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史观专项训练.docx
《历史新史观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新史观专项训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新史观专项训练
【新史观新方法概述】
一、六大新史观
(1)文明史观(含近现代化史观,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2)全球史观(即整体史观,把具体历史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和世界潮流中去看待)。
(3)社会史观(从衣食住行娱习俗等社会生活角度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
(4)史学史观(“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
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5)比较史观(含同类不同期的纵向比较、同期不同类的横向比较)。
(6)生态史观(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进行历史考察)
二、历史新史观专项训练
1.法国史学家朗格诺娃和瑟诺波斯所著的《史学原论》一书指出:
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2.“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论述主要运用的是
A.文明史观B.阶级斗争史观
C.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
3.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美一些史学家“将数学方法、特别是统计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历史研究之中”,形成了“计量史学派”。
这一学派
A.采用的定量分析法不适合史学B.杜绝了历史学家的主观随意性
C.促使史学研究更趋于精密化D.实现了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
4.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C.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5.以调查、访问、回忆等形式为特征的口述史学正在悄然兴起。
下列主题适合目前的我们以口述史方式进行研究的是
A.“巴黎公社”的诞生B.“戊戌政变”内幕
C.“台儿庄战役”详情D.辛亥革命的情景
6.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认为: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值和扩展。
”该观点体现了
A.革命史观B.现代化史观
C.唯物史观D.整体史观
7.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袖之问的理解和合作。
……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以下最符合其本意的是
A.文明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B.为避免战争,世界各大文明应趋向统一
C.文明的冲突已取代政治的冲突
D.各种文明的理解与合作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8.有人认为哥伦布的行为是“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能采取的野蛮和残酷的暴行,是世界史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无耻的人种都无法比拟的”。
执这一史学观点的是
A.文明史观B.整体史观
C.唯物主义史观D.民族史观
9.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
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10.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
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文明史观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D.近代化史观
11.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
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
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
这一观点
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
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
C.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
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
12.今年《百家讲坛》兴起明史热,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的更替B.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
C.国力对比的变化D.文化途径的迥异
13.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A.用全球史观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用文明史观客观评价了英国发动侵略的影响
C.说明新史观推动了史学研究的新发展
D.说明研究者的立场与视野影响史学研究的结果
14.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这里作者所持的观点是:
A.革命史观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D.社会史观
15.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
《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
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
A.社会变迁的角度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D.社会群体的角度
16.北师大赵世瑜教授曾说:
“传统历史注重的政治事件,大多转瞬即逝,改朝换代本身很快就完成了,新统治者还会尽力消除旧朝痕迹。
但社会深层的东西,决不因改朝换代而发生根本的变化。
社会管理系统有个延续性,一些长时段的东西在整个社会中一直持续地起作用。
就地域而言,整部中国史是由不同的区域史构成的,区域性、长时段的研究努力有助于我们重构或者重新解释历史。
”赵教授的意思是
A.政治史是研究历史的重点
B.中国史由不同的区域史构成
C.区域史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历史
D.社会深层的不变的东西是社会管理系统
17.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
”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因为
A.全面揭示近代中国历史基本线索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1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总结说:
“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19.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20.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
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
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D.民主政治的发展
21.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那个时候的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A.阶级斗争分析法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22.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研究世界历史就如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他在此处所强调的史学观点是
A唯物史观B全球史观C文明史观D现代化史观
23、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
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过程
24、张鹏在《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
⑴民主化、⑵法制化、⑶工业化、⑷均富化······”下面依据该观点对辛亥革命后社会特征的分析,错误的是
A在民主化方面: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在法制化方面: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在工业化方面:
倡导优先发展重工业
D在均富化方面:
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25、有人认为:
“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为一部帝王专制史;而近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是
A鸦片战争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26、有学者认为:
“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不得不仿效它。
”中国近代能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历史事件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洋务运动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27、“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28、美国比较现代化学者布莱克说:
“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的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
”他所说的中国等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十分相似”的“前提”是指
A近代工业的起步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国内市场的形成D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
29、刘海影在《2009年:
美国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一文中指出:
与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相比,目前的危机拥有更加广阔的全球背景。
导致1929年经济危机不具有全球化背景的因素是
A世界市场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B传统欧洲强国与美国形成对抗格局
C苏联未能融入世界市场D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分割世界
30、晓宇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发现,很多国家在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词汇特别多;而现代常用词汇中有关“马”的词汇少了很多,但有关“机”的词汇却多了。
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B传统文化的丧失和灭亡
C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D文字改革的必然结果
1.A2.B3.C4.B5.C
6.D7.D8.D9.B10.B
11.C12.B13.D14.C15.D
16.C17.B18.D19.B20.A
21.C22B23C24C25B
26D27A28D29A30、C
1.(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
“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
