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5493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docx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docx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比较实验:

对同一样品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测定,比较结果的符合程度

来估计测定准确度。

2、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又称作飘尘。

3、硫酸盐化速率:

大气中含硫污染物演变为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速度。

4、分贝:

指两个相同的物理量(例A1和A0)之比取以10为底的对数并乘以10(或20)。

5、总氧化剂:

空气中除氧以外的显示氧化性质的物质,一般指能氧化碘化钾析出碘的物质。

主要有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氮氧化物等。

6、总离子强度调节剂:

一种含有强电解质、络合剂、pH缓冲剂的溶液。

7、优先监测: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8、臭阈值:

水样稀释到刚好闻出臭味时的稀释倍数。

9、工作曲线:

绘制校准曲线的标准溶液的分析步骤与样品分析步骤完全相同。

10、混合水样:

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的混合水样。

11、浊度:

表现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

12、环境监测:

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

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简单说:

监视环境变化、测定变化量。

13、等效连续A声级:

一个用噪声能量按时间平均方法来评价噪声对人影响的问题,即等效连续A声级。

14、烟度:

使一定体积排气透过一定面积的滤纸后,滤纸被染黑的程度,用波许

单位表示。

15、质量采样效率:

就是所采集到的气溶胶(颗粒)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数。

16、污泥沉降比:

将混匀的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迅速倒进1000mL量筒中至满

刻度,静置30分钟,则沉降污泥与所取混合液之体积比为污泥沉降比(%),

又称污泥沉降体积,以mL/L表示。

17、指示生物:

生物群落中生活着各种水生生物,它们的群落结构、种类和数量

的变化能反应水质污染状况。

18、污泥浓度:

一升曝气池污泥混合液所含干污泥的重量。

以g/L或mg/L表示。

19、光化学氧化剂:

指除去氮氧化物以外能氧化碘化钾的氧化剂。

20、噪声剂量:

实际噪声暴露时间除以容许暴露时间之比。

21、瞬时水样:

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22、优先污染物:

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累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的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物质。

23、污泥沉降比:

将混匀的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迅速倒进1000ml量筒中至满刻度,静止30分钟,则沉降污泥与索取混合液体积比为污泥沉降比。

24、水体自净:

当污水进入水体后,首先被大量水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这些变化包括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和生物降解等,其结果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发生质的变化,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25、真色:

去除悬浮物后水体的颜色。

26、偶然误差:

指由于测定过程中某些随机的偶然因素所造成的误差。

27、同离子效应:

当溶液中有过量的构晶离子存在时,沉淀的溶解度将会减小,这种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

28、水质采样断面:

为设置地表水采样点而确定的水体剖面。

29、固体废物:

指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被丢弃的丧失了原有功能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

30、监测的过程:

发现问题→按标准制定监测方案→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处理样品)→按标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31、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32、固体废物:

人们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33、响度级:

1000HZ纯音声压级的分贝值为响度级的数值,任何其他频率的声音,调整1000HZ纯音的强度使之与这声音一样响时,则1000HZ纯音声压级的分贝值。

34、优先污染物: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

35、背景断面:

反映进入本地区河流水质的初始情况。

36、净化断面(削减断面):

当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限度混合时,其污染状况明显减缓的断面。

37、控制断面:

为了确定特定污染源对水体的影响,评价污染状况,以控制污染物排放而设置的采样断面。

38、酸度:

指水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

39、碱度:

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

40、化学需氧量(COD):

在一定条件下,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mg/L表示,它是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主要指标。

41、生化需氧量(BOD):

是指由于水中的好氧微生物的繁殖或呼吸作用,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42、总有机碳(TOC):

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的总量,结果以碳的质量浓度(mg/L)表示。

43、总需氧量(TOD):

指水中的还原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含量(mg/L)计。

44、大气污染:

