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程标准智能网联汽车概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60213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课程标准智能网联汽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课程标准智能网联汽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课程标准智能网联汽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课程标准智能网联汽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课程标准智能网联汽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课程标准智能网联汽车概论.docx

《2课程标准智能网联汽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课程标准智能网联汽车概论.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课程标准智能网联汽车概论.docx

2课程标准智能网联汽车概论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汽车相关专业

授课系部

**系

开设学期

2~3

学时/学分

48/2.5

编写执笔人

审定负责人

编写日期

审定(修订)日期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或汽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考试)课程。

本课程构建于传统汽车专业基础课程如《汽车构造》、《汽车电器》等课程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为主要任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对智能网联汽车基础知识、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导航定位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具备从事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和售后服务的基本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以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为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服务。

本专业是面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和服务一线能够从事智能网联汽车制造、技术管理、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二)课程设置的依据

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符合学生专业素质的能力培养的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课程学习任务。

随着汽车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传统汽车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智能网联汽车与传统汽车的教学任务差异较大,而且其技术在不断发展之中。

本课程的确定是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编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结合智能网联汽车“1+X”证书制度中的相关要求,对岗位能力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之后设置的。

(三)课程任务确定的依据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因此课程的任务要把这些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如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认识能力的培养,课程的任务就应该倾向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传感器配置和功能以及ADAS的认知等;对于学生的合作意思的培养,课程的就应该多安排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任务。

(四)课程任务编排的思路

在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本课程应运用更为生动化、形象化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智能网联汽车的典型系统,并充分考虑职业成长规律构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及本课程的任务,营造接近于真实的职业氛围。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智能网联汽车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识别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从而适应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岗位对智能网联汽车制造、技术管理及售后服务人才的技能需求。

(二)具体目标

1.专业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获得智能网联汽车基础知识、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导航定位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等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能够对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导航定位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进行识别和分析。

通过各章实训题(6个)的训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沟通与表达、团组分工协作能力等方面达到能够继续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要求。

2.方法能力

(1)能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2)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

(3)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

(4)能够查找资料与文献以取得有用的知识。

3.社会能力

(1)具有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精神;

(2)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3)注重事故保护和工作安全;

(4)遵守职业道德;

(5)注意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课程任务组织与安排

表4-1教学任务组织与安排

序号

项目(章)名称

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

教学场所

参考学时

理论

实践

1

智能网联汽车认知

任务1-1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与分级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任务1-2智能网联汽车的体系结构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任务1-3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任务1-4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规划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实训1智能网联汽车的认知

任务驱动法

实训室

2

2

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认知

任务2-1环境感知的定义与环境感知系统的组成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任务2-2环境感知传感器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4

任务2-3道路识别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任务2-4车辆识别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任务2-5行人识别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任务2-6交通标志识别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任务2-7交通信号灯识别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实训2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的认知

任务驱动法

实训室

2

3

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系统认知

任务3-1无线通信的定义与分类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0.5

任务3-2V2X通信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5

任务3-3蓝牙技术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0.5

任务3-4DSRC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0.5

任务3-5LTE-V通信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0.5

任务3-6移动通信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0.5

实训3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系统的认知

任务驱动法

实训室

2

4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系统认知

任务4-1网络的类型与网络系统的特点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0.5

任务4-2车载网络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2

任务4-3车载自组织网络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任务4-4车载移动互联网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0.5

实训4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系统的认知

任务驱动法

实训室

2

5

智能网联汽车导航定位系统认知

任务5-1导航定位的定义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类型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0.5

任务5-2全球定位系统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任务5-3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0.5

任务5-4惯性导航系统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任务5-5通信基站定位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0.5

任务5-6高精度地图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0.5

实训5智能网联汽车导航定位系统的认知

任务驱动法

实训室

2

6

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认知

任务6-1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定义与类型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任务6-2前向碰撞预警系统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任务6-3车道偏离预警系统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任务6-4盲区监测系统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0.5

