由此深化了对自身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正是这种价值差异区分了道德和文学,造成了文学与道德既无法分离又难以合一的关系。

7、第一,在艺术思维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不脱离具体的感性材料。

第二,在艺术思维过程中,创造性的想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艺术思维的整个过程,都渗透着作家的感情活动。

8、艺术积累是指作家以创作为潜在目的,对生活素材、人生经验和艺术素养的积累。

艺术积累的特点在于作家以艺术的审美方式感受生活素材、以审美的方式进行想象和虚构,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表现的结果。

具体来讲,艺术积累包括三个方面:

1、生活经验的积累;2、人生的经验的积累 3、艺术素养的积累。

艺术素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有关于文学尤其是文学文体的基本知识;其二是要有文学表达的能力。

9、第一、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文学的时代面貌。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的性质和特点的形成,最终都要受到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学的发展演变。

既然经济基础决定着一个时代的文学的基本面貌,那么,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文学也必然会发生相应变化。

10、第一、戏剧文学具有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

第二、戏剧文学的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

第三、戏剧文学有分幕开场的特殊结构。

第四、戏剧文学的语言富有行动性,个性化和潜台词。

11、第一,文学思潮的形成要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并且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学思潮的主张虽然立足于文学,但却是源于社会发展变化和各种文化思想的启发。

第二,文学思潮具有文学运动或文学潮流的表现形态。

文学思潮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运动和时代变革的推动下所形成的文学潮流或文学运动,因此必然要对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文学思潮以一定的文学思想作为旗帜。

第四,文学思潮必定带来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

12、第一、偶发性。

灵感思维的出现事先无法预计,它是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

第二、短暂性。

灵感思维出现之后停留的时间很短暂,稍不注意,灵感思维出现时所展示出的生动画面就会跑掉,以后难以摹写出来。

第三、亢奋性。

灵感思维袭来时,往往伴随着精神的高度兴奋,有时甚至是一种密狂状态。

第四、创造性。

灵感思维袭来时,作家的各种能力都被调动起来,灵感思维的出现等于智力的总爆发,富于创造性是灵感思维的本质特征。

13、首先,通俗文学根本的审美特征在于通俗性。

这种通俗性表现在它内容、表现形式和语言的通俗性上。

其次,富于传奇性,主要表现为故事的传奇性。

通俗文学的又一个特征是娱乐性。

文学的功能是多元的,通俗文学所担负的主要使命就是娱乐。

14、第一、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客体的审美特征的融合。

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一个彼此之间双向流动,相互融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因素因为同化了创作客体而使自己获得了新貌,新质,创作客体也因此吸纳了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因素而变得不再是自然状态的客体。

第二、主体的审美追求同所创造的审美形象的融合。

作家的审美追求表现在、寄托在作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身上,使之与艺术形象形成一种完美的融合。

15、首先,审美是各种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和中介。

文学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作家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它提供给读者的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艺术形象,这就要求读者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的接受方式,因为艺术形象在任何时候都是首先诉诸具体的审美感受,而非抽象的逻辑思考。

所以审美成了读者把握艺术形象及其审美内涵的唯一通道,成了把作家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转化为读者的精神财富的必经之途。

另外,文学接受,认识、教育、补偿、娱乐等等,又必须以审美为归宿。

也就是说,读者接受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知识、教育、补偿、娱乐,最终还是为了把握文学作品的审美意义。

文学接受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对作品的审美意义的把握,从文学接受中获得对美的感知。

立足于对人类争取自由的社会实践和优美高尚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显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激发起人们对美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可以说,帮助人们懂得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生活,才是文学反作用于社会的根本目的。

如果绕开了文学的审美功能,仅仅着眼于它的认识作用或教育作用,那它们实际上就已经不再是真正面对文学。

16、现代主义指的是西方从近代文学想现代文学转变与发展中涌现的诸多文学观点、文学流派综合而成的颇为庞杂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有如下特点:

1、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采取否定的态度。

2、在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认为一切真实只能是主观的真实、心理的真实。

3、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不注重塑造个性鲜明、性格典型的人物形象,而着重表现人的全面异化。

4、在艺术形式上追求新奇怪诞的意识表现手法。

17、简述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的“颠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的“颠覆”是针对现实主义文学而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内容上的“向内转”。

现代主义在整体表现上的主观化,把自己的表现对象转向人的心理生活、思想生活、乃至潜意识和非理性的世界。

(2)表现上的“隐喻性”。

因为比较关注表现人的心理生活特别是潜意识心理活动,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表现上更多的采用了隐喻性的表现方式。

(3)形象的“符号化”上。

所谓的形象的符号化也可以理解为形象的象征性,具有抽象的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