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驱清防蜡问题的分析研究与认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57406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合物驱清防蜡问题的分析研究与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聚合物驱清防蜡问题的分析研究与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聚合物驱清防蜡问题的分析研究与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聚合物驱清防蜡问题的分析研究与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聚合物驱清防蜡问题的分析研究与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聚合物驱清防蜡问题的分析研究与认识.docx

《聚合物驱清防蜡问题的分析研究与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合物驱清防蜡问题的分析研究与认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聚合物驱清防蜡问题的分析研究与认识.docx

聚合物驱清防蜡问题的分析研究与认识

聚合物驱清防蜡问题的研究与认识

周鹏刘钢何利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

摘要本文介绍了聚驱采出井清防蜡状况及面临的困难。

针对聚驱清防蜡困难的现状,通过开展蜡熔温度、测量井温、蜡质组分分析和结蜡影响因素的研究与实验,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清防蜡工艺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对于聚驱结蜡机理和规律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完善聚驱清防蜡技术的攻关方向和解决途径。

主题词聚驱。

结蜡。

清防蜡

1前言

聚合物驱油是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

随着聚驱开发规模的扩大和开采时间的延长,聚驱生产过程中相应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其中聚驱采出井杆管偏磨、清防蜡困难等问题比较突出,不仅给日常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而且影响了聚驱开发的整体效益。

为此,通过蜡熔温度、测量井温、蜡质组分分析、结蜡影响因素等一系列研究和实验,总结分析了目前清防蜡工艺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发展完善聚驱清防蜡技术提出了攻关方向和解决途径,对进一步搞好聚驱清防蜡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2聚驱清防蜡状况及特点

聚合物驱投入工业化开采以来,由于驱替方式的改变,导致采出液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暴露出杆管偏磨、电泵排量效率下降等问题。

以1995年底投入聚驱开发的北二西区块为例,该区块于1996年5月见聚,随之机采井暴露出结蜡严重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

抽油机井上行负荷和下行阻力增大,该区块64口抽油机井几年来先后有15口井堵井,因结蜡造成的杆管断脱、卡泵井占检泵井次的15%以上;电泵井产量和排量效率下降,有14口井因结蜡严重,采用刮蜡片带加重杆都清不下去;螺杆泵井因结蜡导致抽油杆断、脱扣和卡泵现象发生,1999年以来作业的15口井中有7口井与蜡影响有关。

通过现场鉴定和跟踪,检泵井中管柱结蜡现象也日趋严重。

为此,及时地缩短了热洗周期和机械清蜡周期,并对疑难井适当延长了热洗循环时间。

北二西聚驱抽油机井的热洗周期从1996年的147d缩短至1997年初的119d,直到1998年的59d和目前的30d。

电泵井清蜡周期也由1997年的153d缩短至1998年的102d,直到1999年的92d和目前的42d。

因此,清防蜡困难是聚驱采出井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

3熔蜡温度实验

在以往开展的热洗参数优化实验中,尽管采取了延长热洗循环时间、提高热洗压力和排量等措施,但热洗清蜡的效果并不理想。

为此,第三采油厂分别在聚驱和水驱油井取样进行了室内熔蜡实验,以观察熔蜡所需时间、温度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熔蜡程度变化情况,对比聚驱和水驱熔蜡条件的差别。

3.1水浴加热实验

2个水驱蜡样分别标记为样W1、样W2,聚驱蜡样样P1和样P2。

实验时取20g样品,放入盛有

作者简介:

周鹏(1974->,男,助理工程师,现从事采油工艺管理工作。

150ml水的锥形瓶中,然后将锥形瓶置于水浴锅中加热。

从水浴溶蜡实验可以看出,聚驱溶蜡温度远高于水驱井。

样品变化过程见表1。

表1水浴熔蜡实验变化过程表

加热温度

<℃)

恒定时间

熔化程度<%)

