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4451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真题带答案解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真题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课外阅读。

家乡的小河

   在我家院子的后面,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

   小河的早晨是迷人的。

绚丽的晨曦中,刚刚苏醒的小河揉了揉眼睛,好奇地张望着她周围的新鲜东西。

这时水绿得像玉,霞红得似胭脂,袅袅上升的雾气像洁白的羽纱,轻掩着小河姑娘那羞涩的脸蛋。

   太阳爬上了树梢,把自己的身躯映在河水中,_____(欣赏 玩赏)着火红的脸庞。

一群白鹅开始了“曲项向天歌”“红掌拨青波”的嬉戏。

鱼儿凑趣地跳跃着,翻起了一个个跟头,顿时河面上鳞光闪闪。

   夕阳西下,太阳把余晖洒在河面上,小河里这处是红,那处是绿。

又一阵风来,_____(反映 倒映)着两岸和成排的桑树、桃树,都乱成灰暗的一片,像醉汉,可一会儿又站定了。

   小河的夜晚可静啦,喧闹了一天的小河带着倦意入睡了。

她像_____(凝固 坚固)了一般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小河照镜子。

这时,寒风任意地扫着河岸上的小草,发出一阵窸窸(xī)窣窣(sū)的声响。

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汪汪的狗叫声,此时的小河更静、更清。

   家乡的小河啊,你真美!

(1)从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2)“袅袅上升的雾气像洁白的羽纱,轻掩着小河姑娘那羞涩的脸蛋。

”这句话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

C.比喻和拟人

(3)找出描写小河动态的句子,找出描写小河静态的句子。

(4)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抄写下来,并说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你怎样理解“夕阳西下,太阳把余晖洒在河面上,小河里这处是红,那处是绿”这句话?

解析:

(1)欣赏;倒映;凝固

(2)C

(3)刚刚苏醒的小河揉了揉眼睛,好奇地张望着她周围的新鲜东西。

她像凝固了一般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小河照镜子。

(4)中心句:

家乡的小河啊,你真美!

表达了作者对小河,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即将落山的太阳映照在河面成了红色,还有岸边的高大碧绿的树木,倒映在河中成了绿色,写出了景色的美丽。

【解析】【分析】

(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

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反映:

犹反照;反射。

倒映:

意思是人或物的形象倒着映在水面上。

凝固:

液体变成固体。

坚固:

牢固,不易毁坏。

(2)把“袅袅上升的雾气”比作“洁白的羽纱”形象生动是比喻,又把“小河”当做人来描写,赋予人的情感是拟人。

(3)考查静态描写、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是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静止状态下的描摹状写,创造生动具体的感人形象的一种写作方法。

动态描写法,是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运动状态的描摹状写,创造具体的、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4)第一空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结尾。

第二空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5)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

(1)欣赏;倒映;凝固;

(2)C;

(3)刚刚苏醒的小河揉了揉眼睛,好奇地张望着她周围的新鲜东西。

;她像凝固了一般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小河照镜子。

(4)中心句:

家乡的小河啊,你真美!

 表达了作者对小河,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即将落山的太阳映照在河面成了红色,还有岸边的高大碧绿的树木,倒映在河中成了绿色,写出了景色的美丽。

【点评】

(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考查学生对静态描写、动态描写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第一空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第二空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5)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让世界远离饥饿

   ①“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

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50多年。

   ②1960年,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

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得到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

他想:

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我们如果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便能提高水稻产量。

   ③在1964年、1965年水稻开花的季节,袁隆平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植株。

随后他和助手们花了整整6年时间,先后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仍没能培育成功。

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

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

“野败”。

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经过改进品种组合,反复研究,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千克,比常规水稻增产30%。

   ④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千克目标实现;2004年,800千克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亩产达到900千克;2014年实现亩产1000千克。

2019年9月,袁隆平笑着告诉记者:

“现在我们正在向(亩产)1200千克攻关。

   ⑤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

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⑥“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1)第①段中“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50多年”是指袁隆平(  )。