任务6-5驾驶员疲劳预警系统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0.5

任务6-6车道保持辅助系统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0.5

任务6-7自动紧急制动系统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0.5

任务6-8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任务6-9自动泊车辅助系统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任务6-10自适应照明系统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任务6-11夜视辅助系统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任务6-12平视显示系统

任务驱动法

多媒体教室

1

实训6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认知

任务驱动法

实训室

2

合计:

48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25%)

36

12

五、课程任务与教学要求

表5-1课程任务安排和教学要求

项目一

智能网联汽车认知

参考学时

理论

4

实践

2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

2.能够正确理解智能汽车、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无人驾驶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关系

3.能够正确理解美国SAE对自动驾驶的分级

4.能够正确理解中国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化分级和网联化分级

5.能够正确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层次结构

6.能够正确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逻辑结构

7.能够正确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架构

8.能够正确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品物理结构

9.能够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

10.能够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

11.能够了解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2.能够了解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重点产品和关键零部件

学习任务

1.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与分级

2.智能网联汽车的体系结构

3.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4.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规划

重点:

智能网联汽车的分级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架构

难点:

智能网联汽车的识别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

2.按任务导入-信息收集-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总结-拓展组织教学,在老师指导下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最终评估;

3.学生先听老师讲解,然后进行实训操作,撰写实训报告;

4.基础性知识老师讲解,也可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归纳,拓展性知识与技能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

5.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

教学活动设计

1.学生讨论当前汽车市场销售车型的变化

2.教师讲解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与分级

3.学生讨论当前汽车市场销售智能网联汽车的情况

4.教师讲解智能网联汽车的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划

5.学生互动和讨论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架构

6.教师总结课程重点任务

7.教师布置实训任务

8.学生分组汇报实训结果

教学条件

1.PPT演示及视频教学短片

2.教材

3.网络资源

4.智能网联实训车辆

5.实训工单(实训报告)

考核评价

方式

主要考核点

知识

智能网联汽车基础知识

课堂提问、作业

技能

智能网联汽车的认知

权重

0.3

态度

课堂及实训的认真程度

参考资料

及其他说明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较快,需要查找最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讲解;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架构发生变化,应采用最新的

表5-2课程任务安排和教学要求

项目二

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认知

参考学时

理论

10

实践

2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环境感知的定义

2.能够正确理解环境感知系统的组成

3.能够正确理解环境感知传感器的类型与配置

4.能够正确理解超声波传感器的定义、特点、原理、类型、主要参数和应用

5.能够正确理解毫米波雷达的定义、特点、类型、原理、工作过程、布置、主要指标和应用

6.能够正确理解激光雷达的定义、特点、组成、原理、类型、主要指标和应用

7.能够正确理解视觉传感器的定义、特点、类型、要求、主要指标、功能和应用

8.能够了解道路识别的定义与分类、道路图像的特点、道路识别的流程与方法

9.能够了解车牌识别和运动车辆识别的方法

10.能够了解行人识别的定义与类型、行人识别系统的组成、行人识别方法

11.能够识别常用交通标志,了解交通标志识别的流程与方法

12.能够识别交通信号灯,了解交通信号灯识别系统的组成、交通信号灯识别的流程与方法

学习任务

1.环境感知的定义与组成

2.环境感知传感器

3.道路识别

4.车辆识别

5.行人识别

6.交通标志识别

7.交通信号灯识别

重点:

环境感知传感器

难点:

道路识别、车辆识别、行人识别、交通标志识别、交通信号灯识别

教学方法

与手段

1.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

2.按任务导入-信息收集-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总结-拓展组织教学,在老师指导下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最终评估;

3.学生先听老师讲解,然后进行实训操作,撰写实训报告;

4.基础性知识老师讲解,也可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归纳,拓展性知识与技能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