是指人类活动排出的污染物扩散到某个地区的室外空间,污染物质的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综合影响而引起某个地区居民中大多数人的不适感,并使健康和福利受到恶劣影响。

45、硫酸盐化速率:

指大气中含硫污染物(主要是二氧二碳)转化为硫酸盐微粒的速度。

46、降尘:

是指大气中自然沉降于地面上的灰尘,又称自然降尘。

47、总悬浮颗粒物(TSP):

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

48、声功率:

是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某指定面积的声能量。

在噪声监测中,声功率是指声源总声功率,单位为W。

49、声强:

声强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量,单位为W/m2

50、声压:

是由于声波的存在而引起的压力增值。

51、总体:

研究对象的全体。

52、个体:

总体中的一个单元。

]

53、误差: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测量值与真值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在数值上的表现即为误差。

54、偏差:

是指个别测量值与多次重复测量值之偏离程度。

55、精密度:

指用一特定的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得测定值的一致程度,它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所存在的偶然误差的大小。

56、灵敏度:

是一个分析方法或分析仪器在被测物质改变单位质量单位浓度时所引起的相应量变化的程度。

它反映了该方法或仪器的分辩能力。

57、检出限:

指一个分析方法对被测物质在给定的可靠度内能够被检出的最小质量或最低浓度。

58、环境监测: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

59、、环境污染:

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0、、单独作用:

当机体中某些器官只是由于混合物中某一组分发生危害,没有因污染物的共同作用而加深危害。

61、相加作用:

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同一器官的毒害作用彼此相似,且偏向同一方向,当这种作用等于各污染物毒害作用的总和。

62、相乘作用:

当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超过个别毒害作用的总和。

63、拮抗作用: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彼此抵消一部分或大部分。

64、环境质量标准:

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65、环境基础标准:

在环境标准化工作范围内,对有指导意义的符号、代号、指南、程序、规范等所作的统一规定,是制定其他环境标准的基础。

66、环境方法标准: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为对象制定的标准。

67、环境标准样品: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用来标定仪器、验证测量方法、进行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或物质。

68、环境质量基准:

由污染物与人或生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的,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认为因素,也不随时间而变化。

69、水质污染分为:

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生物型污染。

70、化学型污染:

随废水及其他废弃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造成的水体污染。

71、物理型污染:

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固体、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72、生物型污染:

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73、背景断面:

设在基本尚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74、对照断面:

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

75、控制断面:

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

76、消减断面:

河流收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

77、瞬时水样:

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78、混合水样:

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79、综合水样:

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称综合水样。

80、浊度:

是反应水中的不溶解物质对光线透过时阻碍程度的指标。

81、矿化度:

是水化学成分测定的重要指标,用于评价水中总含盐量,是农田灌溉用水适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82、酸度:

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

83、碱度:

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

84、底质系:

指江、河、湖、库、海等水体底部表层沉积物质。

85、固体废物:

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86、危险废物:

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体危险性的废物。

87、原生矿物质:

是岩石经过物理风化作用被破碎形成的碎屑,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88、次生矿物质:

是原生矿物质经过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有所改变。

89、土壤背景值:

是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的含量。

90、水污染指示生物:

是指能对水体中污染产物生各种定性、定量反应的生物。

91、着生生物:

是指附着于长期浸没水中的各种基质表面上的有机群落。

92、底栖动物:

是栖息在水体底部淤泥内、石块或砾石表面及间隙中,以及附着在水生植物之间的肉眼可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93、生物指数:

是指运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的反应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变化,以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94、指示植物:

是指受到污染物的作用后较敏感和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植物。

95、生态监测:

是在地球的全部或局部范围内观察和收集生命支持能力的数据、并加以分析研究,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

96、频率:

声源在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97、波长:

沿声波传播方向,振动一个周期所传播的距离,或在波形上相位相同的相邻两点间的距离称作波长。

98、声速:

一秒时间内声波传播的距离叫声波速度。

99、声功率:

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与传播方向某指定面积的声能量。

100、声强:

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与声波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量。

101、声压:

由于声波的存在而引起的压力增值。

102、分贝:

是指两个相同的物理量之比以10为底的对数并乘以10。

103、计权声级:

通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叫计权声级或计权压级,简称声级。

104、等效连续声级:

反应在声级不稳定的情况下人实际所接受的噪声能量的大小。

105、噪声污染级:

在等效连续声级的基础上加上一项表示噪声变化幅度的量。

106、频谱分析:

噪声的强度按频率顺序展开,使噪声的强度成为频率的函数,并考查其波形。

107、噪声谱:

经过滤波后各通带对应的声压级的包络线。

108、真值:

在某一时刻和某一位置或状态下,某量的效应体现出客观值或实际值称为真值。

109、系统误差:

由测量过程中某些恒定因素造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重现性,并不因增加测量次数而减少系统误差。

110、随机误差:

又称偶然误差或不可测误差,是由测定过程中各种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所造成。

111、过失误差:

又称粗差,是由测量过程中犯了不应有的错误所造成的。

112、准确值:

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者的综合指标。

113、精密度:

是指用一特定的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得测定值的一致程度,它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所存在随机误差的大小。

114、校准曲线:

是用于描述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与相应的测量仪器的响应量或其他指示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的曲线。

115、协作试验:

是指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和按照预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合作研究活动。

116、环境计量:

是定量地描述环境中有害物质或物理量在不同介质中的分布及浓度的一种计量系统。

117、萃取:

利用待分离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溶解度的不同,而使待分离组分从一相转入另一相的过程。

118、基体:

环境样品中,除污染物外大量存在的其他物质称为基体。

119、基体效应:

由于基体组成不同,因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而在实际测定中带来的误差。

120、环境标准物质:

按规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确定了某些物理特性值或组分含量值,在相当长时间内具有可被接受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且在组成和性质上接近于环境样品的物质。

121、消解:

利用酸或碱、热来破坏水样中有机物质和还原性物质以及热不稳定因素等,实现干扰分析物质的转化、排除干扰以利测定的过程。

122、优先监测:

对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123、总残渣:

水和废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蒸发、烘干后剩余的物质。

124、总悬浮颗粒物:

飘浮在空气中各种不同粒径,在重力作用下不易沉降到地面的液体或固体微粒。

125、飘尘:

飘浮在空气中的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特

126、有效数字:

实际测定中能测量得到的数字。

填空题

1、根据特定的目的分为:

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2、环境污染的特点:

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3、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监测手段、监测对象、监测数据的处理。

4、消解水样的方法:

湿式消解法和干式分解法。

5、富集和分离的常用方法:

过滤、气提、顶空、蒸馏、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吸附、共沉淀、层析。

6、萃取方法:

溶剂萃取法、固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7、水质的外观指标:

色度、浊度、透明度、悬浮物。

8、土壤样品分解方法:

酸分解法、碱熔分解法、高压釜分解法、微波炉分解法。

9、城市噪声监测包括: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城市交通噪声监测、城市环境噪声长期监测、城市环境中扰民噪声源的调查测试。

10、河流监测断面要求设置为背景断面、控制断面、削减断面。

11、测定透明度的方法有铅字法、塞氏盘法和十字法。

12、水中氨氮样品预处理时,对较清洁的水,可采用絮凝沉淀消除干扰,对污染严重的水和废水采用蒸馏法消除干扰。

13、水质残渣分为总残渣、总可滤残渣、总不可滤残渣。

14、用溶液吸收法采集大气样品时,其吸收效率主要决定于吸收速度和样气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