A.一觉睡了非常久

B.坚持研究水稻50多年

C.梦想一直没实现

D.50多年经常梦见水稻

(2)关于袁隆平获得的奖项和荣誉,列举有误的一项是(  )。

A.拯救饥饿奖

B.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

C.世界粮食奖

D.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3)第③段中列出“6年时间”“1000多个品种”“3000多个实验”三组数据的目的是说

明(  )。

A.实验条件恶劣

B.实验方法错误

C.实验过程艰辛

D.实验结果喜人

(4)“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这是袁隆平的自作诗,文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段落是(  )。

A.第②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

D.第⑤段

(5)有人认为:

袁隆平是中国的骄傲,题目“让世界远离饥饿”改为“让祖国远离饥饿”更贴切。

你同意吗?

请结合短文说明理由。

(6)读了本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请把它写下来,并说说解决的途径。

解析:

(1)B

(2)D

(3)C

(4)C

(5)示例:

不同意。

 理由:

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已惠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②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③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6)示例:

为什么袁隆平在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奇迹?

 我的解决途径是联系上文描写袁隆平的水稻梦和艰辛执着的研究过程的语句来理解。

【解析】【分析】

(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图表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6)依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理解提出合理的问题即可。

故答案为:

(1)B

(2)D(3)C(4)C

(5)示例:

不同意。

 理由:

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已惠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②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③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6)示例:

为什么袁隆平在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奇迹?

 我的解决途径是联系上文描写袁隆平的水稻梦和艰辛执着的研究过程的语句来理解。

【点评】

(1)—(4)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分析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开放性试题符合要求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13分)

拱桥

老臣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已经很老。

那时,他在村庄东边的一座老石屋里,已经当了许多年的校长。

   说是校长,其实是抬举他,因为他只管一个老师,那老师也就是他自己。

   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一座真的拱桥。

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

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都是要过沟的。

那条四丈宽的沟,雨天浊流滚滚。

水(  )仅齐校长的膝盖,(  )对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没有木桥、石桥、铁桥,只有校长这座肉做的桥。

一次,洪水把我们隔在这边,校长便从对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

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得自己平时太捣蛋对不起他,二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再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去背。

最后,八个同学都被背到了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躲。

他浑身湿透,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孩子。

”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背孙子嘛。

该上课了,快来。

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

”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________(lièqiè,身体歪斜,脚步不稳)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去,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扳着我。

   “这不过来了吗?

”他说。

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

“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

”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________(tāntā,倒塌)的拱桥。

   喘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

二青靠近我,说:

“校长背你过河,________走的,________爬的。

”“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候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

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不但……而且……   一边……一边……   不是……而是……   虽然……但是……

(2)“我”不好意思让校长背的原因是什么?

请在文中用“________”画出来。

(3)对“他浑身湿透,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表现了校长的劳累,体现出他作为教师的责任和奉献。

B.校长全身被气势汹汹的洪水打湿了,他感冒了。

C.他已经背了八个学生,此时他已很劳累,喘着气,并且喘气的声音是低沉的。

(4)“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去,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扳着我。

”从句中的“扳”字你体会到(  )

A.校长担心自己摔倒,所以紧紧扳着“我”。

B.校长对“我”的爱护以及害怕“我”受到伤害的紧张。

C.“我”太重了,校长差点儿背不动“我”,所以要用手扳着。

(5)读完文章,我认识了一位________、________(填两个恰当的四字词语)的校长。

他这样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

(6)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拱桥”的理解。

解析:

(1)虽然……但是……;不是……而是……

(2)画出:

一是觉得自己平时太捣蛋对不起他,二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再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去背。

(3)B

(4)B

(5)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示例:

校长怕我们过不去,就背我们过沟,成了我们过沟的“拱桥”;他不但背我们,也背过我们的父母,说明他长期坚守在这偏僻的乡村,体现出他作为教师的责任和奉献。

(6)文中的“拱桥”一方面指校长的身材,他的腰已经很弯了,像拱桥;另一方面,文中描写了校长背我们过沟,成了我们真正的“拱桥”。

“拱桥”给了我们希望和关爱,表现出校长对我们无尽的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

(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①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