5.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

教学活动设计

1.学生讨论环境感知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典型应用

2.教师讲解智能网联汽车的环境感知传感器

3.学生讨论当前汽车市场销售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传感器的应用情况

4.教师讲解道路识别、车辆识别、行人识别、交通标志识别和交通信号灯识别

5.学生互动和讨论智能网联汽车的道路识别、车辆识别、行人识别、交通标志识别和交通信号灯识别的目的和方法

6.教师总结课程重点任务

7.教师布置实训任务

8.学生分组汇报实训结果

教学条件

1.PPT演示及视频教学短片

2.教材

3.网络资源

4.智能网联实训车辆

5.实训工单(实训报告)

考核评价

方式

主要考核点

知识

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

课堂提问、作业

技能

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的认知

权重

0.3

态度

课堂及实训的认真程度

参考资料

及其他说明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较快,需要查找最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讲解

表5-3课程任务安排和教学要求

项目三

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系统认知

参考学时

理论

4

实践

2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无线通信的定义与分类

2.能够正确理解V2X通信的定义、对V2X通信系统的要求、V2X通信的应用

3.能够正确理解蓝牙通信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4.能够了解DSRC通信的定义与组成、DSRC通信技术要求、DSRC通信支持的业务

5.能够正确理解LTE-V通信的定义、组成、LTE-V通信与DSRC通信的比较

6.能够了解移动通信的定义与组成、特点和应用

学习任务

1.无线通信的定义与分类

2.V2X通信

3.蓝牙通信

4.DSRC通信

5.LTE-V通信

6.移动通信

重点:

V2X通信

难点:

V2X通信采用的技术及应用

教学方法

与手段

1.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

2.按任务导入-信息收集-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总结-拓展组织教学,在老师指导下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最终评估;

3.学生先听老师讲解,然后进行实训操作,撰写实训报告;

4.基础性知识老师讲解,也可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归纳,拓展性知识与技能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

5.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

教学活动设计

1.学生讨论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的应用

2.教师讲解无线通信的定义与分类、V2X通信

3.学生讨论智能网联汽车V2X通信的应用场景

4.教师讲解蓝牙通信、DSRC通信、LTE-V通信、移动通信

5.学生互动和讨论蓝牙通信、DSRC通信、LTE-V通信、移动通信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

6.教师总结课程重点任务

7.教师布置实训任务

8.学生分组汇报实训结果

教学条件

1.PPT演示及视频教学短片

2.教材

3.网络资源

4.智能网联实训车辆

5.实训工单(实训报告)

考核评价

方式

主要考核点

知识

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系统

课堂提问、作业

技能

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系统的认知

权重

0.3

态度

课堂及实训的认真程度

参考资料

及其他说明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较快,需要查找最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讲解;V2X在量产车型中还没有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V2X应用场景

表5-4课程任务安排和教学要求

项目四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系统认知

参考学时

理论

4

实践

2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的类型和特点

2.能够正确理解CAN总线网络的定义、特点及应用

3.能够正确理解LIN总线网络的定义、特点及应用

4.能够正确理解FlexRay总线网络的定义、特点及应用

5.能够正确理解MOST总线网络的定义、特点及应用

6.能够正确理解以太网的定义、特点及应用

7.能够了解车载自组织网络的定义、类型、路由协议类型、特点和应用场景

8.能够了解移动互联网的定义、特点、接入方式以及车载移动互联网的组成与应用

学习任务

1.网络的类型与特点

2.CAN总线网络

3.LIN总线网络

4.FlexRay总线网络

5.MOST总线网络

6.以太网

7.车载自组织网络

8.车载移动互联网

重点:

车载网络

难点:

车载自组织网络

教学方法

与手段

1.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

2.按任务导入-信息收集-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总结-拓展组织教学,在老师指导下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最终评估;

3.学生先听老师讲解,然后进行实训操作,撰写实训报告;

4.基础性知识老师讲解,也可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归纳,拓展性知识与技能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

5.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

教学活动设计

1.学生讨论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系统的应用

2.教师讲解网络系统的类型与特点、车载网络

3.学生讨论智能网联汽车车载网络的应用

4.教师讲解车载自组织网络和车载移动互联网

5.学生互动和讨论车载自组织网络、5G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

6.教师总结课程重点任务

7.教师布置实训任务

8.学生分组汇报实训结果

教学条件

1.PPT演示及视频教学短片

2.教材

3.网络资源

4.智能网联实训车辆

5.实训工单(实训报告)