15、采集大气降尘的方法分为湿法和干法。

16、植物样品采集时,所采样品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实时性。

17、大气污染监测布点方法有功能区布点、网格布点、同心圆布点和扇形布点法。

18、噪声测量仪器主要有声级计、声级频谱仪、自动记录仪、磁带录音机和噪声级分析仪。

19、水中硫化物测定时,对水样预处理方法有乙酸锌沉淀-过滤法、酸化-吹气法、过滤-酸化-吹气法。

20、重铬酸钾法测定化学需氧量时,加硫酸汞的作用是消除氯离子的干扰,加硫酸银的作用是催化剂;硫酸-硫酸银从回流管上口加入,其作用是防止易挥化的有机物流失。

21、实验室误差测验中,根据双样图图形来判断实验室间存在的误差。

22、监测分析方法分为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和等效方法。

23、高锰酸盐指数测定时,水浴时间为30分钟。

24、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25、生物样品的预处理方法有消解和灰化、提取、分离和浓缩。

26、大气中TSP测定时采样高度应高出地面3-5米,抽气动力和排气口应放在滤膜采样夹的下风口。

27、拱形烟道分别按矩形和圆形烟道的布点方法确定采样点位置和数目。

28、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根据其存在状态分为分子状态污染物和粒子状态污染物。

29、大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要求必测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硫酸盐化速率和灰尘自然降尘量。

30、用溶液吸收法采集大气样品时,其吸收效率主要决定于吸收速度和样气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

31、植物样品采集时,常采用的布点方法有梅花形布点法和交叉间隔布点法。

32、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是:

根>茎>叶>穗>壳>种子

33、水质污染可分为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三种类型。

34、写出下列英文的含义:

DO:

溶解氧、CODCr:

化学需氧量、TSP:

大气悬浮物。

35、粒子状态污染物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和固体颗粒。

通常根据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性能将其分为降尘和飘尘。

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能较快沉降到地面上的称为降尘,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可长期飘浮在大气中的称为飘尘。

36、透明度测定的方法有十字法、铅字法。

37、水样的消解方法有湿法消解和干法消解两种。

38、大气采样方法可归为直接采样法和富集采样法两类。

39、水样采集之后要进行保存,保存方法中以冷藏和冷冻为主,这种方法的作用是抑制微生物的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化学反应速度。

40、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的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41、噪声测量仪器主要有声级计、声频频谱仪、录音机等。

42、完整的河流可设置背景断面、控制断面、削减断面、对照断面四种监测断面。

43、环境优先污染物的特点是:

①难以降解②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③出现频率高④具有生物累积性⑤三致物质⑥毒性较大⑦现代已有检出方法。

45、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法是:

卫生填埋;堆肥;焚烧;分检资源化。

46、在酸碱质子理论中,酸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碱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47、重量分析中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有时可能不一致。

48、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途径有表面吸附、吸收和生物浓缩。

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一般规律为根>茎>叶>穗>壳>种子。

49、TSP测定的主要方法是重量法;SO2测定的主要方法是四氯汞钾(或甲醛)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Nox测定的主要方法是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硫酸盐化速率测定的主要方法是二氧化铅——重量法。

50、在COD测定中,我国规定的标准方法是重铬酸钾法;在此方法中,需在水样中加入Ag2SO4—H2SO4溶液30ml,加入Ag2SO4—H2SO4溶液的作用是促使水中直链烃类的分解;同时,再加热回流两个小时里,必须保持溶液的黄色。

51、在环境监测中要遵循优先监测原则。

52、生物样品预处理时,如需要测定金属元素时可用硝酸-硫酸进行消解预处理;测定汞的时候,可用硝酸-硫酸-高锰酸钾进行消解预处理。

在水样的预处理中,测定非金属无机化合物一般用挥发、蒸发和蒸馏方法做预处理;测定有机化合物一般用溶剂萃取做预处理。

53、在含氮化合物测定中,三氮指的是:

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

含氮化合物在一般情况下分解的最终产物是硝酸盐。

54、在水样的保存中,常采取的保存措施有:

选择合适材料的容器;控制溶液的PH值;加入化学试剂控制反应;冷藏或者冷冻。

55、原子吸收光度法中,被吸收光的强度与蒸汽基态原子浓度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符合朗伯—比尔定律。

原子吸收光度法可以根据基态原子化过程划分为火焰,无火焰,冷原子三种方式。

56、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连续性和追踪性。

57、我国的标准体系分为“六级两类”。

六类是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两级是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

58、对于河流监测断面种类可分为:

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59、写出下列英文的含义:

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SS水中悬浮物

60、大气监测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61、大气布点方法功能区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扇形布点法。

62、水质污染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三种类型。

63、水样的消解方法有干法消解和湿法消解两种。

64、测定总悬浮颗粒物常采用重量法。

采样器按采样流量可分为皂膜流量计、转子流量计、孔口流量计采样器。

65、制备纯水的方法很多,通常多用蒸馏法,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

66、蒸馏法制备纯水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可以除去非离子杂质和离子杂质,缺点是设备要求严密,产量很低因而成本高。

67、标准溶液浓度通常是指20℃时的浓度,否则应予校正。

68、在安装蒸馏装置时,水冷疑管应按下入上出的顺序连续冷却水,不得倒装。

69、不便刷洗的玻璃仪器的洗涤法:

可根据污垢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洗涤液进行浸泡或共煮,再按常法用水冲净。

70、离子交换法制备纯水的优点是,操作简便,设备简单,出水量大,因而成本低。

71、样品消解时要选用的消解体系必须能使样品完全分解,消解过程中不得引入待测组分或任何其他干扰物质,为后续操作引入干扰和困难。

72、任何玻璃量器均不得用烘干法干燥。

73、实验室用水的纯度一般用电导率或电阻率的大小来表示。

74、使用有机溶剂和挥发性强的试剂的操作应在通风橱内或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

75、保存水样时防止变质的措施有:

选择适当材料的容器、控制水样的pH、加入化学试剂、冷藏或冷冻。

76、常用的水质检验方法有电测法和化学分析法、光谱法和极谱法有时也用于水质检验。

77、称量样品前必须检查天平的水平状态,用底脚螺丝调节水平。

78、一台分光光度计的校正应包括四个部分:

波长校正、吸光度校正、杂散光校正、比色皿的校正。

79、举例说明什么是间接测定:

需要经过与待测物质的标准比对而得到测定结果的方法、如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色谱法等。

80、无二氧化碳水的制备方法有煮沸法、曝气法和离子交换法。

81、水样在2~5℃保存,能抑止微生物的活动,减缓物理和化学作用的速度。

82、监测数据的五性为:

精密行、准确性、代表性、可比性和完整性。

83、实验室内监测分析中常用的质量控制技术有平行样测定、加标回收率分析、空白实验值测定、标准物质对比实验和质量控制图。

84、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又称内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又称外部质量控制。

85、加标回收率的测定可以反映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86、加标回收率分析时,加标量均不得大于待测物含量的3倍。

87、痕量分析结果的主要质量指标是精密度和准确度。

88、在监测分析工作中,常用增加测定次数的方法以减少监测结果的随机误差。

89、分光光度法灵敏度的表示方法为:

标准曲线的斜率

90、校准曲线可以把仪器响应量与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定量地联系起来。

91、全程序空白实验是:

以水代替实际样品,其他所加试剂和操作步骤均与样品测定步骤完全相同的操作过程。

92、空白试验应与样品测定同时进行,并采用相同的分析步骤,取相同的试剂滴定法中的标准滴定溶液的用量除外,但空白试验不加试料。

93、误差按其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

94、试剂空白值对准确性以及最低检出浓度均有影响。

95、密码质控样指(在同一个采样点上、同时采集双份平行样、按密码方式交付实验室进行分析。

96、准确度用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来表示。

97、准确度可用标准样品分析和加标回收率测定来评价。

98、精密性反映了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随机误差的大小。

99、精密度通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