故选“虽然……但是……”;②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故选“不是……而是……”;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4自然段找到答案。

(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结合句子及选项比较判断正误。

(5)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6)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推断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

(1)虽然……但是……;不是……而是……

(2)画出:

一是觉得自己平时太捣蛋对不起他,二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再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去背。

(3)B;

(4)B;

(5)1、关爱学生2、无私奉献;示例:

校长怕我们过不去,就背我们过沟,成了我们过沟的“拱桥”;他不但背我们,也背过我们的父母,说明他长期坚守在这偏僻的乡村,体现出他作为教师的责任和奉献。

(6)文中的“拱桥”一方面指校长的身材,他的腰已经很弯了,像拱桥;另一方面,文中描写了校长背我们过沟,成了我们真正的“拱桥”。

“拱桥”给了我们希望和关爱,表现出校长对我们无尽的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4)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的能力。

(5)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6)此题主要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

4.阅读

到月球上织网(节选)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一轮明月高挂在天幕上,晚风送来一阵阵醉人的花香。

当人们踏着银色的月光,品尝着美味的月饼,在花前月下漫步之时,抬头仰望那轮明月,有人会突发奇想:

未来人类能够到月球上去上因特网吗?

目前,因特网已经把整个地球都包罗在内了。

然而,未来人类在月球上建成人类基地之时,月球上也能建立电脑网络吗?

月球上的网络能和地球上的因特网连接吗?

这的确是有趣的问题。

   据欧洲宇航局的预测报告显示,月球的引力小,并且月球上的矿藏很丰富,很有开采价值,因此,月球在未来的200年内将成为太阳系的科学研究中心和工业中心。

目前,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科学家正在为未来向月球移民和开发月球进行科学试验,准备在2030年建成月球人类基地。

为此,通信学家们也正在为建立未来的月球电脑网络而进行各种准备工作,以便在将来月球人类基地建成之时,月球网络能够肩负起月球通信以及月球与地球之间的“月——地通信”的重任。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文中的“奇想”是指:

________

②“到月球上织网”中的“网”指的是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

(2)下列说法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为建立未来的月球电脑网络而进行各种准备工作的还有通信学家们。

B.目前,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科学家正在为未来向月球移民和开发月球而进行科学试验,并成功地建成了月球人类基地。

解析:

(1)月球上也能建立电脑网络吗?

;月球电脑网络;肩负起月球通信以及月球与地球之间"月一地通信”的重任。

(2)A

【解析】【分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1、月球上也能建立电脑网络吗?

2、月球电脑网络3、肩负起月球通信以及月球与地球之间"月一地通信”的重任。

(2)A

【点评】

(1)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课外阅读。

   纳米机器人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所谓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

我们知道,1毫米等于千分之一米,1微米等于百万分之一米,而1纳米则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如此微小的单位,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的,甚至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都不能看见它!

拿一个小小的纳米机器人与人相比,就像拿一个人与地球相比一样,差别实在太大了。

   纳米技术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有了纳米技术,人类制造任何一件物品的最原始材料只有一种—原子!

通过排列原子制造出机器人、电视、房子、高层建筑……

   当你早晨一觉醒来时,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组成的纱窗会根据你的需要自动送人新鲜的空气,自动调节室内的亮度;你不小心把纳米陶瓷材料制成的杯子掉在地上,杯子却像有弹性一样蹦了起来;又重又厚的电视机已经不存在了,它们是直接印到墙壁上的由神奇的纳米发光材料制造的电视;你使用的计算机已经精确到原子水平,因为样机的电路、存储器等都是用纳米尺度的元件制造的。

当然,机器人也是纳米级的;你所居住的地球周围的太空神乖数的纳米卫星包围着,因为一次卫星发射可似将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

当这天到来时,你就会发现,在某一方面,最小的的确是最好的。

(1)围绕以下内容,提取信息,制作读书卡片。

①纳米:

________

②纳米技术:

________

③纳米机器人:

________

(2)本文主要采用了________等说明方法。

(3)在文中找出说明纳米是“极小的”又是“神奇的”内容。

(4)纳米技术的应用价值在想象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有人说这毕竟是想象,不是现实,那这种想象能否变成现实?