备注

样W1

样W2

样P1

样P2

<40

15

0

0

0

0

不溶

45

15

20

10

0

0

样W1、W2软化,有油膜析出。

样P无变化。

47

15

50

30

0

0

50

15

60

50

0

0

53

15

85

70

0

0

57

15

100

80

0

0

样W1全熔

61

15

100

0

0

样W2全熔

70

15

10

20

样P软化,有油膜析出

75

15

60

50

有团状物难熔

80

15

100

100

样P1和样P2全熔

3.2烘干加热和电热炉加热实验

为了进一步证实聚驱熔蜡所需温度,又进行了电热炉和烘箱加热实验。

蜡样分别标记为样A和样B,两口井见聚浓度分别为315mg/L和16mg/L。

样品均呈褐黑色半固体状。

烘干加热实验时,将样A和样B各取20g,直接贴在烧杯壁上,放入烘干箱中加热,烘干箱可设定在某一恒定温度。

实验变化过程见表2。

表2烘干加热实验变化过程表

加热温度

<℃)

恒定时间

熔化程度<%)

备注

样A

样B

<60

5

0

0

不熔

65

5

5

5

样品开始沿杯壁下滑

70

5

20

30

样品滑至杯底,熔化加快

75

5

50

60

78

5

70

80

80

5

100

100

全熔

电热炉加热实验,是取样A和样B各20g放入盛有200ml水的烧杯中,利用电热炉持续加热,观察样品随温度升高的变化情况。

实验变化过程见表3。

表3电热炉加热实验变化过程表

加热温度

<℃)

熔化程度<%)

备注

样A

样B

<60

0

0

不熔

65

5

5

表面开始软化,有油膜析出

70

10

15

75

30

50

78

70

85

83

100

100

全熔

进行的三组实验都表明,聚驱蜡样的初熔温度为70℃,熔化程度一般为10%—20%,当加热至80℃左右,样品几乎全熔。

而水驱井蜡样全熔温度介于57~61℃。

4测量井温现场实验

确定了聚驱熔蜡温度之后,利用JW-228型井温测井仪测试了正常生产时和热洗工况下抽油机井的井温,目的是为了掌握不同液面深度井温变化规律及热洗过程中井筒温度的变化情况。

2口实验井基本情况见表4。

表4实验井基础数据表

井号

产液

产油

含水

<%)

液面

泵深

井温仪深度

北2-4-P35

28

11

60.0

507

948.07

948.0

北2-J5-P25

49

16

67.0

869

950.0

945.0

4.1原井井温梯度测试

从测试的2口井井深—原井井温曲线<见图1)可以看出,从井底到井口井温下降20℃左右,在900—200m井段井温下降较快,在700m左右井温降到40℃以下,蜡析出速度逐渐加快,而且液面深度对温升梯度变化也有很大影响,从曲线上可以看出,液面较低的北2-J5-P25井的井温梯度变化更利于蜡的结晶和析出,说明低液面井结蜡程度要比高液面井严重,生产中的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4.2热洗过程井温梯度测试

从热洗时测试的井温曲线<见图2)可以看出,液面较高的北2-4-P35井,在热洗2h后井口温度为76℃,而井底温度还不到50℃,液面较低的北2-J5-P25井在热洗4.5h后井口温度为71℃,井底温度只有50℃左右,均未达到蜡的初熔温度。

 

4.3热洗时井底温度测试

按常规的热洗方法,对北2-4-P35井热洗2h,测井底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结果表明,30min后井底温度开始上升,到2h井底温度也不到50℃。

测试北2-J5-P25井时,洗井时间延长到了4.5h,1h后温度开始上升,3.5h后达到50℃,之后基本保持这一温度(图3>。

 

分析三组井温测试曲线可知,不同液面深度的井由于原井井温及替液时间不同,在热洗过程中,洗井液与原井身段热交换损失不同,井筒温度上升速度不同。

液面较高的井,洗井过程中替液时间较长,热洗液在油套环空滞留时间延长,导致热交换主要集中在井身段的上半部,整个井筒中井温梯度差异较大。

测试结果表明,在延长热洗时间之后,井筒温度场分布比较均匀,能够提高洗井熔蜡的质量。

但由于聚驱熔蜡温度升高,即使延长热洗时间,仍达不到较为彻底的清蜡目的。

5蜡样组分分析实验

从现场鉴定和跟踪情况来看,与水驱井相比,聚驱检泵井中,管壁上结蜡厚度和强度明显增加,难以清除。

同时也为了寻找聚驱蜡熔温度升高的原因,而开展了蜡样组分分析实验。

5.1族组分分离

实验样品取自3口井,水驱蜡样标记为样W。

聚驱蜡样分别取自两口井,样品标记为样P1和样P2。

在进行族组分分离时,将蜡样用氯仿溶解,点在燃烧的硅胶层析棒上,选择不同极性的溶剂,依次将样品中的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分离。