”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B.爵位C.谥号D.行业
2.(2009年上海历史1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3.(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31)被喻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的福建土楼,是典型的客家民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土楼以圆楼为主,也有一些是方楼
②在古代同一幢土楼里居住着不同宗族的人
③圆筒状的土楼象征着合家团圆、万事和合
④土楼体现了江南水乡私家园林的建筑风格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16)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
“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
”自注:
“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斟酒相劝。
”从中可以得知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5.(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首魏应为
A.金德B.木德C.水德D.土德
6.(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38)(2分)元朝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历经沧桑,目前该画的一半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2010年全国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讲道:
“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
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富春山居图》用笔文静细秀,线条勾勒有致,画风柔美
②宝岛台湾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
③“画是如此,人何以堪”表达了华夏儿女渴望和平与统一的心声
④《富春山居图》与《清明上河图》都以我国秀美的山水风光为主题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2011年全国卷文综16)清初著名使人陈先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题诗一手,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
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
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D.激发民族主义
8.(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9)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
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分子。
由此可以看出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化社会的公敌
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④
9.(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7)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A 本题属于跨科综合题。
“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的官职,根据材料的推论可知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官名。
2.C 本题属于社会生活、文明史观题。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茶室是日本传统的休闲场所,能剧和狂言属于日本四种古典戏剧形式之列。
它们与西服、酒吧和西洋歌剧并存,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化的多元化。
3.B 本题属于社会生活、生态史观题。
土楼里居住着同一宗族的人,故②不正确;土楼是福建客家民剧,不是苏州园林等江南水乡园林建筑,故④不正确。
4.D 本题属于课内外联系题。
金朝(女真族)也重视中原汉族地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说明它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5.D 本题属于跨科综合题。
五行相生原理:
金→→水→→木→→火→→土→→金(本题采用此原理)。
五行相克原理:
金→→木→→土→→水→→火→→金。
6.C 本题属于跨科综合题。
①所述是人物画的特征,排除;④《清明上河图》是城市风俗画,排除;②③分别从地理角度和政治寓意角度表述,符合实际情况。
7.D 本题属于课内外联系题。
章太炎借用南宋末年的悲壮抗元故事,意在激发中国人民反帝的民族激情。
8.A 本题属于全球史观题、课内外联系题。
②错在“全球化的主要障碍”不应当是恐怖主义;③错在“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被铲除”,这一“土壤”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许多国家对美军击毙“基地”组织领导人表示支持,并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说明①④正确。
9.B 本题属于文明史观题、社会生活题。
“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31.(22分)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
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
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
……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
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
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8分)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
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4分)
32.(14分)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沃勒斯坦认为: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
”.
弗兰克写道:
“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
……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
(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分)
(2)你持什么观点?
请结合史实扼要阐述。
(12分)
33.(14分)不同角度看历史
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全球文明史。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的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的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
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
材料三环境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反对环境决定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请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4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概括从李鸿章、康有为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中国政治家们政治理念的变化,并分析其理念变化的社会原因?
(8分)
3、从环境史观的角度,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跃进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4分)
4、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康纳认为:
“瓦特的蒸汽机在经济领域是一个胜利,可对生态领域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
”依据所学知识,论证奥康纳的观点。
(6分)
历史新史观专项训练答案:
31.
(1)原因:
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2)建立:
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
特征:
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
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
原因:
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
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32.
(1)经济全球化是否以欧洲中心形成,或欧洲创造了世界,还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2)见下列要素与要点,持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要素“欧洲说”要点“世界说”要点
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世界范围的联系加速了欧洲原始资本积累
工业革命后发达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加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加强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欧洲经济不断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第三世界兴起与经济差异
两极格局结束后全球化进程持续加速经济改革与区域经济合作
33.
(1)、评价:
①新航路开辟及随之而来的早期殖民扩张,是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走向整体的现代世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联系日益紧密;③原始积累加速,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每点2分,共4分)
(2)、理念变化:
从中体西用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2分)。
变化的社会原因:
①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渐加深,20世纪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随着西学东渐的发展,中国先进分子关注和认识到中西方文明的差距;③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于发展;④从戊戌政变到预备立宪再到“皇族内阁”,人民认识到只有推翻清王朝才能救中国。
(每点2分,共6分)
(3)、原因:
忽视自然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影响:
①造成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③引发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各2分)
(4)、“胜利说”:
①蒸汽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③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④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每点2分,最高不超过4分)
“灾难说”:
蒸汽机的推广,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土地植被破坏,煤渣烟尘又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分)