在科学探索中想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解析:

(1)又称毫微米,它只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

;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长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2)下定义,列数据、作比较

(3)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

(4)想象是科学探索中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但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科学理论是否成立。

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神奇展望是由纳米性能特点所决定的,科学的探索既要求有大胆的想象,同时又要求有严密的理论探讨,只要为想象找到理论依据,那么想象就可能变为现实。

【解析】【分析】

(1)、(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4)考查就某一观点谈看法,回答时能结合问题的主旨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1、又称毫微米,它只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

2、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长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3、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2)下定义,列数据、作比较;

(3)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

(4)想象是科学探索中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但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科学理论是否成立。

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神奇展望是由纳米性能特点所决定的,科学的探索既要求有大胆的想象,同时又要求有严密的理论探讨,只要为想象找到理论依据,那么想象就可能变为现实。

【点评】

(1)、(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题目的要求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课外阅读。

幸存者的记忆

   “大舜”号在渤海湾中再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悲壮。

302人只有22人生还,其中居然有一位女性。

她叫董颖,今年26岁,在青岛帮人卖服装,她是只身去大连玩的。

   当警铃第一次拉响时,头一次坐船的董颖吓坏了。

她不知救生衣如何穿,泪水止不住地流在美丽的脸庞上。

这时有两位还没穿上救生衣的大哥走了过来,帮她穿上了救生衣。

董颖看到装船的通道上乱作一团,她手足无措地向着惊慌失措的人群跑去,发现那里的男人们都主动让出一条道,让妇女、儿童和老人先上甲板。

   经过数小时垂死挣扎后,“大舜”号倾倒在大海中,船舱一下被水淹没了。

同舱的几名男子击碎了钢化玻璃窗,第一个逃出这个船舱的是董颖——男人们再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她。

不过,她也只是在大海中任凭风浪摆布。

突然她看到一条橡皮救生筏,她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爬上去。

一个男子倾尽全身之力把她顶上救生筏。

当董颖再来向他伸手时,一个巨浪将那位大哥卷入海底,再也没有起来……

   筏子依然在死亡之海上荡着秋千,董颖放声大哭。

可一个大浪将筏子掀翻,董颖死死缠住了筏绳。

她将两个指头伸进鼻子里,拼命地用嘴呼吸,不让水灌进鼻子将自己呛死。

过了很久很久,董颖发现自己随筏子到了岸边,有人拉她,可没拉住,又漂远了一点,岸边也是惊涛拍岸,她随时可能被反弹到海里。

董颖忙将筏绳解开,又是一个浪将她送到了岸上。

这时一个渔民用羽绒服包住了她,她活了下来。

   真可谓生死之劫啊!

惊魂未定的董颖说,帮了她的男人们,其中哪一个不到位,哪怕是相差一秒,她都可能葬身大海。

为她而去的男人们,伟大、无私,将会在大海中永生。

她要将这个故事告诉世世代代的人们。

(1)“筏子依然在死亡之海上荡着秋千”一句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当时________的情况。

(2)第一段中的加点的“居然”表示________。

用在这里的作用是________。

作者特别提到董颖是“只身”去大连玩的原因是________。

(3)文中多次写到董颖被吓坏了,这样写的作用是是什么?

解析:

(1)比喻;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葬身大海

(2)出乎意料;说明董颖一个弱女子能逃生令人惊奇,引出下文;说明董颖没有同伴,所以救她的那些人都是陌生人,更突出了救人者的高尚。

(3)说明董颖如果没有人帮助肯定难逃一死,突出了男人们的帮助对她的重要。

【解析】【分析】

(1)把“筏子”比作“秋千”是比喻,写出了当时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葬身大海的情况。

(2)第一空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第二空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同第二题的第二空。

故答案为:

(1)1、比喻2、非常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