经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峰面积归一法计算每个族组分的质量分数,实验结果(表4>。

从表4可知,聚驱蜡样中以沥青胶质为主,约占50%,而水驱蜡样中沥青胶质含量仅为28.77%。

表4族组分分析报告

样品

饱和烃<%)

芳烃<%)

非烃<%)

沥青质<%)

总量<%)

样W

35.32

18.4

17.51

28.77

100

样P1

25.92

13.65

14.64

45.79

100

样P2

22.48

8.64

15.06

53.82

100

5.2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

利用气相色谱仪对上述样品进行了色谱组分分析,气相色谱法是利用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的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来进行分离的。

水驱样品样W与聚驱样品样P1饱和烃中各族组分含量(图4>。

 

 

由图4可知,碳数小于32时,水驱蜡样饱和烃中各族组分相对含量高于聚驱,在碳数大于32时则相反,聚驱蜡样中饱和烃中各族组分相对含量高于水驱。

以上结果表明:

聚合物驱对于油井结蜡的组成及其性质是有较大的影响,聚驱蜡样中沥青胶质成份较水驱蜡样高17%以上,且饱和烃中高碳数含量高于水驱,造成聚驱蜡质密度、硬度和熔点均高于水驱。

分析认为,受聚合物驱油机理影响,由于聚驱增加了驱替相的粘度,原来水驱波及但未被驱替出的重质成分在聚驱阶段被采出,导致采出液成分发生很大变化。

6结蜡规律及影响因素模拟实验

为了摸索采出井结蜡规律并确定影响因素,利用全自动高压石蜡沉积循环管流装置模拟原油结蜡过程,分析温度、压力、含水和含聚对蜡沉积的影响。

实验装置可模拟不同温度、压力、流速条件下,通过测定蜡沉积测试管和参考管之间的压差,计算蜡沉积量的变化。

6.1流速及环境温度对结蜡的影响

分析三组不同流速下的不同管外环境温度的结蜡实验结果可知,流速和温度是蜡沉积析出的主要因素。

在同一流速下,管外环境温度越高,油温与管外温差越小,结蜡速率越小<图5)。

可见,在低于析蜡温度的情况下,结蜡速率正比于流道内外的温差。

这与现场中产量和液面较低井结蜡程度较严重是一致的。

 

6.2含水率对结蜡的影响

通过测定温度、压力和流速在固定条件下不同含水率的蜡沉积量,可知随含水的增加,结蜡有比较明显的下降。

一方面由于随含水升高,原油中含蜡总量随之减少;另一方面含水越高,流体比热越大,流动过程中温度下降幅度越小。

图6表示的是管外环境温度25℃,流速为2L/min条件下,不同含水级别的结蜡速率曲线。

 

6.3聚合物对结蜡的影响

在含水80%管流实验的基础上,配置成含聚浓度分别为500mg/L、400mg/L和300mg/L三个级别的油样,进行动态流动蜡沉积实验。

含聚管流实验表明,聚合物浓度对蜡沉积的影响并不明显。

但需要说明的是,聚驱析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采出液组份及性质的变化,而导致蜡含量增加。

并且采出液中聚合物分子可作为蜡晶析出的晶核,易形成网状结构,造成蜡晶结构更为致密而难以清除。

7结论

⑴聚驱采出井见聚后,油井结蜡日趋严重,日常清防蜡工作量和难度增大,影响了聚驱开发效果和采出井检泵周期。

⑵通过熔蜡温度、井温测试、组分分析及结蜡规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由于聚驱采出液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导致聚驱蜡质成分和性质发生很大变化,现有沿用水驱的清防蜡工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满足聚驱清防蜡的需要。

这也是造成聚驱采出井井筒境恶化,加剧偏磨和缩短检泵周期的重要原因。

⑶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开展聚驱清防蜡现场实验,继续深入研究聚驱蜡质的理化特点,在此基础上,确定一条以化学清防蜡为主的技术途径,为聚驱机械采油提供一项可靠的配套工艺。

参考文献:

[1]万仁溥《采油工程手册》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年8月版

[2]胡博仲《聚合物驱采油工程》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年1月版

[3]杨世铭《传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

编辑闫建文黄有泉(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