考核评价

方式

主要考核点

知识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系统

课堂提问、作业

技能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系统的认知

权重

0.3

态度

课堂及实训的认真程度

参考资料

及其他说明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较快,需要查找最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讲解;以太网和车载自组织网络在量产车型中还没有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以太网和车载自组织网络的应用场景

表5-5课程任务安排和教学要求

项目五

智能网联汽车导航定位系统认知

参考学时

理论

4

实践

2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智能网联汽车导航定位的定义和方法

2.能够了解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类型

3.能够正确理解GPS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

4.能够正确理解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和GPS/DR组合导航定位系统

5.能够正确理解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6.能够正确理解惯性导航系统的定义、作用和特点

7.能够正确理解通信基站定位的AOA定位法、TOA定位法、TDOA定位法

8.能够正确理解高精度地图的定义、作用

学习任务

1.导航定位的定义

2.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类型

3.GPS的组成与原理

4.差分全球定位系统

5.GPS/DR组合导航定位系统

6.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7.惯性导航系统

8.通信基站定位

9.高精度地图

重点:

各种定位方法的特点

难点:

定位精度的保障

教学方法

与手段

1.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

2.按任务导入-信息收集-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总结-拓展组织教学,在老师指导下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最终评估;

3.学生先听老师讲解,然后进行实训操作,撰写实训报告;

4.基础性知识老师讲解,也可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归纳,拓展性知识与技能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

5.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

教学活动设计

1.学生讨论智能网联汽车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

2.教师讲解导航定位的定义与类型、全球定位系统和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3.学生讨论智能网联汽车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4.教师讲解惯性导航系统、通信基站定位和高精度地图

5.学生互动和讨论自动驾驶汽车为什么必须使用惯性导航系统和高精度地图

6.教师总结课程重点任务

7.教师布置实训任务

8.学生分组汇报实训结果

教学条件

1.PPT演示及视频教学短片

2.教材

3.网络资源

4.智能网联实训车辆

5.实训工单(实训报告)

考核评价

方式

主要考核点

知识

智能网联汽车导航定位系统

课堂提问、作业

技能

智能网联汽车导航定位系统的认知

权重

0.3

态度

课堂及实训的认真程度

参考资料

及其他说明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较快,需要查找最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讲解;高精度定位在量产车型中还没有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自动驾驶汽车高精度定位的方法和应用场景

表5-6课程任务安排和教学要求

项目六

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认知

参考学时

理论

10

实践

2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定义与类型

2.能够正确理解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的定义、组成、工作原理、预警过程及应用

3.能够正确理解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的定义、组成、工作原理、算法及应用

4.能够正确理解盲区监测系统的定义、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

5.能够正确理解驾驶员疲劳预警系统的定义、组成、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及应用

6.能够正确理解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的定义、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

7.能够正确理解自动制动辅助系统的定义、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

8.能够正确理解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的定义、组成、工作原理、作用、工作模式、控制方法及应用

9.能够正确理解自动泊车辅助系统的定义、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

10.能够正确理解自适应前照明系统的定义、组成、工作原理、功能及应用

11.能够正确理解夜视辅助系统的定义、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

12.能够正确理解平视显示系统的定义、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

学习任务

1.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定义与类型

2.前向碰撞预警系统

3.车道偏离预警系统

4.盲区监测系统

5.驾驶员疲劳预警系统

6.车道保持辅助系统

7.自动制动辅助系统

8.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9.自动泊车辅助系统

10.自适应前照明系统

11.夜视辅助系统

12.平视显示系统

重点:

各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组成与原理

难点:

各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应用的识别

教学方法

与手段

1.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

2.按任务导入-信息收集-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总结-拓展组织教学,在老师指导下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最终评估;

3.学生先听老师讲解,然后进行实训操作,撰写实训报告;

4.基础性知识老师讲解,也可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归纳,拓展性知识与技能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

5.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

教学活动设计

1.学生讨论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